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实验推拿学常用的检测技术

一、动作捕捉技术

动作捕捉技术被普遍认为是起源于 1915 年费舍尔(Fleischer)发明的影像描摹(rotoscope)——一种通过追踪真人动作片段来制作动画电影过程的技术。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动画制作、人体工程学、生物力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其实质就是利用外部定位系统对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进行数据记录和姿态还原的技术,它通过捕捉被测物的空间位置(三维坐标),来获取与之相关的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数据。

典型的运动捕捉设备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①传感器,是固定在运动物体特定部位(如主要关节部位)的追踪装置,传感器感受运动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并提供给信号捕捉设备,一般传感器的数目多少决定了动作捕捉的细致程度。②信号捕捉设备,如高分辨率红外摄像机,负责位置信号的捕捉。③数据传输设备,将信号捕捉设备采集的大量运动数据快速准确地传输到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④数据处理设备,包括计算机硬件及数据处理软件,借助计算机对数据高速的运算能力将动作捕抓系统捕捉到的数据修正、处理,实现三维模型真正、自然的运动。

常用的运动捕捉技术根据其工作原理可分为机械式、声学式、电磁式和光学式。

机械式运动捕捉系统通过把目标运动物体与机械结构相连接,物体运动带动机械装置,依靠机械装置感受器跟踪、记录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该方法的优点是精度高,成本低,可实时测量,可同时捕捉多个人体动作,但因机械结构对人体的动作阻碍和限制很大,因此使用操作极不方便。

声学式运动捕捉系统通常由发送器、接收器和处理单元组成,发送器是一个固定在运动物体体表的超声波发生器,接收器一般由三个超声探头呈三角形排列组成,处理系统通过测量声波自发送器到接收器的时间或相位差,计算并确定接收器的位置及方向。该方法的设备成本较低,但精度不高,且易受噪声、气压、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干扰。

电磁式运动捕捉系统主要由发射源、接收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单元构成。接收传感器被固定在运动物体的关键位置并通过电缆或无线方式与数据处理单元相连;发射源向运动物体所在空间发出按一定时空规律分布的电磁场;随着运动物体在电磁场中运动,数据处理单元利用磁场的强度计算出每个传感器的空间位置和方向。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实时性强、信息量大、精度适中、成本低等优点,但对环境要求严格,场地附近不能存在电子设备、金属物品等,否则会造成电磁场的畸变。

光学式运动捕捉系统通过监视和跟踪目标上特定光点完成运动捕捉任务。通常使用 6 ~ 8 台高清相机环绕排列于检测场地,在运动物体的关键部位贴上特制的标志或发光点,相机连续拍摄运动物体的运动并将图像序列保存下来,然后再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出运动过程中每个标志或发光点的空间位置变化,进而得到运动轨迹。该方法操作方便、实时性强、速率高,但设备价格昂贵、数据处理工作量大,复杂运动时不同部位的标志可能发生遮挡或混淆。

二、表面肌电图技术

表面肌电图(sEMG),也称运动肌电图或动态肌电图,其检测电极为皮肤表面电极,用来记录外周运动单位电位的信号变化情况。表面肌电图记录时不需将电极片刺入皮肤,具有客观性、实用性、无创性等特点,在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神经科学、骨科等临床和研究领域等应用广泛,已成为分析和研究神经肌肉功能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时域分析被用来评价肌力水平、肌肉激活模式、肌肉贡献率和多肌群协调性,主要包括均方根振幅(RMS)、平均振幅(MA)、积分肌电(IEMG)等;频域分析常用来评价肌肉的疲劳程度和收缩特性,主要包括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及其衍生指标MPF斜率和MF斜率等。

sEMG可以反映肌肉活动和中枢控制特征的变化规律,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肌肉活动状态及功能状态。有学者应用sEMG观察推拿手法对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腰背伸肌群疲劳程度及肌力的影响,相比于对照组牵引组,推拿手法治疗后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 60° / s及 120° / s角速度状态下MPF、IEMG均有显著改善( P <0.05),并且推拿手法在改善腰背伸肌群疲劳程度方面疗效显著( P <0.05)。

