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面神经的解剖及病理生理

面部表情运动的丰富性在人类发育得最为完善。它不仅是情感表达的媒介,还是人际沟通的桥梁,更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通过学习和掌握面神经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知识,可以很好地理解面神经的正常或异常情况,为治疗面瘫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面神经的解剖

面神经(facial nerve)是第Ⅶ对脑神经,是由原始神经嵴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一支混合神经,其复杂的行程、分支模式、与表情肌的联系是在生命的最初3个月内建立的,并一直持续到出生后第4年才完成。

面神经对于表情肌的支配和控制非常特殊。在人体知名的周围神经中,面神经在骨内行走的距离最长、最曲折;支配的肌肉数量最多,有24块;神经支配比率非常小,1根轴突仅支配10~25根肌纤维;其控制的表情动作最为精细和快速,如眨眼动作是人体最快的运动。

(一)面神经的组成

面神经是混合性脑神经,含有特殊内脏运动、一般内脏运动、特殊内脏感觉及一般躯体感觉4种纤维成分。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发自面神经核,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②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自上泌涎核,分别经翼腭神经节和下颌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以及鼻腔、口腔黏膜的腺体;③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的神经元胞体位于膝状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中枢突入脑后止于孤束核;④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主要传导耳部小块皮肤的浅感觉和面肌的本体感觉。

(二)面神经的走行

面神经离脑桥小脑角下缘后,常以单根形式(占83.33%)与听神经共同进入内耳道,也有两根(占12.12%)和三根(占4.55%)形式的。在内耳道内,中间神经与面神经运动根合成一干,运动根贴附于前庭蜗神经前上方的凹槽内,中间神经夹于前庭蜗神经及运动根之间。合干后面神经继续向前下走行,于内耳道底穿过蛛网膜及硬脑膜进入颞骨内的面神经管(fallopian canal)。在管内先向前及稍向外行,至面神经管裂孔处急转向后外方,形成面神经膝,在其前缘为膝状神经节。此时膝状神经节前方分出岩大、岩小神经分别至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分别与三叉神经和舌咽神经相交通。面神经干自此经前庭窗与外半规管之间,形成一弓状弯曲向下,在其垂直转折部分出镫骨肌神经至相应肌肉。主干继续前行过鼓室后壁,在其垂直段的下1/3分出鼓索神经,与舌神经相交通。继续垂直向下出茎乳孔后,向前内分出二腹肌后腹肌支及茎突舌骨肌支支配相应的肌肉,并有分支与舌咽神经相交通。主干出茎乳孔后向后上分出耳后支,支配耳后、耳上及枕部肌群,并与迷走神经耳支、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相交通。主干出茎乳孔后的较粗大分支向前经乳突根部外侧进入腮腺,并在腺体内向中线分叉延伸,最终到达所支配的各组表情肌。

面神经的解剖行程及与其他颅神经的联系如图1-5。

通常以内耳门和茎乳孔为界将面神经分为颅内、骨内和颅外三段。面神经的颅内段没有分支。骨内段的主要分支有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鼓索神经分支。颅外的三级分支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分别从颞面干和颈面干发出,是面神经最后的知名分支。颞支、颧支和上颊支一般由颞面干发出,而下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由颈面干发出。

1. 面神经的骨内段分支

(1)岩大神经(grenter petrosnl nerve) :为副交感神经纤维,由膝状神经节处发出,于破裂孔附近与颈内动脉交感丛发出的岩深神经(deep petrosal nerve)合并进入翼管,形成翼管神经(nerve of pterygoid canal),穿翼管入翼腭窝内的翼腭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至泪腺以及鼻腔、腭的黏膜腺。

