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郭焕章气血津液辨证特点

郭焕章先生在骨病骨伤中同时重视气血津液辨证,认为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此外,伤科疾病首伤筋肉,不离气血。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病辨证。

郭焕章先生在气血辨证方面,常常结合高原特点,认为骨病骨伤疾病中常需区分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和气逆证。

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患者常有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等表现。认为其病因病机,多由久病、饮食失调、或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此类患者在骨伤的诊疗中需兼顾处理,而不能仅考虑骨折筋伤。

气陷证是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虚无力升举为主的证候。患者常伴随着头昏眼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虚弱。认为其气虚则脏腑功能衰减,出现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升举无力,内脏下垂。郭焕章先生在头部损伤患者后期头疼治疗中有所体现,其经验方柴胡细辛汤中,使用柴胡、细辛药对以达升阳理气,配合活血药,以助化瘀止痛之效。

气滞证指体内某些部位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引起的病变证候。患者常常有闷胀、疼痛、时重时轻、走窜不定,得嗳气或矢气后胀痛减轻。其病机主要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或跌扑闪挫等皆可引起气机不畅,出现气滞证。

气逆证指气上逆不顺而出现的病变证候。一般多见肺、胃、肝之气上逆。肺气上逆主要以咳嗽、喘息为特征;胃气上逆主要以呃逆、嗳气、恶心、呕吐为特征;肝气上逆主要以头痛、眩晕、昏厥、呕血为特征。

此外在骨伤科疾病临床上,郭焕章先生认为应先分伤气、伤血及气血两伤之不同,再根据伤势情况分为伤腠理、伤经络、伤筋骨、伤脏腑等。由于气血循行于经络且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因此不能截然分开。由“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相互依存关系,伤气必然伤血,伤血必然伤气,不过是有两者所伤程度不同而已。单纯的伤气或伤血在临床上是不多见的,而气血均伤者居多,遂在治疗中强调要气血兼顾而各有所偏重。郭焕章先生认为在青海地区,高原缺氧,会产生一系列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疾病特点,在临床中更要重视气的辨证与治疗。尤其在胸胁部位受伤治疗中活血不忘理气、利气、顺气。其治疗胸胁部损伤之经验方“五号损伤散”中,以归尾、延胡索、穿山甲(今多用石见穿代)活血破瘀,没药、木香、枳壳、柴胡理气顺气,白芥子利肺气。

局部受伤,牵涉整体。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支节,气血营卫通路受阻,所谓“且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故除局部施以外治,还要根据受伤部位、时间、经络循行及脏腑症候,给予必要的内治。就伤血来说,有失血与瘀血之分,失血属虚宜补,瘀血属实宜破(泻);同样是失血,由于损伤的部位、时间长短、失血多少、身体强弱及脏腑虚实的差异,可出现不同的证候。同样瘀血也有一系列证候表现,对于这些不同情况,内外兼顾,在治疗过程中根据伤之新老、伤势轻重、伤者年龄、身体强弱等不同情况,在诊治中要灵活运用、通常达变。在其经验方散瘀活血汤、加味活血汤、瘀血作祟汤中,有瘀之轻重、瘀之部位、兼之脏腑不同而立方遣药。

此外郭焕章先生在血的辨证方面,还兼顾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

血虚证,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症状。患者常伴有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神倦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经量少、延期甚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主要以患者外伤出血,久病耗伤,或病失血(吐、衄、便、尿血、崩漏等),或后天脾胃虚弱,生化不足等诸因皆能令人血虚。在其经验方加味八珍汤、姜黄桂枝细辛汤中,行气活血时常伴党参、白术、当归、熟地等以不忘补益气血。

血瘀证,凡体内血行受阻,血液瘀滞,或血离于经而瘀阻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证候,均属血瘀证。其症状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其病因除了外伤直接损伤经脉组织致血瘀发生外,还应注意因气滞而血瘀,或血受寒而脉阻,或热与血相结,或外伤等血溢于经,导致瘀血内停,出现的血瘀证。

在血瘀方面,郭焕章先生早年就注意到,久居及刚到青海不同时间人群的气滞血瘀型患者中瘀滞程度的不同,适应选择不同的活血药及不同剂量。在其《伤科一百方》中1号、2号和3号损伤方中,活血化瘀药的使用种类和使用量有充分的体现。

