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政治与经济环境

(一)基本国情

肯尼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enya,以下简称肯尼亚),国土面积58.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5 244万(据2024年统计)。全国共有44个民族,主要有基库尤族(17%)、卢希亚族(14%)、卡伦金族(11%)、卢奥族(10%)和康巴族(10%)等。此外,还有少数印巴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官方语言为斯瓦希里语和英语。肯尼亚全国人口的45%信奉基督教新教,33%信奉天主教,1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 [1]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境内高原较多,平均海拔为1 500米。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沿海地区湿热,高原气候温和,全年最高气温为22~26摄氏度,最低为10~14摄氏度 [2] 。公元7世纪,东南沿海地带已形成一些商业城市,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沿海地带。1890年,英、德瓜分东非,肯尼亚被划归英国,英政府于1895年宣布肯尼亚为其“东非保护地”,1920年改为殖民地。1960年3月,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简称“肯盟”)和肯尼亚非洲民主联盟成立。1962年2月,伦敦制宪会议决定由上述两党组成联合政府。1963年5月肯尼亚举行大选,肯盟获胜。同年6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12月12日宣告独立。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亚共和国成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乔莫·肯雅塔(Jomo Kenyatta)是肯尼亚独立后的首任总统。

(二)政治环境

1.政治制度 肯尼亚实行总统制共和制。本届内阁成立于2022年9月,由总统、副总统、各部部长共21名成员组成。议会是肯尼亚最高立法机构,成立于1963年,当时分设有参议院和众议院。1966年修订宪法,将参议院并入众议院,形成一院制,设立国民议会。2010年8月颁布的新宪法规定议会恢复设立参议院。2022年8月选举产生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构成的第13届议会,议员任期为5年。肯尼亚的现任总统为威廉·萨莫伊·鲁托,提名了其领导下的新一届肯尼亚中央政府内阁部长。

1964年肯尼亚颁布共和国宪法,迄今已历经大小30次修改。1982年6月,肯尼亚通过修宪确立实行一党制。1991年12月修宪改行多党制,规定:肯尼亚为多党民主国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国防军总司令,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和任免权,有权召集或解散议会;总统和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言论、集会、结社和迁徙的自由。1997年,肯尼亚反对党以宪法不适应多党制要求为由,强烈要求全面修宪。同年9月,肯尼亚颁布《修宪委员会法案》草案,开始修宪。2010年4月,肯尼亚新宪法草案获议会批准,8月通过全民公投并正式颁布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维持总统制政体,不再设总理职位;议会改为两院制,增设参议院;行政区由中央、省、地区、分区、乡、村六级改为中央和郡两级。目前,肯尼亚有注册政党约90个,主要政党联盟有团结纲领联盟与肯尼亚优先联盟。

2.外交特点 截至2022年,肯尼亚同10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5个联合国系统机构、52个其他国际组织在肯尼亚设立总部、地区办事处或代表处 [3] 。肯尼亚奉行和平、睦邻友好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大力推动地区政治和经济一体化,反对外来干涉,高度重视发展与西方及周边国家的关系,注重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全面务实外交,强调外交为经济服务。近年来,其积极加强同中国等亚洲国家关系。肯尼亚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的成员国,洛美协定签字国,也是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和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等次区域组织的成员 [4]

3.中肯关系 中肯于1963年12月14日建交。21世纪以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自建交以来,中国为肯尼亚援建的主要项目有莫伊国际体育中心、埃尔多雷特医院扩建工程、甘波基-塞勒姆公路等。中肯于1978年签订贸易协定,2001年签订投资保护协定,2011年3月成立双边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近年来,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中国对肯尼亚主要出口机电、纺织服装、高新产品等,从肯尼亚进口红茶、咖啡、坚果等农产品。

(三)经济环境

1.经济概况 肯尼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 104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21美元,世界排名第61名 [5] ,经济增长率为7.5%。流通货币名称为肯尼亚先令,对美元汇率约为126.74∶1。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其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等农产品、旅游、侨汇是三大创汇来源 [3] 。2008年肯尼亚政府启动“2030年远景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旅游业、农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业务流程外包(BPO)、金融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争取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0%,到2030年将肯尼亚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民众享有高质量生活、环境优美、社会安定的新兴工业化中等收入国家。

肯尼亚的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收。截至2022年12月,肯尼亚政府公共债务总额约741.4亿美元,其中内债约362.6亿美元,外债约378.8亿美元。

对外贸易在肯尼亚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逆差。肯尼亚主要出口商品为茶叶、花卉、咖啡、水泥、剑麻、除虫菊酯、纯碱、皮革、肉类和石油加工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钢铁、车辆、化肥、药品等。2020年肯尼亚进出口贸易总额约247.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约65.2亿美元,进口额约182亿美元 [6] 。非洲、欧洲分别是肯尼亚出口第一、第二大目的地。亚洲是肯尼亚进口第一大来源地,中国是肯尼亚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21年中肯双边贸易额为69.62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67.35亿美元,进口2.27亿美元。目前有近200家中资公司在肯尼亚开展业务,主要涉及工程承包、商贸等领域。长期以来中国与肯尼亚双方领导人彼此都关注着两国贸易的发展,两国高层也进行了多次的国事访问,在互访中形成了亲密的贸易战略伙伴关系,中肯之间的贸易进出口货物量也在不断增加。

2.主要产业 工业、农业以及旅游业是肯尼亚的主要产业。肯尼亚独立后工业发展迅速且门类比较齐全,是东非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以制造业为主,食品加工业发达。工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城市:内罗毕、蒙巴萨和基苏木。制造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较大的企业包括炼油厂、轮胎厂、水泥厂、轧钢厂、发电厂和汽车装配厂等。85%的日用消费品是国内生产的,服装、纸张、食品、饮料、香烟等基本自给自足,有些还供出口。

农业是肯尼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其出口占肯尼亚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该国约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可耕地面积9.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6%),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正常年景粮食基本自给,小麦和水稻严重依赖进口。剑麻出口量居全球第二位,是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占据欧盟约1/3的市场份额。

肯尼亚的旅游业也为支柱产业,是肯尼亚第二大外汇收入来源,直接创造就业25万人,间接创造就业55万人。排名前5位的游客来源国依次为美国、英国、乌干达、中国、印度。其主要旅游点有内罗毕、察沃、安博塞利、纳库鲁、马赛马拉等地的国家公园、湖泊风景区及东非大裂谷、肯尼亚山和蒙巴萨海滨等 [2]

3.对华贸易 2021年,中肯双边贸易额达69.62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其中,中国向肯尼亚出口67.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5%;从肯尼亚进口2.27亿美元,同比增长50.5%。根据肯方数据,中国连续5年成为肯尼亚最大贸易伙伴。

中肯两国建交以来,经贸关系发展良好。2000—2015年,中肯贸易额由1.37亿美元增至60.16亿美元,增长44倍。2021年1—10月,中国对肯尼亚出口商品总值为54亿美元,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2%;中国自肯尼亚进口商品总值为1.8亿美元,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4 680.63万美元,同比增长34.1%(详情见表2-1)。

表2-1 2012—2021年中肯贸易总额 [6]

(单位:百万美元) Pc4o09pI5eFc5G8jE3qDhxqXOU2pFZbfeaEHJKBSneXkEw1s18P7nQHdqIGPdLd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