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肩背部损伤特点及治疗

概论

郭焕章先生认为肩背部包括上肢骨折治疗应以恢复灵活运动功能为主,不同于下肢骨折以恢复负重功能的治疗,故肩背部、上肢骨折治疗不必强求解剖复位,达到对位对线标准即可。在骨折部位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需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恢复上肢灵活性。其治疗重点:①依骨折特点复位并固定。②按骨伤内治三期辨证调理气血津液。③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功能锻炼。

骨折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见各部位骨折。

骨折内治三期辨证如下。

(1)初期:由于经脉受损,气血不循常道而行,流注于脉外,致局部肿胀疼痛,以气滞血瘀型多见。

治法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处方 :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6克,红花16克,当归10克,地龙10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秦艽10克,威灵仙10克。7剂,水煎煮400 mL,早晚饭后2次温服。

(2)中期:经初期治疗后,肿痛减轻,病情逐渐好转,病机表现为瘀血未尽,气血运行不畅,辨证为瘀血阻络型。

治法 :和营止痛,接骨续筋。

处方 :一号损伤散加减。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土鳖虫16克,党参10克,煅牡蛎16克,三七9克,麝香3克,煅自然铜10克。7剂,水煎煮400 mL,早晚饭后2次温服。

(3)后期:症状近消失,筋骨已续,肝肾亏损,肢体功能尚未恢复,为肝肾亏虚型。

治法 :滋补肝肾,舒筋活络。

处方 :生血补髓汤加减。生地10克,白芍16克,川芎10克,黄芪16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红花10克,五加皮10克,当归16克,续断10克,生姜10克。7剂,水煎煮400 mL,早晚饭后2次温服。

锁骨骨折

一、解剖学

锁骨位于胸骨与肩峰之间,骨干细而弯长,呈双弯状。骨体内侧半段向前凸,外侧半段向后凸,内1/3上有胸锁乳突肌附着,下有胸大肌附着,外1/3有三角肌和斜方肌附着,中1/3无肌肉附着。中段骨干横切面较薄弱,为两个弯度的连接点,外力传导到该部,易发生骨折。

二、病因病机

锁骨骨折多发生于儿童与壮年,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手或肘部触地,或肩外侧直接触地,暴力传导致锁骨造成骨折。直接暴力可由棍棒打击或冲撞于锁骨直接发生骨折。幼儿骨折多为青枝型,骨折部向上凸起,少年、壮年和老年骨折,多为横断型、斜行与粉碎型。骨折后,近端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上、向后移位,远端由于上肢的重量与胸大肌的牵拉,而向下、向内移位。

三、临床表现

伤后锁骨局部疼痛,软组织肿胀,锁骨窝丰满,伤侧肩臂不能抬举,肩下垂。患者常以健侧手托住患侧肘部,头歪向患侧。幼儿患者由于不能诉说疼痛部位,常由家长叙述穿衣时或从腋下托抱时疼痛哭闹,不能主动抬臂拿物。临床检查时,可见骨折部高突畸形,因锁骨位置表浅容易触诊,易摸到骨折断端,检查中可扪及骨擦感。X线检查检查可明确显示骨折的类型与程度。

四、分型

郭焕章先生因手法治疗需要,常按骨折线的形态进行分类,以青枝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较为多见。

五、治疗

1. 复位手法

(1)提肩整复法:患者坐位,医者用前臂插入患者腋下,向上提肩牵引,将骨折端拉开,然后用另一手拇指抵于骨折近端向下按压,其余四指上提骨折远端,即可复位。

(2)膝顶按捏整复法:患者坐位,助手立于患者身后,足蹬于凳边缘上,用膝抵于患者两肩胛间,用双手分别扳住患者双肩,向后上扳拉牵引,待骨折重叠拉开后,医者一手拇指和示指、中指捏拿住骨折近端向下,另一手拇指及示指、中指捏拿住骨折远端向上,捏合复位。

2. 固定方法

高低纸压垫一个,放置于锁骨上窝内压住骨折近端,然后将葫芦形纸垫盖于上面,用胶布条固定于皮肤上。双肩腋下放置棉卷,用绷带进行8字形缠绕固定。

六、调护

整复后应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神经压迫症状,如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上肢麻木、疼痛症状时,应及时调整绷带固定。整复后第一周应复查2次,以后可每周复查2次,直至愈合。复查中发现固定松动,应给予及时调整。患者应时常保持挺胸提肩姿势,每日主动锻炼握拳及伸屈肘关节活动。

