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讲
神阙穴的临床应用

神阙穴在胡玲香老师的日常治疗中,被大量运用,尤其是在起沉疴、培元气以及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操作手法除了常规的艾灸法外,主要强调对神阙穴的罐法操作,通过疏调人体上下之气,达到涤荡经络、振奋阳气、驱邪外出、培元固本的功效。

一、穴位特点

(一)源流

神阙穴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及治疗作用,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在现存的中医古籍中,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帛书中,便有早期关于“治齐”的记载。神阙穴的出处可以追溯至《黄帝内经》,在《素问·气穴论篇》中黄帝拜请岐伯讲授穴位,愿其“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在岐伯向黄帝悉数讲解了人身三百六十五穴会和溪谷之会后,黄帝再次道“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足可见该篇内容的重要性。神阙穴的定位便首出于该篇,时称“齐一穴”,又云:“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纪,乃纲纪、法度的意思。神阙穴位于上、下纪之间,作为先天之结蒂、元气之居所,其总摄气海、通调百脉、疏通上下的作用不言而喻。《针灸甲乙经》称神阙穴为“脐中”,在其他的古籍里面亦有“脐孔”“气合”“维会”“命蒂”等别名,穴位的正式命名则见于《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灸三壮。”

(二)作用机制

在生命孕育之初,脐带为胎儿的气血通行要道。婴儿从母体出来后,先天之通道被截断;神阙穴形成,父母给予的精气便被储存于后天这小小的气舍。《景岳全书》写道:“不观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神阙穴为任脉的第 8 个穴位,虽位于阴脉之海上,却在阴中蕴有一真阳。在八卦中,此象与坎卦相应,方位为北;在人体,神阙穴亦位于五脏六腑下方,立于至阴之地,应水之象。《周易》有云“天一生水”,《老子》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水为万物之载体,生命之源泉。朱元育在《周易参同契阐幽》中道“水火二炁,互藏其根”,坎卦的中爻是阳爻,为“乾中一阳,走入坤宫成坎,坎中有太阳真火”,可见在“神阙系统”中蕴有人体之元阳,前人之述备矣!众所周知,阳气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能量之源,元阳来源于先天父母所赐,每个人的元阳多少不一,禀赋各异,故生而精神、形体和性格都不尽相同。阳气旺则精气充,精气充则神明,神明则动作利,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视、嗅、听、语等,均需要阳气的支撑而为用,神阙穴兼为神舍及连接元阳之府的通路,在该穴行针灸手法治疗,足可起到固培和刺激、调动元阳的作用,对于证属阳虚的一类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神阙穴通过经脉交错分别与冲、督、心、肝、脾、胃等多经多脏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下夹脐。”《灵枢·经筋》曰:“足太阴之筋……上腹结于脐。”“手少阴之筋……循贲,下系于脐。”《灵枢·营气》曰:“营气之道……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难经·二十八难》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通过营气的周流和手足经气的交接,神阙与全身百脉、形骸孔窍之间均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联,尤其是冲、任、督为一元三歧,经气相通,联络十二经脉、五脏六腑。故神阙穴可作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会海,具有把控人体气机之总功,能综合调控全身上下。胡老师特别强调,神阙穴具有快速调节气机的特效,对于气逆、气乱之类的疾病,如哮喘、腹泻、出疹等,均具有明显减缓病情的治疗作用。

“神”,指人之元神。“阙”,宫阙,又有“空”的意思。顾名思义,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该穴蕴含有肾气、元气、生命力,是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为五脏六腑之根本。同时,人身五志乃分别为五脏之“神”: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入肝则生“魂”,入脾则蕴“魄”,入肺则蓄“意”,藏肾则化“志”,故五脏之神虽叫法各异,但总归由“元神”统一调摄。西医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组织器官都是由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它是一类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而中医学所述的“元神”来自先天,“两精相搏谓之神”,有荣养脏腑、溢精充气于四肢百骸、纠正机体偏态、激发自愈力的作用,类似于干细胞的功能。神阙为元神所居之宫殿,故而人体一切与“神”相关的疾病,诸如情志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理疾病、亚健康状态,以及其他疾病伴随情志问题的,均可以通过神阙穴进行治疗。

