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焕章先生强调,中医骨伤科必须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坚持“整体论”和“辨证观”,要形成整体辨证思维。如清代孟今氏《医医医》中所言:“医道最可怪而又可笑者,莫如内外分科,不知始于何时何人。试思人身不能外经络、躯壳、筋骨、脏腑以成人。凡病变不外六淫七情以为病。试问外科之症,何一非经络脏腑所发?原无谓内外也。”骨伤科疾患虽然是局部病变,但要确立整体辨证的观念。根据伤情辨证分析,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或局部,或全身,或局部与全身结合,给予整体上的治疗,这样才能保证疗效。
此外亦重视气血辨证。对于骨伤科的内伤症的治疗上,先生认为:应分伤气、伤血及气血两伤,在此基础上或根据伤势情况再分为伤腠理、伤经络、伤筋骨、伤脏腑等。《正体类要·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能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由于气血循行于经络脏腑且相互依存、相互资生,不能截然分开。伤气必然伤血,伤血必然伤气,不过两者所伤程度不同而已,单纯的伤气或伤血临床上是不多见的,而气血均伤者居多,因此在治疗中强调气血兼顾而有所偏重。“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两者有其相互依存关系,故即使单纯的伤气或伤血,在临床用药中也应二者同时兼顾。尤其在青海地区,高原缺氧、饮食特点等会产生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疾病特点,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青藏高原以“高寒缺氧、低压、干燥、强紫外线”为主要地理气候特征,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青藏高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有4%~5%高原居民患有慢性高原病。慢性高原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可能与遗传因素、性别、劳动强度、海拔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关。如高原世居者与平原移居者相比,胸廓更为宽大,肺总量增加。研究发现久居高原的居民较少发生红细胞过度增多和严重的低氧血症,但其血液系统会有因代偿带来的一些弊端情况,比如血黏度增加等,故其在创伤治疗方面活血药物种类和剂量上都很具特色。慢性高原病患病率随海拔升高而增高,慢性高原病的发生需较长的高原居住时间,一个健康汉族持续居住高原到发病需数年,藏族发病通常要更长时间。慢性高原病男性的发病率约为女性的4倍,劳动强度高的人群患慢性高原病风险显著高于劳动强度低的人群,慢性高原病患者中,高强度劳动者占53.9%。研究还显示,吸烟人群患慢性高原病的概率是不吸烟人群的3倍。
郭焕章先生认为,体质作为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在慢性高原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郭焕章先生发现青海地区患者中,瘀血体质和气虚体质的患者患病后肿胀、疼痛等症状表现更为明显,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对缺氧的代偿调节发生障碍,气虚现象更加严重。随着疾病的发展,体质转化规律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先虚后实。郭焕章先生在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始终关注和调和这些因地域特点带来人体功能异常。
在临床中重视以气为先,气血兼顾的辨证与治疗。如《正体类要·序》所言:“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故除局部施以外治时需考虑气血,还要根据受伤部位、时间、经络循行及脏腑证候;内治时重视气血的调治。此外就伤血来说,有失血与瘀血之分。失血属虚宜补,伤血常伴瘀滞需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郭焕章先生在一些术后患者常常使用四物汤加入一些益气理气之药治疗,养血补血不忘益气理气。对于青壮年瘀血,郭焕章先生认为多属实宜破(泻),如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血瘀于腰部,导致疼痛、大便闭结等情况,常常用桃红四物汤结合承气汤类使用。同样是失血,由于损伤的部位、时间长短、失血多少、身体强弱及脏腑虚实的差异,可出现不同的证候。对于这些不同情况,内外兼顾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伤之新老、伤势轻重、伤者年龄、身体强弱等不同情况,郭焕章先生在诊治中常兼顾气血,灵活运用、通常达变。
在血相关病证的辨证上,郭焕章先生认为高原多瘀,伤科疾病中要加大化瘀之力,力小往往杯水车薪。慢性高原病是严重影响高原移居者健康的疾患,会造成血黏度增加,微循环和小静脉压力增高,加之长期缺氧致毛细血管损害,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甚至出现毛细血管渗漏,致水分由血管进入到组织间隙,血浆量明显减少,血液处于浓缩状态,致血细胞比容维持较高水平。鉴于此种情况,先生认为青海地区患者血瘀情况往往较平原地区患者的表现严重,创伤患者肢体肿胀,瘀血情况更明显。故在创伤后活血化瘀药的使用往往体现出量大,种类丰富的特点。
郭焕章先生在临床中重视手法的应用,为总结行之有效的手法,终身注重资料收集,并反复探讨研究,使之更具条理化和实用性,始终围绕上述目的进行规划、设计、改进、提高。他总结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的一些新方法、新经验,提高了整复手法的科学性和技巧性。对不同骨折提出不同整复手法及固定方法,用最简便的方法和器械,达到了较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在伤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上,他强调局部与全身兼顾,重视气血同调、手法与药物并用。在治疗方法上,先生始终坚持简捷、实用、痛苦少、愈后好的手法治疗方案。通过多年实践,晚年郭焕章先生为便于传承、推广,在治筋手法上总结了“按、揉、搓、拍、打、㨰、推、点、扳、拉、摇、抖”的理筋十二法。