七、注意事项

郭焕章先生指出,锁骨骨折绝大多数可用非手术方法治疗。新生儿锁骨产伤骨折及幼儿无移位骨折或者青枝骨折,均不需要手法整复,可给予适当固定以限制活动。

对少年或成年的骨折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移位者,则必须进行手法整复及固定。因骨折端轻度移位,日后对上肢功能妨碍不大,故不必强求解剖复位。

对于锁骨粉碎性骨折,若用力按压骨折碎片,不但难以将垂直的骨折碎片按压平复,有可能造成锁骨下动静脉或臂丛神经的损伤,故忌用按压手法。垂直的骨碎片一般不会影响骨折愈合,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随着骨痂的生长,这些骨折碎片可能逐渐被新生骨包裹,愈合后骨折局部仅形成一隆起,一般不会引起骨折部位疼痛或不适。仅有少数患者,垂直骨碎片形成骨刺,或骨折畸形愈合隆起太高,对肩挑重担的劳动者稍有影响,可引起疼痛。

锁骨骨折愈合较快,小儿一般固定2~3周,成人固定4~5周即可获得临床愈合。复位中骨折即使复位欠佳,愈合仍无影响,因此不要过分追求完美的复位而反复整复,给患者造成痛苦。绷带固定容易松动,应随时检查,发现松动给予及时调整,以确保骨折复位后的位置与稳定。

八、验案举隅

董某,男,23岁,未婚。

主诉 :摔伤致左侧肩部内侧肿痛、畸形、活动受限2小时。

初诊(2015年1月9日) :患者于2小时前不慎摔伤,左肩部受伤,即感伤处疼痛、活动受限,上肢不能持物,立即来诊。既往体健,余无特殊。

查体 :常规查体无明显异常。专科情况:伤处局部肿胀、压痛、可触及骨折断端异常活动,上肢活动受限。余肢体无畸形,活动自如。舌暗,苔薄白,脉弦涩。X线检查示左侧锁骨外1/3骨折,错位明显。

诊断 :骨折病(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左锁骨骨折。

治法 :膝顶按捏整复法复位后,双肩“8”字绷带外固定。拍片复查见骨折部对位良好。以桃红四物汤,6剂,每日1剂,分两服。

二诊 :伤后7日。拍片复查见骨折部对位良好。维持目前固定。口服一号损伤散加减治疗。

三诊 :伤后35日。拍片复查见骨折线模糊,去除外固定。嘱患者循序渐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活动。后期每月复查一次至骨折愈合。

按语 :此患者为青年男性,手法复位后需注意定期复查,防止不适当活动造成骨折部再次移位。在骨折部稳定时,骨折愈合较快,拆除外固定后,骨折部尚未坚强愈合,故需嘱咐患者由少量锻炼活动逐渐加大运动量,防止二次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

一、解剖学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 cm处,为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点。在外科颈上外方的大结节处,有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附着,上方为小结节处,有肩胛下肌附着,外科颈的下方有强大的三角肌、肱肌、喙肱肌、背阔肌和大圆肌附着,外科颈本身没有肌肉附着。基于骨质结构的特点,在外力下易发生骨折。

二、病因病机

肱骨外科颈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发生于跌倒时上臂处于外展或内收位,手掌或肘触地,由于外力传导发生骨折。

三、临床表现

伤后肩部明显疼痛,软组织肿胀、瘀斑,伤肢活动障碍,不能抬举,肱骨大结节下方有明显压痛,触诊时可触及骨折端畸形并扪及骨擦感。无移位或儿童青枝骨折,伤处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伤肢不能主动抬举。

四、分型

根据受伤的机制与损伤的暴力,临床上分为裂缝骨折、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与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1. 裂缝骨折

多因肩外侧受到暴力,造成大结节与外科颈骨折,骨折多无移位。

2. 外展型骨折

跌倒时上臂处于外展位,骨折后肱骨头内收,肱骨干外展,骨折远端外侧骨皮质嵌插于骨折近端的内侧或远近两端发生重叠,骨折向内侧成角。

3. 内收型骨折

跌倒时上臂处于内收位,骨折后远端内收,近端外展,移位严重者,骨折面可近于相互垂直,骨折向外侧成角。

4. 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多由跌倒时上臂处于外展外旋位,骨折在外展型的基础上,暴力仍未消失,继续作用于肱骨头,将肱骨头顶向下方,发生下方脱位。