《北溪字义》中讲道:“大抵神之为言伸也,伸是气之方长者也……气也者,神之盛也。”可见,神和气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同出而异现,一者为本,一者为用。故调神必然能促使逆乱之气机行于常道,纠正身体的偏态使其逐渐归于阴阳平衡的状态。反之,行气亦是调神的不二方法,两种治疗手段相辅相成。前文说到,神阙穴为神舍,同时对气机的运行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故其对全身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在治疗疾病方面,可荣养并激发元神,同时使逆乱之气机迅速归于常道,有效起到培元固本、回阳救逆之作用。

西医学观点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脐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其表皮角质层最薄,皮下无脂肪组织,在脐纤维环周围有脐周静脉丛形成,脐深部腹腔内是大网膜、小肠,由于脐部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屏障功能较弱,药力容易迅速由外达内,故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其他疗法都容易透过脐部迅速作用于气血而通达全身。

二、操作方式

1.罐法

古代医家几乎都对神阙穴主张禁针,以典籍为证,其穴位运用多以灸法、敷贴为主,拔罐之法亦较少运用。但胡老师认为无论何种气机阻滞或逆乱,或久郁久滞而出现血瘀,乃至产生有形的结节及包块,均可在神阙穴施以闪罐治疗。在元气之舍和气机的重要通道上加以一松一紧的气压变化来涤荡腹部,犹如波浪冲击之后浪推前浪,给瘀滞的经气一个物理上的振动和唤醒,从而振奋营气周流,使阻滞之气机不断向前推进,最终达到行气畅达、祛瘀散结的目的。王弼在《道德经注》里提道:“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经。虚无柔弱,无所不通。”在祛瘀散结的层面,我们虽然看不到一个快速直观的变化,但从古人有关气血津液对人体作用方面的理解以及长期的医疗实践上来看,行气确具有消癥散结的功效。在神阙穴施术亦可刺激相关经络,恢复脏腑气血,重塑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选用中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在神阙穴上进行闪罐操作。以中等吸附力每分钟闪罐 30 次,扣罐时,控制吸力令神阙穴周围皮肤略隆起,皮色微潮红,然后依附前臂的力量及抖腕的寸劲迅速将罐体倾斜拔起,伴随启罐可闻见干脆、明亮的“嘭”声,但严禁大吸力拔罐。体弱久病者应于闪罐过程中适当小吸力留罐,并相应缩短罐法治疗时间。治疗过程中,罐口烧烫后应及时更换火罐,闪罐至局部皮肤潮红、充血为度,或以临床症状减轻为度,治疗时间控制在 5~30 分钟,视病情轻重随症而定。

注意事项:闪罐时应控制好火力,避免吸附力过大造成局部不适或皮肤损害,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注意火罐温度,避免灼伤皮肤。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有任何不适,均应立刻停止操作。孕妇忌用,婴幼儿及老弱者慎用。

罐法总体属于泻法范畴,临床上一般用于实证为主,也可用于虚实夹杂证驱邪外出阶段,或者虚证。后两者需注意罐法操作的力度及时间,尤其是用于虚证,其作用仅为激活脏腑功能、刺激经气运行,要严格使用轻手法,控制时间。

2.灸法

神阙穴灸法运用历史悠久,因该穴本身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纵观古今,许多医案用其来达到培补元阳、养生延年的目的。历代医家也多擅长在神阙穴使用灸法或填药疗法来治疗各类虚寒性疾病,涉及现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及儿科等疾病,效果显著。而神气不足的疾病如淡漠、抑郁、痴呆等,或是神志过亢的病证如癫痫、失眠、狂躁之类,再或是诸如精神分裂症一类神志错乱性的疾病,均可通过神阙穴调神行气而进行整体治疗。除此之外,神阙穴艾灸在养生方面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在穴位上微通、微温,可达补气养精、却病延年的目的。

操作方法:患者侧卧或仰卧,依据辨证选用艾条悬灸、艾炷灸、盒灸、隔物灸等常规灸法,以中等火力为度,艾灸时间为 20~30 分钟,令患者感到持续舒适的温热,治疗过程中随时注意火力大小,及时调整时间和距离,以免治疗无效或烫伤。

