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的名字因朗朗上口、字意传神,广为流传,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其名字的由来却众说纷纭,为什么独用“八”这一数词呢?《说文解字》中讲:“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代指数词。在汉代,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盛行,因此出现了“五禽戏”养生功法;北宋时期,太极八卦学说风靡,八卦的源头来自《周易》中“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卦象,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周流不息,可以用来解释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因此,八段锦中的“八”与五禽戏中的“五”都有明显的时代背景特色。明代《遵生八笺》中的“八段锦导引法”讲:“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我们可以从中印证,数词来源于八卦学说,由此推断,“八段”和八卦学说关系密切。但更为可信的是,“八段”指代确切的功法节数,从《修真十书》及《遵生八笺》所载功法口诀之后都配图八幅可以佐证。
“锦”,《说文解字》中讲“襄邑织文”,从“金”、从“帛”。“金”指贵重物品;“帛”指色彩鲜艳的精美丝织品。因此,可以看出八段锦这一功法特点集珍贵与华美于一身。“锦”又作“织锦”讲,也就是八段锦功法习练需要像织锦布一样不能中断或有瑕疵,要环环相扣,最终到达循环往复的状态。这一优势区别于“五禽戏”“养生方导引法”“小劳术”等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作为一个连绵完整的健身功法独立存在。此外,“锦”也指对前人优秀功法的精华集锦,并不是随意拼凑而来。总而言之,从“八段锦”名字的字面来看,就已经显出了它是精选前人的经验,遵循动作的规律,有着连绵简单的练习套路特点的功法,是中国导引功法的一个重要分支。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八段”可以理解为一个约数词,不是明确代表八种动作,引申为多种功法元素的相互交织、循环往复的完整动态过程,包括坐式八段锦和立式八段锦。因为立式八段锦更不受练习条件的限制,国家体育总局汇编的“健身气功八段锦”也是以立式为主,配合坐式的少量动作要领而成。后来出现的“四段锦”“十二段锦”只是一个“量变质不变”的形式,也归属于广义八段锦的范畴。
立式八段锦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它的多个节段动作可以在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导引图》中找到高度相似的雏形。例如:“左右开弓似射雕”与挽弓式神似;“两手攀足固肾腰”与一人物弯腰抬头,双手触地的动作相似。虽不能完全断定立式八段锦起源于《导引图》,但是可以确定它深受《导引图》的启发。
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假托名人进行功法传播。有学者认为,东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是八段锦的源头,但在成书时间仅晚于它100年的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中并没有提及丝毫,这一事实基本否认了以上观点;还有人认为,八段锦出自唐代吕洞宾所作“安乐歌”,因其中“双关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管取延年百病消”这些歌词与八段锦的语言表达高度一致。但经考证,“安乐歌”实为南宋时他人所作,以假托名人的方式扩大功法的传播。目前能确定最早的关于立式八段锦的文字记载是在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其中“以两手向前尽势推三次,以两手向胸前、以两肘向前尽势三次”与“两手托天理三焦”有密切的联系;“狼踞鸱顾,左右自摇,亦不息”与“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相近;而“左右开弓似射雕”的描述俨然是原文中“左右拉弓”的翻版。因此,这一时期已经确定有了八段锦相应动作实践,只是没有独立分割的命名。
宋人蒲虔贯强调“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劳”,因此在《保生要录》中称导引功法为“小劳术”,其中有5个动作类似立式八段锦。其中,“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与“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姿势相近;“双拳筑空”的描述与“攒拳怒目增气力”相近;“头项左右顾”的动作描述与“五劳七伤往后瞧”相似,只是此时八段锦还没有单独分离出来。直到南宋,曾慥在《道枢·众妙篇》中关于养生之方的描述:“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也。”其语言描述与现代功法要诀已经很接近,主要涵盖了“两手托天理三焦”和“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因此,可以确定的是,立式八段锦在南宋时期已趋于定型独立。而坐式八段锦的动作雏形最早见于北宋,经南宋流传,后经人整理,最终在南宋末期定型,载入“修真十书”。此外,这一时期因动作的和缓程度不同,有了“文”“武”八段锦的类别之分。