有学者利用表面肌电图技术,通过采集分析推拿 法过程中各种肌电波讯号的频率、波幅、时序,明确 法施术过程中不同动作阶段的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并阐明各参与肌肉收缩的运动时序,结果表明“ 法动作的产生是由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协同收缩引起的伸肘及前臂外旋和肱桡肌及旋前肌群协同收缩引起的前臂内旋动作,带动术手着力部位在中立位的两侧所作的往复滚动”。这段关于 法施术过程的总结,以客观描记的肌电图资料中各参与肌肉的肌电信号在时间轴上的先后分布为依据,反映了肌肉工作的顺序与参与肌群之间的配合,使 法研究有了新的标准和量化方法,是手法量化中较重要的研究成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实践依据。

三、等速肌力测定技术

等速运动是指在受试关节运动过程中依照预设速度保持匀速运动,测试过程在关节运动的全范围提供顺应性阻力,肌肉用力仅使肌肉力量增加、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运动过程中角速度的大小,即运动速度恒定。建立在这一运动原理上的测试技术即等速肌力测定。这一技术目前已在运动科学研究领域及康复医学研究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用于肌肉功能评价和运动损伤后的肌力训练,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客观、准确、重复性强且敏感性高,而且能够提供肌肉力学性能确实的量化结果,具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是目前评定肌肉功能的最优选择。

等速肌力测定常见指标包括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峰力矩角度、峰力矩时间、疲劳系数、总功、疲劳系数、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关节活动范围等。有学者应用等速肌力测定技术观察“以痛为腧”手法与 法治疗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以痛为腧”手法与 法均能改善早中期KOA患者 60° / s角速度伸肌峰力矩和 180° / s角速度屈肌峰力矩; 法更利于屈肌肌力的改善,“以痛为腧”更利于伸肌肌力的改善。等速肌力测定技术具有结果精确、重复性好,可以提供大量具体数据,为观察推拿治疗疾病的疗效观察及生物力学机制的阐明提供了可靠的测量手段。

四、推拿手法测定分析技术

推拿作为一种徒手治疗方式,其手法种类繁多,但最终都要通过力的形式作用于人体体表,其治疗过程分为推拿作用力的产生、推拿作用力的传递及推拿作用力的生物学效应。推拿作用力的相关要素直接决定推拿刺激量的大小,而推拿时手法刺激量的大小直接对推拿的生物学效应产生影响。推拿手法刺激量的规范化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可重复性的问题,对推拿手法的刺激量进行科学的量化是推拿学科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解决推拿手法刺激量的规范化问题,国内外的推拿研究者都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探索。研究者认为,推拿作为一种徒手操作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其本质是一种机械力学刺激,推拿手法能否取得良好生物学效应主要取决于推拿手法的刺激强度、手法作用时间及手法作用力的频率,但也与疾病的性质、操作者的手法功力、手法的操作方式、着力面积、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基于对手法刺激量的认识,20 世纪 80 年代山东中医药大学王国才教授课题组研发了推拿手法动态曲线测试仪器,用现代电子仪器对推拿手法进行生物力学测定,该仪器可以测定、记录并显示各主要推拿手法力的大小、周期、频率、节律、力的变化速度等参数信息,并以典型动态曲线的形式进行记录、显示。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推拿手法测定仪进行进一步升级,开发出能够对推拿手法力学参数进行实时显示、定量化及作用力三维分析处理的I型中医推拿手法测力分析仪。

推拿手法测定仪的成功研制使推拿手法从单纯被感知发展到三维显示手的力学参数特征的实时动态波形描述,实现了对推拿手法操作过程的准确监测和手法质量操作正确与否的客观评价,对推动推拿手法动力学研究和手法规范化操作进程大有裨益。

