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推拿手法参数研究

推拿手法参数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推拿手法进行运动力学分析和生物力学分析。本教材中手法运动力学侧重分析主要包括力的大小(刺激强弱)、方向、作用点,以及推拿手法的形态、频率、节律等的规范化。本教材中手法生物力学侧重分析单一手法、组合手法的手法合力对人体各组织器官影响的生物学效应机制。推拿手法参数研究便于规范手法操作,便于临床技术推广,还能够加强推拿手法的安全性,减少意外的发生,也有利于推拿各流派名家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一、推拿手法生物力学研究

推拿手法的参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推拿手法运动力学研究。运动力学通常指物体的运动。推拿手法运动力学,即指对推拿手法运动进行力学参数的研究。手法运动力学研究是手法生物力学的重要部分,是施术者正确施力于受术者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前提。

(一)推拿手法的力学形态研究

1. 推拿手法的力学形态分类 推拿手法按照手法动作形态特点进行分类,一般分为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振动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等。摆动类手法具有摆动的特点,常用手法有一指禅推法、拨法、揉法、缠法;摩擦类手法具有与体表之间相互摩擦的特点,常用手法有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刮法、扫散法、推桥弓;挤压类手法具有与体表之间相互挤压的特点,常用手法包括按法、点法、压法、拿法、捏法、捻法、拍法、击法、拨法、踩跷法;叩击类手法具有叩击的特点,常用手法有击法、拍法、弹法、鸣天鼓;振动类手法即具有振动特点的手法,常用的有振法、抖法;运动关节类手法即可以使关节产生运动的手法,常用的有摇法、背法、拔伸法、扳法、屈伸法等。

2. 推拿名家的手法形态 推拿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推拿流派,如一指禅推拿、 法推拿、内功推拿、脏腑推拿等流派。这些流派有各自的擅长手法,比如一指禅推拿之一指推法、 法推拿之 法、内功推拿之平推法、脏腑推拿之迭揉法等。有学者就各流派主要手法的典型动态曲线图加以整理,初步分析了各名家手法的基本特点,如朱春霆式一指推法特点是用拇指中峰略偏桡侧处着力,悬腕约 120°,摆动节奏明快,摆幅适中,指力轻柔而着实。动态曲线图总结其特点为轻、快、平稳、深透、前摆力与回摆力几乎相等。王纪松式一指推法的特点是用拇指中峰着力,悬腕约 100°,摆动时拇指关节自然伸屈,摆幅较大,动作稳健,节律均匀,指力圆匀而重实。动态曲线图总结其特点为稳、圆、重着、柔和、深透。又如丁季峰 法动态曲线图表明手法周期较一指禅推法为长,频率适中,垂直手法波振幅高,上升支陡峭,上升角大,波峰尖锐,下降支降至前谷水平后,回摆波又明显升起,振幅可高达主波的 1 /3 至 1 /2,波峰亦锐。轻型 法之纵向、横向波在基线上呈蠕动形。中、重型 法的纵向,曲线显示前冲力小,横向曲线接近基线。说明 法的特点是受力面积大,垂直压力强,柔和深透,波形丰富。总之,采集、分析推拿名家手法的生物力学动态曲线图,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促进各流派名家手法的继承和发扬,并可以为手法的教学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及量化指标,极大地推动了推拿教学的发展。

3. 推拿手法的力学形态检测 有学者通过计算机三维分析发现, 法操作时上肢关节的运动学特征与 法合力轨迹的变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操作者的第 5 掌指关节及小鱼际吸附于治疗部位,前臂主动摆动,带动手臂手背来回滚动时,产生“心形”合力轨迹,最好的操作轨迹就是“心型”轨迹;当操作者以基本相同的运动方式操作,但腕关节摆动幅度较大,以致在前臂前摆时第 5掌指关节略提起,则产生“葫芦形”的合力轨迹;若操作者在滚动过程中小鱼际完全吸附于治疗部位,或来回摆动时力量不足,则出现“8 字形”的合力轨迹;而以掌指关节滚动时,则出现“棒槌形”的合力轨迹。141 例 法合力作用点轨迹按几何特征分析总结,结果显示:“心形”的占 30.9%,“葫芦形”占 14.5%,“8 字形”占 23.0%,“棒槌形”占 24.3%,其他形占 7.3%。