五、治疗

肱骨外科颈骨折无移位的,仅用夹板固定,前臂悬吊于胸前即可。外展型、内收型骨折错位者,应在牵引下进行手法整复。牵引时对于外展型骨折应先外展位牵引,内收型骨折应先内收位牵引,顺应骨折移位方向牵引,取“欲合先离,离而复合”之意,纠正重叠及嵌插移位,然后再行整复,以免引起肱骨头旋转,造成复位困难。

损伤后期,关节功能障碍者,以上肢损伤洗方熏洗,可配合按摩推拿治疗。

1. 手法治疗

(1)外展型骨折复位法:患者坐位,一助手用布带从患者腋下穿过,向上提牵,另一助手握住肘臂,顺骨折畸形位(外展位)向下行对抗牵引,以矫正重叠及嵌插移位。骨折重叠,嵌插牵开后,助手将肘关节屈曲90°继续保持牵引,医者双手拇指抵于肱骨大结节部,其余四指环握住骨折下端内侧向外拉,同时助手将肘部内收,骨折即可复位。

(2)内收型骨折复位法:患者坐位,一助手用布带从患者伤肩腋下穿过,向上提牵,另一助手将患者肘关节屈曲,顺畸形位(内收位)牵引,待重叠拉开后,医者两手拇指抵住骨折部近端向内推按,其余四指将骨折远端向外拉,同时助手在牵引下外展肘部,骨折即可复位。

(3)内收型骨折过顶复位法:患者坐位,一助手用布带从患者伤肩下穿过向后牵拉,另一助手一手握拿住患者腕部,另一手托其肘下方,在屈曲位抬臂过顶向上牵拉,待骨折断端重叠拉开后,医者双拇指触于上臂内侧抵住骨折远端,向前推顶,其余四指环抱肩外侧压住骨折远端向下压按,即可复位。

2. 固定方法

长板三块,分别放于上臂前、后外侧,下至肘部,上超肩关节;短板一块,板上端用棉花包裹呈蘑菇头样,下至肱骨内髁以上,上至腋窝部;内收型骨折加用外展架固定。

六、调护

(1)骨折整复固定后,要密切注意伤肢的血液循环,如发现手指发凉或麻木,或皮肤变色等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嘱患者术后3日、7日、14日、35日各复查1次。儿童三周解除固定,成人4~5周解除固定,此后应逐渐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

儿童青枝骨折不需固定,仅以三角巾悬吊2~3周即可。

郭焕章先生认为:肱骨外科颈骨折复位并不困难,一般均可获得满意复位。复位中,要注意避免肱骨头旋转,内收型骨折在过顶复位时要掌握好手法力度,以防矫枉过正。后期功能恢复是本病的重点,尤其是45岁以上的患者极易发生肩周炎。解除外固定后应抓紧进行主动的功能锻炼,1个月后可行推拿治疗,以助尽快获得恢复。

七、验案举隅

张某,男,50岁,工人。

主诉 :摔伤后右肩部肿痛,活动受限7天。

初诊(2018年12月12日) :患者在小区行走时因结冰路滑不慎摔倒,右肩及前臂着地,即感右肩部及前臂剧烈疼痛,患肢不敢活动,后逐渐肿胀。在我院经拍片后诊断为“右肱骨外科颈骨折”,收住入院。入院时神清,精神可,纳佳,二便调。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右肩部肿胀、疼痛,前外侧有广泛性瘀斑,活动受限。右肱骨上端部压痛(+),骨擦感(+),上臂纵向叩击痛(+),右手部血循、感觉、运动正常,桡动脉可触及。舌暗,舌下有紫色斑点,苔薄白,脉细涩。X线检查:右肩正位片,右肱骨外科颈骨折,骨折远端向内移位约1.5 cm,折端向内侧成角约20°。穿胸位片,右肱骨头向后侧翻转约30°,骨折远端向前错位约1/3。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诊断 :骨折病(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右肱骨外科颈骨折。

治法 :按肱骨外科颈骨折外展型复位法复位并夹板外固定。以桃红四物汤内服。

嘱患者术后3日、7日、14日、35日各复查1次,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度。

经4次复查后,于骨折第35日拍片复查见骨折线模糊,去除外固定。嘱患者循序渐进行肩关节屈伸活动。后期每月复查1次至骨折坚强愈合。

按语 :肩关节的康复以恢复关节的灵活运动为主,固定时间不能过长,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需早期解除固定,进行关节各向活动的锻炼。防止因长期固定造成肩关节强直。