注意事项:神阙穴不采用瘢痕灸,避免引发感染。灸法着眼于缓补,不宜操之过急一味增加艾灸温度或时间,以免灼伤。一般情况下,儿童不用明火灸,年老体弱者可适当缩短治疗时长,以长期、适宜为度。急性病和实证宜重灸,虚证和慢性病缓灸为宜。

三、临床治验

(一)哮喘急性期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咳嗽,喉间痰鸣,胸闷,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严重者可致喘脱之危重证候。

病机 肺气不宣,肾不纳气。证属上实下虚。

治法 神阙穴常规闪罐法,注意留罐时间;肺经俞、募穴刺络拔罐,肾经俞、募穴行火罐法;肺、肾原穴以针刺补泻随调;随证加减配穴。

分析 (1)神阙穴闪罐与留罐相结合:哮喘急性期为病情发作之时,最为严重的症状就是突然缺氧。本着急者治其标的原则,要尽快使痉挛的支气管松解,让空气能够通畅、自由地进出气道,缓解缺氧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由各种外邪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肾不纳气,须尽快通肃肺气,令清者升、浊者降,则喘自平。神阙穴为先天元气之居所,五脏六腑经气之会海,胡老师认为在气的源头施以闪罐,犹如于大海之底掀起涌波,于滞涩之处振山荡岳,利用闪罐法所特有的、连续的一张一弛、一松一紧的震荡作用,激发体内元气,推动经气周流,使滞涩之处松动,逆乱之气归元,则经气依照自身的运行规律顺势而行、借助罐力突破瘀滞,令肺气宣降如常,症状平复可期。同时,患者在病情发作期痛苦异常,有窒息感,自然伴随有明显的紧张、恐惧等情志障碍,使用神阙穴闪罐,一则从根本上调神,令五脏之神各归其位,防止失神;二则通过动态的闪罐,伴随启罐时节律性声响,转移患者注意力,从心理方面给予疏导,避免患者将注意力持续放在焦虑病情上面,亦可增强疗效。一般在该穴闪罐操作 5~10 分钟即可见效,中间间断留罐,病情较重者延长至15 分钟,至症状基本缓解。神阙穴闪罐结束后,参以辨证论治,若属于肝气郁结型,可在肝经期门等具疏肝理气作用的穴位再行手法,加强疗效。

(2)俞募配穴法:这是针灸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灵枢》中“偶刺”的代表配穴法。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与相应的脏腑接近,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灵枢·五邪》就提出用“俞募配穴”理论来治疗肺系疾病。在哮喘急性期,采用背俞穴和募穴交替使用的方式,第 1 日选用肺、肾背俞穴,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肺俞穴使用七星针叩刺至局部皮肤有出血点,然后留罐。此方法从近期作用来看属于泻法范畴,直接打开腠理毛孔,祛邪外出,缓解症状。而从远期作用来看,实则为补宜法,叩刺虽使毛细血管破裂造成局部表皮轻度瘀血,但人体对皮下微量血红蛋白沉积物的吸收过程则是一个良性刺激。肾俞穴仅使用火罐法以激发经气,不用泻法。治疗第 2 日换用两经的募穴中府及京门,操作方法同背俞穴,泻肺实,补肾虚。

(3)针刺肺、肾经原穴:原穴乃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反映内在脏腑的气血盛衰,通过原穴也可以调理所属脏腑的病变。肺、肾经皆以输为原,太渊穴用针刺泻法,太溪穴用补法,以降气肃肺、温肾纳气。

(4)辨证选穴:选择肺经经穴经渠、合穴尺泽为主穴。经主寒热喘咳,合主逆气而泄。经渠、尺泽穴可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的气喘症状。其余配穴随证加减。

以上四法,依次使用。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因本病属于标实本虚证,如果哮喘症状迅速缓解,则中病即止,上述四法不必全部使用,以免过度虚耗正气。

1 曾某,男,45 岁。1998 年 10 月 12 日初诊。

主诉:喘息 2 日。

现病史:典型哮喘症状发作已逾 3 年,每次予氨茶碱、沙丁胺醇气雾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能短时缓解,但很快又再度发作,严重程度一次甚于一次。本次症见呼吸短促,喉部痰鸣,面色晦暗,体胖舌大,苔淡白腻,脉滑。