图1-5 面神经的解剖行程及与其他颅神经的联系

1. 面神经核 2. 上涎核 3. 中间神经分泌支 4. 中间神经感觉支 5. 孤束核 6. 中间神经 7. 内耳门 8. 膝状神经节 9. 面神经水平段(镫骨肌上段) 10. 岩大神经 11. 蝶腭神经节 12. 岩外神经 13. 岩小神经 14. 岩深神经 15. 镫骨肌支 16. 到X神经的耳支 17. 鼓丛 18. 耳神经节 19. 与Ⅸ神经交通支 20. 鼓索神经 21. 面神经垂直段(鼓索肌支下段) 22. 耳后支 23. 二腹肌支 24. 茎突舌骨肌支 25. 茎乳孔 26. 耳前支 27. 颞支 28. 颧支 29. 上颊支 30. 下颊支 31. 下颌缘支 32. 颈支 33. 与颈丛交通 34. 经Ⅴ神经第1支支配泪腺 35. 与Ⅴ神经第2支吻合 36. 与Ⅴ神经第3支吻合 37. 到颌下腺和舌下腺支 38. 经舌神经传出纤维到黏液腺,传入纤维到舌前2/3

(2)镫骨肌神经(stnpedinl nerve) :起自面神经垂直段的上段,于鼓室后壁经锥隆起后侧发出的分支。继而穿锥隆起内的小管,分布于包藏在该隆起内的镫骨肌,控制该肌肉的收缩运动。

(3)鼓索神经(chordn tympnni nerve) :起自面神经垂直部的中下段,为面神经出茎乳突孔前发出的分支,经鼓索后小管穿入鼓室后壁,沿鼓膜内面前行,横过砧骨和锤骨柄之间达鼓室前壁,再穿岩骨裂出鼓室,行向前下加入舌神经。鼓索神经含有味觉纤维和副交感纤维,前者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后者进入下颌下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控制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

2. 面神经的颅外分支

按面神经出颅后分支的形式可将面神经周围支分为四级。

(1)一级分支 :面神经主干。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到分支前的一段。该段神经粗细如一根小火柴棒,直径2~3 mm,长15~20 mm,在二腹肌后腹的浅面向前下行走到达腮腺,其方向约在外耳道软骨与乳突前壁形成的夹角的平分线上。2岁以内的新生儿和幼儿,面神经主干位于皮下组织深面。2岁以后,随着乳突尖部和鼓环的形成,其位置越来越深。到成年时,面神经主干距离皮肤表面可以深达1.8~5 cm,多数为2~3 cm。

(2)二级分支 :颞面干和颈面干是面神经主干的两个主要分支。通常在主干进入腮腺内1~1.5 cm处分出,其分叉点距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1.2~3.3 cm,距下颌支后缘的距离为0.5~1.7 cm,与由下颌角所引出的水平线的垂直距离为1.9~5.0 cm。

图1-6 面神经周围段的三级分支(一部分腮腺浅叶已摘除)

1. 颞支 2. 颧支 3. 上下颊支 4. 下颌缘支 5. 颈支

(3)三级分支 :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图1-6),分别从颞面干和颈面干发出,是面神经最后的知名分支。颞支、颧支和上颊支一般由颞面干发出,而下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由颈面干发出。

临床上习惯将面神经的二级和三级分支穿过腮腺的平面作为腮腺深部和浅部的界限。腮腺深部较小,主要位于下颌后凹内,部分在咬肌后上方的下颌支表面。腮腺的浅部较大,覆盖面神经的二级和三级分支。实际上,在面神经分支之间的深、浅两部腺体组织是连接一体的,并无平面可言,只是面神经分支凭借其神经外膜与腮腺腺小叶的包膜分隔,是手术能够解剖面神经的基础。面神经各个三级分支离开腮腺边缘的位置也是解剖面神经的重要标志。

颞支(tempornl brnnch) :常有1~2支,在下颌支浅面的腮腺组织中向上并略向前走行,从腮腺上缘的深面和咬肌肌膜的浅面之间穿出,相当于颧弓的中1/3段走在颞筋膜浅层的浅面,这是解剖面神经颞支的重要平面。颞支支配额肌、皱眉肌、蹙眉肌、眼轮匝肌上部、耳前肌和耳上肌,其末端分支(四级分支)与三叉神经的眶上神经、泪腺神经、颧颞神经、耳颞神经等可能存在交通。颞支受损同侧额纹消失,眉毛不能上抬,不能皱眉。

