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损伤早就有了认识,例如甲骨文卜辞和器物铭文中,就有疾胫、疾止、疾骨等伤患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描述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大证,可见当时已将开放性创伤和骨折进行分类诊治。《礼记·月令孟秋》则进一步将损伤分为伤(发伤)、创(肉创)、折(骨折)、断(骨肉皆断离)四类。在骨伤科疾患的分类上,历代医家对骨折、脱位、伤筋隶属于骨伤科是比较一致的,有关骨伤科的经典著作都阐述伤折、脱骱、恶血留内、瘀血伤筋等证。损伤无论在日常生活或战争时期都十分常见,从筋肉扭伤到复杂性骨折,都会引起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的一系列变化。但轻重程度有所不同,轻者只是局部的损害,或生理上的功能紊乱,全身反应极小,临床表现较轻,通常只有疼痛、肿胀、瘀斑等局部症状与体征;重者常有组织解剖上的器质性损害,可以表现很突出的全身性反应,出现严重的局部与全身证候,甚至危及生命。皮肉筋骨的损伤,在伤科疾患中最为多见,一般分为“伤皮肉”“伤筋”“伤骨”,但又互有联系。
(1)伤皮肉的发生,或破其皮肉,是犹壁之有穴,墙之有窦,无异门户洞开,易使外邪侵入;或气血瘀滞逆于肉,则因营气不从,郁而化热,有如闭门留邪,以致瘀热为毒;亦可由皮肉失养,导致肢体痿弱或功能障碍。
(2)伤筋,《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中说:“筋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故曰筋者,肝之合。按人身之筋,到处皆有,纵横无算。而又有为诸筋之主者曰宗筋。”“筋之总聚处,则在于膝。《灵枢》云:‘诸筋者,皆属于节。’”“所以屈伸行动,皆筋为之。”因此,筋病多影响肢体的活动。一般来说,筋急为拘挛,筋弛则为痿弱不用。凡跌打损伤,筋每首当其冲,受伤机会最多。在临床上,凡扭伤、挫伤后,可致筋肉损伤,局部肿痛、青紫、关节屈伸不利。即使在“伤骨”的病症中,如骨折时,由于筋附着于骨的表面,筋亦往往首先受伤;关节脱位时,关节四周筋膜多有破损。所以,在治疗骨折、脱位时都应考虑伤筋这个因素。忽略了它,就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3)伤骨在伤科疾患中所见的“伤骨”病证,包括骨折、脱位,多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所引起。凡伤后出现肿、痛、活动受限,并可因骨折断端位置的改变而有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或因关节脱位,骨的位置不正常,可使附着之上的筋紧张而出现弹性固定的情况。但伤骨不是单纯性的孤立的损伤。如上所述,损骨能伤筋,伤筋亦能损骨,筋骨的损伤必然累及气血伤于内,脉络受损,血瘀气滞,为肿为痛。所以治疗伤骨时,必须行气消瘀以纠正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伤筋损骨还可累及肝肾精气,《备急千金要方》说:“肾应骨,骨与肾合。”“肝应筋,筋与肝合。”肝肾精气充足,可促使肢体骨骼强壮有力。因此,伤后如能注意调补肝肾,充分发挥精生骨髓的作用,就能促进筋骨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