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2′~122°12′、北纬30°40′~31°53′之间,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北接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省和浙江省。黄浦江流贯全市。上海市总面积6 340.5 km 2 ,辖16个区。2022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 475.89万人。
上海是中国特大型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重要都市。在历史发展中,上海以港兴商,以商兴市,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曾有“衣被天下”“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称。境内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湖荡水面宽阔,江河纵横,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苏州河)流贯全市,向北在吴淞口纳入长江。上海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粮食、蔬菜、瓜果等种植业历来发达,农副产品丰富,也使上海地区畜禽品种的繁衍具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到了20世纪初,上海作为世界级的大城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发达的商业和交通,不仅带来了对畜禽产品消费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性质及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外来畜禽品种大量引入和畜禽血缘混杂,丰富了畜禽品种。
在近、现代发展中,上海畜牧业在稳定市场供给、丰富市民菜篮子、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上海一二三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上海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2022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 652.80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265.93亿元、占0.5%,畜牧业所占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在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为45.11亿元、占16.5%。畜牧生产伴随城市化建设步伐逐渐萎缩,畜禽品种、存栏量等构成也发生很大变化,畜牧业饲养方式也在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发展。目前,上海的畜牧业主要分布在松江区、嘉定区、奉贤区、崇明区、金山区和浦东新区及域外的上海农场内。
上海城市历史悠久,松江、青浦、金山等成陆有五六千年,畜牧业生产源远流长。根据马桥遗址和20世纪60年代发掘的青浦崧泽遗址考证,上海的畜牧业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4 000年前。在历史的变迁中,上海农村的畜牧业生产也逐步发展起来。明正德七年(1512年)编纂的《松江府志》记载:“牛有黄牛皆可以耕而水牛为胜;羊土生者为杜羊最美,淮羊次之,北羊又次之;猪土生者美,谓之圈猪;鸡出东乡者肥美,嘴足俱黄色,其白毛乌骨者尤其堪入药;鹅俗贵白色;鸭贵乌嘴而白毛者。”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编纂的《嘉定县志》中也有“艾祁羊出邑之艾祁,生有四耳,视常羊为小,不膻而甘肥”和“三黄鸡出大场,喙距皮皆一色,大至九觔,故又有呼九斤黄,其他鸡色亦皆黄,味极肥嫩”的记载。以上记载说明,当时畜牧业已在农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对畜禽品种的优劣、性能已有独特的见解,对畜禽的用途也有较明确的认识。
同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饲养管理和畜种综合利用也摸索出一套颇有生产价值的经验,其中有些见解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徐光启是上海邑人,曾奋力于农业科学的研究,他编著的《农政全书》,从种植业到养殖业,从选育良种到栽培管理,总结推广了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在羊的饲养管理上,他提倡:“牧养须巳出未入,不使食沾露之草,则无耗,羊一群,择其肥而大者而立之主:一出一入,使之倡先。或圈于鱼塘之岸,草粪则每早扫于塘中,以饲草鱼;而羊之粪,又可饲鲢鱼,一举三得。”养猪则提倡:“猪多,总设一大圈,细分为小圈,每小圈止容一猪,使不得闹转,则易长也。”
