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义社十兄弟
老话说得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没人生下来就想当贼寇,所以手里缺兵的赵德昭,在清理了俘虏中的不可救药者后,将剩下的俘虏改造成了一个超编营,给了他们一个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机会。
而一路上的赶路,便是练兵强军。
所以,当赵德昭一行兵马渡过汴河渡口,来到大名府时,着实引起了一番大动静。
此时,赵德昭已经将自己遭遇埋伏的事,以及自己的猜测,统统写信告诉了自己的冤种父亲赵匡胤。
时任大名府知府的李继勋,自然也在第一时间接到了赵匡胤的圣旨。
话说李继勋可绝不是什么小人物。
其乃当世名将,同时也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
赵匡胤能在柴荣死后黄袍加身,取后周柴氏而代之,“义社十兄弟”这个后周高级将领之间有活力的小团体,是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的。
所以,甭管赵德昭愿不愿意,理论上他都得喊李继勋一声叔。
好在年过花甲的老李也不是不知分寸的浑人,非常好的拿捏了人臣与叔侄之间的关系火候。
也是趁着这个工夫,赵德昭好好回忆了一番关于李继勋及“义社十兄弟”的信息。
顾名思义,义社十兄弟就是包括赵匡胤在内的十个结拜的异姓弟兄。
其分别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义庆、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有道是,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作为成本最低的拉帮结派手法,赵匡胤拉起来的这个小团体,身份含金量很高。
但纯度上却没达到刘关张的胆肝相照纯度,反而有点隋末唐初,瓦岗寨塑料兄弟情的意思。
作为后周期间最后的大赢家,赵匡胤在成为大宋官家后,对自己的这几个异姓兄弟,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收权做法。
其中有一部分不识时务,无法接受自己的权力被回收,于是他们在青史上的事迹,在之后就是查无此人的状态了。
比如杨光义、刘义庆、刘守忠、王政忠。
除了杨光义还有个保静军节度使的名头在,其他哥仨是消失得干干净净,无影无踪。
而十兄弟其余的几个,算是比较识时务的。
最后无一例外都落得了个善终。
比如这位大名府本土人氏的李继勋。
自赵匡胤建隆称帝后,他是大名府迎来的第三位知府。
之前的两位,分别是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开宝二年(公元969年)的符彦卿,以及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到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的王祐。
除了王祐只是作为过渡的文臣,无论是符彦卿还是李继勋,都是当世名将。
尤其是声名远播到了辽国契丹那边去的符彦卿。
可惜,无论符彦卿还是李继勋,他们都是五代旧臣,藩镇节度使的代表。
天然跟想要****的赵匡胤有权力以及利益上的冲突。
不过,符彦卿跟赵匡胤关系远,所以在这大名府躺平了快十年后,便被赵匡胤打发回洛阳老家了。
而作为继任者的李继勋,也在这大名府呆了有六七年。
却因为跟赵匡胤关系近的缘故,仍然发挥着余热。
事实上,李继勋的死亡时间很有意思,乃是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
也即明年他便会称病返回洛阳,并于同年去世。
享年六十二岁,追封陇西郡王。
而更巧合的是,如果之前没有赵德昭横插一杠子,赵二这位宋太宗会急不可耐的登基,并在今年十二月改元太平兴国元年。
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眼见太 祖一脉大势已去,这老头心气一泄,人也就跟着没了呢?
赵德昭不是原本历史里那个赵德昭,所以他当然不清楚其中的弯弯绕绕。
但不妨碍他进行试探。
事实上,赵德昭曾经分析过,大宋初年的主要矛盾是割据势力与****的矛盾。
在外表现为对南北残余割据势力的打击与吞并,
在内表现为对藩镇节度使权力的限制和回收。
赵二在军中天然比不上赵匡胤,所以这厮另辟蹊径,用各种手段收买文人士大夫的欢心,并将之作为自己的基本盘。
事实上,在原本历史上,他干得成功极了。
尤其在高粱河一战中,丧尽大宋大半精锐后,大宋彻底进化成了以文御武的大怂形态。
武夫成了文人们胯 下摇尾乞怜的狗,可以随心所欲的喊打喊杀。
哪怕是出了狄青、岳飞这样彪炳青史的名将,照样在文人士大夫面前毫无尊严可言。
韩琦一句“东华门外唱名为好男儿”,让神州大地上,当兵为贱业的诡异状态持续了一千多年。
汉唐血性尽数为宋儒阉割殆尽,属实是害人又害己。
所以本着“敌人不想做的,我们一定要做成;敌人很想做的,我们绝不让他做成”的思路,赵德昭决定在斗争无可避免的情况下,凭着赵匡胤嫡长子的身份,拉拢义社十兄弟里面的叔叔们。
用马上治天下VS儒学催眠大法。
“哈哈,好一招引蛇出洞!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便是这个道理。”
“殿下深得其中三昧,更兼果断收杀降人,确有名将之资。可喜可贺,实在是可喜可贺啊!”
李继勋是个身材枯瘦的小老头模样,他乐呵呵的听完赵德昭的讲述后,忍不住开怀笑了起来。
看向赵德昭的目光如看子侄,显然十分满意。
“大人谬赞了。不过是些雕虫小技罢了。说起来,这些贼寇出现得十分突兀,明显是有备而来。”
“我其实也想不通,自己是被谁盯上了。”
赵德昭故作叹息的试探道。
李继勋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下,故意装出一副不太确定的样子分析道:“这可说不准。这天下初定,匪患仍然严重。出现围堵截杀,看似离奇,其实合理。”
“话说殿下这队营兵,还缺些兵器旗仗,若是不嫌弃,老夫为他们备上。”
李继勋滴水不漏的回答,既没接过赵德昭话茬,往幕后黑手的思路上走,却也非常大方的提供了一手助力。
“那边多谢大人了。”
赵德昭闻言欣喜道谢,明白对方对自己仍然存在犹疑,因此还有所保留。
但就是这么点到即止也算是小小投资一笔,多少结了善缘。
事实上,这就是大宋初年的情况。
如果换成是大宋中后期,根本不敢想象,居然敢如此光明正大的赠送军械甲胄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