也有研究者通过用摄像等影像学手段拍摄各种特异性手法的 3D运动图像,图像处理后获取数值信息,分析对比得出影响手法效应的生物力学运动学特征参数(如手法动作的幅度、频率、旋度等);并将特异性手法在手法测试仪上进行操作测试,对记录获取的信息进行时域和频域处理,分析对比得出影响手法效应的生物力学动力学特征参数及变化规律(如手法作用力强度、作用力轨迹、应力、应力梯度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特异性手法生物动力学规范化研究,通过建立 法和一指禅推法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小波变换、Fourier分析方法分析手法动力学参数中的周期相似度和波形相似度及信号均匀性,从而规范了软组织手法和调整手法的客观标准。上述工作为对推拿手法进行计算机模拟及实验推拿模拟仪的研制提供了前提。

五、痛觉测定仪

痛觉测定仪是指用来测量痛觉阈限的仪器。使用的测痛仪除机械的(毛发针、弹簧针)以外,还有辐射热的、电流的、化学的、电热的和温控的等。推拿实验中常用的痛觉测定包括机械足反射阈值( paw w ithdrawal threshold,P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 paw w ithdrawal latency,PWL)。通常使用Von-Frey纤维丝测定PWT,使用热辐射痛觉测量仪测量PWL。两种测定方法能精确地控制刺激强度,可测量到接近于“纯粹”的痛觉,其实验结果还可以重复,因而在推拿镇痛实验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六、 Catwalk步态参数分析系统

步态分析系统是一种自动化的计算机辅助的步态分析技术,是一个完整的定量评估鼠类模型中动物脚步和步态的封闭式步形台,对动物不采取任何强迫措施,能够准确地评估动物的脚步和步态,从而获得自然步态。此系统主要由含内置荧光灯的玻璃板(跑步台)、玻璃下方的高频摄像头、数据传输转换系统等组成,它的核心技术是脚印光亮折射技术:由发光二极管发射出来的光散射到玻璃板内,光线完全在玻璃板内反射,当动物在通道内行走过程中,爪印与玻璃板接触时,该区域内的光线将朝反的方向折射,高频摄像机位于玻璃板下方,将会捕捉到这些光亮区域,并将信号发送到步态分析系统的计算机中,进行离线或在线分析。Catwalk自动步态分析系统根据每个脚爪的位置、大小、接触面积、压强、不同时间点脚爪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出步态的时间(动态)和空间(静态)参数。此技术可以用于推拿实验研究疼痛和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如腰突症动物模型)造模后步态参数的检测。

七、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

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是利用有限数量的模拟量对无限单元的真实结构进行模仿,将各种形质构造数学化后进行计算的过程,是矩阵结构在力学领域中的延伸。FEA技术最初应用于航空领域,后来Rybcidki等其引入到骨科,催生了骨外科学——生物力学这一新生的交叉学科。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FEA技术在骨科、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口腔医学等领域大量应用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FEA技术也被应用与推拿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之中。有学者FEA技术应用比较不同运动状态下正常与退变腰椎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变化特点及量效关系,借此分析中医推拿手法对退变腰椎节段力学调衡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医推拿手法作用后可改变椎间盘内的应力分布,一定程度地扩大椎管内的空间,减小神经根所受的应力;中医推拿手法通过对人体退变腰椎节段力学环境的调衡发挥改善和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作用。FEA技术的应用为阐明中医推拿手法诊治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八、放射影像检测技术

放射影像检测是利用X线、核素的 γ 线等,透过人体后,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显出影像,从而了解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推拿临床常用的两种放射影像检测方法包括X线检测和CT(computed tomography)检测。

X线是基于人体内不同结构的脏器结构对X线吸收的差别进而透射成像。一束能量均匀的X线投射到人体的不同部位,由于各部位组织对X线吸收的不同,透过相应部位的X线强度亦不同,最后投影到一个检测平面上。检测器把X线强度转换为光强度,摄像机又将光信号转换成与检测到的X线量相匹配的电子信号,再通过模/数转换器将电子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最终即形成一幅人体的X线透射图像。研究者通过使用量化X线测量技术评估脊柱推拿手法对腰椎不稳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观察脊柱推拿手法对不稳定节段(L4 ~ L5)椎体在矢状位上的位移、腰椎松弛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脊柱推拿手法可调整腰椎不稳症患者的椎体间异常运动,进而改善了脊柱稳定性,初步明确了脊柱推拿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机制,为脊柱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依据。