诊断:哮喘(急性期)。

辨证:肺、脾、肾气虚为本,痰浊阻滞致肺气上逆为标。

针灸处方:神阙、太渊、太溪、丰隆、支沟、复溜。

治疗经过:予神阙穴闪罐与留罐交替法,每次留罐 3~5 分钟,直至局部皮肤潮红充血为度,经治 20 分钟后患者喘息渐平。次日复诊,稍感气紧,无喉间痰鸣,同样给予神阙穴闪罐与留罐治疗,加针刺太渊、太溪、丰隆、支沟、复溜,如此治疗 10 次,显效。随访 1 年未发。

神阙穴本身具有强大的培元固本功效,通行三焦之气,通过闪罐能显著改善气血瘀阻状况,使上逆之气机和顺下行。太渊、太溪以扶正,丰隆、支沟、复溜以祛痰湿,标本兼顾,故能起效。

2 张某,男,50 岁。2005 年 11 月 26 日初诊。

主诉:哮喘反复发作 2 年,加重 15 日。

现病史:患哮喘 2 年,间断性发作,发作时每予氨茶碱、沙丁胺醇气雾剂、糖皮质类激素等治疗后能短时缓解,后遇外感或天气变化等原因又再度发作,症状逐渐加重。就诊时症见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张口抬肩,不能平卧,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腻,质胖嫩,脉滑。

诊断:喘证。

辨证:痰浊阻滞气道,肾纳气功能失调。

针灸处方:神阙、肺俞、中府、太渊、太溪、肾俞、京门、丰隆、支沟。

治疗经过:以神阙穴闪罐法为主,配以肺俞、中府叩刺至皮肤局部微出血为度,针刺太渊、太溪。因患者年龄较大,闪罐时适当留罐。操作约 15 分钟后,患者呼吸急促的症状明显缓解,治疗 20 分钟后喘息基本停止。次日复诊时稍感气紧,神阙穴闪罐 5 分钟后气紧消失,肾俞、京门拔罐后针刺,再配以针刺丰隆、支沟,治疗 11 次后痊愈。随访 1 年未复发。

本案患者以气虚为主,痰浊为标。故用神阙穴闪罐以迅速缓解阻滞之痰浊,通利气道,使经脉畅通。太渊、太溪为两脏原穴,调两脏原气。肺经俞、募穴叩刺以泻肺实,肾经俞、募穴拔罐后针刺先泻其邪气,后调理脏腑,以补肾纳气。丰隆、支沟加强祛痰湿作用。

3 李某,男,50 岁。1991 年 1 月 5 日初诊。

主诉:患支气管哮喘已逾 28 年,1 日前又发作。

现病史:约 28 年前受凉后出现头重头痛,喷嚏,全身酸软乏力,咳嗽,予西药(具体药名不详)治疗后病情好转,然于第 4 日突发喉中哮鸣,呼吸急促,予静脉缓慢注射 5%葡萄糖 40 mL合地塞米松 10 mg、氨茶碱 0.25 g,5 分钟后病情缓解,续服氨茶碱每次 0.1 g,1 日 3 次,4 日后症状消失。但自此以后,若遇气候剧烈变化或劳累过度后即出现类似症状,均予静脉注射并口服上述药物后病情可得以缓解。近 10 年来,自觉身体状况变差,发作次数日渐趋频,每月 1~2 次(以前每年发作 3~4 次),且程度亦日趋严重,每需住院予以吸氧、平喘、激素等治疗 1 周后方可缓解。1 日前因其外出遇大风而致哮喘发作,经人介绍,到我处求治于针灸。刻诊:患者矮胖身材,精神萎靡,神清查体合作,面色虚浮 白,下睑水肿,喉中哮鸣,肺部听诊哮鸣音+++,呼吸急促,微咳,痰多,呈泡沫状,平素怕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食欲不振,夜尿量多,常自汗出,易感冒,脉滑,舌胖苔白滑。

