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寒热平调治疗痹证

谈平在风湿痹证诊疗方面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顽固性关节疼痛或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有其独特的见解和诊疗思路。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关节、肌肉、筋骨疼痛,肿胀,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硬、畸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痛风等疾病,因其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而表现为局部疼痛麻木症状者,均可以按中医痹证进行辨证论治。痹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谈平认为顽固性关节疼痛或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患者,临床上单纯的寒证或热证较为少见,往往以寒热错杂见证为主,故寻常“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均难达到理想效果,在对此类患者施治时多用寒热平调法,桂枝芍药知母汤是常用方剂。谈平“寒热平调治疗痹证”理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寒热平调——看病邪性质

《素问·痹论》根据邪气的偏胜,将痹证分为行痹、痛痹、著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济生方》曰:“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著,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而不流。”谈平认为外感风、寒、湿邪或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导致患者体内出现寒湿之邪,可引起四肢肌肉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僵硬麻木,并且在阴雨天气时加重不适症状。若寒湿之邪困于中焦,则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影响水液运化而形成痰浊;体内阳气不足时,寒湿之邪亦可直接凝结成痰,阻碍经络运行,使局部组织失去营养和血液供应,因此,会出现肢体关节肿胀的现象。谈平认为在治疗痹病时,既要考虑到体内的阴阳平衡,又要考虑到病邪的性质,通过调和阴阳,驱除病邪,达到治疗痹病的目的。

二、寒热平调——看病机转化

谈平认为痹病的病理基础是痹阻不通,清代李用梓在《证治汇外·痹证》明言“闭塞不通,谓之痹”,所以最易产生疾病变化的就是郁而化热,加之祛风湿药多属辛苦温燥,而痹证多属慢性疾病,在长期温热性药物治疗过程中,易致燥热伤阴。因此,无论是未热防热,还是已热清热,配伍寒凉药都有重要意义,是传统中医药学“治未病”思想在痹证治疗中的具体体现。寒痹方中配伍寒药,一方面可防止蕴邪化热,另一方面又能监制温燥伤阴;而热痹方中配伍热药,既可增强祛湿通痹作用,又能防止寒凉凝络的副作用 [1]

三、寒热平调——看治法方药

谈平在诊治时多用寒热平调法,常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痹证”“历节病”的经典方剂,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药组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本方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日久,渐次化热伤阴之风湿历节。临床表现为多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并有身体逐渐消瘦,头晕目眩,气短,时时泛恶欲吐等全身症状。该方由桂枝汤、麻黄汤、甘草附子汤等经方化裁而成 [2] ,方中所含药物仅九味,却极尽配伍之妙,寒热并用,扶正祛邪,兼顾表里虚实,调和营卫,为治疗肢节痹病的代表方剂。

方中桂枝,性味辛温,能散风寒之邪,温通经络而开痹,《本草经疏》载其主“风痹骨节挛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3] ,桂枝中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具有较强的镇痛、解热作用,其复方制剂镇痛作用更强。除此之外,桂枝还有一定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芍药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能养阴活血,濡养筋脉,《神农本草经》言其“除血痹,破坚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芍有护肝、升压、解痉以及较强的镇痛作用,白芍总苷 [4] 通过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起到抗风湿作用。麻黄辛温,可发散寒邪,祛除表湿,使寒散血活,积聚自破,《药性论》谓之能“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5] ,麻黄具有发汗、利尿、解热、抗炎的作用。白术甘温,可健运脾气,培固中土,以祛湿除痹,益气生肌,李杲言其能“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知母清热以治下焦之火,其降火亦滋阴的特点非常适用于肢体痹痛,证属阴血亏虚或风湿热痹者。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6] ,知母具有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免疫调节等作用。防风味辛、甘,性微温,主大风,可祛一身之风邪,燥脾而除湿,清利关节之风湿而疗骨节痹痛,因其祛风胜湿散寒的作用被视为祛风湿、止痹痛的常用药。《本草汇言》谓之:“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药也,故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痿躄!痉等证。”附子辛温大热,可温阳散寒除湿,通行十二经,因其热性较重,走而不守,可以温通经络的特性而被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尤其是寒邪偏盛的证型。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以及调和诸药的作用,因其“甘能缓急”的特性,能治疗阴血不足造成的四肢挛急疼痛。