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等,与极高灵敏度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定厚度的断面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即每个体素(即图像形成的处理中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的X射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 p 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CT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研究者应用CT检测技术对理筋手法联合颈椎调整手法治疗颈椎病“骨错缝”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治疗前后采用Philips64 排螺旋CT从颅底扫描至T1 椎骨水平的长度范围,获得容积数据,重建层厚0.625 mm,再采用ITK-SANP软件根据CT数据完成每一节段颈椎骨骼的重建,比较 3 组治疗前后颈椎C2、C3、C4 椎骨三维空间的变化。结果显示理筋手法联合颈椎调整手法可调整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三维空间位置,改善颈椎功能,这可能是其治疗颈椎病“骨错缝”的机制之一。

九、磁共振检测技术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近些年来已取得充分发展,技术成熟。神经影像技术已经在疼痛机制和KOA生理病理机制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运动医学、临床药物镇痛机制、中医针刺和中医推拿的脑机制研究中。研究人员已经初步绘制了涉及慢性疼痛中枢发病机制的大脑区域,已经发现涉及了大脑的边缘叶、脑岛、前扣带回、右前额叶回的相关变化,还通过检测针刺引起的脑反应,揭示了部分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采集及分析技术发现,慢性疼痛患者表现出内侧前额叶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功能连接(FC)改变,以及前扣带回皮质(ACC)的区域均一性(ReHo)改变。这些结果大大提高了对慢性疼痛中枢机制的认识。

研究表明,推拿治疗疼痛的疗效确切,但推拿镇痛的机制尤其是中枢镇痛机制仍然不清楚,这阻碍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目前,多数研究是基本脑磁共振成像的功能变化进行的探索,但是对于建立在KOA慢性疼痛发生的早期、中期脑中枢结构改变的基础上进行脑功能变化机制的研究较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在临床人体研究中无创伤、可重复的优势,具有很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受试者易配合,弥补了传统神经生物学方法在临床KOA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有学者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后引起的脑区功能活动变化及脑区间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以丘脑脑区为主的功能活动改变可能是推拿干预KOA的中枢镇痛机制。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也为研究推拿中枢镇痛机制提供了一条途径。

十、体温检测技术

人体内部的温度即为体温,维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测量体温是疾病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分为口腔测温、腋下测温和肛门测温三种。

目前在市面上常用的测量体温的仪器种类繁多,最常见的且是最为准确的是水银体温计,也称为玻璃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放在腋下,等待 5~ 10 分钟,体温计上就可以显示出比较准确的温度值,这就是患者的体温。额温计、耳温枪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测量体温的仪器,是利用检测额头或鼓膜所发出的红外线光谱来测定体温,其检测原理是根据黑体辐射理论,不同温度的物体所产生的红外线光谱也不同,利用可以精确至 0.1℃的温差电堆红外线侦测器检测,经过微计算机转换读数而显现出实际体温。水银体温计和耳温枪都需要专人针对个体进行测量,耗费人力、时间,检测效率较低。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体温测量仪器,比如WFHX-68A便携式红外体温计、DL 700A红外热像仪等,其原理也是利用红外线对体温进行测量,但此类测温技术具有非接触、快速、方便、直观、安全等特点,克服了传统的体温计、额温计、点温计和耳温计等仅针对个体测量耗时多、易交叉感染等不足,非常适合于在机场、码头、车站、医院和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合进行体温快速排查。

