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难得机遇,果断购置“雪龙”号

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动荡不安。1991 年 12月 26 日,苏联解体。原先强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瓦解,15个加盟共和国各自独立。

乌克兰是苏联原 15 个加盟共和国之一,独立后社会经济发展遇到困难,许多重工业生产难以为继,其中就包括乌克兰的重要工业部门赫尔松船厂。乌克兰濒临黑海与亚速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其国内造船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因此拥有几座大型船舶制造基地,赫尔松船厂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赫尔松船厂即将完成 8 艘同类型的北极破冰船的建造任务,但苏联解体后,经济困难的乌克兰不需要这么多北极破冰船,而俄罗斯等其他东欧国家也面临经济困难、国内问题多的现实,短时间内不可能花巨资购买破冰船,即将完工的 8 艘船对于赫尔松船厂来说,就成了“烫手山芋”,亟待处理。其中一艘柴油机直接带动可调螺距桨推进的船舶已经下水且基本接近完工,其性能符合我国极地考察的要求,而且价格相对便宜,这也就是后来的“雪龙”号。

1991 年春节,时任极地办副主任贾根整在向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宋健汇报时,提到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遭遇严重冰情,导致“极地”号船无法靠近中山站卸货,并提出南极考察急需一艘能力更强的破冰船。

当时我国已经持续开展南极考察六年,唯一的一艘极地考察冰区加强船“极地”号于 1971 年建造,服役 20 年,已不堪重负。虽然从1990 年至 1991 年,国内一直在推进中外合作建造极地考察破冰船,但仍处于论证与报批阶段,更重要的是,新造破冰船难度很大,即使中外合作的方案可行,短时间内也很难造好,难解我国南极考察的燃眉之急。

1992 年上半年,南极委和国家海洋局两部门联合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报告,请求国家建造或向国外购买破冰船。据当时造船部门专家测算,如果自建破冰船,周期需要 3 ~ 5 年,经费需 3 亿~ 5 亿元人民币,建船谈何容易。

张炳炎院士在刚买回来的“雪龙”号船首留影

1992 年夏末,极地办吴军告诉极地办副主任贾根整一则消息:乌克兰的赫尔松船厂有破冰船出售,价钱十分便宜。经过进一步了解,贾根整得知赫尔松船厂造的 8 艘万吨级破冰船已经出售 5 艘,另有 3 艘在建,每艘价格约 1 750 万美元。吴军随后又请教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总工程师张炳炎(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是我国造船方面的专家,曾在苏联留学,对赫尔松船厂很熟悉。他表示,这个价格买艘万吨级的破冰船很值,机会不可错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即将出坞的北极破冰船进入了决策者视野之中。

国家海洋局、南极委在初步选定目标后,于 1992 年 10 月 9 日至18 日派遣了由著名科考船设计专家张炳炎带领的技术调研勘察小组,赴乌克兰对破冰船进行实地调研,随后向南极委提交了《北极破冰供应船技术考察报告》。结论认为,该船性能良好,价格便宜,应抓住时机,下决心购买,机不可失。如不购买此船,在国内建造这样一艘船,1 亿元人民币是绝对造不出来的。

赫尔松船厂 3 艘在建船,有的已完成工程的 92%。船厂提出,如有购买意向,需要提前签订协议,并付 10%的预付金。时不我待,经南极委和国家海洋局同意,1992 年 10 月 7 日,我方正式通知对方,确有购买意向,并与对方签下预订协议书,在规定时间内支付了订金。

那时,国务院的批示还没下来,先付订金是有风险的,南极委主任武衡果断决定,先签预订协议,订金向国家贷款。关键时刻,武衡写信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阐明我国购买破冰船的迫切性,同时附上已上报给国务院的买船报告。邹家华当即在请示报告上批示:“请罗干同志阅并报总理,建议从总理预备金中解决。”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签批:“同意。”

经国家领导人拍板,决定动用当年的总理预备金,连同国家计委配套的 1 亿元人民币购买极地考察船。1992 年 10 月 27 日,武衡对外正式宣布:我国将购买破冰船。

1992 年 12 月 1 日,购买合同正式签订。12 月 7 日,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奠基者和组织者武衡为刚从乌克兰购买的这艘北极破冰船题写船名——“雪龙”,英文名“SNOW DRAGON”,“龙”代表中国,“雪”代表南极的冰雪世界。“雪龙”号到达国内后,根据中国船级社要求,英文名改为XUE LONG。

