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段锦的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文化是医学、哲学、自然、人文等文化精粹的汇集,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精气神学说等理论正是健身气功的理论基础。而中医理论病因病邪学说中的“七情致病”说,防治原则中的“治未病”等观点,更是在健身气功中有着的充分体现和运用。

1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以阴阳来阐释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学说。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中医治病无不是恢复事物的动态平衡。八段锦中的“左右、脾胃”都是阴阳在方向、脏腑上的体现,功法套路的动静结合,左右上下交替,呼和吸的规律变化,最终都是恢复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状态。

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来阐释世间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以五行为中心,人体五脏为基本框架,配合空间的五方、时间的五季,构成庞大的五行系统,用以阐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解释人体生理与病理的变化情况。八段锦养生气功也深受其影响,例如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中,以“左、右”分别代表“肝、肺”。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有云:“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通过“左右开弓”的协调运动,对左(主升之肝气),右(主降之肺气)进行科学调节,维持肺金对肝木的适度制约。此外,第五式“摇头摆尾祛心火”通过大幅度活动脊柱,尤其是对于大椎、命门等穴位的刺激达到壮腰强肾的作用。而在肾阴充足的同时,由于心肾相交的生理特性,达到抑制心火使其不至于太旺的目的,最终维持“水火既济”的生理状态。

3 脏腑学说

五脏六腑各有各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功法锻炼通过对心、身、息三者的调控,达到使精气“满”而不虚、流而不滞的目的。而八段锦对于脏腑气机的调控颇多,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古人有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

预备式与收式中松静自然的状态,能够使心神宁静,精神内收,有利于心主神志功能的发挥。第一式中的“理三焦”便是在一个完整动作的呼吸周期内,上托下落,使元气输布全身,津液在脏腑之三焦中运行正常,滋润全身,从而起到调整全身气血津液及阴阳的作用;第二式中的“左右开弓”通过调节肝肺两脏来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第三式“调理脾胃”,顺应脾胃气机升降的生理特性,上举托天、下按连地,使脾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互为协调,最终调理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以维持人体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第六式“摇头摆尾祛心火”、第七式“两手攀足顾肾腰”,重视先天之本——肾脏,“腰为肾之府”,通过活动脊柱,按摩背俞穴、命门、八髎、委中等穴位,刺激肾经使经气充足,气血通畅,延缓衰老;第七式“攒拳怒目”其实是肝的五志反馈于肝脏的体现,通过习练“攒拳”动作,前后拉动手臂经筋,“怒目”外视,内合于肝脏,激发肝气生发,肝有血可藏,从而濡养全身筋骨,达到肌肉壮实、气力增加的效果;第八式“背后七颠”的颠足动作能够使五脏六腑在一定程度上有规律地上下运动,改善脏腑功能,调节人体阴阳。

4 经络学说

经络是沟通人体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输布和运行气血的通路。而经络在功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①以经络为锻炼对象;②将某些穴位作为静功意守的部位。

预备式虚领顶劲,有利于督脉的畅通,舌抵上腭,交通任督,气沉丹田,则元气充足,下盘稳固。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通过脊柱的对拉拔伸,刺激背部的阳脉之海以及膀胱经,激发人体的阳气,抵御外邪入侵。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激发脾胃之气,正是通过对脾胃经脉运行部位的胸腹部进行运动导引,增强其运化功能。第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通过上肢的伸展牵拉,可以刺激任督二脉之经气,脏腑经络得到疏通,气血得到正常运行,人体才能健康。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通过脊柱的大幅度前屈后伸活动,刺激人体先天之本——肾经之气。同时双手自上至下按摩膀胱经上的委中、承山等穴位,起到调节经气的作用。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要求两脚抓地、双手交替攒拳,能够刺激经脉气血,达到气力增加的效果。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也是通过“背后七颠”这个动作,疏通全身经脉的气机而达到消除百病的目的。

5 注重七情致病

中医重视七情内伤、五志过极致病,气功重视调心神,而情志致病的结果也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因此,八段锦中“五劳七伤向后瞧”充分体现了通过“向后瞧”这个导引动作调理脏腑气机,从而解决情志致病之后造成的劳伤。与此同时,整个功法过程中,习练者都要保持心情平静、精神内守,从而调节情绪,从情志致病的根本源头解决问题。

道教文化基础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思想特色。而八段锦作为古代著名的导引功法,体势古朴优雅,深受道教文化的滋养。首先,八段锦的早期描述可以追溯到道教的典籍——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神仙传》。到了北宋年间,八段锦作为道教传播的手段之一,在世间广泛流传。因此,八段锦的形成和定型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重视虚、静

道教重视“虚”,提倡“清静无为”,不论治国治身都需要保持清净,强调动静结合,内修以清净为道的本源。而坐式八段锦导引功法的首句便是“闭目冥心”,叩齿、数息也可以视为辅助练功者入静的一种手段。立式八段锦强调松静自然,排除一切杂念,达到一个平静安宁的状态。而重视“虚、静”,正是道教文化渗透的体现。