19世纪中叶,上海地区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伴随着早期外国资本和商业的兴起,他们在掠夺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广大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畜产品加工技术和优良的畜禽品种,对改良上海地方畜禽品种起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农村畜禽品种的改良和畜牧业的发展,至今在上海黑白花乳牛、上海白猪等品种上,仍留下那个历史时期的烙印。据《宝山县续志》记载:“邑境农家副产,以牛、羊、豕、鸡、鸭为多,大抵养牛以耕田戽水为目的,养羊、豕以肥料为目的,养鸡、鸭以产卵佐餐为目的,但得谓之家畜,非真从事于畜牧也。畜牧者,以山场荒地为宜,以牲畜之所产为营业,邑中虽乏相当地段而风气所开,亦渐有设立场厂,专营畜牧之利者,兹汇述如下。光绪十年(1884年),有陈森记者,在殷行开设牧场,畜乳牛约二十头,专取牛乳,销售于淞口各国兵舰,每日出乳三十余磅……江湾南境,多侨居外人,日必需此,销售不仅在兵舰一方,营业渐见发达矣。光绪二十九年,有粤人在江湾芦泾浦旁创设畜植公司,集股万余元,圈地三十余亩,专养鸡鸭,兼种棉花蔬菜。民国五年,有闽人何拯华者,在彭浦金二图内创设江南养鸡场及新式鸡舍百余间,余如牛棚役室等,设备颇周,畜鸡一万余头,洋种居多,平均统计,每鸡终岁产卵一百六十枚。”到20世纪20年代,大规模饲养发展更盛。据《宝山县续志》记载,有专行养鸭者,年约数万,供沪上各菜馆之用,此外还有饲养白色单冠来克亨鸡五千只的鸡场和年产蛋万余枚的鸡场,其他规模的鸡场四五家。可见,上海农村的畜牧业已开始依附城市,孕育着集约化生产的萌芽。
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上海的地方品种资源得不到重视和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些古老品种,很少有系统开发和利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一家一户庭园式的饲养方式占主导地位,因而无法进行有计划的选育和提高,更无新品种的问世。据回忆,至新中国成立前,虽有乳牛(荷兰牛、娟姗、更姗、爱尔夏)、猪(汉普夏、约克夏、泰姆华斯、杜洛克)、兔(安哥拉、日本大耳兔、力克斯等)、鸡(来克亨、奥品顿、澳洲黑、洛岛红等)、狗(猎犬、警犬、哈巴狗等)、火鸡等,但因血缘混杂,形成了群体不大的杂交群。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生产和畜禽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1949年,全市畜牧业产值仅4 800万元。猪饲养量46.46万头,上市量17.36万头。水牛、黄牛、奶牛、山羊、绵羊、兔、家禽年末存栏数分别为3.50万、11.29万、0.49万、15.00万、80.4万、7.12万、205.10万头(只)。1952年,华东农林部在斜土路设立上海市兽医院;1953年,上海市政府郊区办事处农事室在浦东六号桥建立良种公牛(猪)配种站;1955年,在朱行路建立地方国营上海种畜场;1956年,上海市农业局在斜土路设立上海市畜牧兽医试验站;1959年,成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962年,成立上海市畜牧兽医站(2006年更名为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增挂上海市兽药饲料检测所,2013年增挂上海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至20世纪70年代,各县全部设置畜牧(水产)局、畜牧兽医站。这些机构在领导和组织畜牧业生产、加强本品种选育提高、杂交改良和培育新品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
为加快上海市的畜牧业发展,从国外和外省(市)先后引进了相当数量的畜禽品种。20世纪50年代引进了苏联大白猪、克米洛夫猪、巴克夏猪、东北的哈白猪、江苏的淮猪、四川的荣昌猪、苏联的雅罗斯拉夫牛和科斯特罗姆牛、日本的鹌鹑。60年代引进了白洛克鸡、青紫蓝兔、瑞士兔、公羊兔、巨型兔、新西兰兔、丹麦的长白猪、英国的约克夏猪、考力代羊。70年代引进了美国的杜洛克猪、荷兰的海布罗鸡、加拿大的星布罗鸡、日本的来航鸡S200、美国的金慧星鸡、荷兰的咔叽-康贝尔鸭、西德长毛兔、日本长毛兔,还有从丹麦引进的肉用大王鸽。80年代初引进的有美国的汉普夏猪、英国的罗斯蛋鸡和肉鸡、加拿大的星宝肉鸡。90年代引进罗曼蛋鸡、白耳鸡、仙居鸡等。21世纪后又引进了荷斯坦牛、南德文牛、娟姗牛、日本大耳白兔、欧洲肉鸽、卡奴鸽等。