(二)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参数

运动力学参数被用来描述各种手法的运动力学特征。它由运动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两部分组成。运动学的参数包含时间参数、空间参数、时空参数,其中时间参数指时刻、时间、频率;空间参数指路程、位移、角位移;时空参数指速度、速率、角速度、加速度、角加速度。动力学参数则包含力、力矩、动量、动量矩、冲量、冲量矩、功,其中力又包括了大小、方向、作用点 3 个方面。动力学参数具有独立性、瞬时性、隐含性、生物性 4 个特征。

手法运动力学研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手法运动学,研究施术者肩、臂、肘、腕和手等在操作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复杂动作和姿态变化;二是手法动力学,研究施术者所施力的变化以及施术者自身肩、臂、肘、腕、手内在力的变化。这两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运用生物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基于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对推拿手法进行规范化研究,对揭示手法操作原理及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推拿手法的刺激强弱研究 依据中医传统理论和初步的力学概念,按模糊的手法作用力度来估计,手法可能达到的层次,将手法分为 5 类:①手法用力很轻,仅达到患者体表或皮毛,能产生放松、柔软、舒适感的,定为轻度手法;②手法用力较轻,可达皮下、血脉组织,有行气活血的作用,能产生酸、麻、胀感的,定为较轻手法;③手法用力适中,可达肌肉组织,可解这镇痛、清除肌肉组织代谢产物,并能产生可忍受的酸、胀、沉重感的,定为中度手法;④手法用力较大,可达深层组织、筋骨或脏腑组织,能刺激神经、解除粘连、促进内脏活动,并有明显酸、麻、胀、痛感的,定为重度手法;⑤手法用力很大,或使用突然的爆发力,促使骨关节位置发生改变,能产生理筋整复、纠正错位功效的,定为特重手法。这种分类是从基本的力学角度手法的刺激强弱来认识手法的,属于把手法力学知识用于推拿临床的初步尝试。

2. 推拿手法的频率研究 推拿手法频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同一手法重复的次数。频率是推拿手法的一个重要物理特性,与手法的刺激量成正比关系;影响推拿手法频率范围因素有很多,如手法运动的特异性、手法力量的大小、操作者的生理条件及治疗目的等。频率变化也影响手法的力学和生物学效应,并导致不同的治疗效果。频率作为手法特征或者说是物理特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了推拿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操作者如何控制手法频率、频率对手法有何影响以及不同频率对人体的作用有何差异,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不同类型的手法频率来看,振动类最快;摆动类:一指禅推法与 法相近,鱼际揉法较快,掌揉法下限较慢;叩击类:拍法与侧击法相近;摩擦类:掌擦法与掌摩法相近,挤压类最慢。把力与频率结合起来看,归属于同一类的手法,力和频率有相近趋势,如摩擦类掌摩法与掌擦法,挤压类掌按法、指按法与四指拿法,叩击类侧击法与拍法等。归属于不同类的手法,力和频率特征差别明显,挤压类力最大,频率最慢;振动类力较小,频率最快;叩击类拍法、侧击法与摆动类鱼际揉法频率上限相近,但下限差距很大。

(1)影响手法频率的因素

1)手法的幅度影响频率:不同手法的运动各有其特点,运动幅度大小也不同。运动幅度越大,则完成这一动作需要的时间也会较长,频率越慢,手法幅度与频率之间呈反比关系。比如, 法是肱二、三头肌、前臂伸屈腕肌群及旋前、旋后肌群的协调运动,往返幅度小,其频率在每分钟 120~160 次;擦法要靠肩关节带动上肢运动,往返距离长,因此频率慢,为 10 次/分左右;振法则是由前臂伸屈腕肌群快速交替收缩放松产生,手法幅度小,因此其频率可高达 600 次/分左右。杨氏等对抖法的研究也证实幅度与频率存在着反比关系。

2)手法力量的大小影响频率:从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规律得知,在功率相同的情况下,肌肉收缩速度与肌肉收缩力量也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手法频率的快慢与肌肉收缩速度呈正比,与手法力量大小呈反比。因此,同一手法在力量较小时,频率可以较快;手法力量较大时,频率自然会减慢。频率和力量大小之间相互影响,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临床上,有时为了在某一部位加大手法力量,往往需要放慢手法频率。频率慢,压力相对较小,刺激相对减弱,一般应用于表浅病变。从临床实际观察到,治疗时手法频率并非是特定力量下的最快频率,而是以手法的中等频率来进行操作的。