1992 年 12 月 18 日,国家海洋局、南极委派出了监造验收组赴乌克兰赫尔松船厂现场监造验收,张炳炎作为监造验收组首席技术代表,吴军作为船东代表,又从中国船舶检验局聘请了两位高级验船师。国家海洋局还从东海分局抽调 30 名船员组建接船工作组,由船舶飞机指挥中心领导带队,分批进入乌克兰赫尔松船厂。

近 4 个月的时间里,在首席技术代表张炳炎的带领下,监造验收组在船舶技术方面查看船舶各种图纸、技术资料和设备证书,参加各种设备实验和海上测试,保证“雪龙”号建造质量和船舶技术性能。1993 年3 月 20 日完成正式交船仪式后,“雪龙”号于 3 月 31 日离开乌克兰,驶向上海港。回来的路程尽管周折,但是在各方的努力之下,依然于 1993 年7 月 12 日 21:00,“雪龙”号安全停靠上海张华浜码头。

“雪龙”号在冰区外漂泊

雪龙专栏

朱琳同志的来信

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同志们:

在这春回大地、万木复苏的时候,李鹏同志和我最近又一次收到了两枚发自中国第二十三次南极考察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珍贵纪念封,感到十分喜悦。如同我们节日期间收到许多新年贺卡,今天,看到这两张盖有多达 8 枚纪念戳和他国邮戳的首日封,感到其中特别厚重的含义。

翻阅连续多年来以“中国南极考察队”集体名义寄来的首日封,我们发现每年收信人姓名的填写者的笔迹都不相同,因此感到一茬茬不同年代的考察队员对我们的挂念,如同对祖国亲人每年万里远征去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时的挂念。今天,借用放大镜观察两首日封封面建筑物的图案,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南极考察站日新月异的进步;每次听到中国南极考察队“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消息,我们为能够在 1984 年起就成为南极考察的积极支持者感到自豪。

我还上网查阅了许多有关中国南极考察队的消息。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考察队去年 11 月 12 日已由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乘坐改装一新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奔赴南极,这支队伍由 188 名队员组成,为自 1984 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数最多,我祝愿同志们身体健康,快乐安全,考察顺利,并盼望同志们早日凯旋。

李鹏同志还从他的日记中查出,有六段文字记述了中国南极考察队的成长经历。现摘录如下: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三日 星期三

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来谈设立南极观察站问题。第一次投资 1 200 万元,设 20 余人的夏季站,冬季不留人。我让他们向国务院打报告,要国家科委也联名。

一九八五年五月六日 星期一 晴

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编队于去年 11 月 20 日从上海启程,历时四个多月,在南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于今年 4 月 10 日回到祖国。下午,我参加南极考察授奖大会并讲话。讲稿是我昨天起草的,主题为希望我国的海洋开发利用和极地考察事业有较快的发展。据介绍,南极洲及其附近的水域在地理上对许多科学实验与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于1983 年加入《南极条约》。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七日 星期四 晴

下午,我在大会堂会见即将出征的第二次南极考察队的同志们。康世恩国务委员和相关方面的同志武衡、严宏谟、张序三、严东生参加了会见。考察队队长高钦泉说,这次是多学科综合性的考察,很多项目都有特点。我希望他们把考察工作做扎实,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

一九八六年九月三日 星期三 晴

下午,我会见了第三次南极考察队的全体队员。国务委员兼科委主任宋健参加了会见。考察队总指挥钱志宏现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负责南极考察事务。他已 59 岁,近耳顺之年,实属不易。我仔细询问了“极地”号船的发动机、通信设备和航线险区问题。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星期四 晴

昨天,我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打电报给国际横穿南极大陆科学探险队,热烈祝贺探险队到达南极点。我主要赞扬队员们的英雄精神,强调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和和平利用南极做出的贡献。

一九九〇年三月三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我致电祝贺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到达终点——苏联和平站。电文指出:在过去 7 个月中,考察队员们不畏艰难险阻,翻越雪岭冰隙,横穿南极大陆 6 300 公里,揭开了南极考察史上光辉的一页。你们的壮举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注目与尊敬。

朱 琳
2008 年 3 月 19 日 ++xTog1h9H3r8RzR9hpj0Wnr8sXAmvK89g2TA1LZJQMNykTxNIPGHEib2rz6JQ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