这些众多的畜禽品种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有的因生产性能较差而逐渐被淘汰,如雅罗斯拉夫牛、科斯特罗姆牛、荣昌猪等;有的因不适应本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市场要求而渐渐消失了,如淮猪、巴克夏猪、考力代羊等;有的则被当地的自然环境驯化,在品种改良和生产上发挥了作用。例如,苏联大白猪、约克夏猪与梅山猪、枫泾猪等猪种杂交,一代杂种都有10%~20%的杂种优势,生长迅速,缩短了肉猪的肥育期,加快了肉猪的出栏率;杜洛克猪、汉普夏猪、长白猪与梅山猪杂交,一代杂种的瘦肉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资料统计,在相同的饲养、饲料条件下,可提高5%~10%。肉用鸡品种的引进,使本市的养禽业得以迅速发展。
但是,对从外地(或国外)引入的品种,由于一度缺乏完善的引种计划和技术指导,曾出现过地方猪种血缘混杂、生产性能下降、危及地方品种保存的现象。为挽救和保存优良的地方品种,1958年起各县陆续建立县种畜场,到1980年,已先后建成市级种畜(禽)场3个、县级场15个,基本形成四级良种畜禽繁育体系。为加强育种工作的领导和提高育种技术,于1963年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县、宝山县组成上海白猪育种协作组。1975年8月于金山县协商成立苏、浙、沪二省一市太湖猪育种协作组。嘉定、金山、松江、崇明、青浦5县同时协商成立上海市太湖猪育种协作组。1979年7月由上海市农业局牵头,成立二省一市太湖猪育种委员会,同时成立上海市太湖猪育种委员会。1975年,在上海县华漕设立上海白猪肥育测定站。1986年,上海市畜牧兽医站建立种猪测定场。1971年,上海市农业局成立了上海市肉鸡育种协作组。1979年7月,苏、浙、沪协商成立二省一市湖羊育种委员会,上海也相应成立湖羊育种委员会。1965年设立上海市种公牛站。1993年成立上海奶牛育种中心,原上海种公牛站并入该中心。为加强行业协作管理,1984年成立上海市奶牛协会;1989年成立上海市家禽业协会,同年成立上海市养殖协会;2002年成立上海生猪行业协会;2003年成立上海市肉鸽行业协会,同年成立上海市特种养殖业行业协会。这一系列畜牧行业单位的建立,为上海畜牧生产发展和在不同时期承担起任务,发挥着组织保障作用。
畜禽品种概况是指导规划行业发展的基础,历来受到政府重视。1959年,在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组织力量对本市畜禽品种进行了第一次调查,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到本市有地方畜禽品种共11个,其中猪5个、牛4个、鸡2个,对品种优劣做了客观的评价和提出了改良的意见,并编写出版了《上海市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一书,为后来的上海白猪、新浦东鸡等培育和其他畜种的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农林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领导下,在1978年重点调查梅山猪、枫泾猪、上海白猪的基础上,于1979年开展了畜禽品种资源的全面调查,摸清了本市畜禽品种资源的家底,掌握了它们的形成、现状、特征和特性等第一手材料,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和展望,根据调查成果编写了《上海市畜禽品种志》和《上海市畜禽品种图谱》。2006年农业部组织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校及有关专家,启动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第二次资源调查)。本市畜牧部门和相关单位参加了此次调查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基本摸清了本市畜禽遗传资源的家底,调查的品种收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相应分册。
进入新时期,国家越发重视种业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战略任务,为加快摸清种质资源基本情况、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种质基础,2021年全国启动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成立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设立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负责畜禽普查工作的推进落实、技术支持和服务;各区农业农村委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开展工作任务和加强普查力度;此外,本市还组建了技术专家组,按品种进行专业化指导,确保高质量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和评估测定,对一些濒危品种开展抢救性收集保存。