体温检测技术在观察小儿推拿手法对外感患儿的即时退热效果研究中应用较多。研究人员将 150 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推拿组、布洛芬组、推拿加布洛芬组,每组 50 例。推拿组予特定穴推拿,布洛芬组予布洛芬混悬液,推拿加布洛芬组同时予特定穴推拿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各组疗程均为 4 小时,观察治疗前 5 分钟及治疗后 5 分钟、4 小时的体温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特定穴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短期疗效较好且不易反弹;而加用布洛芬后,未见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反会影响疗效。

十一、彩色多普勒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又称彩超,是一种医用设备,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脏器超声检查尤其适用于心脏、肝、胆、胰腺、脾、肢体血管以及妇产等检查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目前最先进、可靠、准确、应用最广泛的超声检查方法。其成像原理是超声波探头产生高频超声,发射的声束遇到流动中的红细胞,两者的相对运动就产生多普勒效应。如果血流迎向探头,反射频率则高于发射频率;如果血流逆向探头,反射频率则低于发射频率。彩色多普勒成像就是将这种频率的变化用彩色编码的方式叠加在普通的黑白图像上,进而直接计算出血液流动的速度、病变前后的压力差等。也就是说“彩超”中的彩色信号是血流信号。医生可以根据声波的强度确定相应的组织器官状况,并对判断疾病的性质起到重要的依据。其仪器灵敏度远高于普通B超检查。基本上可以发现 2 毫米以上的实性病变,可以清楚地判断病变的大小与分布。

研究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推拿对右腘窝动脉及身体其他有关部位血流动力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推拿可以使血管阻力下降,平均血液流速及血流量相应增加。且对推拿( 法)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后发现, 法以 120 次/分钟的频率、7 公斤中等力度、时间 5 分钟最为适宜。

十二、肺功能检测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疾病的必要检查之一。主要用于检测呼吸道的通畅程度、肺容量大小,对于检出肺、气道早期病变,评估肺部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治疗方法的疗效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一般通过肺功能测定仪完成。

肺功能检测主要包括通气功能检测和换气功能检测检查。检查肺功能需要受检者在检测医师指导下,按照口令做吸气和呼气动作。肺功能测定仪上根据气流变化识别吸气、呼气的波形,并根据波形的变化判断通气功能与换气功能障碍。肺功能检测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测手段,但属于功能学检查,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一起来综合判断疾病的轻重。

研究者应用肺功能检测技术观察小儿推拿对小儿哮喘急性期肺功能损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儿推拿手法可以改善急性期哮喘大气道肺功能。

十三、甲皱微循环检测技术

微循环是完成循环系统基本职能的最小功能单位,其形态与功能状态变化与整个机体尤其是循环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观察人体微小毛细血管的变化,是研究微循环、观察血流变的重要指标。凡可能引发微循环变化的疾病,如各种原因的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创伤及烧伤、血液病、肾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病等,均可通过观察甲皱微循环的变化,显示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并评估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人体外周微循环检查的部位较多,甲皱、球结膜、舌、口唇、齿龈、口腔黏膜、皮肤等处均可采用,其中甲皱微循环检查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了解机体微循环状态的方法。

研究者应用WX_9 型微循环显微仪观察大学生练功前后甲皱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探讨推拿功法少林内功锻炼对手部温度的影响。经过 12 周少林内功锻炼,功法组大学生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袢顶管径较本组锻炼前均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12 周的少林内功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甲皱微循环。

十四、脑电检测技术

脑电波(electro encephalo gram ,EEG)是指大脑在活动时,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是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脑电波监测广泛应用于其临床实践中。脑电波中包含了大量生理与疾病信息,通过对脑电波的检测,可以为脑部病变的鉴定提供依据。常用的是脑电图检测,即通过按照一定规则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对脑电波活动的过程进行记录,固定在头上导电电极感应到脑电波微弱的电压变化,通过差分、放大,滤波,数模转换等一系列手段最终将电信号变成脑电波的原始数据,进而客观量化地反映被测者当下意识、疼痛、情绪、睡眠四大大脑功能状态的变化,从而帮助临床医生了解到被测者的大脑状态。