肩关节脱位

一、解剖学

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肱骨头较大,关节盂较浅,被松弛的关节囊包围,喙肱韧带在前上侧加强关节囊的稳定。桡骨头前侧有肱二头肌,起于关节盂上结节,经过结节间沟,以悬吊肱骨头。关节囊的上方有冈上肌,后方有冈下肌和小圆肌,关节囊前方有肩胛下肌,肥厚的三角肌从前、外、后三方面保护肩关节。肩关节囊的前下方无肌肉和韧带覆盖为薄弱点,在暴力冲击下,肩关节易向前下方脱位。

二、病因病机

(1)直接暴力:重物从高处落下砸于肩臂,或打击冲撞,外力直接作用于肩臂,使肱骨头直接穿破关节囊脱出。

(2)间接暴力:跌倒时上臂急骤强烈外展,肩峰抵住肱骨大结节部位产生杠杆作用,肱骨头顶破关节下方关节囊的薄弱处,脱于肩胛盂下方,形成脱位(盂下脱位)。患者侧方跌倒时,上肢外展外旋,手掌向下撑地,暴力由掌面沿肱骨纵轴向上传达到肱骨头。肱骨头可能冲破较薄弱的关节囊前壁,向前滑出至喙突下间隙,形成肩关节盂下脱位(喙突下脱位)。若暴力继续向上传达,肱骨头可能被推至锁骨下部,成为肩关节前脱位(锁骨下脱位)。

三、临床表现

肩部肿胀疼痛,肩关节失去圆形膨隆外形,呈方肩畸形,处于弹性固定状态。患者常以健侧手托扶患侧肘部或前臂。检查时,肩关节活动功能丧失,手摸健侧时,肘不能贴及胸壁,肩峰突起,肩峰下空虚。根据不同脱出的类型,可在喙突下、腋下、锁骨下摸到脱出的肱骨头。

四、分型

根据脱位的时间与复发次数,分为新鲜、陈旧和习惯性三种;根据脱位后肱骨头的位置又可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两种,前脱位还分为喙突下、盂下、锁骨下三种。前脱位较常见,其中喙突下脱位最多,后脱位极少见。中医分型仍可按骨折的三期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以早期治疗为重,在治疗中后期强调强筋壮骨,温经通络,以预防或解除肩关节的外伤性粘连。

五、治疗

1. 手法治疗

(1)新鲜肩关节脱位整复手法:新鲜肩关节脱位,宜尽早治疗。多在局麻或全麻下手法复位。手法应缓慢而有力,切不可粗暴,以免发生意外。郭焕章先生在临床中经常强调“徐徐图之,不可急功近利”,对于瘦弱患者和习惯性脱位患者复位相对较容易,而对于身体健壮患者,需牵引较长时间,待其肌肉放松后才可复位。常用的复位手法基本通用于各型脱位。

1)手牵足蹬法:明代《普济方·折伤门》记载:“令患者服乌头散麻之,仰卧地上,左肩脱落者,用左脚蹬定,右肩脱落者,右脚蹬。用软绢如拳大,抵于腋窝内,用人脚蹬定,絮病人手腕近肋,用力倒身扯拽,可再用其手按肩上,用力往下推之。如骨入臼,用软绢卷如拳大垫于腋下”。此法历史悠久,方法可靠,简单易行,亦为郭焕章先生临床常用手法。治疗时患者仰卧,用软布垫于患侧腋下,以保护软组织,术者立于患侧,用两手握住患肢腕部,并用足(右侧脱位用右足,左侧脱位用左足)抵于腋窝内,在肩外旋、稍外展位置沿伤肢纵轴方向缓慢而有力地牵引,继而徐徐内收、内旋,利用足跟为支点的杠杆作用,将肱骨头挤入关节盂内,当有回纳感觉时,复位即告完成。在足蹬时,不可使用暴力,以免引起腋窝血管神经损伤。若用此法而肱骨头尚未复位,可能系肱二头肌长头腱阻碍。可将患肢进行内、外旋转,使肱骨头绕过肱二头肌长头腱,然后再按上法进行复位。

2)牵引推拿法:此法简便,效果好,危险性小。一助手用一宽布带绕过胸背向健侧牵拉,另一助手用布带通过腋下,套住患者上臂向上向外牵引,第三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肢腕部向外旋转,并向内下牵引,内收其患肢,在三人协同稳妥用力下,肱骨头可自动复位。

3)悬垂牵引法:患者俯卧于床,患肢悬垂于床旁,在患肢腕部悬挂2~5千克重物,持续牵引15分钟左右,多可自动复位。此法适用于年老体弱有麻醉禁忌证者,比较安全。整复后,肩部丰满,方肩消失,搭肩试验阴性。