这一时期,坐式八段锦深受社会各界追捧,最早见于明初朱权所撰的《活人心法》,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在文字描述之后都附有图片,更为生动地进行传授,坐式八段锦的发展为重拾八段锦精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与此同时,坐式八段锦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立式八段锦的发展,明代冷谦在《修龄要旨》中改“导引约法十六势”为“十六段锦”,其中也包含了“两手相叉、左右反顾”等功法要点。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关于功法的描述如“正立,开掌,一臂挺直向上,如托重物”等,与八段锦十分类似了。清代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保生篇》中记载了一位患者练习八段锦后康复的医案:“杭州郎二松十三岁患瘵垂危……道士教以行八段锦法……三月后,病去若失。”
进入晚清时期,人们追求运动的快乐,强身健体以寻求慰藉。光绪年间,梁世昌在前人整理的八段锦基础上,刊出《易筋经外经图说》,这是最早的关于定型八段锦的文献记载,第一次将“导引诀”冠以八段锦之名,成为后人习练的范本。至此,八段锦在民间定型完毕,广为流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体育活动。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共整理了4套八段锦动作,语言内容基本相似,在人民群众中推广普及。然而后来由于气功的广泛传播,不法分子借助“发展气功”之名,骗财害人,使传统优秀的养生气功八段锦也受到了冷落。
进入21世纪后,国家为了区分科学与迷信,国家体育总局健身管理中心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气功的精华,于2003年编创了“健身气功八段锦”这一养生功法,因其动作简单、效果显著,而最受大众喜爱;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在立式八段锦的基础上补充了坐式八段锦的一些动作,顺应当代社会的发展,继续推广这一指导大众养生的功法。直至今日,八段锦传统运动已经深入大街小巷、各行各业,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养生贡献力量。
传统中医文化是医学、哲学、自然、人文等文化精粹的汇集,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精气神学说等理论正是健身气功的理论基础。而中医理论病因病邪学说中的“七情致病”说,防治原则中的“治未病”等观点,更是在健身气功中有着的充分体现和运用。
1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以阴阳来阐释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学说。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中医治病无不是恢复事物的动态平衡。八段锦中的“左右、脾胃”都是阴阳在方向、脏腑上的体现,功法套路的动静结合,左右上下交替,呼和吸的规律变化,最终都是恢复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状态。
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来阐释世间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以五行为中心,人体五脏为基本框架,配合空间的五方、时间的五季,构成庞大的五行系统,用以阐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解释人体生理与病理的变化情况。八段锦养生气功也深受其影响,例如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中,以“左、右”分别代表“肝、肺”。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有云:“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通过“左右开弓”的协调运动,对左(主升之肝气),右(主降之肺气)进行科学调节,维持肺金对肝木的适度制约。此外,第五式“摇头摆尾祛心火”通过大幅度活动脊柱,尤其是对于大椎、命门等穴位的刺激达到壮腰强肾的作用。而在肾阴充足的同时,由于心肾相交的生理特性,达到抑制心火使其不至于太旺的目的,最终维持“水火既济”的生理状态。
3 脏腑学说
五脏六腑各有各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功法锻炼通过对心、身、息三者的调控,达到使精气“满”而不虚、流而不滞的目的。而八段锦对于脏腑气机的调控颇多,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古人有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
预备式与收式中松静自然的状态,能够使心神宁静,精神内收,有利于心主神志功能的发挥。第一式中的“理三焦”便是在一个完整动作的呼吸周期内,上托下落,使元气输布全身,津液在脏腑之三焦中运行正常,滋润全身,从而起到调整全身气血津液及阴阳的作用;第二式中的“左右开弓”通过调节肝肺两脏来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第三式“调理脾胃”,顺应脾胃气机升降的生理特性,上举托天、下按连地,使脾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互为协调,最终调理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以维持人体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第六式“摇头摆尾祛心火”、第七式“两手攀足顾肾腰”,重视先天之本——肾脏,“腰为肾之府”,通过活动脊柱,按摩背俞穴、命门、八髎、委中等穴位,刺激肾经使经气充足,气血通畅,延缓衰老;第七式“攒拳怒目”其实是肝的五志反馈于肝脏的体现,通过习练“攒拳”动作,前后拉动手臂经筋,“怒目”外视,内合于肝脏,激发肝气生发,肝有血可藏,从而濡养全身筋骨,达到肌肉壮实、气力增加的效果;第八式“背后七颠”的颠足动作能够使五脏六腑在一定程度上有规律地上下运动,改善脏腑功能,调节人体阴阳。