经过3年时间,基本摸清本市畜禽遗传资源的群体数量及分布,上海地区现有畜禽和蜂资源11种、36个品种及配套系。其中,传统畜禽8种,共30个品种及配套系;特种畜禽2种,共3个品种及配套系;蜂3个品种。通过科学评估其特征特性和生产性能的变化情况,对发掘的新资源初步鉴定,实现珍贵稀有濒危资源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自然地理条件和特定的社会环境是畜禽遗传资源形成的基本因素。上海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长期以来,历代劳动人民利用这种条件,发掘、改良和培育出许多宝贵的畜禽遗传资源,如梅山猪、枫泾猪、浦东鸡等,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市民构成和消费对象的变化,使有些畜禽品种兴起了,如对外开放,引进黑白花奶牛,促进了乳牛业的发展;有些品种渐趋没落或淘汰,如机械化耕作代替了役牛的劳动,使塘脚牛消失,上海水牛濒临灭绝。归纳起来,上海的畜禽品种大致可分为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三大类。
地方畜禽品种是指在特定地域、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经历长期非计划育种所形成的畜禽品种,是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石。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交通不发达,流通范围狭小,广大劳动人民除从事农业种植外,还养殖猪、羊和鸡,以解决生活之需和增加肥料。长期以来,他们按照体大、多产的要求对畜禽进行选择,如梅山猪、枫泾猪,产区农民历来注意选择奶头数多的母猪作种,并习惯在高产猪的后代中再留种继代,把繁殖率高这一性状逐代稳定。因此,上海的地方品种通常具有体大、早熟、繁殖率高、肉质鲜美、生长速度缓慢的特点。
历史上,地处长江口三角洲的上海,在自西向东冲积成陆过程中延伸的滩涂上,吸引着内地移民前来围垦。也由于战争,使居民大批流动,如南宋时期,北方居民大量南移,也使北方的某些畜禽品种跟随南移,从而改变和改进了上海地区畜禽品种的结构和品质,如湖羊(原称胡羊),它的祖先是北方的蒙古羊,南移以后,长期在江南的自然条件下,经圈养和选育而成的一个优良品种;再如塘脚牛,在外来牛的影响下,使其具有体大、脚硬、力大的优点。上海开埠以来,随着通商外籍人员大量涌入,为适应新的饮食口味,带来一些当时较为优良的畜禽品种,如荷兰牛、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约克夏猪、来航鸡等。这些品种与地方品种杂交,形成了一批有别于原来地方品种的杂交种,如川沙的杂种乳牛、咸汤猪、花腰股猪等。到了近代,为了适应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商品化生产的需要,培育成了具有瘦肉率高的上海白猪和早期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的新浦东鸡,以及产奶量高、适应性强的上海黑白花乳牛等新品种。
此外,畜牧从业者还主动引进了一批国外的优良畜禽品种,如苏联大白猪、丹麦的长白猪(兰德瑞斯)、美国的杜洛克和汉普夏猪、西德长毛兔、加拿大的星布罗肉鸡、英国的罗斯褐壳蛋鸡、朝鲜鹌鹑、丹麦王鸽和美国七彩山鸡等,丰富了上海的畜禽品种资源。
目前,上海市饲养的主要畜禽地方品种有梅山猪、浦东白猪、沙乌头猪、枫泾猪、上海水牛、湖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崇明白山羊)和浦东鸡,以及湘东黑山羊和石岐鸽。培育品种主要有上海白猪、香雪白猪、中国荷斯坦牛、新浦东鸡、新杨褐壳蛋鸡、新杨黑羽蛋鸡、新杨白壳蛋鸡、新杨绿壳蛋鸡和申鸿七彩雉,以及双阳梅花鹿、云上黑山羊。引入品种主要有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荷斯坦牛、娟姗牛、南德文牛、欧洲肉鸽、卡奴鸽、新西兰白兔、日本大耳白兔、努比亚黑山羊和美国七彩山鸡。蜂主要饲养的品种有华南中蜂、意大利蜂和熊蜂。
上海本地的生猪良种品种,如梅山猪、枫泾猪、沙乌头猪、浦东白猪等,经过长期的饲养选择,具有产仔数高、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等优点,同时也存在生长周期长、脂肪含量高等劣势。上海作为中国较早开放商埠之地,较早引进长白猪、大白猪、巴克夏猪、杜洛克猪等国外优质品种,这些猪种瘦肉率高、养殖周期短,为提高生猪瘦肉率和生产效率,上海市畜牧技术人员开展一系列育种技术探索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育成农系、上系、宝系3个品系的上海白猪。20世纪80年代以引进的种猪与上海地方品种猪进行两元、多元杂交,生产杜上、杜长上、杜枫、杜沙等瘦肉型商品猪,胴体瘦肉率最高达55%以上,以满足市民和市场需求。