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由23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骨组成,可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它们除舌骨游离,下颌骨和颞骨构成关节外,其余都借缝、软骨或骨性结合紧密相连,构成颅腔和颜面的骨性基础。
脑颅骨由8块骨组成,包括成对的颞骨和顶骨,单块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它们共同围成颅腔,容纳和保护脑。面颅骨由15块骨组成,包括成对的上颌骨、颧骨、泪骨、鼻骨、腭骨和下鼻甲骨,单块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面颅诸骨连接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而脑颅的颞骨和面颅的下颌骨相关部分组成了颅骨连接中唯一可以活动的关节,即颞下颌关节。
宽大的额骨位于颅骨前方,构成额部和眶腔的上壁。可分为三部分:额鳞、眶部和鼻部。它前与筛骨和鼻骨相连,后通过冠状缝与顶骨相连,冠状缝有枕额肌和颞肌的外侧部附着。额鳞是瓢形或贝壳形的扁骨,内为空腔,称额窦;眶部为后伸的水平位薄骨板,构成眶上壁;鼻部位于两侧眶部之间,呈马蹄铁形,缺口处为筛切迹。
颞骨位于颅的两侧,耳郭周围的区域。它有3个重要的骨性标志:乳突、颧弓和茎突。颞骨分3部:颞鳞、鼓部和岩部。颞鳞呈鳞片状,前部下方颧突与颧骨的颞突形成颧弓,颧突后端下方有下颌窝,窝的前缘隆起称为关节结节。鼓部是围绕外耳道前面、下面、部分后面的骨板。岩部有3个面,尖端朝向前内侧,前上面中部有一弓状隆起,其外侧为鼓室盖,靠近锥体尖处,有三叉神经压迹。后上面近中央部分有内耳门,下面对向颅底外面,近中央部有颈动脉管外口,在锥体尖处形成颈动脉管内口;外口的后方为颈静脉窝。窝的外侧有细而长的茎突和乳突,二者根部有茎乳孔,有面神经和茎乳动脉通过。面神经经茎乳孔出颅腔,为周围性面瘫的病变部位。如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的翳风穴,其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为针灸、穴位注射治疗的主要部位。
颧骨位于面中部前面,眼眶的外下方,呈菱形,形成面颊部的骨性突起。颧骨共有四个突起,分别是额蝶突、颌突、颞突、眶突,颧骨的颞突向后接颞骨的颧突,构成颧弓。颧骨上缘组成眶外侧缘,下方临上颌骨,内侧紧临上颌骨鼻突,对人体面部侧方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是面部轮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颌骨构成面部的中心、眼眶的下部和鼻腔周壁,左、右两块在正中线相连结,上颌骨由1个骨体和4个突起组成,额突与额骨相连,颧突与颧骨相连,腭突在上腭中缝部左右对连,牙槽突即牙齿所在部位的骨质。上颌骨的上面参与构成眼眶的下壁,下面参与构成口腔顶部,其后下部分呈粗糙之圆形隆起称为上颌结节,上牙槽后神经、血管由此进入上颌骨内。上颌骨的前面有眶下孔,眶下神经、血管即从此孔穿出,为四白穴,是针灸治疗的常用部位。上颌骨的下面即硬腭部,在上颌中切牙的腭侧约5 mm处有切牙孔,鼻腭神经、血管即从此孔通过。
下颌骨分为体部及升支部,两侧体部在正中联合。下颌升支部上方有两个骨性突起,在后方者称为髁突,在前方者称为喙突(冠突),两者之间的凹缘称为乙状切迹。升支部后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称为下颌角,下颌角部外侧为咬肌粗隆,有咬肌附着,为颊车穴部位。内侧为翼肌粗隆,有翼内肌附着。升支部内侧面中部有一个孔称下颌孔,此孔在下颌骨内向下向前延伸的管道,称下颌管。下颌管在第一、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向外穿出一孔,称颏孔,下牙槽神经、血管从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向前走行,在颏孔处分出颏神经及血管。(图1-1、图1-2)
图1-1 颅骨(侧面观)
图1-2 颅骨(额面观)