谈平极为推崇该方的药物配伍。桂枝与芍药配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桂枝与麻黄配伍,开泄腠理,祛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芍药与附子配伍,温壮阳气,养血和营,且芍药可兼制桂、附之燥热;芍药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合用,调和营卫,顾护胃气;麻黄、防风助桂枝发散风寒之邪,通阳解表;麻黄与白术配伍,以白术牵制麻黄、桂枝发汗之力,而兼解在表寒湿之邪,变峻汗为微汗,而达风、寒、湿俱去之目的。白术善去里湿,麻黄善除表湿,同时两药皆有除湿之功,相伍可行表里之湿。正如喻嘉言所说:“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能并行表里之湿。”防风、白术除一身之湿,散一身风邪;知母、芍药滋阴清热,和营行痹,以佐制全方过于温燥,又能清除因病久风、寒、湿邪郁而化热之内热。知母与附子配伍,引阳入阴,温经散寒,消肿止痛;附子与麻黄配伍,温阳散寒,利水消肿;麻黄、桂枝、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生姜、甘草和胃调中。诸药合用,阴阳气血同调,共奏温阳行痹,散寒祛湿,养阴清热,祛风通络,调和营卫之功效。桂枝、麻黄温散寒湿于表,白术、防风、制附子助阳除湿于里,白芍、知母和营行痹于里,为本方寒热兼顾之精义。全方祛邪而不伤正,温阳而不伤津,养阴而不碍阳,有寒热、表里、阴阳兼顾之妙 [7]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论桂枝芍药知母汤时说:“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者,以壮阳气,散寒湿为急也。故方中桂枝、芍药倍于麻黄、防风,加白术、附子,其意重在温行阳气,次在散寒湿也,多用生姜,因其呕吐,更佐知母、甘草者,以其剂过辛热,兼制之也。”《沈注金匮要略》谓之:“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

现代研究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除了镇痛抗炎外,还从抗骨损伤、诱导滑膜细胞凋亡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 [8] ,对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炎等疗效尤其显著。该方可通过调控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缓解关节软骨破坏情况,同时也可以缓解软骨细胞凋亡产生的内毒素诱发的脂多糖反应,对TLR信号通路的转导有抑制作用 [9] ,能缓解关节的炎症反应,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10,11]

四、寒热平调——看日常调护

“寒热平调”强调平衡身体的寒热,使身体达到最佳的生理状态。谈平认为对于寒热平调的日常调护主要包括:①调整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加重身体的负担,使得身体寒热失衡。②调畅情志: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这些都会影响到身体的寒热平衡。③调节饮食:饮食要规律,荤素搭配,均衡营养,少吃冷饮及冰淇淋等食物,多喝温开水,可适当饮用红糖姜水,注意腹部保暖。④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有利于身体的寒热平衡。⑤按摩:经常按摩太冲,用拇指指尖垂直由下往上揉按,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促进寒热平衡。⑥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要做好保暖措施,防止身体受寒,影响寒热平衡。

参考文献

[1]秦林,彭欣.论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的意义[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2):112-114.

[2]谭川川,肖靓宜,张文兴.张仲景运用桂枝组方治疗痹证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7,49(4):10-11.

[3]孙建宁.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0.

[4]郑辉.白芍总苷的抗风湿药理作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8):520.

[5]丁丽丽,施松善,崔健.麻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0):1661-1664.

[6]王颖异,郭宝林,张立军.知母化学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0,28(12):110-113.

[7]曲道炜,朱辉,艾华.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证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90-92 .

[8]黄聪,彭伟,牟茂婷,等.基于“肢节痹病”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现代药理作用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4):949-950.

[9]胡雨峰.桂枝芍药知母汤对CIA模型大鼠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0]章晓云,李华南.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揭示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潜在分子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26(2):245-252.

[11]王永辉,房树标,李艳彦,等.桂枝芍药知母汤对尿酸钠诱导的大鼠巨噬细胞Toll-MyD88信号通路炎性信号表达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7,32(5):784-788.

(董金莉,段小军,张洞于) WyeTQzTTvihnr79F6wTSoZ/zRAlXh3vxTx0GSx51WqWp5KDENCIwrp6DZNWjTm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