目前,梅山猪分布在嘉定区,枫泾猪分布在金山区,沙乌头猪分布在崇明区,浦东白猪(国内少见的全白色的地方猪种)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引入品种:大白猪具有鲜明的母系种猪特点,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崇明区、金山区和松江区及光明集团域外的上海农场等;长白猪具有窝产仔数多、泌乳力强、耐热能力强等特性,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和崇明区;杜洛克猪具有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胴体品质好、饲料报酬高等特性,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上海白猪是培育品种,瘦肉率较高,主要分布在奉贤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试验场。近年来,利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上海浦汇良种繁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历经18年攻关,采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出“香雪白猪配套系”。
家禽养殖方面,饲养家禽原先作为农家传统副业,主要用于自食,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郊养鸡主要是农户自养,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生产队办集体鸭场、鸡场,鸡品种有浦东鸡、芦花鸡、狼山鸡、萧山鸡、乌骨鸡等,蛋肉兼用。原产上海浦东地区的浦东鸡又称“九斤黄”,肉嫩,脂黄,肉质鲜美,个体大,公、母鸡分别可达4~5 kg、3~4 kg,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但是,浦东鸡饲养周期长,为提高产蛋率、改善肉、蛋鸡品质,先后引进白洛克、迪高等黄鸡品种和安卡红系列,并应用纯种浦东鸡与白洛克、红考尼什杂交育成新浦东鸡。引进狄高鸭和瘦肉型樱桃谷鸭,并育成芙蓉鸭。
新浦东鸡是以浦东鸡为素材选育而成,属肉用型培育品种,既保留了浦东鸡体大、黄羽、黄脚、肉质好的特点,又克服了浦东鸡早期生长慢、长羽慢等缺点,产蛋性能也有所提高,主要分布在奉贤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试验场。新杨褐壳蛋鸡配套系、新杨白壳蛋鸡配套系、新杨绿壳蛋鸡配套系和新杨黑羽蛋鸡配套系均分布在奉贤区。新杨蛋鸡配套系是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自主选育,其中新杨褐壳蛋鸡是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利用引进的纯系蛋鸡素材自主选育的褐壳蛋鸡配套系,2000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A系和B系都来源于洛岛红,C系和D系都来源于洛岛白。商品代外貌特征:身体较长,呈长而方的砖形,体质健壮,性情温顺,红羽(部分尾羽为白色),单冠,黄皮肤,蛋壳颜色为褐色。新杨白壳蛋鸡是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利用引进的纯系蛋鸡素材自主选育的白壳蛋鸡配套系,2010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新杨白壳蛋鸡主要用于生物制品用胚胎蛋生产。其配套系采用三系配套模式,祖代父系为白羽、快羽型;母系父本为白壳慢羽,母本为白壳快羽,属于轻型蛋用鸡。父母代经翻肛鉴别、商品代经羽速鉴别皆可区分雌雄。新杨绿壳蛋鸡是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利用引进的纯系蛋鸡素材自主选育的绿壳蛋鸡配套系,2010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新杨绿壳蛋鸡配套系采用三系配套,祖代父系为黑麻或黄麻羽,快羽型,产绿壳蛋;母系父本为白壳慢羽,母系母本为白壳快羽,属于轻型蛋用鸡。商品代蛋鸡的主要外貌特征为羽毛颜色灰白色带有黑斑,初生雏可利用快慢羽进行自别雌雄,蛋壳颜色为绿色,绿壳蛋率达97%以上。新杨黑羽蛋鸡是由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和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培育的生产仿土鸡蛋的高产蛋鸡品种,以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的蛋鸡品种资源与从国外引进的高产蛋鸡品系为育种素材,运用配套系育种技术培育成的高效粉壳蛋鸡新配套系。