面部肌肉与人体大多数部位的肌肉不同之处在于皮肤下没有深筋膜,而是肌肉中许多小的支持带附着于面部骨骼并进入皮肤内。面肌为面部扁薄的皮肌,位置表浅,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主要分布于面部口、眼、鼻等孔裂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同时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故面肌又称表情肌。表情肌的名称多是根据它的作用而命名。面部表情肌不仅位于面部,而且位于头皮(枕额肌)和颈部(颈阔肌)。掌握表情肌的解剖对于分析面瘫所涉及的面神经分支很有帮助。除提上脸肌由动眼神经支配外,所有的表情肌都由面神经的周围支支配。此外,表情肌的运动还有保护重要感官、辅助咀嚼、吞咽和语言的作用。
面肌按所在的部位分为口、眼、鼻、耳及颅顶肌五组,人类口周围肌发达,耳周围肌肉退化。
人类口周围肌由于语言功能而高度分化,形成复杂的肌群,包括环形肌和辐射肌。按其位置可分为上组、下组、颊肌和口轮匝肌四组。
辐射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侧;辐射肌中较重要的是颊肌,起自面颊深层,止于口角,收缩时使唇、颊贴紧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并可将口角拉向外侧;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闭口,并使上、下唇与牙贴紧。颊肌与口轮匝肌共同作用,可做吹口哨动作。
▶上组:包括笑肌、颧肌、提上唇肌和提口角肌。
笑肌 (risorius):是一块水平方向的肌肉,相当于耳垂到口角平面,笑肌不同于其他面肌,不起源于骨头,而起于腮腺咬肌筋膜浅面的浅筋膜,越过咬肌表面,止于口角联合部的皮肤和黏膜,并和降口角肌结合。由面神经下颊支支配。收缩可牵拉口角向外侧活动,呈微笑状。
颧肌 (zygomnticus):颧小肌起于颧骨的颧颌缝之后,止于口角上外侧。收缩时可向外上方牵拉口角,提起上唇以暴露上颌牙齿,还参与提起并加深鼻唇沟。颧大肌在相当于耳的前方起于颧骨的颧颞缝之前,肌束斜向内下方,止于口角上外侧。收缩时牵拉口角向上外方而呈现笑容。颧小肌和颧大肌均由面神经的颧支和上颊支支配。
提上唇肌(levntor lnbii superioris) :亦称上唇方肌,是一块三角形肌肉,位于提上唇鼻翼肌的外侧,在眶下孔以上起于颧骨和上颌骨,止于上唇外侧皮肤,由面神经颊支支配。收缩时能使上唇提升,形成中部的鼻唇沟。
提口角肌(levntor nnguli oris) :亦称尖牙肌,起于上颌骨尖牙凹,垂直下行止于口角上部皮肤,由面神经颊支支配。作用是上提口角,如在微笑和大笑时。
▶下组:由浅入深,有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颏肌、颊肌和口轮匝肌。
降口角肌(depressor nnguli oris) :位于口角下部的皮下,为三角形的扁肌,故又名三角肌。起于下颌尖牙和双尖牙根尖下骨面,部分肌纤维止于口角的外下侧,部分止于口角皮肤,其后缘与颈阔肌肌纤维混合,由面神经下颊支和下颌缘支支配。收缩时使口角下垂,产生悲伤、不满和愤怒的表情。
降下唇肌(depressor lnbii inferioris) :亦称下唇方肌,位于下唇下方两侧皮下降口角肌深面,外侧部分被降口角肌遮盖,起自下颌体前面的斜线,肌束斜向内上方,与口轮匝肌相互交错,止于下唇皮肤。由面神经下颌缘支支配,收缩时使下唇下降,产生惊讶、愤怒的表情。
颏肌 (mentnlis):或称为颏提肌,位于下唇方肌的深面。起自下颌骨切牙窝,肌束向内下方渐增宽,与对侧者靠近,止于颏部皮肤。由面神经下颌缘支支配,收缩时上提颏部皮肤,使下唇前送,产生噘嘴的表情。
颊肌 (buccinntor):以慢收缩肌纤维为主,是表情肌中收缩最慢、作用耐久的肌肉。位于面的深部,被提口角肌、颧肌、笑肌和降口角肌遮蔽,内面贴于口腔黏膜,为一长方形的扁肌。起点成弧形,即上自上颌骨牙槽突的后外侧面,后为翼突下颌缝(或称颊咽缝),下自下颌骨三个磨牙牙槽突的外侧面起始后,纤维向口角会聚,部分止于口角皮肤,部分交叉或不交叉,移行于上、下唇,并与口轮匝肌相交织。颊肌可牵拉口角向后,使颊部紧贴上、下颌牙齿,参与咀嚼与吸吮动作,与口轮匝肌协同动作,能做吹喇叭、吹口哨动作,故又名吹奏肌。该肌受面神经颊支支配。该肌与咬肌之间隔以筋膜(颊咽筋膜),为表情肌中唯一完整被覆有筋膜者。
口轮匝肌(orbiculnris oris) :位于口裂周围的上、下唇内,为椭圆形的环形扁肌。上至外鼻,下至颏结节上方。肌纤维部分起自上颌骨及下颌骨的切牙,部分起自口角附近的黏膜及皮肤内,部分肌纤维为颊肌、颧肌、提口角肌及降口角肌的延续。其他所有至口周围的肌肉,皆交错编织于口轮匝肌内。此肌收缩时可使口裂紧闭,并可做努嘴、吹口哨等动作,若与颊肌协同活动,可做吸吮动作,此肌受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支配。
眼周围肌由眼轮匝肌、提上睑肌、皱眉肌和蹙眉肌组成。