经X线检查证实肱骨头复位后,上臂置于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90°位,三角巾或绷带固定患肢于胸前。

(2)陈旧性肩关节脱位的治疗:肩关节脱位超过3周未能复位即为陈旧脱位。由于损伤日久,关节周围血肿逐渐机化,肌肉挛缩,瘢痕形成,臼窝被软组织填塞,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粘连。脱位的骨端被粘连的肌肉固定在异常位置上,时间愈久复位愈加困难。一般僵滞状态与强硬程度不严重者可试行手法复位,如复位不成功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应在麻醉下进行,首先进行关节松解,进行肩关节的各向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加大。再用捏、拿、弹法撕脱粘连,将关节周围拆松,再行卧位整复手法进行复位。复位后按新鲜脱臼处理,后期应加强肩关节功能训练,使肩关节功能获得恢复。

卧位整复法:患者仰卧,助手用布带自腋下穿过,进行牵拉,另一助手握住前臂徐徐牵拉,同时医者双手握住肩臂,用力向外上提端,遇有滑动感时将前臂内收,可以摸触到肩头时,肩盂畸形可随即消失,便已复位。

2. 中药治疗

伤科内治三期辨证。

(1)初期:以气滞血瘀为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处方 :定痛活血汤。当归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秦艽1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续断10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7剂,水煎煮400 mL,早晚饭后2次温服。

(2)中期:以瘀血阻络为主,和营止痛,接骨续筋。

处方 :舒筋活血汤。羌活10克,防风15克,荆芥10克,当归10克,独活10克,续断10克,青皮10克,五加皮10克,杜仲10克,红花10克,枳壳10克,牛膝10克。7剂,水煎煮400 mL,早晚饭后2次温服。

(3)后期:肝肾亏虚,滋补肝肾,舒筋活络。

处方 :生血补髓汤。生地2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黄芪20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红花10克,五加皮10克,当归10克,续断10克,生姜6克。7剂,水煎煮400 mL,早晚饭后2次温服。

六、调护

复位后,用三角巾或颈腕吊带将患肢固定于内收、内旋位,局部腾药热敷,待肿痛减轻后即可开始小范围练习活动(以不影响关节囊修复为准),3周后解除固定,练习活动。

对于老年患者,为防肩关节周围炎的发生,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配合局部腾药热敷,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七、注意事项

对于肩关节脱位,郭焕章先生常强调以下方面。

(1)肩关节脱位虽有典型的特征即可以诊断,但应拍X线检查明确有无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一般脱位,整复即可随之复位,无须特殊手法。

(2)整复时应以巧取胜,讲究轻巧复位。严禁过度牵拉、强力旋转、粗暴整复,以免发生手法创伤,造成功能恢复困难。

(3)整复讲究辨证施法,盂下脱位采用膝顶复位法,喙突下脱位采用提端复位法,锁骨下脱位采用拔伸旋转复位法。对于身体粗壮、肩部肌肉发达者可选用扛抬法复位,陈旧性肩关节脱位采用卧位转复法为宜。

(4)新鲜脱位复位后应将肩关节置于内收位固定3周,使撕裂的关节囊获得良好的修复,解除固定后因关节较僵,应进行主动的肩关节功能锻炼,经锻炼3周后,肩关节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后,可采用推拿治疗。这样可使肩关节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恢复。

(5)陈旧性肩关节脱位的整复应在良好的麻醉下进行,整复时不要急于做复位手法,应先运用揉法、摇法、摆晃法、捏拿法、弹拨法将其关节粘连松解,只有拆得开才能复得上。所以拆是复的保障,使脱出的肱骨头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后再进行复位即可获得成功。陈旧性肩关节脱位在复位中,常不会像新鲜脱位复位那样简单容易,可能会遇到筋膜嵌卡,出现滞而不动的局面,采用常规步骤或强行复位往往会以失败告结,要巧妙运用牵、转、摆、推手法,逐步而行,寻找时机再行复位。

八、验案举隅

李某,男,48岁。

主诉 :车祸伤致右肩疼痛,活动受限2小时。

初诊(2010年3月6日) :患者于2小时前因车祸伤致右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伴头晕,恶心等,来我院就诊。查X线检查提示右肩关节脱位。病程中头晕,恶心,无呕吐,无心慌胸闷,无腹痛腹泻,无发热,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余无特殊。

