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海派孟氏药膳的临床特点

孟氏药膳在临床上多有建树。孟仲法在日常诊疗中善于使用药膳辅助治疗各种疾患,如以家传“雪羹汤”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以“葱白粥”“葛根粥”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以孟氏药膳“黄杞鹌鹑汤”“双银羹”治疗间质性肺炎,均获得很好的疗效。孟氏药膳具有“首顾脾胃,以补为要;体分温寒,食性为重;用药轻灵,阴阳平衡”的特点。

(一)首顾脾胃,以补为要

1.首顾脾胃 孟氏认为饮食调养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而饮食之所以养人,全赖脾胃的功能。历代医家对此也多有论述,《素问·五脏别论》认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元代李东垣专著《脾胃论》讲述脾胃的重要性,他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论为:“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张景岳则提出:“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所以,胃气充足,可以消纳水谷,帮助大、小肠吸收水谷的精微物质,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则可以运送水谷之精微输布全身,营养脏腑,是正气足而百邪不干。

2.以补为要 孟氏认为药膳的首要任务在于补。《黄帝内经》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气”指的是正气。《医门法律》认为:“气有外气,天地之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清代王三尊的《医权初编》记载:“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所以人体正气的强弱,是健康与非健康的判别标准。正气强则健康,正气虚则病邪入体。由此,孟氏药膳依据食治原则将药膳分为四大类:温补类、清补类、平补类、专病类。

(二)体分温寒,食性为重

1.体分温寒 孟氏药膳对于亚健康人群也提出了“辨体施食”的理念,“辨体施食”与“辨证施食”是相辅相成的。“辨证施食”是针对身体已经出现各种症状的人群,“辨体施食”则更多的是针对身体还未出现不适症状,但日常会随环境、心情的变化而产生不适的人群。孟氏“辨体施食”是根据中医理论将正常成人分成不同的体质,根据所具体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调整体质阴阳方面的偏胜偏衰,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也能防病于未然,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孟氏的体质辨识有别于现行的九种体质辨识,孟氏将体质分为偏温型体质、偏寒型体质、平衡型体质。偏温型:体质怕热,易兴奋,多汗,体形偏肥,易口渴,咽干口燥,并有血压偏高、血脂过高等情况者。偏寒型:身形偏瘦,体弱气虚、阳虚,畏寒,乏力,易出汗,记忆欠佳,精力不足,食欲不良,胃寒腹痛,性功能差等情况者。相较于现行的体质辨识,孟氏的三分式体质辨识更容易让非专业人员掌握,更易于推广。

2.食性为重 “食性”即食物所表现出的特性。“食性”是以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同时又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用于阐明“食物”作用而形成的理论体系。“食性”理论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为核心内容。孟氏药膳依据食性组合药膳,依据中医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成规律,以药膳中的主食材作为“君”,配以药材为“臣”,辅料食材和调味料为“佐使”,共同发挥药膳的功效。孟氏药膳以“君变臣不变”的组方原则,采用相同“食性”的不同食材,组成同疗效的不同药膳,使患者百吃不厌,施治于无形。

(三)用药轻灵,阴阳平衡

1.用药轻灵 孟氏药膳的药材组方具有“轻清灵动”的特点。“轻清灵动”是指取药材的轻清、灵动之性,使药物运行,直达病所,又顺应脾胃之性,不伤脾胃。孟河医派的费伯雄认为用药需“轻灵平淡”,顺应脾胃升降之性,毋滥施攻伐而伤中焦运化;丁甘仁认为,所谓轻灵,乃指药性缓和,药物用量轻,既能发挥治疗作用,又不会留邪伤正。所以孟氏药膳善于运用食物与药材之间的协同作用,扬长避短,组方轻灵,标本兼顾。

2.阴阳平衡 中医是以“阴阳平衡”为核心的整体观学说,是中医学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根据阴阳学说,人体必须保持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否则就要引起病变,甚至死亡。《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以人体的阴阳两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时,便是健康人或正常人。如果人体的阴阳正常关系遭到干扰和破坏,双方失和,互不协调,便会失去平衡,此时临床上便会呈现出各种症状和“证”。所以孟氏药膳强调饮食的阴阳平衡和五味调和,主张药膳运用的辨证施食、扶正祛邪、培元清浊、五味相调、性味相胜等原则。 mgrz2cBvQHGAjWUybYO9LsQa933j05edpOBzFFIl6fXXiJb04Tv+FfdyBTDowV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