3)操作者的生理条件影响频率:即使同一手法,由于操作者本身的协调性、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及柔韧性等生理条件的影响,不同的操作者手法频率也有所不同。操作者的协调性较差,灵活性、柔韧性不强,在运动频率相当快时,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干扰,影响手法的准确性,为了达到手法标准不得不降低频率。而操作不当,手法频率过快也会增加操作者关节损伤的可能性。

(2)手法频率对机体的有效性:多数推拿手法信号是一种周期性随机振动信号。这一随机振动的频率处于次声波范围,最高频率小于 10 Hz。人体的不同器官各有其固有振动频率,其频率也多在次声频率范围,如头为 8~ 12 Hz、胸腔 4~ 6 Hz、心脏 5 Hz、腹腔 6~ 9 Hz、盆腔 6 Hz等。人们发现次声对人体的基本作用原理是生物共振,同样,手法频率作用于人体也能引起共振。轻微的振动一般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如果振幅强度适当,一定频率范围的振动是起治疗作用的。一般来说,人体对 4~ 8 Hz的振动最敏感,而 2 Hz的振动对人体损伤最小。因此,常用手法的频率在 2 Hz左右应该是合理的。也有学者从频率角度对 法进行分析,认为 法的所有分力的主要成分集中在 2~ 15 Hz上,保持频率在 120~ 160 次/分较为合适。

手法频率对机体可以产生不同的渗透性。有学者认为手法的动力形式是影响手法渗透性的力学因素,低频振动的手法力更有利于渗透到较深的组织。而擦法热量的渗透也与频率密切相关。擦法要求使局部达到较高的温度,频率过快,皮肤温度很快升高,深层组织温度却未升高,患者难以接受;频率太慢,则热量不易积聚,温度达不到要求。因此,不同手法应选用不同频率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手法频率对治疗效果影响的古已有之。明代周于蕃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就已经观察到频率快慢影响补泻,影响治疗效果。现代一些研究也表明,轻柔和缓有节律的刺激使交感神经受到抑制,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具有抑制、镇静作用;急速而较重的手法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而副交感神经抑制。推拿手法应用中,剧烈运动后,为了镇静放松,多选用缓慢而轻时间较长的手法;为提高肌肉兴奋性,则选用急速而重、时间较短的手法。手法频率对血液循环也有影响。周信文等通过多普勒超声仪观察了不同频率的 法对腘动脉的影响,发现以 120 次/分的频率操作,相对于 60次/分和 180 次/分的手法,血流量增加最明显。也有研究表明手法频率在一定范围内能影响血黏度。

3. 推拿手法的节律研究 很多推拿手法除了频率还需要注意一定的节律。手法操作要求施术者践行“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深透”十字真言,才能达到真正确凿的效应。不同熟练度的施术者所展现的手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治疗疾病的效果,其中手法的力度(有力)、稳定性(均匀)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这种稳定性、均匀性即是手法节律。 法操作时,应以尺骨为轴,桡侧围绕尺骨作节律性的内、外旋运动,压力、频率,摆动幅度都要均匀,动作协调而有节奏,手法忽快忽慢不利于治疗疾病。一指禅手法操作时,要求施术者意念集中于拇指的罗纹面或偏锋面作用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有节律的摆动,才能以气御邪,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的功效。

月经周期的正常是孕育的重要基础。明代医家万全在《万氏妇人科·种子章》亦指出:“女子无子,多因经候不调,药饵之辅,尤不可缓。若不调其经候而与之治,徒用力于无用之地。此调经为女子种子紧要也。”因此,在临床治疗不孕症时,调经需得到重视,经期正常是衡量女性生理功能正常的指标。人之阴阳确有相互进退、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盈虚消长的变化节律,这也需要有节律的手法进行治疗。

