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热播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中有这样一个情节,Alex因女友Lzzie重病而承受巨大压力,开始服用镇静药物来应对情绪上的困扰。一次,他在服用药物后决定开车,中途因无法正常控制车辆,险些发生事故。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你知道吗?还有一种驾车行为也同样危险,却远未受到重视,这就是“药驾”。
“药驾”指的是驾驶人服用了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后,未遵循医嘱仍然去驾车的行为。有可能导致危险后果,形成危险驾驶。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服用后可能会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呢?
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七类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有调查发现,在统计范围内的全部交通事故中,服用这七类药物后危险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数占比高达 10%。
为何这七类药物会与危险驾驶产生联系呢?原因要从具体药物谈起。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您的用药有没有“中招”。
(1)抗抑郁焦虑药:例如盐酸舍曲林片、盐酸氟西汀胶囊等。该类药物常伴有疲乏嗜睡、视野不清、肌肉震颤、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
(2)镇静催眠药:例如地西泮片、艾司唑仑片等。该类药物即使晚上服用,第二天仍有困倦乏力、站立不稳等“宿醉”状态。
(3)抗组胺药:很多复方制剂的感冒药,如泰诺(酚麻美敏片/混悬液)、白加黑(氨酚伪麻美芬片Ⅱ /氨麻苯美片)的黑片、感冒灵等都含有抗组胺药物成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该类药物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引起嗜睡。
(4)解热镇痛药:例如布洛芬、吲哚美辛、普萘洛尔(心得安)、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硝酸甘油制剂等。该类药物服用后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眩晕等。
(5)降血压药:例如硝苯地平、可乐定等。部分患者使用后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降低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反应灵敏度。
(6)降血糖药:例如各种胰岛素、瑞格列奈、格列齐特等。如若使用剂量不当,可导致低血糖反应,出现心悸、多汗、虚脱等。
(7)其他含有乙醇(酒精)的药物:常见的藿香正气水、复方甘草合剂等,这些药物含有乙醇(酒精),喝了之后临检时容易被误认成“酒驾”,那就麻烦了。
上面七类药物服用后的不良反应,很容易导致危险驾驶,带来不良后果。而生活中,开车当天同时吃药的概率很大,那么,在进入“驾车时代”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首先,一般来说,服药后至少需要 6~8 小时后才能驾车。如无法满足,也需休息一段时间,避开血药浓度峰值。
其次,在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需要开车出行,尽量避开有影响、会导致“药驾”的药物。
最后,服药前一定要阅读药品说明书。如药品说明书的“副作用与禁忌”一项中出现了“可见嗜睡、困倦”或“不得驾驶飞机、车、船”等字样,则一定要遵嘱不在服药期间开车。
机动车驾驶人有饮酒、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精神药品嫌疑的应当接受检测。机动车驾驶证和申领使用规定,对查出吸毒后驾车的驾驶者一律注销驾驶证,并三年内不得申领机动车驾驶执照。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可能需要负刑事责任。因此,驾车的朋友们一定要慎之慎之再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