诊断:哮喘。

辨证:痰湿阻肺,肺失宣降,肺脾肾三脏俱虚,以肺肾为主。

针灸处方:神阙、中府、太渊、太溪、颈百劳、定喘、肺俞等。

治疗经过:神阙穴拔罐,中府刺络拔罐,针刺太渊、太溪,行捻转泻法。约 5 分钟后患者气紧症状好转,治疗约 20 分钟后,气紧、喉中哮鸣显著好转,肺部听诊哮鸣音++,30 分钟治疗结束时,患者诉其近 3 年来从未有过如此舒适的感觉。治疗 1 周后,改作缓解期治疗方法,颈百劳、定喘、肺俞、脾俞、关元、足三里等强壮穴交替选用行麦粒灸,留灸疮。每周治疗 2~3 次,20 余次后改为每周治疗 1 次,3 个月为 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1 个月。连续治疗3 个疗程后,患者临床治愈。

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首先畅通气道、祛痰平喘为第一要务,因患者久病体弱,故神阙宜用留罐法,通调肺肾之气。同时,患者久病,易在发病前及急性发作期产生明显焦虑、抑郁等情志障碍,而使疾病恶化。通过神阙穴的调神作用,可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令气喘快速平复。肺肾二经原穴先泻其实,开门逐寇。治疗 1 周后改用培本固原法,以大补元气。膀胱经背部强壮穴交替麦粒灸,患者虽体质不佳,但对针灸的耐受能力较强,故灸后留灸疮,使艾灸之力直达脏腑,振奋阳气,填精益髓,卫外固表,避免外邪再引动宿疾。

(二)呃逆

临床表现 呃逆即打嗝,表现为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不受控制。

病机 胃气上逆。

治法 神阙穴闪罐,配合针刺鬼穴;针刺颈 4 和颈 7 夹脊穴、膈俞;运用四关穴和合穴。

分析 (1)神阙穴闪罐为主,配合针刺鬼穴:神阙闪罐常规操作,治疗时间 5~10 分钟,在治疗过程中,当闻见患者呃逆声渐低渐缓后,再令其保持仰卧位 1~2 小时,进一步促进胃气调和,此法疗效佳。鬼穴为调理精神情志的重要穴位,历代多用于治疗癫、狂、痫等与情志疾病相关的疾病,现代在治疗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方面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顽固性呃逆呈现有规律、不可控制的频繁胃气上逆,久病会导致患者逐渐出现心理上持续的挫败感和消极的情绪,反过来进一步影响疾病康复。配合鬼穴调神,可疏肝解郁、调畅情志,通过调节气机,使上逆之气归于常道,加快呃逆平复。

(2)针刺颈 4 和颈 7 夹脊穴、膈俞:夹脊穴紧邻脊柱,通过神经血管网络与内脏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支配膈肌的膈神经是由颈 3~5 神经根分支组成,颈4 夹脊穴为膈神经体表投影处,刺激该穴配合颈 7 夹脊穴、膈俞可直接作用于膈肌。病程在 2 周以内可采用针刺泻法,超过 2 周病程建议采用平补平泻法。

(3)运用四关穴:合谷配太冲为四关穴,该特定配伍在针灸处方中具有行气解郁、镇肝息风、活血止痛、祛风散寒、调气柔筋等作用。临床运用广泛,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4)运用合穴:合穴是五输穴中的一个要穴,合主逆气而泄,有良好的调气降逆的作用。可选用胃经、肝经、大肠经的合穴,也可以根据辨证选择相应经络的合穴,常规针刺手法。

各型呃逆均可结合饮水法,令患者饮用温热水,先将水含在口中,继而一口咽下,随即暂时屏气约 5 秒钟令胃气下行,重复以上步骤,至 5 次或显效。老幼体弱者可缓慢吞咽温热水,不宜用上述饮水法。若治疗后疗效仍欠佳者,可在双侧内关和足三里选用阿托品或地西泮注射液行穴位注射以加强治疗。

王某,男,53 岁。2007 年 5 月 10 初诊。

主诉:反复呃逆 7 日。

现病史:因饮食不慎出现呃逆,在外院曾予西药和输液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缓解,影响饮食、睡眠、工作等。就诊时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呃声连连,脘胁胀闷,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呃逆。

辨证:胃气上逆。

针灸处方:神阙、太冲、大陵、申脉、上星、曲池。

治疗经过:神阙穴闪罐操作 10 分钟左右,患者呃逆频率降低,有所缓解。次日复诊,配合针刺太冲、大陵等穴位,治疗后呃逆即停止,随访 3 个月未复发。

呃逆主要因胃气上逆所致,通过对神阙穴闪罐,通调中下焦气机,使气行归于常道。本案患者因病情导致情绪欠佳,故配穴选用太冲、大陵、申脉、上星、曲池等穴,以调理情志、疏畅气机。