睡眠周期的正常也是人体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基础要求。五羟色胺(5 -HT)具有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延长患者非快速眼动睡眠,进而达到缩短患者浅睡时长和入睡时长,增加患者睡眠深度的目的;多巴胺(DA)则具有维持机体兴奋性和觉醒状态的作用,当其水平下降时可以有效减少睡眠过程中觉醒的次数,进入保障睡眠的完整性;而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水平的异常则与患者神经衰弱状态和失眠症状密切相关。经本研究发现,失眠研究组在治疗后BDNF和 5 -H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DA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有助于调节患者神经递质(neuro transmitter)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与中医推拿手法有关。节律性的手法刺激可以对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抑制大脑皮层的异常放电和过度兴奋状态,从而达到恢复大脑皮层及相关神经系统的平衡。中医推拿可以凭借其节律性手法有效调节失眠患者的神经机制,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4. 推拿手法的作用力方向研究 推拿手法按作用力方向不同可分为垂直用力手法、平面用力手法、对称合力手法、对抗用力手法。垂直用力手法如按、点、拍、压、一指禅推、踩跷、叩击等法,都是由上往下施加不同力量手法;平面用力手法如摩、揉、擦、平推、直推、分、抹等法,都是在体表做上下、左右、前后或盘旋往返活动用力,在平面施力时也有往下的压力;对称合力手法如拿、捏等法,都是用双手(或两指)同时相对施力,其中拿、捏、拧、扯等法,还有上提的力;对抗用力手法如拔伸、牵引、斜扳等法,都是做对抗性用力。

按法是垂直用力手法的代表。按法是垂直于体表用力按压,看重手法操作的技术层面。对临床操作者来说,关注最多的是按准部位和如何省力。从受力上看,如果按压点就在体表正下方,垂直体表按压肯定是最为省力的。临床治疗时,按压点不一定就是体表正下方,有时需要调整角度和方向按准治疗点。

推法是平面用力手法的代表,推法在体表上做单向的直线运动。在临床上,推法的方向往往与疾病本身的趋势相反。比如,嗳气、呃逆可以选择向下直推背部或直推中脘穴,若要达到催吐的效果,则可以选用推上天柱骨。如果小儿便秘不易排出大便,则应推下七节骨;若小儿泄泻,且以脾虚为主则应推上七节骨。摩法也是常用的平面用力手法,肠腑中如果有实邪,则顺时针摩腹,若为单纯的脾虚,则逆时针摩腹。

拿法、捏法等除了相对方向的挤压用力之外,还有上提方向的力,这也是推拿手法的特色之处,也是手法治疗的优势之一,它对于解除粘连有显著疗效。因此,手法的治疗方向至关重要,值得进一步研究。

5. 推拿手法的作用点研究 推拿手法的作用点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被操作者的受力点研究,一个是操作者的施术部位研究。

总结前人理论和经验,推拿手法的治疗效果取决于 4 个基本要素。①作用点(穴位、经络、皮部、经筋、骨骼);②手下感觉;③作用力(方向、力度、频率、持续时间);④功法。

推拿手法的作用点,主要根据辨病与辨证的结合。

(1)作用点为穴位时,主要依靠患者所患疾病,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如腰痛患者,必定会按压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等穴。腹痛患者可以在中脘穴上用一指禅指端推法进行治疗。以指代针,辨病辨证结合,作用于全身穴位。

(2)以经络作为治疗部位时,推拿手法既可直接施术于经络,也可通过穴位刺激,间接调节经络功能。如拿五经操作,即是直接作用于督脉、双侧膀胱经、双侧胆经,也是作用在五条经络的穴位上。再比如小儿推拿中的捏脊疗法,也是同样道理。

(3)皮部作为治疗点位时,皮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是推拿手法作用的最浅表部位,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推拿手法常着力于皮部,如摩法、擦法、抹法等,具有调节营卫、宣畅气血的作用。从西医学讲,推拿手法刺激皮部能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调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另外,推拿手法作用于皮肤感觉神经末梢,通过脊神经进行神经传导,传入脊髓,最后联系周围神经和大脑皮质中枢,从而调节脏腑,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素问·皮部论》中有“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始于皮毛”的记载,与现代研究不谋而合。《素问·刺齐论》讲:“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因此邪在表,作用于皮部,宜用力轻,不易重,以防邪气入里。

(4)以经筋作为治疗点位时,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而现代研究指出《黄帝内经》中所论的经筋就是指神经和筋肉两大系统。其中筋肉系统指肌膜、肌腱、筋膜、韧带及关节等处的结缔组织。而神经系统主要体现在部分周围神经系统、部分自主神经纤维、脊髓与大脑神经中枢。整体来看,经筋是由肌梭、肌腱以及韧带关节囊等具有张力本体感受性的线性组织功能连续而成的,具有形态、功能与信息感知相统一的人体有机系统组织。它在人体生成与发育中形成,是身体和脑脊髓神经系统联系互动的运动本体感知系统。“聚结”“筋挛”等是经筋的病理状态,在“以痛为俞”的基础上,对经筋病症进行诊断,一般常在肌肉起止点和在肌肉或经络循行中寻找条索状反应点,并用推法、点按法、揉法、牵抖法、拿法等中等力度手法进行施术,达到祛瘀、解痉、散结、复正的作用。此外,现代研究表明机体结构紊乱可通过直接筋膜反射,特别是通过内脏躯体反射而表现为姿势异常,遵循功能整体性定律,器官适应运动系统,同样,姿势失衡将影响器官位置和功能。因此通过调理经筋,不但能够治疗筋骨疾病,还能调节脏腑功能。