颧支(zygomntic brnnch) :在颧弓下方穿出腮腺浅部的深面时常为2~3支,于眼轮匝肌的外下象限进入该肌深面。其向上的分支支配眼轮匝肌的眶上部和上睑部、额肌的下部,向下的分支支配眼轮匝肌的眶下部和下睑部、颧大肌,其末端分支(四级分支)与三叉神经的眶上神经、颧面神经、眶下神经可能存在交通。颧支司眼睑闭合,是面神经各分支中功能最重要的一支,受损后造成眼睑不能闭合或下睑下垂。

颊支(buccnl brnnch) :由上、下颊支组成。上颊支常发自颞面干,一般为2支,穿出腮腺前缘后常与腮腺导管伴行,因此其体表投影与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一致。下颊支一般在颈面干的起始部附近发出,常为2~3支,穿出腮腺后,在腮腺浅部的深面和咬肌肌膜的表面之间向前行走。颊支支配鼻肌、口轮匝肌、提鼻翼上唇肌、上唇方肌、提口角肌、颧小肌、颧大肌、笑肌、降口角肌和颊肌,其末端分支除了与颧支和下颌缘支有交通外,还与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颏神经、颊神经有交通,共同形成眶下丛。颊支损伤后则出现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鼻翼不能上抬,鼻孔不能张大,上唇运动力减弱或发生偏斜,鼓腮漏气等体征。

下颌缘支(mnrginnl mnndibulnr brnnch) :常为1支,偶有2支,从腮腺尾部和浅部交界处从腮腺穿出后,走在咬肌肌膜浅面与颈阔肌深面之间。下颌缘支支配降口角肌、下唇方肌和颏肌,其末端分支与下颊支和颈支可能交通,与三叉神经的颊神经和颏神经也有交通。下颌缘支损伤后导致口角歪斜、流涎。

颈支(cervicnl brnnch) :由腮腺尾部的深面浅出,支配颈阔肌,并与颈丛皮神经有交通。有时颈支可发出一返支向前上并入下颌缘支。

(4)四级分支 :是从面神经三级分支后到达靶肌的所有分支。除了支配颊肌的分支是从浅面进入肌肉的以外,其余分支都是由表情肌的深面进入肌肉。由于面神经的四级分支数量众多,直径纤细,相互交通,又距靶肌很近,故临床上单纯的面部开放伤损伤到四级分支,无须做神经修复,只要彻底清创,准确对位缝合软组织,凭借众多的再生神经纤维、较短的再生距离、再生耗时较短以及各分支之间的交通和与三叉神经的广泛交通,一般不会遗留面瘫。

(三)面神经行程中的神经节

(1)膝状神经节 :此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上面,在面神经内耳迷路段转折处的面神经管裂孔处,为面神经膝的膨大部。节内细胞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向前经岩大神经、膝鼓室支和岩外神经分别接受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的中枢突,以及脑膜中动脉交感神经丛。主要是来自舌前2/3的特殊感觉纤维味觉纤维在此节交换神经元。其中枢突经中间神经至孤束核上端。

(2)翼腭神经节 :为位于翼腭窝内的副交感神经节,由副交感根、交感根和感觉根组成。①副交感根起自上泌涎核,经面神经的岩大神经到达该神经节,于节内更换神经元;②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的岩深神经;③感觉根来自上颌神经的分支翼腭神经。交感根和感觉根仅从该节路过,并不更换神经元。从翼腭神经节发出的分支分布于泪腺、鼻甲、腭的黏膜,主黏膜的一般感觉及控制腺体的分泌。

(3)下颌下神经节 :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舌神经与下颌下腺之间,同样也由副交感根、交感根和感觉根组成。①副交感根起自上涎核,经面神经的鼓索加入下颌神经的舌神经,再抵达此节,并于此节内更换神经元;②交感根来自交感丛;③感觉根来自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的分支分布于舌下腺和下颌下腺。

二、面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

从以上面神经的解剖关系不难看出,临床涉及面神经疾患涵盖多个学科。不同学科在不同的解剖部位采用不同的临床检查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面神经的解剖及其支配的器官和组织的解剖关系有一个全面和立体的了解。