查体 :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淤血瘀斑,无口唇黏膜及四肢末梢发绀,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 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明显充盈,胸廓正常,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5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四肢肌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右肩关节处畸形,局部肿胀,压痛(+),叩击痛(+),活动受限,手指活动、感觉无异常。X线检查提示右肩关节脱位。

诊断 :脱位病(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右肩关节脱位。

治法 :以手牵足蹬法复位并外固定。三角巾或颈腕吊带将患肢固定于内收、内旋位。以桃红四物汤内服。

嘱患者术后7日、20日复查,经拍片复查后去除外固定。嘱患者循序渐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粘连。

伤后2月患者来院复查恢复良好。

按语 :肩关节脱位的难点在于手法复位,复位时首先在缓缓牵引下,推拿按摩放松患肢肌肉,缓解患者局部疼痛,然后再进行手法复位。如遇阻碍,不可强行复位,以防造成副损伤。

肩锁关节脱位

一、解剖学

肩锁关节由肩胛骨、肩峰的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的关节面组成,其关节囊紧张,并有肩锁韧带、喙锁韧带、喙肩韧带与肩横韧带等加强,活动范围很小。

二、病因病机

多因跌倒时上肢靠贴胸壁,肩部前面或后面着地,暴力直接作用于肩锁部,或肩关节处于外展内旋位时,外力作用于肩的顶部,使肩锁韧带发生撕裂,但喙锁韧带仍保持完好,锁骨外端失去韧带的控制而向上轻微突起,即发生肩锁关节半脱位。如喙锁韧带同时撕裂,锁骨外端则完全失去控制,向上凸起则发生肩锁关节脱位。

三、临床表现

1. 全脱位

局部疼痛肿胀,伤肢外展、上举活动困难,锁骨外端隆起,肩锁关节处可摸到一凹沟,锁骨被动活动时,上下活动范围增加。X线检查可见锁骨外端向上移位较明显,主要因为肩锁关节囊韧带和喙锁韧带均被撕裂,使锁骨外端与肩峰完全分离。

2. 半脱位

在临床上局部肿胀不明显,锁骨向上移位程度小,因为肩锁韧带虽断裂而喙锁韧带尚好。因此,锁骨外端向上移位不明显,在诊断时较困难。肩锁关节部位可出现明显压痛,仔细摸诊时可感有轻度高突。

四、中医辨证

因局部损伤较轻,仅早期服药治疗,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予定痛活血汤。

五、治疗

1. 手法治疗

助手一手握住患者掌腕部,另一手握住肘部向上托推,医者双手拇指按压锁骨远端脱出部位,用力向下按压即可复位。

2. 固定方法

在锁骨外端前上放置高低纸压垫,再于肩锁关节、肘下、腋窝处分别放置棉垫后,用宽胶布自胸锁关节下,经锁骨上凹,斜向肩锁关节处拉紧胶布,经肩部顺上臂,向下绕过肘下反折,沿上臂向上,回到肩锁关节处,达同侧肩胛下角内侧。再用另一条胶布重复固定一次,固定4周,其后如有松脱,应随时更换。前臂吊带悬吊患肢于胸前。

3. 中药治疗

定痛活血汤:当归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蒲黄6克,秦艽10克,续断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7剂,水煎煮400 mL,早晚饭后2次温服。

六、调护

郭焕章先生认为,肩锁关节脱位的复位较容易而固定较难,能保持牢固的外固定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因此固定应在治疗中引起高度重视,固定后要及时复查,虽然固定良好,也应在10日后加固1次,以确保锁骨外端复位后的稳定。伤后20日去除外固定,进行适当功能锻炼。肩锁关节脱位治疗后,肩关节的功能恢复一般不成问题,经过1~2月的活动锻炼均可达到良好的恢复。

七、验案举隅

刘某,男,35岁。

主诉 :外伤致左肩肿胀疼痛1小时。

初诊(2018年6月20日) :患者1小时前骑电动车上班的路程中不小心跌倒,左肩部着地,当时感觉左肩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来我院急诊科就诊,X线检查示: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入院后神志清,精神可,饮食,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余无特殊。