眼轮匝肌(orbiculnris oculi) :围绕在睑裂周围,肌纤维呈环状排列,为椭圆形扁肌,该肌以快收缩肌纤维为主,是人体运动速度最快的肌肉。眼轮匝肌受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支配。分为眶部、睑部和泪囊部。睑部纤维收缩时可引起轻微的闭眼活动,如睡眠和眨眼;与眶部纤维共同收缩时引起强有力的闭眼动作;泪囊部纤维收缩可扩大泪囊,使囊内产生负压,以利泪液引流。
提上睑肌(levntor pnlpebrne superioris) :位于眼轮匝肌深面,起于眶顶,止于上睑皮肤和上睑板上缘,由第Ⅲ对脑神经动眼神经支配。其功能是上提眼睑使眼睁开,辅助眼轮匝肌做眨眼、瞬目、眯眼等动作。该肌功能障碍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睁眼困难。
皱眉肌(corrugntor supercilii) :位于眼轮匝肌眶部及额肌的深面,两侧眉弓之间,起自额骨鼻部,肌纤维向上外,止于眉内侧段的皮肤,由面神经颞支支配。此肌收缩可牵拉眉向内侧下方移动,使鼻根上方额部皮肤产生纵行皱纹,加大眉的倾斜度,产生皱眉表情。
蹙眉肌 (procerus):又称降眉间肌,为额肌的延续部分,起自鼻根部,向上止于眉间部皮肤,由面神经颞支和下颧支支配。收缩时可牵引眉间皮肤向下,使鼻根部皮肤产生横纹。
鼻周围肌不发达,包括三块小肌。分在鼻孔周围,为几块扁薄小肌,分为横部和翼部,由 鼻孔开大肌(dilntors nnris) , 压鼻孔肌(compressor nnris) 和 降鼻中隔肌(depressor septi nnsi) 组成,有开大或缩小鼻孔的作用,受面神经上颊支支配。其中鼻孔开大肌和压鼻孔肌合称为 鼻肌(nnsnlis muscle) 。
耳周围肌位于耳郭周围,在人类属退化肌,包括3块小肌。
耳上肌(nuriculnris superior) :又称耳提肌,最大,呈三角形,以扁薄的肌腹起自帽状腱膜,向下止于耳郭,收缩时可上提耳郭,由面神经颞支和耳后支共同支配。
耳前肌(nuriculnris nnterior) :较小,常缺如,起自帽状腱膜,肌纤维向后止于耳郭软骨前部,作用为牵耳郭向前。由面神经颞支和耳后支共同支配。
耳后肌(nuriculnris posterior) :位于耳后,起自颞骨乳突底部,向上进入耳甲的凸面,止于耳郭软骨后方,作用为牵引耳郭向后,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颅顶肌 (epicrnnius):由左、右各一的枕额肌和颞顶肌构成。
枕额肌(occipitofrontnl) :由前、后两个肌腹及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前部的肌腹称 额腹(frontnl belly )位于额部皮下,起于帽状腱膜,止于额部眉弓处的皮肤,由面神经颞支支配。后部的肌腹称 枕腹,(occipitnl belly) 位于枕部皮下,起于枕骨上项线及其骨膜,止于帽状腱膜,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枕额肌与颅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紧密结合共同组成头皮,与深部的骨膜隔以疏松结缔组织。收缩时,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水平方向的皱纹(如仰视或惊讶时)。
颞顶肌 (temporopnrietnl):为一块发育不恒定的薄片肌,介于额枕肌额腹与耳前肌和耳上肌之间。起自耳上肌,止于帽状腱膜。
表情肌在非语言交流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语言交流中也可增加微妙的隐喻,因此被称为“表情语言”。表情活动往往是表情肌不同肌群的组合运动,如通过眉毛的抬起、嘴角的上扬或下巴的微收,我们可以传递快乐、悲伤、愤怒、惊讶等丰富的情感。双侧表情肌的等张力状态对维持面部的静态平衡特别重要,双侧表情肌的同步运动或拮抗运动对表现面部的动态平衡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图1-3、图1-4)
图1-3 头肌(正面观)
图1-4 头肌(侧面观)
面部主要由面动脉和上颌动脉的分支供血。面部的小动脉有丰富的内脏运动神经分布,反应灵敏,当情绪激动或患有某些疾病时,面部的色泽也随之变化。
面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借多条途径相交通,因此面部感染有向颅内扩散的可能,尤其是口裂以上,两侧口角至鼻根的三角形区域,因该处面静脉缺乏静脉瓣,感染向颅内扩散的可能性更大,被称为“危险三角区”。