4 经络学说
经络是沟通人体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输布和运行气血的通路。而经络在功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①以经络为锻炼对象;②将某些穴位作为静功意守的部位。
预备式虚领顶劲,有利于督脉的畅通,舌抵上腭,交通任督,气沉丹田,则元气充足,下盘稳固。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通过脊柱的对拉拔伸,刺激背部的阳脉之海以及膀胱经,激发人体的阳气,抵御外邪入侵。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激发脾胃之气,正是通过对脾胃经脉运行部位的胸腹部进行运动导引,增强其运化功能。第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通过上肢的伸展牵拉,可以刺激任督二脉之经气,脏腑经络得到疏通,气血得到正常运行,人体才能健康。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通过脊柱的大幅度前屈后伸活动,刺激人体先天之本——肾经之气。同时双手自上至下按摩膀胱经上的委中、承山等穴位,起到调节经气的作用。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要求两脚抓地、双手交替攒拳,能够刺激经脉气血,达到气力增加的效果。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也是通过“背后七颠”这个动作,疏通全身经脉的气机而达到消除百病的目的。
5 注重七情致病
中医重视七情内伤、五志过极致病,气功重视调心神,而情志致病的结果也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因此,八段锦中“五劳七伤向后瞧”充分体现了通过“向后瞧”这个导引动作调理脏腑气机,从而解决情志致病之后造成的劳伤。与此同时,整个功法过程中,习练者都要保持心情平静、精神内守,从而调节情绪,从情志致病的根本源头解决问题。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思想特色。而八段锦作为古代著名的导引功法,体势古朴优雅,深受道教文化的滋养。首先,八段锦的早期描述可以追溯到道教的典籍——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神仙传》。到了北宋年间,八段锦作为道教传播的手段之一,在世间广泛流传。因此,八段锦的形成和定型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重视虚、静
道教重视“虚”,提倡“清静无为”,不论治国治身都需要保持清净,强调动静结合,内修以清净为道的本源。而坐式八段锦导引功法的首句便是“闭目冥心”,叩齿、数息也可以视为辅助练功者入静的一种手段。立式八段锦强调松静自然,排除一切杂念,达到一个平静安宁的状态。而重视“虚、静”,正是道教文化渗透的体现。
2 道法自然
道教强调顺应自我发生、发展、灭亡的状态,遵从一切事物发展顺其自然。而八段锦坐功以“杜绝妄想为要”,强调顺势而为;立式功法强调“松静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形体、呼吸、意念都要顺其自然,强调运气、凝神、调息,这一切正是“道法自然”的体现。
3 “贵人重生”
道教文化奉行生道合一,对养生极其重视。而坐式八段锦功法口诀所谓“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迍”,便是要达到远离疾病的境界,注重促进生命质量,这与道教“贵人重生”的思想不谋而合。
4 重视“呼吸吐纳”
道教高度重视“呼吸吐纳”的作用,《元气论》记载了一套行气法门,通过呼吸吐纳,延年益寿。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世界物质的本源,而元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唯物主义思想,对气功养生影响极大,八段锦也不例外。“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动作无一不是对气机进行调控,因此,“练气、养生”成为气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八段锦重视呼吸,要求时刻保持呼吸均匀,强调“唯鼻中微放清气”,每一式都强调气机的调畅,重视脏腑、经气的运转,重视先天与后天的互资互助。
儒家文化思想,尤其是伦理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群体的需求出发,注重个人自身道德修为的完善,塑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庸、常、中、和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和”强调整体和谐,“中庸”即指行为适度为益,“中和、中庸”便是追求整体的和谐共处。
1 重视稠务、稠息、稠心