查体 :常规查体无明显异常。专科查体:左肩关节肿胀畸形,锁骨端可见明显翘起,可见琴键征,肩关节外展活动受限。桡动脉可触及,手指运动感觉可。

诊断 :脱位病(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左肩锁关节脱位。

治法 :按压复位,于左锁骨外端前上放置高低纸压垫,再于左肩锁关节、肘下、腋窝处分别放置棉垫后,用宽胶布自左胸锁关节下,经左锁骨上凹,斜向左肩锁关节处拉紧胶布,经肩部顺上臂,向下绕过肘下反折,沿上臂向上,回到肩锁关节处,达同侧肩胛下角内侧。再用另一条胶布重复固定1次外固定。以损伤胶囊口服治疗。拍片复查见肩锁关节对位正常。嘱患者7日、14日、20日复查后去除外固定,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按语 :肩锁关节脱位的复位比较容易,治疗过程中因活动易固定容易松动。完全性脱位患者保守治疗解除固定后可能仍会有部分患者存在未能完全复位可能,在治疗初始时需向患者讲明,征求患者意见,必要时手术治疗。

肩周炎

一、解剖学

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下构成球窝关节,由于肱骨较大,关节盂较浅,韧带薄弱,关节囊松弛,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较大。它主要依赖韧带、关节囊、肩袖、肱二头肌、三角肌维持稳定。参与肩关节运动的肌肉有肱二头肌,长头起于关节盂下的上方,经关节囊内下降;短头起于喙突,两头向下合成肌腹,肱二头肌除有屈肘功能外,对肩关节前屈起到了一定作用。三角肌为肩关节最为强壮有力的肌肉,可内旋屈曲上臂,冈下肌、小圆肌均起于冈下窝,两者收缩使肩外旋。肩胛下肌起于肩胛骨前面,其收缩时肩部可内旋。冈上肌起于冈上窝,可使肩关节外展。以上部分肌群的无菌性炎症后期发生粘连,形成了肩关节的功能障碍。

二、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筋失濡养,关节失于滑利,肱骨结节间沟硬化,沟底骨质增生;或风寒侵袭,气血凝滞、经络不通,遇有外力作用运动牵拉、扭伤、挫伤、劳损等亦可使肱二头肌肌腱、肩峰下滑囊、冈上肌肌腱、背部的小圆肌等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形成无菌性炎症。由于无菌性炎症的后期变化,发生肱二头肌腱与沟管的粘连、关节囊与周围肌肉的粘连,使肩关节发生“冻结”,形成肩关节的活动障碍。

三、临床表现

多数病例慢性发病,隐袭进行,常因上举或外展动作引起疼痛始被注意;亦有疼痛较重及进展较快者。个别病例有外伤史。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疼痛的程度及性质可有较大的差异,或为钝痛,或为刀割样,夜间加重甚至疼醒,放射至前臂或手部。

查体:局部压痛点在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亦常见局部广泛压痛而无局限性压痛点。肩关节活动各向受限,但以外展和外旋最显著,出现早、受限程度大。在早期由于胸锁关节及肩胛骨的活动,运动的限制易被忽略。后期呈僵硬状态。病期较长者,可见肩胛带肌萎缩,尤以三角肌为明显。此病进行数月至两年左右,可在不同的程度中停止,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逐渐恢复。病期中如进行积极的锻炼及其他治疗,则病期短,恢复亦快。

X线检查:肩关节多无异常改变,有时可见骨质疏松;冈上肌肌腱钙化或大结节有高密度影。

四、中医辨证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早、中、后三期,分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1)早期:证偏虚、寒、湿,治以温阳行痹,活血通经,解除痉挛,消肿镇痛。内服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2)中期:治以散寒祛风除痰,舒肝和脾。内服增损逍遥散。

(3)后期:治以温经散寒,补气养血,舒筋活络,松解粘连,恢复运动功能为目的。内服加味八珍汤。

五、治疗

(1)早期治疗:手法以推拿治疗理筋为主。患者取坐位,取用展筋丹药粉适量,推拿治疗肩部,使肌肉微热松软,并按压肩髃、肩井、天宗等穴,以舒筋止痛,然后使用药酒烧热疗法热敷。

处方 :外贴二消膏;内服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克,桂枝6克,大枣5枚,干姜6克,白芍15克,知母10克,甘草6克,甘草6克,葛根10克,延胡索10克,桔梗10克。7剂,水煎煮400 mL,早晚饭后2次温服。

(2)中期治疗:患者取坐位,推拿治疗力适中,使肌肉发热,筋腱松弛,提弹三角肌前束及大小圆肌,点拨、按压肩髃、肩井、云门、天宗等穴,然后进行摇晃及扳动法。扳动法是解脱粘连和清除运动障碍的主要方法。医者一手固定患者肩峰。另一手握患臂的远端,向远端摇晃扳动,以便解除粘连。

处方 :用二消膏外敷肩关节,以便消除扳动法造成的出血和肿胀;内服增损逍遥散。当归10克,柴胡10克,炒白芍2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秦艽10克,制附片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法半夏10克,白芥子10克。7剂,水煎煮400 mL,早晚饭后2次温服。