(5)以骨骼作为治疗点位时,胸椎扳法等重度手法作用于筋骨,消除松解肌筋膜粘连,纠正关节错位,从而缓解疼痛。中医有“骨正则筋柔,筋柔则骨正”的说法,通过整复骨骼,可以松解肌肉粘连,消除肌痉挛,而通过理筋手法调理经筋,又可改善骨关节病症。因此临床上常采取“筋骨并重”的治则。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证候和个人体质,采用不同手法作用于不同部位。

操作者的施术部位,施术点的选择也同样重要。临床上,往往根据患病的部位、性质等来确定用什么手法进行操作。随着科技的进步,推拿动力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有学者采用在体手法测量系统对 法操作过程中手掌各个着力点所产生力的大小、方向及累计数值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大鱼际点在总体中的比重占 31.7%,其后依次为小指点 30.1%、中指点 16.1%、小鱼际13.9%、环指点 8.2%。有学者运用Ergocheck压力检测系统对拇指指端、指腹、单掌按压、双掌按压,以及单掌按揉 5 种推拿手法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着力面积最小的拇指指端按法的压力值最大,着力面积较大的双掌按法和单掌按揉法压力值较小。而运用压力监测系统测量按法,结果显示:施术者采用豌豆骨进行胸椎双掌叠按法按压时的作用力较掌根和大、小鱼际的作用力大,并且在呼气末进行按压时的按压力明显大于吸气末。

二、推拿手法的时效与量效研究

(一)推拿手法的时效研究

1. 推拿手法时效研究的概念 推拿手法的时效研究,一般是指针对时间因素对推拿疗效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推拿疗效随着时间相应变化规律的研究。临床诊治过程中,推拿手法操作时长及疗程是影响推拿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推拿治疗时间的选择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环境,以及病情、病性、病位和手法等因素密切相关。

时间因素主要包括时间段_点和时间量。时间段_点是指选择疾病治疗的切入时刻或切入的时间段,以及推拿手法需要避开的时间段。时间量包括单次治疗时长、两次推拿治疗的间隔时长、手法治疗的频次、总的治疗次数(疗程)。

2. 推拿手法时间因素与疗效的关系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蕴含了大量的时间医学思想,蕴含着很多“天人相应”的养生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认为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与天地四时变化的节律相协调,就一年四时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一年四时生长收藏的变更必然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就月份而言,《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云:“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就一日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一日之中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也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体生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体病理变化也受时间的影响,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黄帝内经》的时间哲理为现代时间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推拿手法时间段点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推拿手法治疗时间切入点或切入时间段的选择,主要是在子午流注选穴时的应用。子午流注选穴是运用天干地支配合脏腑,再结合五输穴的阴阳五行属性,推算经气流注开阖盛衰,从而按时取穴的一种古代时间疗法。基于CiteSpace的子午流注针法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子午流注针法的研究前沿主要为失眠、便秘、脑卒中三种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失眠”在分析中突现强度最高,失眠因其特殊的时效性,启示我们在治疗上更应该善于结合择时论治。研究者运用子午流注推算法结合经穴的开合,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失眠患者。治疗时在申时(15 时正至 17 时正)、酉时(17 时正至 19 时正)时间段开穴治疗。运用补法点按并推至阴、复溜、通谷、阴谷、京骨、太溪以补其虚;运用泻法点按束骨、涌泉,采用反推以泻其实。结果显示应用子午流注开穴推拿疗效显著。