湖羊是我国著名的白色羔皮用羊,祖先为蒙古羊,迁入太湖地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晋,距今已1 600多年。主要分布于我国太湖地区,由于受到太湖的自然条件和人为选择的影响,逐渐育成的一个独特稀有品种。湖羊具有早熟、四季发情、多胎多羔、繁殖力强、泌乳性能好、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理想、肉质好、耐高温高湿等优良性状,主要分布在嘉定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崇明白山羊)是在崇明地区特定水土条件下孕育而成的地方特有良种。由于该品种山羊畏寒,对水源清洁度和温度条件要求格外严格。长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当地白山羊提供了良好的温度、湿度、水源和饲料来源。崇明白山羊当年公羔颈部和鬐甲部产的长而粗的领鬃毛,挺直、有锋、富有弹性,是制作湖笔、油画笔及精密仪器刷子的优质原料,其中以三类毛中的细光锋最为名贵,畅销国内外市场。崇明白山羊主要分布在崇明区的三星镇、庙镇、新河镇、港沿镇、向化镇、中兴镇等地。湘东黑山羊原产于湖南省浏阳市,于2021年4月从浏阳市引入本市,具有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和皮板品质好等特性;云上黑山羊为培育品种,从云南省引入,具有较强的抗病力、适应性和耐粗饲特性;努比亚黑山羊为引入品种,于2021年8月从广西南宁市引入本市,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耐寒、耐热、耐粗饲等特性,均分布在松江区。
上海水牛是在上海滨海地区的自然条件下,经劳动人民长期选育而形成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上海水牛是我国著名良种水牛之一,在我国水牛品种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沼泽型水牛。体型高大,胸廓开阔,骨骼粗壮,肌肉结实,四肢强健,蹄大圆正,全身结构紧凑、匀称,表现出突出的役用和肉用生产潜力,是一种体质较好的水牛。1986年出版的《中国牛品种志》中,上海水牛被列为中国水牛的一个类群。据1982年统计,有上海水牛2.89万头。2003年,上海水牛被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城市化的推进,水牛存栏数逐年下降。2016年,在《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中,上海水牛被列为灭绝品种。而后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上海水牛“失而复得”。2021年上海水牛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2022年上海水牛被列入《上海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上海水牛现主要分布在崇明区的中兴镇、陈家镇及附近的崇明现代农业园区等区域。
中国荷斯坦牛为我国培育的第一个乳用型牛专用品种,由中国奶牛协会、北京市奶牛协会、上海市奶牛协会、黑龙江省奶牛协会等单位共同完成培育。1992年经农业部批准由“黑白花牛”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该品种耐寒怕热,主要分布在金山、崇明和奉贤地区,其中母牛中心产区位于金山区廊下镇金山种奶牛场,一个5 000头规模的现代化集约型牧场;公牛全部在奉贤区海湾镇种公牛站。荷斯坦牛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地区的上海农场内,其中母牛中心产区位于上海农场申丰奶牛场。娟姗牛为崇明鳌山奶牛场2019年从澳大利亚引入,具有抗病能力强和耐粗饲的特性,主要分布在崇明区。南德文牛为2002年上海金晖家畜遗传开发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引进,具有抗寒、耐热、适应性强等特征,能适应中国南北各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奉贤区。
申鸿七彩雉由上海欣灏珍禽育种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和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5家单位共同培育,于2019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是我国雉鸡行业第一个人工培育的雉鸡品种,填补了我国在雉鸡行业没有国家审定品种的空白。该品种属肉蛋兼用型雉鸡品种,具有体重较大、体型丰满、屠宰率和全净膛率高、肉质优、产蛋多、蛋品质好、主要生产性状遗传稳定性好等优点。申鸿七彩雉驯化程度高,适应性强,笼养、舍内平养和散养均适宜,目前和美国七彩山鸡均分布在奉贤区。
新西兰白兔具有早期生长快、骨细肉多、内脏小、产肉能力高且肉质松嫩可口、毛质皮板良好、泌乳性能好、母性强、仔兔成活率高等特性;日本大耳白兔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好、耐粗饲、皮质优、肉质佳等特性,均分布在奉贤区。
石岐鸽具有适应性广、耐粗饲、性情温顺、抗病能力较高、繁殖能力强、品质优良等特点,分布在崇明区;卡奴鸽具有适应性较强、喜清洁的特性,分布在嘉定区;欧洲肉鸽具有生产性能好、适应力较强等特性,主要分布在金山区。