本章节重点论述面浅层的动、静脉分支供应。
面部的动脉极为丰富,除眼内眦部、鼻背及颧部由颈内动脉分支供应外,其他部分均直接或间接由颈外动脉分支供应。其中面部浅层主要由面动脉分支供应,面侧深区由上颌动脉供应,面侧腮腺咬肌区则由颈外动脉供应。在面浅层,尤其是在睑裂、口裂周围,这些动脉的分支之间形成广泛的吻合。
▶面动脉及分支
面动脉(fncinl nrtery) :于颈动脉三角内起自颈外动脉,穿经下颌下三角,在咬肌止点前缘处,出现于面部。面动脉行程迂曲,斜向前上行,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眦,改称 内眦动脉(nngulnr nrtery) 。面动脉的搏动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可以触及。面动脉供区出血时,压迫此点也有一定的止血作用。面动脉的后方有面静脉伴行,浅面有部分面肌覆盖,并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和颈支越过。
(1)下唇动脉(inferior lnbinl nrtery) :在口角外下方10~20mm处发自面动脉,斜向前上,经降口角肌深面穿口轮匝肌,至下唇的腺体、黏膜及下唇诸肌,并与对侧同名动脉及下牙槽动脉的颏支吻合。
(2)上唇动脉(superior lnbinl nrtery) :较下唇动脉稍粗,于口角外上方5 mm处,发自面动脉前壁,迂曲向前,穿口轮匝肌,在此肌与上唇黏膜之间,与对侧的同名动脉吻合。此动脉除营养上唇外,尚发隔支和翼支,至鼻中隔前下部和鼻翼。
(3)鼻外侧动脉(lnternl nnsnl nrtery) :在面动脉经过鼻外侧时发出,至鼻背和鼻翼。
▶上颌动脉至面浅层的分支
上颌动脉(mnxillnry nrtery) :平下颌颈高度起自颈外动脉,经下颌颈的深面入颞下窝,行经翼外肌的浅面或深面,经翼上颌裂入翼腭窝。
(1)眶下动脉(infrnorbitnl nrtery) :发自上颌动脉,向前上方经眶下裂入眶腔,与眶下神经伴行,经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在上唇方肌深面,分为下睑支、上唇支和鼻翼支,分布至下睑、上唇和鼻外侧面,并与内眦动脉、上唇动脉、面横动脉及鼻背动脉吻合。
(2)颊动脉(buccinntor nrtery) :为上颌动脉翼肌部的分支,伴颊神经,在下颌支与颞肌下部的深面向前行,至颞肌下部前缘穿出,在腮腺导管穿入颊肌处的上方,分支至颊肌。
(3)颏动脉(mentnl nrtery) :是上颌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的终末支,出颏孔至颏部,营养颏部诸肌和下唇。
▶颞浅动脉至面浅层的分支
颞浅动脉(superficinl tempornl nrtery) :是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为颈外动脉的直接延续,从下颌颈的后方起始,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上行于腮腺深部,在腮腺深面发出面横动脉,然后穿出腮腺上缘至皮下,经颧弓根表面继续上行,与耳颞神经和颞浅静脉伴行。分支分布到腮腺和额、顶、颞部的肌肉和皮肤。
(1)面横动脉(trnnsverse fncinl nrtery) :在颞浅动脉穿出腮腺之前发出,向前穿腮腺实质,紧贴咬肌表面,经颧弓与腮腺管之间,与面神经颧支、颊支伴行(经其深面或浅面),横过面侧部,沿途分支至腮腺、腮腺导管、咬肌及附近皮肤,并与面动脉、颊动脉、咬肌动脉与眶下动脉的分支吻合。
(2)颞中动脉(medinl tempornl nrtery) :通常平颧弓高度发自颞浅动脉,穿颞筋膜入颞肌,行于颞鳞外面的颞中动脉沟内,与上颌动脉的分支颞深动脉吻合。
(3)颧眶动脉(zygomnticoorbitnl nrtery) :在颧弓稍上方发自颞浅动脉,沿颧弓上缘,经颞筋膜的浅面前行,至眶外侧分布于眼轮匝肌并与眼动脉和泪腺动脉的分支吻合。
(4)耳前动脉(nnterior nuriculnr nrtery) :为2~3个小支,在耳郭前方,由颞浅动脉发出,分布于耳郭及外耳道。
▶眼动脉至面部的分支
(1)眶上动脉(suprnorbitnl nrtery) :与眶上神经伴行,经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出眶,分布于额及颅顶前部肌和皮肤。
(2)鼻背动脉(nnsnl dorsnl nrtery) :为眼动脉的终支之一,在滑车及睑内侧韧带之间穿出眶隔,分布于泪囊和鼻根部皮肤。