根据阴阳的盛衰来决定推拿治疗的切入时间对治疗的效果也有影响。根据阴阳失调规律,因时调节阴阳,恢复阴阳协调是推拿治疗的总则。阳盛者阴时推拿,阴盛者阳时推拿;阳虚者阳时补阳,阴虚者阴时补阴,以达到恢复阴阳协调之目的。根据这一治则,医生对神经衰弱、高血压病、风湿病痛、失眠等病症进行择时治疗,均收到较好的效果。如神经衰弱病症,属阴不足以制阳,阳因而有余。推拿时间宜在夜间(阴时),用补阴制阳的手法治疗,可轻揉风池、涌泉、曲池、太阳穴,推抹额上,扫散头部,轻敲百会穴等,较之自天(阳时)用同样的方法治疗,具有更优的效果。风湿病痛者,证属阳气不足,无以制阴,治疗时间选择在中午阳气旺盛之时,以刚阳手法补阳治疗,可收到显著疗效。

推拿手法治疗时间切入段的选择,还体现在中风患者最好选择在发病 2 周左右,即病情相对稳定时进行;痛经强调在月经来潮的前一周进行推拿手法操作等;月经不调的治疗时间段一般选在月经经净以后开始到下一次月经来潮作为一次治疗时间段。

推拿手法还需要避开某些时间段,比如急性软组织损伤后 48~ 72 小时内一般不宜推拿手法治疗等。

(2)单次手法治疗时长与疗效的关系:推拿治疗疾病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次推拿手法的治疗时长。由于病情所处阶段不同,病性寒热虚实各异,病位组织结构差异,以及推拿手法因素的影响,因此推拿手法治疗时长的选择必然影响疗效。手法治疗时,某些情况需要手法操作足够长的时间,某些情况太长时间的操作也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出现异常情况。推拿疗效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时间上呈现特定的起落消长变化,并不是时间越长,疗效越好。临床上也应根据时效关系把握手法治疗时长。单次推拿手法治疗时长需考虑以下因素。

1)病情因素对单次治疗时长的影响:病情主要是指疾病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同一个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考虑到具体病情的个体差异、阶段性差异等因素,单次推拿手法治疗所需要的治疗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以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为例,在伤后的急性炎症阶段(损伤发生即刻至伤后的 48 ~ 72 小时内),病理变化以细胞和软组织的破裂、肿胀和血管损伤为主,治疗时以制动、低温疗法为主,可配合轻度、短时、手法治疗,禁止使用大力度、深层次的手法治疗;在弹性纤维和胶原形成阶段(伤后 48 小时至 6 周),以组织结构的重建和再生为主,此时适当增加单次手法治疗的时间和力度(但对于有可能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的运动关节类手法则应慎用),对促进组织修复、减少损伤后遗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2)病位因素对单次治疗时长的影响:不同的病变部位也决定着手法治疗时间长度的不同方案。不同部位易患疾病的种类、性质会有所不同,不同的病变部位也会有不同的解剖组织结构。躯干胸腹部位的不适多为内科疾病,脊柱四肢关节多为骨伤类疾病。躯干胸腹部位的病证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手法操作才能起效,而脊柱四肢关节部位的病证则可能在较短时间的手法操作后即刻起效。即使同样是脊柱四肢关节部位的病证手法治疗时间也可能会有不同,比如,腰骶部的肌肉比较丰厚,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颈项部的肌肉相对比较薄、少,使用较短的治疗时间即可。

3)手法因素对单次治疗时长的影响:手法因素对单次治疗时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取决于手法的性质;另一方面,取决于手法的熟练程度。手法性质方面,不同类别的手法,会有不同的刺激强度、操作方向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单次治疗时长。强刺激手法可在短时间内抑制机体脏器的生理功能,达到镇痛的效果,因此强刺激手法时间宜短。轻刺激手法可缓慢兴奋活跃脏腑的生理功能,通过有节律的长久刺激,改变局部组织以及中枢神经的功能,因此轻刺激手法时间宜长。当手法单次治疗时长达到一定的有效量,那么手法操作才能起到很好的疗效,手法操作时长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病情的改善。比如,在一指禅推法的操作研究中,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手法的热效应在短暂的潜伏期后便急速上升,在 2 分钟达到最高点,之后热效应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再继续上升。在点按法等刺激性强的操作中,长时间的刺激不仅不能提高疗效,还有可能导致局部肌肉的损伤,加重病情。对比而言,放松类手法需要的时间较长,而整复类手法则要求瞬间施以巧力寸劲。另外,从手法熟练程度的角度看,在相同条件下,手法熟练、经验丰富的医生所使用的治疗时间和治疗次数相对要少。