(一)面神经分布及其支配组织器官的临床应用

位于脑桥的面神经核团在接受核上不同的神经纤维束后,从脑桥发出感觉根和运动根经内耳道及狭长的面神经管,经茎乳孔出颅分布于面部各表情肌(表1-1)。

表1-1 面神经分布及其支配组织器官的临床应用解剖

在此行程中,不同部位的病变涉及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检查方法。常见的病变包括核上性病变、核性及髓内纤维病变、核下性病变。

1. 核上性病变

病变发生于脑桥面神经核以上部位,多见脑血管意外和脑肿瘤,因此患者常就诊于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由该专业医师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确诊。由于核上性面神经麻痹受损的为皮质脑干束,其支配的面神经核的下部失神经支配,导致对侧颜面下部的表情肌瘫痪,临床表现为对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而颜面上部的表情肌运动因受双侧皮质脑干束的支配,瘫痪体征明显较轻或没有瘫痪体征,这也是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鉴别要点。

2. 核性及髓内纤维病变

脑桥病变时损害了面神经核及脑桥内由面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则出现病变同侧面神经周围性瘫痪。如果病变的范围较大侵及了同侧的锥体束,则出现面神经性交叉性瘫痪;病灶侧面神经周围性瘫痪,病灶对侧出现舌下神经及上下肢中枢性瘫痪。围绕外展神经核附近的面神经纤维病变时,容易损及外展神经核,则出现病灶侧面神经及外展神经的瘫痪。面神经核的病变多见于肿瘤、炎症、血管病、急性前角灰质炎(脑干型)及脱鞘性病变等。应由神经内科专业医师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检查确定。

3. 核下性病变

面神经麻痹即周围性面瘫,是本书中医外治法论述的重点,涉及内耳道、膝状神经节、鼓室乳突内部分及出茎乳孔后的终末支的病变,可能有平衡能力、听力、泪液分泌、唾液分泌和舌前2/3味觉的改变,以及整个面部表情的异常,其临床主要涉及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针灸、康复科等。

(二)面神经损伤的解剖定位诊断对临床的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基本区别上部或下部运动神经元麻痹后,应设法确诊损伤的严重程度,而不是确定精确的解剖位置。可以把观察到的面部活动、流泪、镫骨肌反射、味觉和二腹肌功能(张口时下颌的偏斜)系统化,作为解剖定位的依据。但该定位方法有其局限性,仅适用于早期损伤。病程较长可能出现某些功能的部分恢复或由于向下变性又丧失了某些功能。流泪功能很快就恢复。在仍无镫骨肌反射的情况下,味觉功能也可能恢复。小脑桥脑角肿瘤(膝上病变)可能由于下行变性而失去味觉。贝尔麻痹不论味觉功能是否受影响,都可能存在镫骨肌麻痹。再则,流泪、镫骨肌功能和味觉均可能在不同时间得到全部恢复。因此,在一段时间后,有可能出现假象。对于局限性损坏,如肿瘤或局部外伤等永久性损害,其定位诊断是可靠的,但对于弥散性“神经炎”,诸如贝尔麻痹或拉姆齐·亨特综合征,则必须综合考虑。所以可将流泪、味觉、镫骨肌和唾液分泌功能损害的情况看作病变严重的指征,而不只是证实其所在的位置,需要将这些情况和发病时间一起来判断预后才有意义。

三、面神经的生理病理学

(一)正常面神经结构

1. 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又称神经细胞(nerve cell),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图1-7)。面神经的神经元由胞体和轴突所组成。

(1)胞体(somn) :是神经细胞的营养中心。位于脑桥下部网状结构腹外侧部的面神经核内,面神经核内含约7 000个胞体。每个胞体通过轴突各支配10~25条表情肌纤维。

(2)轴突(nxon) :自胞体发出,是神经纤维的核心部分。面神经的轴突均由髓鞘所包绕,轴突与髓鞘之间有基膜。髓鞘分成许多节段,每一节髓鞘是一个施万细胞的胞膜包绕轴突而形成的多层膜结构。各节髓鞘之间的间断处称郎飞结。相邻郎飞结之间的一个施万细胞及其髓鞘称结间体。