“调身、调息、调心”是功法导引的三个要素,它们相互协调制约,以调身为基础,通过调息来达到最终调心的目标,而调心又可以统领“身”和“息”。调身是肢体的运动,是功法的重要内容。调息是自觉地调整呼吸的频率、次数、深度,使之符合调身的目的。而调心便是注重调节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身心协调的目的。儒家思想的主导是通过道德修养的提高,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内修与外行统一。《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云,“上古之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古往今来的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形体与精神这一对传统哲学范畴。八段锦在功法训练过程中,注重“调身、调息、调心”三要素,例如“攒拳怒目”即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外在表现,包括预备式与收式都强调松静自然、精神蕴蓄。总而言之,八段锦具有鲜明的哲学思想与民族特色,只有在习练过程中注重细节,注重调身、调息、调心相统一,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最终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
2 重视“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是儒家思想的主体内容,也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高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从宏观、整体的层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殊的心理特性。其基本内涵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健身气功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外求“天人合一”,内求和谐中庸。功法要求精神内守、呼吸均匀,这便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的体现。与此同时,在儒家的核心思想“和”的指导下,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注重对健身气功的正确引导,避免负面效果。包括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些动作都是取类比象,强调了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重要性。
中国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佛教文化一直教授人们如何体会、理解、面对身心问题。佛教强调“清净”与“和谐”,无论是在生命观、伦理思想的发展方面,还是在养生理论的构建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 生命观
佛教的生命观是从生命本源来论述人的精神、身体状态与整个自然宇宙的关系。它不仅强调形体的煎熬,更加注重意识形态下的生命状态,不执着于某一件事,重视心理层面的建设。而养生功法注重“精神内守”,在练功的过程中注意恬淡虚无,从而消除疲劳,益智养心。
2 慈悲平等
佛法讲究慈悲为怀,重视患者后期的康复护理,提倡护理好患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修为课,与此同时,又强调“病从业起”,关注疾病发生的源头。导引功法的根本目的便是通过形体的锻炼最终使身心协调统一,关注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能够服务于大众人群,而同时习练功法以及与人交流的时候,都秉持恻隐之心,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圆满状态。
3 全面性
佛教的养生观念注重“五福临门”,即是从全面的角度去考量养生的秘诀。每个人只有通过个人努力修行,提升自己的内涵,改正自身的错误观念,便可以远离病痛。作为养生气功的八段锦,虽然只有八组动作,但是其关注的也是全身肌肉、骨骼的有效运动,注重全身气机的通畅、脏腑经络的协调,充分体现了全面性、整体观的内涵。此外,修身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神的调节,真正做到“恬淡虚无”,排除杂念,避免“五劳七伤”,治病求于本源。
4 稠神养心
佛教的“数息观”对于功法的影响最为突出,它强调佛教中人需要端身正坐,闭口,舌顶上腭。这一动作在八段锦中也沿用了下来,强调“万物静观皆自得”。同时,功法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与佛法一脉相承。它强调的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人生境界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习练过程中戒骄戒躁,循序渐进,向无念、无往、无相、无心的最高境界努力。
八段锦的站桩功底贯穿整个功法的始终。一方面,持续性的站桩能够增强下肢的力量和平衡能力,逐渐做到足底生根;另一方面,通过站桩保证下肢肌肉节律性用力,促使血液加速回流到心脏,增强全身代谢,使全身血脉运行更为通畅,减少疾病的发生。八段锦功法中每个动作的中心部位都为脊柱,主要是通过脊柱的活动带动四肢的伸展。无论是前四式中肩胛周围肌肉的内缩蓄劲,还是后四式中腰胯的扭转,发力的方式都是以脊柱为中心向四肢末梢逐步传送,由里到外徐缓克服阻力,最终达到拔伸四肢经脉的目的。脊柱作为人体的轴心,能够支撑身体,八段锦通过对脊柱的拉伸,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八段锦强调神静体松、意念集中,要求习练者要达到一个“恬淡虚无”的状态。通过意念有意识地导引练习,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此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整个功法注重科学的呼吸方法,用鼻腔平和缓慢地深吸大自然之精气,配合躯体四肢向外、向上的运动,在动作的极限位置,保持屏气2~3秒,然后缓慢吐出体内的浊气,配合躯体四肢向内、向下的运动。其中,“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便是呼吸意念与形体配合相得益彰的体现。在呼吸的过程中,要求吐故纳新,轻松自然,和缓有序,随着练习的熟练,最终做到动作、呼吸、意念有机结合。