(3)后期治疗:患者取坐位,行按、㨰、拿等手法放松患部;再行药酒烧热法外敷;最后施行摇晃及扳法,扳法的力量要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处方 :外敷展筋丹或二消膏;内服加味八珍汤,补气血,散风寒。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9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威灵仙10克。7剂,水煎煮400 mL,早晚饭后2次温服。

六、调护

指导患者进行徒手或器械的肩关节运动功能锻炼,如练滑车牵拉法,患手爬墙练习法,每日2~3次,每次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七、注意事项

郭焕章先生认为,肩周炎病程较长恢复缓慢,治疗忌操之过急、粗暴施法,手法过重亦可发生肿胀,加重粘连。推拿以每周2次为宜,推拿期间应加强功能锻炼,方可巩固治疗效果。推拿应重视手法机制,明确推拿作用力与粘连组织的对应关系,做到辨证施法。严格掌握各类手法在不同关节活动度数中的运用,在肩关节僵直,上举明显受限时,尽可能不用抖法。抖法是一种间接传导的牵拉力,在肌肉比较松弛、粘连程度较轻、有一定舒张收缩运动范围的情况下运用,不容易发生推拿损伤,即可使粘连获得松解。反之关节僵滞、肌肉粘连较重、无一定的舒张收缩运动范围者,手法轻不能产生传导牵拉力,过重则可发生肌肉挫伤或撕裂。对于关节囊的粘连或关节僵滞上举不足80°者,采用提端法手法,反应小,疗效高。肩关节上举达90°以上者运用扳法效果明显。肱二头肌肌腱炎症期不宜采用弹筋法,以免使炎症加剧。弹筋法运用时要做到稳、准、快。禁忌在粘连部位多次的操作,以防发生推拿创伤。本病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及发病时间的长短而选用不同的手法。临床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对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推、拿、按、摩、摇晃为主,手法较温和,适应于体弱多病,如患有心脏病等怕受强烈刺激的患者;第二类手法仅仅把推、拿、按、摩等手法作为对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放松,而重点在于用按、拉手法撕开肩关节周围的粘连,此类手法多用于患者身体尚可,病程短,或病程虽长,已经过一段时间推拿治疗,恢复到一定程度后不见继续好转者。如果患者年老体弱,内服中药时应采用益气养血,调养脾胃。内服中药时应活血化瘀,除湿散寒。总之根据具体病情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内外兼治,补泻兼施,方能收到显著效果。

八、验案举隅

黄某,女,50岁。

主诉 :右肩周疼痛2个月。

初诊(2015年2月5日) :无明显诱因发生右肩疼痛并逐渐加重、活动极度受限,右手不能梳头,不能上举、后旋、外展,如一不小心碰一下则剧痛难忍,尤其是夜间剧痛影响睡眠。多家医院治疗无效且病情加剧。有高血压病史2年3个月。

查体 :痛苦面容,活动受限,上举15°,外展20°,右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附着处压痛非常明显,喙突下压痛明显,斜方肌有压痛。舌苔白、脉沉紧。

诊断 :漏肩风(风寒湿痹型)。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

治法 :采取肩周炎中期推拿手法,患者取坐位,推拿治疗力适中,使肌肉发热,筋腱松弛,提弹三角肌前束及大小圆肌,点拨、按压肩髃、肩井、云门、天宗等穴,然后进行摇晃及扳动法。扳动法是解脱粘连和清除运动障碍的主要方法。医者一手固定患者肩峰。另一手握患臂的远端,向远端摇晃扳动,以便解除粘连。推拿完成后在痛点顺肌纤维方向行针刺治疗。

处方 :二消膏外敷肩关节,以便消除扳动法造成的出血和肿胀;内服增损逍遥散。

推拿辅以针刺治疗3次后疼痛明显缓解,活动稍有改善,治疗6次后进一步好转,在治疗9次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活动大有改善,经随访在回去3个月后,全部恢复正常,随访1年疗效巩固。

按语 :肩关节周围炎属自限性疾病,经治疗后一般均可痊愈。但疾病进程较痛苦,少数患者可能因疼痛、功能障碍致抑郁、焦虑。故医疗参与加快康复很有必要。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对本病有很好疗效。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

(党彦峰) fWIA60moiLOyAGBrKwh51vG68YKk5/Y4vJcDRHWg5yacdhTFHDkqzahtYmOsi0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