血热证指血分有热,或热入血分的证候。患者常有心烦、躁扰发狂、口干喜饮,身热以夜间为甚,舌红绛,脉细数,或见吐、衄、便、尿血及斑疹等,妇女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等。多见于外感热邪侵入,或五志郁火等所致。血分热盛,心神受扰,故烦躁,甚则发狂;血属阴,热入于内,入夜交争甚,所以发热至夜尤甚;阴血受灼,则口干喜饮;热盛血耗,不能充盈于脉,故脉细数;热迫血妄行,血络受损,必见出血,妇人月经亦必见量多而提前等。

在伤科诊疗过程中,尤其在外伤大失血时,在津液辨证方面,郭焕章先生重视急则治其标,中西医并重为其特点,对骨折创伤失血患者主张紧急液体复苏。在术后感染发热患者,以及关节积液、肢体组织肿胀的诊断治疗中,亦兼顾津液辨证。认为津液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动力,因此,它们的不足和运行输布失常是疾病基本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辨证是八纲辨证在气血津液不同层面的深化和具体化,也是对病因辨证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各种原因所致水液代谢障碍不仅会对骨伤骨病产生影响,同时人体水液代谢异常也会容易导致一些骨病。津液病变,一般注重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津液不足证又称津伤证,是指津液受劫所致的病变证候。患者会有唇、舌、咽喉、皮肤干燥,肌肉消瘦,口渴,便秘、尿少,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患者多因大汗、出血、吐泻、多尿以及燥热灼伤津液等所致。水液停聚证多由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造成水湿潴留,而形成痰、饮、水肿等病证。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者稠黏,饮者清稀。虽二者皆由津液停聚而致,但痰与饮临床表现却颇多差异。郭焕章先生在临床上,对一些骨折恢复期肌肉粘连、关节功能影响、反复发作的膝关节滑膜炎、久病的痛风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中,融入痰证的辨证。日常诊疗中一般分为风痰、热痰、寒痰、湿痰和燥痰等。其认为风痰常为阴虚阳亢,风阳内动,嗜食肥甘,痰涎内盛,痰盛而动风。症见头晕目眩,喉中痰鸣,突然仆倒,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等。热痰为热邪入侵或阳气亢盛,炼液成痰,痰热互结而成。症见烦热,咳痰黄稠,喉痹,便秘,或发癫狂,苔黄腻,脉滑数等。寒痰为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衰,水津结而成寒痰,或痰与寒结为病。症见畏寒厥冷,咳吐稀白痰,四肢不举,或骨痹刺痛,脉沉迟等。湿痰为脾虚不运,湿聚成痰,痰湿并而为病。症见胸痞,纳少,呕恶,痰多,身重困倦,脉濡滑,舌苔厚腻等。燥痰为燥邪内干,或热灼伤津化燥,炼液而成痰,燥与痰合而为病。症见咯痰黏稠如块、如珠、如线,量少,难咯,甚或痰中带血丝,口鼻干燥,咽干痛,便秘,脉细数而滑,舌干少津。

在饮证辨证中,常考虑痰饮、悬饮和溢饮之不同。痰饮为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聚而成饮,留于胃肠。症见胸胁支满,胃脘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多饮,头目眩晕,心悸短气,苔白滑,脉弦滑等。悬饮为阳不化水,水饮留于胁肋。症见胁痛,咳唾更甚,转侧呼吸牵引而痛,肋间胀满,气短息促,脉沉而弦。溢饮为阳气不振,脾肺输布失职,水湿成饮,流溢于四肢肌肉。症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水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满气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腻,脉弦紧。

在重视气血津液的基础上,郭焕章先生强调既要全面继承,又要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在检查治疗中,需从整体出发,除注意局部损伤外,还应注意全身状况。在实施手法整位、夹板固定或功能锻炼等外治的同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早、中、后三期合理用药。多年来,郭焕章先生在继承父辈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创新,如对“损伤胶囊”“消定膏”以及其他内服外用的家传方剂进行改进,使之用药更为合理,疗效更加显著。

(郭永忠) CyAp5f4oA2lYHQMtfuIb/88g4au9EFSgoJy5BTmf5sRrflejU7H3pzlXngJMWz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