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段锦溯源

八段锦名字中的哲学理念

“八段锦”的名字因朗朗上口、字意传神,广为流传,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其名字的由来却众说纷纭,为什么独用“八”这一数词呢?《说文解字》中讲:“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代指数词。在汉代,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盛行,因此出现了“五禽戏”养生功法;北宋时期,太极八卦学说风靡,八卦的源头来自《周易》中“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卦象,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周流不息,可以用来解释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因此,八段锦中的“八”与五禽戏中的“五”都有明显的时代背景特色。明代《遵生八笺》中的“八段锦导引法”讲:“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我们可以从中印证,数词来源于八卦学说,由此推断,“八段”和八卦学说关系密切。但更为可信的是,“八段”指代确切的功法节数,从《修真十书》及《遵生八笺》所载功法口诀之后都配图八幅可以佐证。

“锦”,《说文解字》中讲“襄邑织文”,从“金”、从“帛”。“金”指贵重物品;“帛”指色彩鲜艳的精美丝织品。因此,可以看出八段锦这一功法特点集珍贵与华美于一身。“锦”又作“织锦”讲,也就是八段锦功法习练需要像织锦布一样不能中断或有瑕疵,要环环相扣,最终到达循环往复的状态。这一优势区别于“五禽戏”“养生方导引法”“小劳术”等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作为一个连绵完整的健身功法独立存在。此外,“锦”也指对前人优秀功法的精华集锦,并不是随意拼凑而来。总而言之,从“八段锦”名字的字面来看,就已经显出了它是精选前人的经验,遵循动作的规律,有着连绵简单的练习套路特点的功法,是中国导引功法的一个重要分支。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八段”可以理解为一个约数词,不是明确代表八种动作,引申为多种功法元素的相互交织、循环往复的完整动态过程,包括坐式八段锦和立式八段锦。因为立式八段锦更不受练习条件的限制,国家体育总局汇编的“健身气功八段锦”也是以立式为主,配合坐式的少量动作要领而成。后来出现的“四段锦”“十二段锦”只是一个“量变质不变”的形式,也归属于广义八段锦的范畴。

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立式八段锦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它的多个节段动作可以在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导引图》中找到高度相似的雏形。例如:“左右开弓似射雕”与挽弓式神似;“两手攀足固肾腰”与一人物弯腰抬头,双手触地的动作相似。虽不能完全断定立式八段锦起源于《导引图》,但是可以确定它深受《导引图》的启发。

魏晋至隋朝五代的功法传播

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假托名人进行功法传播。有学者认为,东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是八段锦的源头,但在成书时间仅晚于它100年的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中并没有提及丝毫,这一事实基本否认了以上观点;还有人认为,八段锦出自唐代吕洞宾所作“安乐歌”,因其中“双关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管取延年百病消”这些歌词与八段锦的语言表达高度一致。但经考证,“安乐歌”实为南宋时他人所作,以假托名人的方式扩大功法的传播。目前能确定最早的关于立式八段锦的文字记载是在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其中“以两手向前尽势推三次,以两手向胸前、以两肘向前尽势三次”与“两手托天理三焦”有密切的联系;“狼踞鸱顾,左右自摇,亦不息”与“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相近;而“左右开弓似射雕”的描述俨然是原文中“左右拉弓”的翻版。因此,这一时期已经确定有了八段锦相应动作实践,只是没有独立分割的命名。

两宋时期的发展完善

宋人蒲虔贯强调“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劳”,因此在《保生要录》中称导引功法为“小劳术”,其中有5个动作类似立式八段锦。其中,“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与“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姿势相近;“双拳筑空”的描述与“攒拳怒目增气力”相近;“头项左右顾”的动作描述与“五劳七伤往后瞧”相似,只是此时八段锦还没有单独分离出来。直到南宋,曾慥在《道枢·众妙篇》中关于养生之方的描述:“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也。”其语言描述与现代功法要诀已经很接近,主要涵盖了“两手托天理三焦”和“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因此,可以确定的是,立式八段锦在南宋时期已趋于定型独立。而坐式八段锦的动作雏形最早见于北宋,经南宋流传,后经人整理,最终在南宋末期定型,载入“修真十书”。此外,这一时期因动作的和缓程度不同,有了“文”“武”八段锦的类别之分。

定型于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坐式八段锦深受社会各界追捧,最早见于明初朱权所撰的《活人心法》,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在文字描述之后都附有图片,更为生动地进行传授,坐式八段锦的发展为重拾八段锦精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与此同时,坐式八段锦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立式八段锦的发展,明代冷谦在《修龄要旨》中改“导引约法十六势”为“十六段锦”,其中也包含了“两手相叉、左右反顾”等功法要点。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关于功法的描述如“正立,开掌,一臂挺直向上,如托重物”等,与八段锦十分类似了。清代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保生篇》中记载了一位患者练习八段锦后康复的医案:“杭州郎二松十三岁患瘵垂危……道士教以行八段锦法……三月后,病去若失。”

进入晚清时期,人们追求运动的快乐,强身健体以寻求慰藉。光绪年间,梁世昌在前人整理的八段锦基础上,刊出《易筋经外经图说》,这是最早的关于定型八段锦的文献记载,第一次将“导引诀”冠以八段锦之名,成为后人习练的范本。至此,八段锦在民间定型完毕,广为流传。

当代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体育活动。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共整理了4套八段锦动作,语言内容基本相似,在人民群众中推广普及。然而后来由于气功的广泛传播,不法分子借助“发展气功”之名,骗财害人,使传统优秀的养生气功八段锦也受到了冷落。

进入21世纪后,国家为了区分科学与迷信,国家体育总局健身管理中心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气功的精华,于2003年编创了“健身气功八段锦”这一养生功法,因其动作简单、效果显著,而最受大众喜爱;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在立式八段锦的基础上补充了坐式八段锦的一些动作,顺应当代社会的发展,继续推广这一指导大众养生的功法。直至今日,八段锦传统运动已经深入大街小巷、各行各业,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养生贡献力量。 DNerrC/Hp6xGZ4BsKzgV3IyiD2zJip9p1Xcpm0Lq411upn3t56MxrFD62pLEGrI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