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古城西宁,普通老百姓跌打损伤后,常常会为伤者介绍一种青海省中医院自制的黑膏药。这里提到的黑膏药,就是当年青海省中医院骨伤科团队在郭焕章先生带领下,结合高原人民骨伤疾病特点研制而成的医院自制药品之一——二消膏。
郭焕章先生是把“平乐正骨流派”理论和技术带到高原的第一人。郭焕章,字聚奎,汉族,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村人,生于1927年,卒于2020年,是著名骨伤科大家郭均甫之侄。郭焕章先生是平乐正骨传承人,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青海分会第二和第三届理事兼副秘书长、青海省骨伤学会第一届至第四届主任委员、中华骨科学会理事兼学术部副部长、全国骨伤科外固定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骨伤科人才研究会理事、《中国骨伤》杂志顾问、《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光明中医骨伤函授学院顾问、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世界人物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等职。曾任政协青海省委员会第四、第五届委员。于1990年入选“全国500名老中医专家”,1991年入选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名医、省级医学首席专家。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传承贡献奖,2007年获国医骨伤名师称号。
郭焕章先生出生于中医骨伤世家,对家传骨伤技艺自小便耳濡目染。1944年背井离乡,从河南洛阳来到甘肃兰州,正式师从家叔郭均甫,系统学习平乐正骨中医理论、骨伤科手法和药物辨证治疗,并学习炮制祖传方药制剂。1947年开始临证,擅长辨证施治骨伤科疑难病、颈肩腰腿痛等骨伤科常见病。1954年郭焕章先生离开兰州,只身一人来到青海。时值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医疗卫生事业百废待兴,中医正骨几乎空白。面对这种局面,郭焕章先生喜忧参半,喜的是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忧的是自己学业不深,重担难负。但郭焕章先生未向困难低头、决心扎根青海,开展中医正骨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54年12月郭焕章先生开办了青海省第一家中医正骨诊所,为中医正骨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于1956年到青海省西宁市苏家河湾担任医疗保健站站长,1958年调至青海省西宁市公安局收容所任中医师,1961年调至青海省中医院,其间一直从事中医骨伤工作,是青海省第一批中医骨伤医师。青海省中医院建院初期在郭焕章先生的带领下,创建了全省第一个中医骨伤科。
郭焕章先生临床工作70余年,在平乐正骨理论指导下,带领医院团队结合高原气候及人民体质,将家传骨伤方剂、丸剂、散剂和膏药改良,形成如今青海省中医院骨伤科的常用制剂,如外用膏药:二消膏、二乌膏、消定膏、接骨膏、舒筋丹;口服制剂:金毛狗脊酊、补肾止痛丸、损伤胶囊(1、2、3号)等,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深受患者好评,特别是损伤胶囊(1、2、3号)处方曾被《中国药典》收录。
郭焕章先生刻苦钻研医道,恪守初心。先生始终以传统的中医理论和家传正骨经验为基础,博采众长,在临床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用手法治疗骨伤科各种疾病的技术。在辨证施治中,主张局部与整体统一、内与外并治、筋与骨兼顾、动与静结合、手法与药物并重。他不断结合高原骨伤疾病特点,常常以传统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指导临床,为发展青海中医骨伤医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摸法 :亦称摸诊。《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一·外治法》谓:“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根据法治之。”摸法主要是通过医者之手,接触于患处,细细循摸,其列为“八法”之首,是为了解损伤的轻重及深浅,为治疗提供诊断依据。郭焕章先生根据前人的经验将摸法所得总结为四句话:“里外皆柔无重伤,里外皆实筋断样,外坚里柔出血多,外柔里坚折端象。”摸法应从伤处周围到局部进行,轻重适宜,避免粗暴,同时需与望诊相结合。
接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一·外治法》谓“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歧而傍突,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接,连接和接续之意。即运用手法或借助器械,使断骨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的方法。骨折发生后,骨折的类型以及骨折端移位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接法即是对各种骨折复位方法的总法。
端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一·外治法》谓“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持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端法,主要是通过手法操作来加大骨折断端的角度以及扩大畸形后顺势复位,以使骨折达到复位的一种治疗骨折脱位的方法。
提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一·外治法》谓“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提法又称为牵引法,是治疗筋骨损伤以及关节脱位的必施之法。此法是筋骨取直之法,凡搭叠之骨离此不能复位,粉碎之骨离此不能完整,脱臼之骨离此不能复归。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应本着“轻者不重提,重者不轻提”的原则进行灵活治疗。
按摩法(按法和摩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一·外治法》谓“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按法,是指一手在后把持骨折上端,另一手在前按错位的骨折下端,将其按回原位,有筋骨复归原位之作用。摩法,是指医者用手徐徐揉摩患处,具有通经活络、祛瘀止疼的作用。临证时,两法常联合使用,多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以及脱位后期的治疗。
推拿法(推法和拿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一·外治法》谓“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推法,是指医者用手缓缓推动患处肌肉,使推动之力作用于皮肤肌肉之间,具有疏通气血、缓解肌肉痉挛、消肿止痛的作用。拿法,是指医者用手指挟住患处肌肉进行一提一放的操作手法,具有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和散瘀止痛的作用。推、拿两法主要应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治疗。在临床上,两法多联合应用,或和按、摩手法相结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