(3)两次手法治疗的间隔时长(或治疗频次)与疗效的关系:推拿疗效与治疗间隔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研究表明,不同手法的治疗效应的一般发展规律是经历一个潜伏期,然后上升至高峰期并维持一段时间,后下降至治疗之前的水平,这说明治疗的时间间隔是有一定限度的,临床中很多患者经历一次治疗,好转后会再度复发也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广泛存在。为了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量化最合适的治疗时间间隔规律是治疗效应积累并维持必不可少的一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推拿治疗时间间隔一般有一日多次,每日一次,隔日一次,隔几日一次,或一周二次、一周三次等。时间间隔主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和疗效的持续时间来决定。目前,手法治疗时间间隔的一般是急性病及实热性病症的时间间隔短,慢性病症则手法治疗时间间隔较长。急性的病变来势凶猛,症状严重,机体受到的干扰破坏比较严重,这时需要缩短两次治疗的间隔时间。在慢性的持久性病变中,基于多种因素的考量,两次治疗间隔时间可以相对拉长。手法治疗间隔时间与临床疗效的作用规律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这将有利于指导推拿临床实践。

(4)手法总的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由于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人体患病后各组织功能的修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推拿手法只有操作足够多的次数才能达到疗效。这也就是手法治疗的疗程。由于急性病变一般病程短,祛除病因后容易恢复,所以治疗次数相对较少,疗程也比较短。在慢性的持久性病变中,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时间较长,产生了陈旧性的损伤,这时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来修复损伤,需要适当增加治疗的次数来提高疗效。疾病的辨证施治时,同一疾病,不同证型,治疗次数也有差别。以小儿泄泻为例,伤食泻所需要的治疗次数较少,一般数次即可痊愈,而脾虚泻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治愈。

(5)患者一般情况影响治疗时长与疗效的关系:由于人体相当复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多因素的机制联动,均会导致推拿手法有效治疗时间量的千差万别。《医学源流论》说:“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人异也。”

比如年龄因素,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病情变化较快,治疗时间和治疗次数相对要少,而成人的治疗时间和治疗次数相对要多。单就小儿言,不同年龄段手法治疗时间也不尽相同。徐谦光《推拿三字经》“独穴治,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分岁数;从吾学,立验方,宜熟读,勿心慌,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治缓症,各穴量。”

比如性别因素,男性和女性之间具有生理和病理上的差异,女性在经、孕期间则禁忌腰腹部的推拿治疗,因此手法治疗尽量避开这一时间段。

比如体质因素,身体强壮的人病后恢复能力较强,治疗时间要短;而身体虚弱的患者恢复能力较差,治疗时间要长。同样的疾病,体质不同,选用的手法不同,治疗时间也有长短差异。急性腰扭伤患者,体质强者可选用点、拨、抖、拉等重刺激手法,推拿操作时间宜短;体质弱者,可选用揉、摩、推、压等轻刺激手法,推拿治疗时间宜长。又如中风后遗症的患者,因久病体虚,则手法操作时间宜短,多次手法操作。若单次治疗时间过长,患者疼痛难忍,对病情不利。

此外,患者的职业、心理状态、既往史等对治疗时间也有一定影响。再比如,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像季节、气候、地域等也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而影响手法治疗时间。总之,推拿手法的各时间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手法治疗时间同时受到患者一般情况,疾病的各种状况,手法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协同影响。因此,推拿手法治疗时间的选择要进行全方位考虑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推拿手法的量效研究

1. 推拿手法量效研究的概念 推拿手法量效研究,是指对手法的刺激量与推拿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的量化研究。推拿手法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力的刺激来实现的,在时间固定或确定条件下,手法刺激量主要取决于手法的动力学、运动学,以及时间量(在时效研究中有详细介绍)等因素。手法刺激量主要包括手法作用力的大小、角度、方向、方式(频率、幅度)和受力面积等五个方面。

2. 推拿手法量效研究的意义 推拿手法治疗需要达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的基本要求,这种言简意赅的评判确实能反映一定的量效关系,但仍属于一种模糊的量化。近年来,量效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不管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推拿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刺激参数通过影响手法的力学和生物学效应而产生不同的临床效果,而现代推拿治疗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这严重阻碍推拿学摆脱单纯经验化模式。各个刺激参数作为推拿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推拿研究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示范、科学研究、临床应用、社会推广等均需要更标准化、规范化的量化标准。此外,就像n个多边形中,n值越大,越趋向于圆一样,越精细的量化研究越趋向于整体研究,越能够体现中医整体观的原则。