图1-7 面神经神经元模式图

轴突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当面神经核内的神经元发出冲动,面神经轴突去极化,将冲动传导到其效应的面部肌肉。面神经属有髓纤维,髓鞘内的髓磷脂是一种电绝缘体,去极化波跃过一个又一个郎飞结。这一过程称为“跳跃传导”,其传导速度很快,达每秒70~110 m。面神经纤维的这种结构设计使得神经冲动能够快速、有效地沿神经纤维传递,从而确保面部表情肌能够迅速响应大脑的指令,进行相应的运动。

当神经元受损时,引起神经纤维的脱髓鞘及不完善的再髓鞘化,包被轴突的髓磷脂变薄,郎飞结之间的距离也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传导速度明显减慢,去极化的域值增高。

2. 结缔组织膜

面神经外面有三层由结缔组织构成的支持性鞘膜,分别称为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及神经内膜(图1-8)。

图1-8 面神经断面模式图

(1)神经外膜(epineurium) :是面神经最外层的疏松结缔组织,由纵行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其中有营养血管和淋巴管。神经外膜的疏松结缔组织不仅包裹在神经干的外面,而且深入到神经束之间。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神经纤维束免受外部损伤,并提供一定的支持。

(2)神经束膜(perineurium) :神经外膜包裹的神经纤维又分成大小不等的神经纤维束,每一神经纤维束均由神经束膜包裹。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神经束膜上皮细胞胞质内的饮液空泡的作用,完成物质的主动输送;通过扩散屏障作用,防止大分子物质由血流进入神经中,保护神经纤维免受束膜外炎症的内渗和防止毒素侵入神经纤维;使神经束内保持正压;对所包裹的神经组织起支持作用。神经束膜内无毛细淋巴管存在,束膜内水肿不易得到引流。

(3)神经内膜(endoneurium) :神经纤维束内的每条神经纤维又由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包裹,称神经内膜。其是围绕施万细胞外的一层薄膜,由少量结缔组织纤维和极少的扁平的结缔组织细胞所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营养、保护和支持神经纤维。内膜中的施万细胞可以产生髓鞘,帮助加速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总之,面神经外膜、束膜和内膜共同构成了神经纤维的保护和支撑系统,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确保神经纤维能够正常地传递信号。

(二)面神经损伤的分级

Sunderland根据周围神经纤维受损的严重程度,将神经损伤分为五级(图1-9)。这种分级方法被广大学者所接受。

图1-9 Sunderlnnd五级周围神经损伤示意图

1. 外膜 2. 束膜 3. 鞘膜 4. 轴突

A. 传导阻滞 B. 轴突横断但内膜完整 C. 神经纤维横断而束膜完整 D. 神经束横断,神经干尚有外膜相连 E. 神经干完全横断

Ⅰ级损伤 :即神经失用。形态学上,神经纤维的各层膜结构保持完整。由于神经内压增高,产生生理性神经阻断,神经通过受压部位时不传导冲动,但对病变远端的电刺激发生反应。如果神经受压松解,面部表情活动可在3周内迅速恢复。

Ⅱ级损伤 :如果受压未能解除,神经内压力进一步增高,静脉回流障碍,轴突近远端肿胀,最后经过受压处的动脉血供阻断,轴突减少。Seddon称这类损伤为轴索断裂伤。如果这一过程得以缓解,损伤可得到完全恢复,但较Ⅰ级损伤恢复所需时间延长,在3周至2个月内开始恢复。因变性的轴突进行再生颇费时,但只要神经内管完整,数量上不减少,仍可得到完全恢复而不致造成不完善的再生。

Ⅲ级损伤 :即神经断裂伤。实际上属于神经内膜和轴索的断裂。由于神经内压继续增高,神经内管减少,对电刺激反应明显降低,2~4个月见不到自行恢复的表现。虽然有轴突再生,但周围侧见不到神经内膜管。由于许多轴突进入不正常的神经内管,故最终不能完全恢复,伴有连带运动。连带运动为伴随着随意运动发生的不随意运动。不全再生的程度与神经内管破坏的数目直接相关。

