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交叉学科,主要围绕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展开研究。自胚胎着床的那一刻起,生命的孕育悄然开始,围绕个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物属性开始形成和演变。从生命诞生到融入社会,个体在心理、认知、思维上发生转变,形成了社会属性。自人类走出非洲那一刻起,因长期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注定形成了语言不同、肤色各异的群体。于是,当人类学家看到不同的群体,发现不同的遗址,好奇心驱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进行田野调查,期待从时空轴上厘清人类的足迹。
人类学萌芽于16世纪,最早属于博物学的四大分支之一。早期的人类学研究是对人类的体质表型进行测量,包括现代人和出土遗骸的测量,形成了体质人类学。对群体间的民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表型进行研究,以了解不同群体的社会文化生活,发展形成了考古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促进了人类遗传学和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学家开始通过对现代人和遗骸进行测序来研究群体关系,形成了生物(分子)人类学。到了今天,随着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发起,开始对自然人类进行跨尺度、多维度、高通量的精密表型测量,从综合人类学的角度精密解析了人类24 000多个表型。从整体上看,人类学从宏观的体质测量到微观的遗传测序,从单一学科研究到多学科交叉融合,俨然发展成了一个兼容并包的学科交叉群。
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在人类学研究的背后,我国科学家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为中国乃至世界人类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科学角度剖析各民族的起源显得至关重要。我国人类学家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解析了汉藏同源,描绘了东亚语系,厘清了民族形成……为了表彰这些人类学家,上海人类学学会从2010年起设立了“人类学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在人类学领域艰苦奋斗、勇毅前行的人类学家。这一合辑收录了从2017年到2024年的“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有溯源发音,促进文理交叉的语言人类学家王士元,奏响了“玉音交振阳关谱”;有解析成分,关联体质与健康的医学人类学家席焕久,测出了“金尺悠鸣杏林春”;有凝聚理论,解释远古社会的考古人类学家陈淳,挖出了“格沙致理万古器”;有优化技术,测量民族身形的体质人类学家郑连斌,踏遍了“称象分石千里邨”;有总结规律,探究汉族成因的历史人类学家徐杰舜,解析了“雪球滚积中华体”;有搜寻线索,挖掘南岛根源的民族人类学家邓晓华,书写了“沧海横流南岛情”;有沉浸山村,刻画群体思维的社会人类学家庄孔韶,勾勒出“山野秘辛绘奇画”;有开创组学,重构东亚语系的语言人类学家潘悟云,道出了“水乡私语书同文”。他们不仅把足迹留在祖国的天南海北,也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合辑的内容收录了获奖者的研究经历和代表作,他们的研究是人类学领域的知识宝库,他们的研究经历是后辈踔厉奋发的精神财富。希望这一合辑的出版,能够提升人类学事业发展的高度。
王久存
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
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教授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