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培本法是一种用扶助正气,培植本元的药物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和经络生理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强壮体质,缓解病情,抑制肿瘤发展,延长生命甚至治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肿瘤治疗最重要的治法之一,广泛运用于中医肿瘤临床治疗。
1.益气健脾法 是治疗气虚证的基本方法。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纳少、舌淡或胖、苔白、脉细无力。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等。
2.温肾壮阳法 适用于肾阳虚衰或脾肾阳虚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喘促、面色苍白、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等。可在健脾的基础上选用附子、肉桂、淫羊藿、仙茅、肉苁蓉、补骨脂、巴戟天等。
3.养阴生津法 适用于阴虚内热证。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心烦失眠、大便艰行、舌质红、少苔或舌光无苔、脉细数无力等症状。常用药物有西洋参、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生地黄、玄参、玉竹、天花粉、龟板、鳖甲、黄精、女贞子、知母等。
4.滋阴补血法 适用于血虚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神疲乏力、腰酸、舌淡、苔白、脉细等。常见于晚期肿瘤或经放化疗后骨髓抑制者。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当归、阿胶、白芍、制首乌、枸杞子、龙眼肉、大枣等。
祛邪法是中医常用的攻邪方法,主要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肿瘤患者。临床应分清痰凝、毒聚、气滞、血瘀的不同,根据邪气强弱酌情使用。
1.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肿瘤有血瘀证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痛有定处、肌肤甲错,舌质青紫或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有青紫斑点,脉弦细或涩等。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川芎、丹参、鬼箭羽、王不留行、地鳖虫、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穿山甲、石见穿、蒲黄、五灵脂、水红花子、乳香、没药、水蛭、喜树、斑蝥、全蝎、蜈蚣等。
2.清热解毒法 适用于邪热壅盛的肿瘤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肿痛、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黄疸、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脉数等。常用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上柏、龙葵、七叶一枝花、蛇莓、山豆根、苦参、白毛藤、夏枯草、土茯苓、天葵子、鱼腥草、冬凌草、猪殃殃、紫草、臭牡丹、青黛、野葡萄藤、藤梨根、菝葜、墓头回、苍耳草、狗舌草、黄连、黄芩、黄柏、八角莲、水杨梅根、凤尾草等。
3.化痰软坚法 适用于局部肿块、淋巴结肿大等一切痰凝结块之证。临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异常肿大、局部结节肿块、舌质淡红或胖、苔腻、脉弦滑等。常用药物有瓜蒌皮、夏枯草、海藻、昆布、生牡蛎、海带、皂角刺、瓦楞子、山慈菇、天南星、黄药子、泽漆、蒟蒻、半夏、僵蚕、猫爪草、海蛤壳、硇砂、柘木等。
4.理气降逆法 适用于各种气滞或气逆之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胸胁胀痛、胃脘及腹部胀痛、吞咽困难、咳嗽气急、嗳气、呃逆、呕恶、乳房作胀、里急后重、苔薄白、脉弦滑或弦细。根据病因及气滞的脏腑、部位,选用不同的方药。脾胃气滞,常用木香、砂仁、枳壳、厚朴、陈皮、八月札、枸橘、玫瑰花、苏鲁子、蔻仁等;少腹气滞,可选用乌药、沉香曲、枳实、槟榔、柴胡;胃气上逆,可选用旋覆花、代赭石、丁香、降香、柿蒂、苏梗;肝郁气滞,可选用柴胡、香附、青皮、川楝子、延胡索、绿萼梅等;肺气上逆,可选用苏子、紫菀、枇杷叶等;气滞夹痰者,行气药与化痰药同用;气滞夹瘀者,行气药与化瘀药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