晏殊老了,身体越来越差。
晏几道望着体弱多病的父亲,越来越担忧。
皇祐五年(1053年),晏几道祖母去世,他们一家自颍州护祖母归葬。这些年,晏殊好友相继离世,晏几道见惯了父亲的悲叹。
在他看来,死亡不过人之常情,如同落花流水一样自然。可是,当祖母也离去后,他才体会到了亲人离去的痛。他怕了,他怕父亲身体抱恙,怕他也如祖母一般突然倒下。
经历了朋友、亲人离去的晏殊,心情也变得抑郁起来,接着身体也越发地不好了。
晏殊开始思念汴京,那个离开了十年的地方。他常常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到熟悉的地方,见到熟悉的老友。
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以回京就医为名上奏朝廷,希望得到朝廷的允许。朝廷答应了。六月,晏殊回到汴京,八月,疾病好转。他向宋仁宗请奏调任之事,宋仁宗体恤他,“特留侍经筵,诏五日一与起居,仪从如宰相”。
晏几道习惯了“居无定所”的日子。再次回到汴京于他而言,不过是能更尽情地放纵。晏殊养病期间,家中宴请不断,晏几道也乐得忘记了忧愁。
笙歌曼舞、聚会饮酒、谈论诗词,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人只要醉倒在酒中,世间的烦恼也便忘记了,他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时光。
他知道,父亲老了,终会离去,这短暂的快乐不会长久。从那时起,晏几道学会了逃。他常常感到寂寞,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日子过得惊心动魄,顺心顺意。
所以,他只能逃。逃到这点滴的欢愉中去,逃到那一场又一场的梦和情事中去。许多年后,晏几道仍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官身几日闲,世事何时足。君貌不长红,我鬓无重绿。
榴花满盏香,金缕多情曲。且尽眼中欢,莫叹时光促。
——《生查子》
为官之人,一生能有几日闲?烦琐事务永远不会处理得完。少年子弟会鬓发染霜,老去的人,鬓发再不能变黑,所以晏几道不会执着世俗事。
他要满杯香美的榴花酒,要多情温婉的金缕曲。在酒、曲、歌舞中尽情地享受眼前的欢娱。不要叹息时光流逝得太快,赏心乐事难得,放下繁忙琐事,那时光才能不被辜负,才能慢下来。
晏殊回到汴京后,渴望回到让他叱咤风云的舞台。他上奏朝廷,得到的不过是“诏五日一与起居”而已。曾经风光无限、指点江山的人,如今竟英雄无用武之地。晏殊在欢娱之时,也是感慨万千。
这时,晏殊不得不承认他老了。他退出了政治舞台,也将要退出尘世的舞台。花甲之年的他,一次游湖时,看到接天莲叶、满江荷花映日的景象后,随手写下了《渔家傲》,来感慨时光的短暂: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晏殊和晏几道的感慨何其相似。只是晏殊人至暮年,相比晏几道的感慨更为深刻。
那日,莲池河边,晏殊是在一片响亮的画鼓声中度过的。整整一日,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人也在不知不觉间老去了。人应该享受这短暂的时光,也应该及时发现时光的美好。一齐放声歌唱吧,唱起这首《渔家傲》,把时间放慢些。
湖水悠远,碧绿清澈,无边无际,将天空衬得缥缈绵长。伟岸会变得渺小,故人会在天地苍凉间被忘却,那站在时光里的人,又怎会一直是个少年?
人老了,不要惋惜曾经的青春年少,也莫惋惜那醉后的开怀大笑。功业璀璨,如流星般短暂,仕途波澜,也终究会过去。
世间万物,莫不过如此,起起伏伏,永远不会结束。
晏殊此时已看透,人生如梦,富贵皆如浮云,唯有时光是真实的。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好时光,不再辜负它。
对于晏殊来说,不能说他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他只是在晚年,看透了世事的沧桑。然而,对于晏几道来说,他的及时行乐,除了对世事的洞察醒悟,还坚持着他的理想,他的纯真。
他喜欢及时行乐,现实逼迫得他不得不及时行乐。
晏殊在时光里,获得了自由,但在现实面前,却并没有得到解脱。他回到汴京后,仍和从前一样谨慎,生怕行差踏错。晏殊在现实面前的不自由,在仕途的看不开,或许启发了晏几道,让他一生都在追求快乐,追求解脱。
晏殊有一双毒辣的眼睛,不知他是否也看穿了晏几道。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后,奉旨拜谢枢密使晏殊。
王安石文才出众,性情古怪,刚愎自用,晏殊看出他的缺陷后,劝他改掉其性情,否则日后怕是要遭难。晏殊说:“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王安石点头称是,过后却不以为然,反而嘲笑晏殊:“晏公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
他说,当朝宰相,理应教人往更高的道德方向走,现在却劝他要流于世俗,可见此人的品性啊。所以,王安石后来讥笑晏殊说:“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
他身为宰相,整日做小词,算什么好官!
许多年后,王安石在朝廷,因性格古怪四处树敌,遭遇了罢相的结局。他想起晏殊的忠告,又感慨晏殊的先见之明。
晏殊看对了,王安石很佩服。
可是,晏殊看透了晏几道吗?如若早已看透,他为何不给晏几道指点江山,也劝一劝他的仕途之路呢?还是,晏殊看透了晏几道后,认为晏家祖荫足以让他逍遥一生,所以无须担忧呢?
晏殊对晏几道的安排与打算,史上并无载,所以不得而知。但不得不说,晏几道终其一生,也并没有让晏殊失望。晏几道守住了道德,守住了品性,一生努力精进地读书。
所以,对于晏几道而言,人生短暂,年华易逝,他又何必踏入那污浊之地,把一生的光阴消耗在你争我斗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