Ⅳ级损伤 :属于神经束膜及其神经束的断裂。

Ⅴ级损伤 :属于包括神经外膜在内的神经完全断裂。

一般来讲,贝尔麻痹和拉姆齐·亨特综合征能够引起Ⅰ~Ⅲ级面神经损伤,在手术、颞骨骨折或肿瘤等可导致面神经离断的情况下才会出现Ⅳ~Ⅴ级损伤。但临床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的贝尔麻痹和拉姆齐·亨特综合征可以达到Ⅳ~Ⅴ级损伤,所以治疗后功能恢复欠佳。

(三)面神经的神经损伤与修复

1. 神经纤维的变性

神经纤维受损伤,如神经被切断后,切断处周围侧神经纤维的全长将发生变性,轴突破裂和溶解。首先是神经末梢发生肿胀,其内的突触小泡数量减少,神经丝围绕成堆的线粒体,并缠结成环状的结构,随后整个末梢都充满神经丝,在银染色标本上呈现肿胀的溃变终球,后期发生细胞器破碎,这种离心方向的溃变称为Waller溃变或次级溃变。而与胞体相连的中枢侧神经纤维发生逆行性变性,即轴突的断裂溶解由切断处向胞体方向进行,这种溃变又称为间接Waller溃变或初级溃变。轴突与神经细胞胞体离断后,数小时内即可见到结构改变。电镜下首先表现为轴突内细胞器分布不均,继而细胞器肿胀、溶解乃至消失,最后导致整个轴突破碎溶解。断离神经纤维中枢侧的轴突,在紧靠损伤处的改变基本上与周围侧相同,但仅局限于数个郎飞结的结间段。逆行溃变的距离与损伤的轻重相关,神经撕裂伤者造成逆行溃变的距离较长,严重者引起中枢侧轴突的全部变性,甚至整个神经细胞坏死。如果损伤后的神经细胞胞体尚完好,则轴突内细胞器继续被输送过来,使靠近断端处肿胀并发生回缩,然后修复轴膜并封闭断端,使更多的细胞器聚集,断端轴突粗大,称回缩球,成为损伤神经纤维再生的基地(图1-10)。

图1-10 神经轴突的变性及再生示意图

A. 正常神经 B. 轴突断后7天,施万细胞增殖形成宾格尔带,胞质中含髓球 C. 从回缩球上长出轴突再生芽 D. 新生轴突外髓鞘再生E. 新生轴突已长到靶器官,新生髓鞘结间距离变短

神经纤维损伤后数小时,髓鞘发生相应改变。由于结间段髓鞘的收缩,郎飞结的结间隙增宽,髓鞘出现许多类似髓鞘切迹的结构,系髓鞘板层间支持蛋白降解,板层结构疏松所致。1天后逐渐出现髓鞘板层结构模糊以至消失,继则髓鞘物质聚集成椭圆形小体,内含轴突的碎块和髓鞘物质,椭圆形小体再分裂和聚合成大小不等卵圆形髓球,此为髓鞘的物理性崩解过程。1周后出现髓鞘变性的化学性崩解过程,髓鞘物质中较复杂的髓磷脂降解为较简单的类脂,继而降解为中性脂肪。髓鞘的变性、崩解及消失过程称为脱髓鞘。

在轴突和髓鞘变性的同时,施万细胞也发生改变,但不是退化,而是活跃地增殖。表现为细胞增大而松散,胞质突起增多,浆内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蛋白小体增多,意味着大量合成蛋白质。胞核增大,核仁明显,后期常见到有丝分裂。增殖的施万细胞与巨噬细胞一起清除破坏的髓鞘,在轴突的再生和形成新的神经纤维中起重要作用。

神经末梢变性后可使突触后的效应器退化,称跨突触变性,一束运动神经纤维支配的肌纤维群,当其中少数神经发生末梢变性时,总体来说这群肌纤维仍有功能,并未“失用”,但这些变性神经纤维支配的肌纤维却发生变性,表现为肌纤维中央区模糊、淡染。一般认为神经末梢的变性过程较轴突的变性过程快。