(3)额动脉(frontnl nrtery) :或称滑车上动脉,伴滑车上神经穿眶隔,绕眶上缘内侧端,上行分布于额部皮肤。
(4)泪腺动脉(lncrimnl nrtery) :除伴泪腺神经分布于泪腺外,沿途还发出颧面支,经颧面孔至颧部;颧颞支经颧颞孔至颞窝。
颌面部的静脉按所在位置,可分为浅静脉与深静脉,它们分别与同名动脉伴行,浅、深静脉间可相互交通,颌面部静脉也可借交通支与颅内静脉相交通。面浅部的静脉主要有2条。
面静脉(fncinl vein) :起自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的后方,斜向外下方,行经颧肌、笑肌、颈阔肌深面与颊肌、咬肌的浅面之间,在咬肌前缘下端处,绕下颌骨下缘,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穿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面静脉沿途收集鼻外侧静脉、面深静脉、上唇静脉、下唇静脉的静脉血。经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相交通,并以面深静脉与翼静脉丛相交通,进而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静脉瓣,因而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感染,特别是上唇和鼻部的感染,可借眼静脉和面深静脉、翼静脉丛向颅内蔓延。
下颌后静脉(retromnndibulnr vein)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后静脉汇合而成,自腮腺的前内侧穿入腮腺,于外耳门前方,下行于颈外动脉的浅面及面神经各分支的深面,出腮腺下极后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向前下,与面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注入颈内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
面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较丰富,了解面部淋巴结的分布、收集范围及淋巴引流方向,对面部炎症或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面部淋巴结较身体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小,数目少,大致可分为4组。
有20多个,根据其与腮腺的关系,可分为浅、深2组。
腮腺浅淋巴结 :位于腮腺表面,包括耳前淋巴结和耳下淋巴结。收集颞部和额部头皮、眼睑外侧、耳郭以及外耳道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颈深上淋巴结和腮腺深淋巴结。
耳前淋巴结数目较少,约4个,位于耳屏前方,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或在此筋膜与腮腺组织间,沿颞浅动脉的后方或外侧,以及沿面动脉而列。
耳下淋巴结位于腮腺的下端表面,亦可沿腮腺后缘向后延伸至耳垂的后方,此淋巴结常被胸锁乳突肌前缘的筋膜包绕。
腮腺深淋巴结 :1~10个,位于腮腺实质内,沿下颌后静脉和面神经而列,此组淋巴结除收集腮腺浅淋巴结的输出管外,还收集腮腺、外耳道、中耳、颊深部、软腭及鼻腔后部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颈深上淋巴结和颈外侧浅淋巴结,其深部的输出管可注入颈深上淋巴结的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
较小,且不恒定,沿面动脉与面静脉排列,收集鼻、唇、颊、睑等部及口腔黏膜、上下颌牙齿、牙龈等处的淋巴,其输出管主要至下颌下淋巴结。
2~8个,位于下颌下三角内,下颌下腺周围,或埋于下颌下腺实质内,收集面部、鼻部及口腔器官的淋巴,以及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淋巴,其输出管伴面静脉和面动脉注入颈深上淋巴结,一部分也可注入颈外侧浅淋巴结。
2~4个,位于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之间的颏下三角内,在下颌舌骨肌表面,收集颏部、舌尖、口腔底和下唇中部及下颌前部诸牙和牙龈的淋巴,其输出管注下颌下淋巴结、颈前淋巴结或颈深上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