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汪海浪 摄

地球两极,远离人类居住的大陆,环境恶劣,难以到达,一直保持着其神秘的未知世界色彩。南极洲被誉为“地球的天然实验室”,这片未被大规模开发的大陆,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宝贵的自然资源。而北极,作为地球的冷源之一,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北极航道,也被称为“冰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

极地考察对于科学发现、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科学奥秘、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舞台,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极地考察还能激发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

1984 年 11 月 20 日,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 591 名考察队员乘坐“向阳红 10 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从上海出发,开始了远征南极的壮举,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

“极地”号执行我国第五次南极考察任务。1989 年 2 月 26 日,我国建成中国南极中山站。

“雪龙”号,作为继“向阳红 10”号和“极地”号后我国第三代极地科学考察船,自 1994 年入列极地考察后,肩负我国极地考察之重任,是我国唯一能在极地自主破冰,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船舶。其间,“雪龙”号经过三次重大改造,成为先进的极地考察破冰船,三十年来,不仅支持保障了长城站和中山站的扩建改造,以及新建南极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还支撑了我国在南大洋和北冰洋的科学考察,推进了国家极地重大专项任务的执行,“雪龙”号为我国极地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雪龙”号首航北极东北航道、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填补了我国航海历史空白,获取了第一手环境数据资料,积累了北极航行经验,推进了我国对北极航道的商业利用,极大增强了我国的极地影响力。

“雪龙”号在执行科考任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国际救援等公益活动,如救援遇险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搜救马航 370飞机;帮助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运送考察队员和物资等。这些合作不仅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让“雪龙”号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2014 年 11 月 1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登上“雪龙”号慰问我国第三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员,这是“雪龙”号的高光时刻和莫大荣誉,也是党和国家对考察队员的关怀,对中国极地事业的高度重视,更为中国南极考察队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在我国极地考察四十周年及“雪龙”号极地考察三十周年之际,编撰出版《冰与海的征程——“雪龙”号极地考察三十周年》非常有意义。三十年来,“雪龙”号走南闯北,拼搏奋斗,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由弱小到强大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完整描述了“雪龙”号极地考察三十年的历史和成就,记录了船舶购置过程、重要极地考察航次、重大事件以及船员和考察队员生动的奋斗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极地考察的风险与艰辛,更展现了考察队员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

本书是对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奋斗过的勇士们的致敬,也是对以后奔赴极地的考察队员的激励,希望他们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考察成就,继续砥砺前行,不断创造辉煌,为我国极地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顺林
2024 年 10 月 6 日

戈晓威 摄

于津洲 供图 qpTT5jRsCH9YzMDVOvDLitSqR5Zn9wVqJCmL4OBmr8oAtznIQw8d8o3jNttsxU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