2. 周围神经的再生

新骨形成的过程既有成骨现象,又有破骨细胞的活动,神经纤维的再生与新骨形成过程相似,与神经纤维的溃变也是彼此重叠的过程,溃变过程中包含神经纤维的再生。

(1)神经细胞的复苏 :神经细胞的再生不是以细胞增殖形式完成的,严格地讲应称为复苏。由于神经细胞的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中心,因此,只有在胞体没有死亡的条件下才有神经纤维的再生。胞体约于损伤后第3周开始恢复,胞质内的尼氏体重新出现,胞体消肿,胞核恢复中央位置。胞体的完全恢复需3~6个月,恢复中的胞体不断合成新的蛋白质及其他产物输向轴突,使断端中枢侧的轴突末端长出许多新生的轴突支芽,称为终末再生。

(2)施万细胞的增殖 :神经断端周围侧的轴突和髓鞘虽然崩解,但施万细胞肥大增殖,一方面清除溃变的物质,另一方面为轴突的再生“铺路”。首先,施万细胞与神经纤维基膜分离,并大量增殖。从伤后数天到3周,细胞的数目可增加到原来的10倍以上。如果神经损伤轻微,神经纤维基膜保存较完整,有利于施万细胞的“铺路”,否则需要两断端的施万细胞重建纤维基膜,增加了“铺路”的困难。增生的施万细胞可沿着基膜整齐地排列,相互结合形成一条新的细胞带,称为宾格尔带,引导再生的神经轴突支芽向一定的方向生长,直到其靶器官。

(3)周围神经的再生 :周围神经再生时,胚胎时期的生长锥再度出现,它具有很强的朝向性,如立体朝向性(最小阻力、界面、细胞排列成束及表面轮廓)、差别粘附基础上的朝向性、电朝向性和化学朝向性,其中由溃变的髓鞘和施万细胞形成的宾格尔带对再生神经的引导性最强。再生神经纤维以两种方式伸长,按照再生神经在宾格尔带内再生和在宾格尔带外再生将其分为髓内再生和髓外再生。神经修复追求髓内再生的效果,因为髓内再生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倾向于恢复原有运动单位所属的肌纤维之功能。随着再生神经的不断伸长,新生的髓鞘由近及远地逐渐由薄变厚,但是要恢复到原来的厚度需要很长时间。光镜下见再生神经纤维上郎飞结增多,结间距离缩短,原来的一段结间可以分成数段,因而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减慢。

(4)神经的侧支生芽和超长再生现象 :当骨骼肌的一部分因损伤或病理性损害而失去神经支配时,只要没有瘢痕组织的阻挡,经过一定的时间,即使没有进行神经修复手术,这部分肌肉仍有可能获得神经的再支配。组织学发现这是由于邻近的正常神经从郎飞结发出侧支代偿性支配了已经失去神经支配的这部分肌纤维,这些如同生芽一样发出的侧支甚至可以穿过肌肉的外膜,支配邻近的失神经肌肉。根据再生神经与失神经靶肌距离的远近可分为高位侧支和低位侧支,距离较远的可以通过高位侧支来代偿,距离较近的常通过低位侧支来代偿,而且遵循“先到先支配”的原则。神经吻合或神经移植的实验中,一根轴突的再生轴芽长入2根或2根以上的宾格尔带也属于高位侧支。最低位的侧支可以发生在神经末梢之前,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似乎是再生的侧支发自神经的终末,即所谓“超末梢再生”现象,这是神经再生过程中能够扩大其支配范围的组织形态学基础。超长神经移植和跨面神经移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均证明,神经的再生有超过其自然长度的能力。

3. 神经再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存活的运动神经元。②神经的周围支必须有生物性连接,不受非神经组织(除肌组织外)的阻挡。③神经的周围支沿途必须有血液供应。④靶器官肌组织没有发生严重萎缩。⑤年龄也是神经再生能力的重要因素。 Ugq2NpGhRbjHL1257OGIMeURLU0zbKjvKIXBXqeTCgbAKrWHDt5ZewxSPs7Fty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