研究通过应用脑电波检测技术对腹部推拿治疗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PI)的疗效进行临床评估,发现证实了腹部推拿对心脾两虚型PI患者的大脑活动,尤其是额部与枕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且证明了经腹部推拿治疗后长期失眠导致的精神紧张与疲劳困倦感有较好的疗效,为腹部推拿治疗心脾两虚型PI及其他同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十五、多导睡眠检测仪

多导睡眠监测( po lysomnography,PSG)是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OSAHS)最重要的检查。通过夜间连续的呼吸、动脉血氧饱和度、肌肉运动、脑电图、心电图、心率等指标的监测,可以了解打鼾者有无呼吸暂停、暂停的时间、暂停的次数、发生暂停时最低动脉血氧值以及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程度,便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和定量评估手术或其他治疗效果,是国际公认的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金标准。

但由于需要专门设备和环境,费用昂贵、工作量大,检查程序繁复、患者等候时间长,其临床普及性受到限制。近年来,各种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在临床逐步应用。研究者通过研究观察了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在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作用,采用泰科Sandman多导睡眠仪(PSG)和瑞思迈Aplink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 108 例怀疑患有OSAHS的对象采用两种监测仪进行监测,进而比较各指标的差异,观察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表明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诊断OSAHS有高敏感性、特异性,可用于临床常规诊断。

参考文献

[1]郭光昕.推拿干预膝骨关节炎MRI多模态技术的中枢镇痛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20.

[2]姚斐,安光辉,田健材,等.推拿功法少林内功对大学生甲皱微循环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443.

[3]陈彦飞,赵勇,鲁超.有限元分析技术在膝关节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27(08):81.

[4]周智毅,张亚峰,周悦,等.量化X线测量技术评估脊柱推拿手法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8;26(1):10.

[5]胡冠宇.腹部推拿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定量脑电图变化影响的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

[6]秦大平,张晓刚,聂文忠,等.不同运动状态下模拟人体腰椎结构特征变化的有限元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7;32(4):355.

[7]娄冉,黄克勤,王亭,等.特定穴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短期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12):60.

[8]邓佳南,龚利,李建华,等.“以痛为输”手法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等速肌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6):35.

[9]田福玲,李旗,崔建美,等.小儿推拿对小儿哮喘急性期肺功能损害预防作用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9):47.

[10]晋发,蔡伟,杨健,等.便携式睡眠检测仪对OSAHS的诊断价值[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1(5):287.

[11]樊星.等速肌力测定分析膝关节骨关节炎对膝关节屈伸肌群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13.

[12]朱清广,房敏,潘磊,等.推拿手法对颈椎病“骨错缝”的治疗作用[J].中医杂志,2012;53(2):129.

[13]周楠,房敏,朱清广,等.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3):562.

[14]宋和兰,崔瑾.中医推拿手法三个要素的研究述评[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80.

[15]陈波,崔瑾,谢西梅,等.体外压力刺激对大鼠“足三里”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合成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 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1、前列腺素E2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5):2756.

[16]张红参,丰芬,范宏元,等.近年来推拿手法刺激量参数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7):52.

[17]张琴明,朱清广,房敏,等.推拿三步改良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27.

[18]赵毅,孙鹏,安光辉.推拿手法量化是推拿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C]//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九届推拿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继续教育项目论文汇编.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06:5.

[19]邱桂春.常用推拿手法的力学测定及临床意义[D].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5.

[20]曾庆云. 法动作原理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

[21]余洪俊.表面肌电图评价肌肉的功能状况[J].中国临床康复,2002(23):3514.

[22]刘新华,朱樑,周信文,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中医推拿对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1996(4):228.

[23]周信文,许世雄,谢志勇,等.中医推拿手法测力分析仪FZ -Ⅰ型的研制及 法合力作用点轨迹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1996(3):179.

[24]王国才,毕永昇,张素芳,等.推拿手法动态曲线的测定及应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1):72. chEppmbxYUT+GLCeuyQOYBD5gpHWIY1j2UMflQm4uouM8tVnjbBw2QKE3SDTPl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