2 道法自然

道教强调顺应自我发生、发展、灭亡的状态,遵从一切事物发展顺其自然。而八段锦坐功以“杜绝妄想为要”,强调顺势而为;立式功法强调“松静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形体、呼吸、意念都要顺其自然,强调运气、凝神、调息,这一切正是“道法自然”的体现。

3 “贵人重生”

道教文化奉行生道合一,对养生极其重视。而坐式八段锦功法口诀所谓“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迍”,便是要达到远离疾病的境界,注重促进生命质量,这与道教“贵人重生”的思想不谋而合。

4 重视“呼吸吐纳”

道教高度重视“呼吸吐纳”的作用,《元气论》记载了一套行气法门,通过呼吸吐纳,延年益寿。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世界物质的本源,而元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唯物主义思想,对气功养生影响极大,八段锦也不例外。“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动作无一不是对气机进行调控,因此,“练气、养生”成为气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八段锦重视呼吸,要求时刻保持呼吸均匀,强调“唯鼻中微放清气”,每一式都强调气机的调畅,重视脏腑、经气的运转,重视先天与后天的互资互助。

儒家文化基础

儒家文化思想,尤其是伦理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群体的需求出发,注重个人自身道德修为的完善,塑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庸、常、中、和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和”强调整体和谐,“中庸”即指行为适度为益,“中和、中庸”便是追求整体的和谐共处。

1 重视稠务、稠息、稠心

“调身、调息、调心”是功法导引的三个要素,它们相互协调制约,以调身为基础,通过调息来达到最终调心的目标,而调心又可以统领“身”和“息”。调身是肢体的运动,是功法的重要内容。调息是自觉地调整呼吸的频率、次数、深度,使之符合调身的目的。而调心便是注重调节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身心协调的目的。儒家思想的主导是通过道德修养的提高,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内修与外行统一。《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云,“上古之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古往今来的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形体与精神这一对传统哲学范畴。八段锦在功法训练过程中,注重“调身、调息、调心”三要素,例如“攒拳怒目”即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外在表现,包括预备式与收式都强调松静自然、精神蕴蓄。总而言之,八段锦具有鲜明的哲学思想与民族特色,只有在习练过程中注重细节,注重调身、调息、调心相统一,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最终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

2 重视“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是儒家思想的主体内容,也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高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从宏观、整体的层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殊的心理特性。其基本内涵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健身气功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外求“天人合一”,内求和谐中庸。功法要求精神内守、呼吸均匀,这便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的体现。与此同时,在儒家的核心思想“和”的指导下,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注重对健身气功的正确引导,避免负面效果。包括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些动作都是取类比象,强调了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重要性。

佛教文化基础

中国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佛教文化一直教授人们如何体会、理解、面对身心问题。佛教强调“清净”与“和谐”,无论是在生命观、伦理思想的发展方面,还是在养生理论的构建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 生命观

佛教的生命观是从生命本源来论述人的精神、身体状态与整个自然宇宙的关系。它不仅强调形体的煎熬,更加注重意识形态下的生命状态,不执着于某一件事,重视心理层面的建设。而养生功法注重“精神内守”,在练功的过程中注意恬淡虚无,从而消除疲劳,益智养心。

2 慈悲平等

佛法讲究慈悲为怀,重视患者后期的康复护理,提倡护理好患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修为课,与此同时,又强调“病从业起”,关注疾病发生的源头。导引功法的根本目的便是通过形体的锻炼最终使身心协调统一,关注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能够服务于大众人群,而同时习练功法以及与人交流的时候,都秉持恻隐之心,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圆满状态。

3 全面性

佛教的养生观念注重“五福临门”,即是从全面的角度去考量养生的秘诀。每个人只有通过个人努力修行,提升自己的内涵,改正自身的错误观念,便可以远离病痛。作为养生气功的八段锦,虽然只有八组动作,但是其关注的也是全身肌肉、骨骼的有效运动,注重全身气机的通畅、脏腑经络的协调,充分体现了全面性、整体观的内涵。此外,修身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神的调节,真正做到“恬淡虚无”,排除杂念,避免“五劳七伤”,治病求于本源。

4 稠神养心

佛教的“数息观”对于功法的影响最为突出,它强调佛教中人需要端身正坐,闭口,舌顶上腭。这一动作在八段锦中也沿用了下来,强调“万物静观皆自得”。同时,功法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与佛法一脉相承。它强调的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人生境界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习练过程中戒骄戒躁,循序渐进,向无念、无往、无相、无心的最高境界努力。 bJvODnfaBiZEd1CWWWCj5LHFab42DIBKugVhRcZRH6nJjw3aZNpF/yM+qgRqITI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