按法 :用单手或用双手按压,按时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使患部有酸、胀、麻、痛感。有时可凭借术者自身重量,以补两臂腕力之不足。起理筋活血之作用,适用于急性腰扭伤,臂肌筋膜炎等。
揉法 :用拇指腹及大小鱼际肌在痛点上旋揉,可配合按法并用药物(展筋丹)效果更好。起理筋舒筋作用,适用于骨折愈合后肌肉肌腱粘连等情况。
搓法 :用手置患部作上下或前后搓动,动作协调轻快,力量均匀连贯。可舒筋活络,调和气血,松弛肌肉,解除疲劳。适用肩周炎及骨折术后肌肉粘连等情况。
拍打法(拍法和打法) :用手掌拍打患处,可循经拍打,用力须均匀轻巧。有祛风寒,解痉挛的作用。适于腰背、大腿筋骨疼痛等症。
㨰法 :用手背掌指关节突出部,在体表滚动,或以小鱼际掌侧面和小指的掌指关节侧方接触患部,做旋转滚动。有促进局部气血循环作用,适用于腰背、大腿等肌肉丰厚的部位,可与揉搓合用。
推法 :是指医者用手缓缓推动患处肌肉,使推动之力作用于皮肤肌肉之间,具有疏通气血、缓解肌肉痉挛、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颈、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放射性疼痛。
点法 :用指尖或中指近节或肘尖,在经穴上点按,以痛为腧,循经施法。如肩周炎用指点,梨状肌损伤用肘尖点等。起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促进局部无菌性炎症吸收作用,适用于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梨状肌综合征等疾病。
扳法 :用一手推按腰部,另一手前臂托住患者大腿向上扳,使腰背伸,也可斜板配合旋转。可起到理筋整复,松解腰椎小关节的作用,适用于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后关节紊乱等。
拉法 :常和助手配合,对抗牵拉。有利于软组织粘连的松解和症状缓解,适用于关节粘连。
摇法 :分为术者单手摇、助手摇和自身摇三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力量保持均称。起通经活络的作用。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部损伤致使活动受限者。
抖法 :术者一手握患肢远端,轻轻抖动,像抖绳一样,波浪起伏。常在摇后选用,使肌肉进一步放松,促进功能恢复,常在其他手法后使用。
郭焕章先生在临床应用时常合并使用,灵活掌握。如对肱骨外髁关节内骨折翻转移位,或肱骨内上髁骨折片夹入关节腔内,以及其他一些关节内骨折。首先分析骨折片所附着之肌肉肌腱结构,指导患者配合主动屈伸关节下结合大牵引力度及不同复位角度,让骨折片移除关节间隙内,也就是利用“八法”中的“提”法。再采用“理筋十二法”的“推、按”法,使之复位。正骨理筋法简练、易行、预后好,通过不断临床很快就能掌握其稳、准、轻、快的特点。
在用药方面,先生强调要因时、因地、因人辨证。伤科疾病,多为外界暴力作用于人体所致,使肌体的某个局部发生损伤,引起伤筋、伤骨、伤气、伤血等。除局部损伤外,同时还涉及其他经络脏腑或整个机体。治疗用药需从整体出发,既要注意局部损伤,又应注意全身状况。在实施手法整位、夹板固定或功能锻炼等外治的同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早、中、后三期合理用药。早期:骨折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血离经脉,肿胀、疼痛,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内服药有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乳香、没药等。如积血不散,瘀而发热,局部红肿热痛,可加清热凉血之类药,如牡丹皮、金银花、蒲公英等。中期:多为骨折一周后,肿胀基本消退,气血始将恢复,断端开始初步愈合过程,但瘀血仍未化尽,经脉尚未畅通,用药以养血通络,强筋壮骨为主。后期:骨折已在愈合,但筋骨尚未坚强,久病气血两亏,关节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则以滋阴补肾、强筋壮骨等。多年来,郭焕章先生在继承父辈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创新,如对“损伤散”“消定膏”以及其他内服外用的家传方剂进行改进,用药更为合理,疗效更加明显。
在学术研究上,先生坚持衷中参西,广纳博采,克服门户之见,汲取各家之长。倡导走中西结合的道路,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包括西医诊断中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的运用,重视发挥西医在诊治骨伤疾患方面的独到特点,不断促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郭焕章先生认为高原居民多食肥甘,导致脂质代谢及嘌呤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胆固醇、血尿酸增高,伴随病情进展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血液、心肺功能,影响人体感觉、睡眠,损害记忆和认知功能,严重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发展成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先生常把其归入瘀浊,用药体现为化瘀清浊的学术思想。
在70年临证中郭焕章先生形成了局部与整体统一,手法和药物结合,首辨气血后兼瘀浊的学术思想。
(郭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