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是对地球两端纬度 60°以上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统称。
那里是冰封的世界,常年白雪覆盖,气候寒冷,环境恶劣,鲜为人知。特别是南极,它远离人类居住大陆,又有魔鬼西风带为屏障,人类难以接近,是至今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更显得神秘瑰奇。
十五世纪后期,随着人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了向外扩张、寻找新的殖民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探险家开始挑战南极探险,从而揭开了南极考察的序幕。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末属于南极发现时代。以英国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俄罗斯法比安·戈特利布·冯·别林斯高晋(俄文:Фаддей Фаддеевич Беллинсгаузен)为代表的探险家不断发现南极岛屿和海岸,为后来的南极考察打下了基础。
二十世纪早期被认为是英雄时代。英国的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挪威的罗阿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纷纷挑战南极点。1911 年 12 月 14 日,挪威阿蒙森带领的探险队首先到达极点。英国的斯科特探险队于 1912 年 1 月 17 日到达极地,比阿蒙森晚 34 天,返回时由于遭遇暴风雪,饥饿、寒冷、疲劳使得斯科特和其他四名队员先后抱憾而死。
冰封南极(仝开健 摄)
我国的极地考察开展得比较晚。1978 年,国家海洋局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展南极考察工作的报告》,建议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简称南极委,属国务院领导),商定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的方案。
1980 年 1 月,我国派遣董兆乾、张青松两位科研人员赶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Casey),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度夏考察。两人于 1980 年 1 月 12 日飞抵“南极第一城”美国麦克默多(McMurdo)站,踏上神秘的冰海雪原,由此成为首次登陆南极大陆并进行考察的中国科学家。
1980 年 7 月,中国成立了以武衡为主任的南极委,并在国家海洋局下设南极考察办公室(后改为极地考察办公室,简称极地办),统一组织领导南极考察工作。
1983 年,中国作为缔约国加入《南极条约》。同年 9 月,中国代表团前往澳大利亚堪培拉出席第十二届《南极条约》会议。这支代表团只有 3 个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队长郭琨就是其中之一。
1980—1984 年是我国南极考察的学习和实习阶段。其间,我国共派出 30 多位中青年科学家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阿根廷、智利、德国等国的南极考察站、南极考察船和研究机构进行考察,并参与研究和培训。
1984 年 6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于我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确定中国将在南极建设第一座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站时间为 1984 年末到 1985 年初。
罗阿尔德·阿蒙森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
1980 年 1 月 12 日,张青松(左三)、董兆乾(左一)和澳大利亚南极局局长McCure(左二)等离开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飞往南极麦克默多站
1984 年 11 月 20 日,我国派出了由“向阳红 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两艘万吨轮执行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任务。
1985 年 2 月 20 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宣布落成。
1985 年 5 月,经国务院批准,购置“极地”号破冰科考船。1986 年 10 月 31 日上午 10:00,“极地”号从青岛港拔锚启航,执行我国第三次南极考察任务。
1989 年 2 月 26 日,“极地”号执行我国第五次南极考察任务,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建成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极地”号执行了六次南极考察任务后,于1994 年退役。
1993 年 3 月 31 日,我国从乌克兰购买的“雪龙”号离开船厂回国;7 月 12 日,安全停靠上海张华浜码头。
从此,“雪龙”号开始了她极地考察的旅程,不断地创造辉煌成就,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雪龙”号自 1994 年入列极地考察,至今已三十年,共完成了 26 次南极考察和 9 次北极科学考察,航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多项新纪录,为探索极地科学、弘扬民族精神立下了“赫赫战功”。
“雪龙 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简称“雪龙 2”号)于 2019 年 7 月 11 日完成建造交船,并投入使用,从此我国开启了“双龙探极”的极地考察模式,“雪龙”号与“雪龙 2”号并肩作战,继续书写着我国极地考察的新篇章。
双龙探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