双阳梅花鹿分布在崇明区。
华南中蜂和意大利蜂分布在闵行区和青浦区,熊蜂分布在青浦区。
上海的畜禽遗传资源丰富,门类齐全,除猪、牛、羊、鸡、肉鸽、兔等传统畜禽外,还有雉鸡、梅花鹿等特种畜禽及蜜蜂等。有些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有些品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梅山猪、枫泾猪、沙乌头猪的繁殖性能和浦东鸡的肉质鲜美超过和达到了国际水平。丰富的品种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上海已经将品种资源、技术力量及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上海的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从而使商品生产更具备竞争能力,这种结合和转化是上海畜牧业生产的特征。
充分利用上海的畜禽品种资源,对地方品种采取杂交利用,是较快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梅山猪、枫泾猪和沙乌头猪3个地方猪种,均具有繁殖率高的优点,但存在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不高的缺点,现普遍采用与长白猪、约克夏猪或杜洛克猪等猪种杂交,既发挥了地方猪种繁殖性能好的优势,又使一代杂种提高了生长速度和瘦肉率。又如新浦东鸡,用引入肉用型鸡种杂交配套,既保持了黄羽和肉质鲜美的特性,又提高了早期生长速度。对国外引进的畜禽品种,也同样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充分利用,如英国罗斯公司的罗斯蛋鸡产蛋多、蛋壳褐色、适应集约化饲养,符合市场褐壳蛋的需要,扩大生产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应的短缺状况。在品种资源利用方面,上海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正进一步探索畜禽品种资源利用的新途径,力求最大程度地发掘品种资源的潜力,以适应市场需求。
但是,综观上海的畜禽遗传资源,也可发现潜在的危机:一些具有特色的地方品种,由于各种原因而消亡,如塘脚牛、崇明鸡等;一些富有潜力的品种,因受到市场因素的限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品种已濒临灭绝的边缘,如全国水牛中体型最大的上海水牛及全国地方品种中唯一被毛全白的浦东白猪等,都面临同样的危机。另外,国外引进的不少畜禽品种中除确实不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和生产需要而盲目引进外,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保种措施和正确的选育指导而逐步退化、淘汰。做好畜禽品种的保种工作,做到保种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才是发展畜牧种业的根本途径。
上海不仅是经济、文化大都市,更是现代生物科研基地,在此背景下,畜禽保种场、基因库要依托高水平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畜禽耐粗饲、抗病性强、品质优和适应性强等优良种质特性研究,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挖掘优异性状的关键调控因子,建立基因检测参考群,深层次开发生产性能,提高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各级畜禽品种保种场、基因库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群体数量少的畜禽品种开展纯繁工作和基因的提纯复壮工作,建立集种质资源保护创新、新品种选育、纯繁改良和试验示范为一体的畜禽种质资源创新体系,加强畜禽种质资源创制与育种技术创新团队建设。
上海充分利用城市大、人口多、交通便利、贸易发达等优势,在巩固和强化现有的良种畜禽繁育体系和杂交利用体系,充分发挥猪、牛、羊、禽等专业繁育体系的作用。同时,面对国际环境,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富有特色的、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名特优畜产品;针对国内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品结构的改变,对畜产品的需求也将随着改变,这就需要对畜禽品种结构做出相应的改变,以满足社会各层次的消费要求。改进育种手段,加强遗传工程的研究,提高制种技术,培育更多的专门化品种(系),加快品种种质研究的步伐,开拓品种利用的新途径,进一步利用杂种优势,广泛地开展配合力测定,不断筛选出生产性能好、经济效益高、符合市场需要的杂交配套组合,以促进畜牧业向现代化生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