3. 推拿手法刺激量与疗效的关系 与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药物剂量一样,适宜的手法刺激量也是决定推拿疗效的关键因素。刺激量过小,难以发挥治疗作用;刺激量过大,容易造成新的损伤。只有选择一个适度的刺激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1)作用力的大小与刺激量:各种推拿手法都需要一定的力量,推拿手法中的作用力主要包括压力、拉力、扭力、剪切力和摩擦力 5 个方面。在人体生理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手法作用力的大小和作用疗效成正比。影响作用力大小的因素,除了操作者本身的体力和手法技术的熟练程度外,还和有无使用介质、使用何种介质有关。例如擦法,由于擦法与受力面之间形成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和摩擦系数成正比,在同等条件下,使用油性介质、酒类介质或膏类介质后,减少了摩擦系数,使擦法不至于因为摩擦力太大而损伤皮肤,但使用的介质不同擦法所产生的刺激量或作用量也不同。

(2)作用力的方向、角度与刺激量:由于手法种类繁多、人体结构复杂,以及疾病的不同,不同的手法有不同的方向操作要求,即使同一种手法的操作,有时根据需要也会采取不同的施力方向和角度。手法的操作方向和角度对推拿的刺激量有不同的影响。例如点按法点按穴位时,在同样的条件下,作用力垂直作用于穴位时,刺激量最大。若作用力与受力面之间的角度不是直角时,则由于穴位周围的组织分担了力的部分作用,刺激量减少;比如推法操作,向心性推和离心性推,顺经脉推和逆经脉推,在推动力、速度等因素恒定的情况下,由于人体组织结构排列所决定的分解外力的水平不同,也决定了推法的刺激量或治疗效应不同。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运动关节类的手法,其力的作用方向对手法操作成败及治疗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作用力的频率与刺激量:操作频率也是影响刺激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的推拿理论中,频率快的手法多属于泻法,频率慢的手法多属于补法;现代推拿也认为频率快的手法具有的刺激量大,对人体的组织器官一般起到抑制作用,频率慢的手法具有的刺激量小,对人体的组织器官起到兴奋作用。

(4)受力面积与刺激量: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相同作用力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刺激量也越小。例如,相同的条件下,肘按法和肘点法,所起到的刺激量就明显不同。同样大小的力和作用时间,拇指端点法的刺激量明显要大于掌按法的刺激量。在临床治疗上,推拿手法的刺激量和疗效存在一种复杂的关系,受到多因素影响,因此除了上面描述的影响因素外,推拿手法的量效关系还和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疾病的不同种类、属性等多种因素相关,患者心理亦是影响因素之一,实际操作时需仔细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此外,有学者认为推拿的刺激量可分为物理性刺激量和功能性刺激量两种,物理性刺激量主要指力的刺激,而功能性刺激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主要与医生的手法功力相关,手法功力较高的医生能够更好地激发经络,调整脏腑功能。

参考文献

[1]王菁,刘旭峰,薛卫国.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3):432 -433.

[2]张广明,廖彬,王奕乔,等.基于MFF压力测试系统探讨一指禅推法动力学参数[J].山东中医杂志,2021,40(7):746 -750.

[3]林文伟.“七日节律”在脏腑推拿治疗功能性不孕的应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4 (2 ):101 -104.

[4]张健强,赵征宇,张薇,等.基于CiteSpace的子午流注针法知识图谱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8):2727-2735.

[5]李武,蒋全睿,艾坤,等.指按法操作参数理论探讨及力学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 (12 ):5700-5702 .

[6]孟毅,李茹,郜妞妞,等.择时论治失眠[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302-304.

[7]严晓慧,严隽陶,龚利,等.基于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推拿手法分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 (7):3229-3231.

[8]徐炳云.浅议推拿的时效观[J].湖北中医杂志,2003(1):49.

[9]张怀东,林艳,彭恩临,等.运用子午流注开穴推拿治疗失眠症(附 62 例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2(4):61-64.

[10]高一城,王继红,王海宽,等.推拿治疗量效关系的研究思路及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2):2951-2953.

[11]樊一桦,谷鑫桂,田蓉,等.浅析推拿手法基本要素[J].光明中医,2016,31(6):786-789. SJEKYs54uj65aBFeF3nRNosoh1GSbKJ4AxpfPUjo1N5n70yiqYEk8RlnrvJknp7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