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登上南极洲,建立中国南极考察站

1984 年 11 月 20 日 10:00,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向阳红 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运载着之前四个多月筹备的共 500 多吨建站物资,从上海起航,开始了远征南极的旅程。12 月25 日 12:31,“向阳红 10”号驶入南纬 60°——根据《南极条约》的规定,这便意味着我国的船只第一次驶入南极。

考察队员顶着恶劣的天气,先后考察了爱特莱伊湾、纳尔逊(Nelsons)岛、阿德雷岛(亦称企鹅岛)和菲尔德斯半岛(Fildes Peninsula)等区域。经实地考察后,考察队认为菲尔德斯半岛属卵石滩型,卵石带以上为第三纪玄武岩片状风化带,硬度适中,适合建站的特点不少:平整开阔,海岸线长,滩涂平坦;有三个淡水湖,水质良好,适于饮用;适宜多学科考察;距智利马尔什(Marsh)基地机场仅 2.3 公里,交通便利;与其他站区距离远,较为独立。经过队员们多次实地勘察研究,多方权衡后,确定了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菲尔德斯半岛的南部为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

长城站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毗邻多个国家的考察站

1984 年 12 月 31 日 10:00(北京时间 1984 年 12 月 31 日 22:00),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上隆重举行了长城站的奠基典礼。1985 年 2 月 20 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宣布落成,实现了中国海洋人 1975 年提出的“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梦想,拉开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极地考察的序幕。

长城站全景

“向阳红 10”号从上海浦东东塘路 630 号东海分局码头出发执行我国首次南极考察

完成了首次南极考察任务的“向阳红 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其主要参数:吃水 7.75 米、总长 156.2 米、型宽 20.6 米、排水量 13 000 吨、巡航速度20 节、动力 9 000 匹(柴油机 2 台,1 匹= 735 瓦)、最大航程 12 000 海里(1 海里≈ 1 852 米)、舰载大型直升机 1 架。

1979 年 11 月,“向阳红 10”号由江南造船厂建成并交付国家海洋局使用,曾参加我国首次发射运载火箭、同步通信卫星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但是在执行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任务时,“向阳红 10”号遇到强风大浪袭击,船体多处钢板受损严重,可见其无法满足在南极考察严酷环境下的使用需求,后来就不再安排其执行极地考察任务。“向阳红 10”号没有按冰级设计,难以承担破冰作业和冰区航行的重任,添置一艘破冰船就成为极地考察的当务之急。当时,我国船舶工业建造技术还难以在短时间内新建破冰船,要解决南极考察之急需,最可行的方案就是向国外购买。

经多方咨询了解,芬兰Effoa船舶公司杂货船“雷亚”号,比较符合我们的需求。该船原系芬兰劳马(Rauma)船厂 1971 年建造的一艘具有 1A级抗冰能力的货船,中国于 1985 年购进后改装而成,当时船上配有先进的卫星导航、通信设备和直升机等设施。

1986 年 10 月 31 日 10:00,“极地”号于青岛港拔锚启航,执行我国第三次南极考察任务,这也是她第一个南极考察航程,还是我国航海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极地”号于 12 月 27 日抵达南极乔治王岛,并于 1987 年 3 月 16日驶离南极,继续执行环球航行和科学考察任务,当年 5 月 17 日回到青岛港,完成了中国航海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此次考察航时 2 334 小时、航程 30 921 海里。

1988 年 11 月 1 日,“极地”号执行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任务,也是首次东南极考察,此次考察的主要任务是在东南极大陆建立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12 月 23 日,“极地”号闯过浮冰区,到达目的地普里兹湾(Prydz bay)拉斯曼丘陵(Larsemann hills)海域附近,一条 10 多海里长的冰带横卧在船与预选站址之间,无法接近岸边卸货。由于冰雪已开始融化,冰面出现裂缝,“极地”号不能在冰面上卸运物资,另外由于缺少水深资料,也不能抵达岸边抛锚卸货。

到 1989 年 1 月 14 日,“极地”号被浮冰围困在普里兹湾达 23 天,冰情才有了变化。“极地”号择机绕过冰山到达距登陆点 400 米处,准备按原计划卸运物资。就在这时,冰情突变,船左舷 0.8 海里处的巨大冰盖发生了南极史上罕见的特大冰崩,“极地”号陷于浮冰的包围之中。直到 1 月 21 日,冰情发生新的变化,位于船前方的两座冰山由于各自移动速度的差异,中间出现一条船可能通过的狭窄水道。“极地”号果断利用这一时机,冒险从狭窄水道冲出去,进入宽阔水域,脱离险境,结束了一个月来被冰困的局面。因为浮冰围困和冰崩影响,整个东南极考察进度比原计划推迟了一个月。

冰区航行的“极地”号

1989 年 1 月 26 日,中山站奠基仪式在拉斯曼丘陵举行,紧接着中山站建设工作全面展开,151 名中山站建站队员奋战一个月,一举建成了这个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又一次创造了新的南极速度。2 月 26 日,中山站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本次南极考察是“极地”号首次进入南极圈,中山站附近海域冰厚达 2 米,又遇冰盖大爆裂,形成乱冰,“极地”号破冰时船头撞出了一个 600 毫米的大洞,海水猛灌进来,极大地危及船舶安全。“极地”号破冰能力和船体强度不具备普里兹湾陆缘冰破冰能力,难以支撑保障中山站的后续考察任务。因此,更新“极地”号替换方案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海洋局、南极委从 1990 年开始论证建造新船的工作,筹划新的极地考察破冰船。

雪龙专栏

“极地”号科学考察船

“极地”号由一艘抗冰运输船改装而成,因此难以承担破冰作业的重任。而彼时我国船舶工业建造技术还难以在短时间内建造破冰船,要解决燃眉之急,最可行的方案就是向国外购买。

经多方咨询了解,芬兰Effoa公司的杂货船“雷亚”号比较符合我们的需求。该船由芬兰劳马船厂于 1971 年建成,1974 年 5 月在联邦德国H.D.W船厂进行了加长改装。这艘货船因为要在北极附近海域航行,因此多了一个抗冰功能(注意,是抗冰功能而不是破冰),抗冰等级为B1 级(芬兰-瑞典冰级 1A级),能破 80 厘米的厚冰。

1985 年 5 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同意,南极委派出以国家海洋局装备司副司长刘永达为组长的购船组,经过与船主的多次艰苦谈判,最终以 170 万美元的价格从芬兰Effoa船舶公司购买了杂货船“雷亚”号。

船购入后,南极委委托上海沪东造船厂对其进行改装,主要更新了导航设备和通信设备,加装了人员住舱、极地科考设备、减摇装置和直升机平台机库等。经过改装,该船成为一艘多用途并适宜高纬度、高严寒海域航行的综合性科学考察船。改装工程于 1986 年 9 月完成。

中国南极考察终于有了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破冰船,被命名为“极地”号,隶属于南极委。

“极地”号于 1986 年 10 月首航南极洲,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南极考察和运输任务,并且“极地”号还是我国第一艘完成环球航行科考的考察船。

“极地”号科学考察船

“极地”号主要参数:15 000 吨级、船长 152 米、宽 20 米、经济航速 15 节/时、续航力 14 000 海里、载员 120 人、吃水 7.75 米、动力 9 000 匹(柴油机 2 台)、舰载大型直升机 2 架,可在 80 厘米厚的冰区作业航行。 pFwMkr6/x5KHNAizLRrUTSxDhvsVSJcQDU95Y3r0ZYezUBo3gQbBnMu5Za5j/Z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