八段锦功法十分重视联系脏腑的功能,通过协调呼吸、动作与意念,有针对性地调理脏腑的经气、功能。比如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通过动作习练,双手向上逐渐抬举至胸前翻掌到最后举过头顶至极限保持2~3秒,其间伴随着深吸气到最多,同样屏气2~3秒,然后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双手随之恢复到预备状态。整个动作由下到上调理三焦,在上调畅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在中调理后天之本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在下补益先天之肾,主司二便及生长发育。此外,通过导引调畅三焦的气机,有助于元气的生发运行,元气为先天之本,元气充足则五脏六腑精气得充,脏腑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三焦气机的调畅又有助于津液的输布代谢,骨节、脑髓得到津液的滋润,能够使四肢关节运动灵活。第二式“调理脾胃须单举”顺应脾胃的升发肃降的生理特性,左右升降对拉,达到极限位置,同样屏气停留2~3秒,然后缓缓回到预备位置,此为一个循环。这一系列动作激发了脾胃、肝胆的经气,有助于消化吸收功能。后续“双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同样重视强化脏腑的功能,符合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
整个功法套路以中医阴阳学说为基石,松紧有度、动静相兼。“松”是指功法操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调节自己的身心,使之达到一个“心静体松”的状态,练习功法动作时要做到肌肉关节放松,有行云流水之势,同时要求松而不懈,保持正确的体态,不断由内而外达到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例如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就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通过提踵颠足使人体从上到下的肌肉关节松下来。
“紧”是指在习练功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精神集中,不要有过多的杂念,每个动作讲究徐缓到位,能够做到适当对抗用力。例如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需要双臂静止用力,仿佛拉开一把弓箭一样,同时虚领顶劲、舌顶上腭、下盘马步稳固、足底生根,这一系列动作都有一个力道在其中;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对称拔伸,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的冲拳与抓握,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的提肛与脚趾抓地都是“紧”的一个生动体现。然而,“紧”一般只是瞬间发力,“松”则持续在整个功法的过程当中,从而松紧有度,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体质。
动静与松紧有很多交融之处,总体来说,“动”主要是指功法习练要在意念的指引下,做到动作轻灵活泼、连贯自如,动作虚实的变化与姿势的衔接应如当行云流水一般连绵不断,所有的操作要符合人体各关节的自然状态,要以腰背脊柱为中心,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节节贯穿。例如第五式“摇头摆尾祛心火”,这一动作便是要求习练者始终保持脊柱的整体旋转而下肢不动,真正锻炼到腰背肌群及脊柱小关节,引气血下行而去除过旺的心火。
“静”是传统功法共有的特性,它要求习练者保持“恬淡虚无”的心境,例如第五式“摇头摆尾祛心火”,这一动作要求心情放松,保持逍遥自在的状态,俗称“静以制燥”。第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更是要求习练者保持笑容,笑自心内,配合这样的动作,才能更好地预防情志病。而“静”在动作习练上的体现则要求习练者保持徐缓沉稳,有时外观上可有短暂停顿,但是要做到静止发力,肌肉持续用力保持牵伸。例如在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和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中,每次动作到极限位置,要求习练者屏气1~2秒,同时四肢关节持续发力,感到有热感为最佳状态。
中医讲神与形的辩证关系为“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宅”。“神”是人体精神状态与正常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而“形”则是在“神”的支配下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外在表现。“神”是主宰,因此要求人们在习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精神集中,不能胡思乱想,要恬淡虚无,动作习练要与心境相匹配,配合呼吸的深浅,真正做到意动形随、神形兼备。
“气寓其中”便是通过精神与形体的不断磨炼,逐渐形成人体经气充足饱满,同时经气运行通畅的一个状态,这与八段锦功法强调呼吸、动作相协调有直接的关联。同时,“气寓其中”也是习练者追求的一个最佳境界,这就反过来要求我们在习练过程中要集中精神去细细品味功法的内涵,在形体上要求动作规范,导引体内真气周流复始,从而达到濡养全身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