(三)过敏性皮疹

临床表现 身体瘙痒,搔之出现红斑隆起,形如豆瓣,堆垒成片,发无定处,忽隐忽现,退后不留痕迹。

病机 禀赋不耐为本,阳热过盛(风热)诱发为标,属本虚标实。

治法 神阙穴闪罐法,随证选穴。

分析 急性期以神阙闪罐为主,以调和营卫、行气活血,配合大椎、曲池、风池、风市疏风散热,血海、三阴交凉血止痒,同时脾主四肢肌肉,故强调选用脾经的穴位,精准作用于病位。缓解期以培元固本为主。

钟某,女,28 岁。2017 年 8 月 23 日初诊。

主诉:散发性红疹伴瘙痒 3 日。

现病史:3 日前全身出现风疹团块、瘙痒,服抗过敏药物无缓解,1 日前症状明显加重。刻诊:颈部、双下肢、双上肢内侧皮肤有成簇的风团,瘙痒伴疼痛,按之皮色不变,表面粗糙,推之不动,无明显溢液。恶风怕冷,活动后易出汗,时有头晕耳鸣,眠差,经量少,舌质淡伴齿痕,苔白,脉细。

诊断:风疹。

辨证:脾胃气虚,风热外扰。

针灸处方:主穴为神阙、合谷、曲池、地机、血海、翳风,配穴为百会、四神聪、列缺、颊车、鹤顶、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治疗经过:上述穴位交替选用,主穴行毫针泻法,配穴行补法,留针 30 分钟,每隔 15 分钟行针 1 次,重点行针地机、曲池穴,行提插捻转泻法。针刺结束后,行神阙穴常规闪罐法,施术 15 分钟,经治后风疹团块明显减少。次日复诊,双侧上肢手的内侧风疹团块较集中,有黄色溢液,伴多个破损的结痂点,其余风疹团块明显减少。仍施前术,加双上肢内侧阿是穴隔纸灸,施术15~20 分钟。结束治疗后,患者皮损处疼痛减轻。8 月 25 日因有事患者未能三诊,致电告知病情好转,已无明显疼痛,双侧上肢内侧的风疹团块基本消失,未再溢液。8 月 27 日回访,风疹已愈。

风疹为本虚标实证,病位在皮,症状急,急者治其标,故主穴选用具有祛风凉血功效的穴位,以脾经、大肠经穴位为主,配穴百会、四神聪、神阙穴升提阳气,列缺、颊车、鹤顶主头项部、面部、下肢部病证,足三里、三阴交固本培元,太冲行气活血,实为补脾固本之要穴,兼与阿是穴相配,共奏补脾行气、活血祛风之功。同时,通过神阙穴闪罐而调御元神,神宁则气定,气定则风息。“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通过调元神以调心神,令痒痛皆消。

(四)急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 腹痛,腹泻,呕吐,肛门灼热。

病机 湿热气滞。

治法 神阙穴闪罐,随证选穴;腹部重灸。

分析 (1)神阙穴闪罐法,直接振动肠胃,使逆乱之气机先松散而渐归常道。随证可选取胃经、大肠经、胆经和肝经的合穴足三里、曲池、阳陵泉、曲泉穴,合主逆气而泄,可以起到止泻的作用;小肠经和大肠经的下合穴上巨虚、下巨虚,加强分清别浊功能,调理肠道气机;脾、胃经的合穴阴陵泉、足三里,能重振脾胃功能;内关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主通调胃心胸之气机,恢复中焦气血运行,气行常道,泻痢乃止。

(2)若上述治疗效果欠佳,可使用腹部盒灸法重灸。时间持续 30 分钟以上,以不烫伤皮肤的前提下尽量重灸,使艾灸之力直达胃肠,以除湿健脾、行气止泻。

李某,女,28 岁。2007 年 7 月 22 日初诊。

主诉:腹痛、泄泻 3 日。

现病史:患者 3 日前因误食冰箱内过期食品后出现胃部及右下腹胀痛,并伴水样便腹泻,每日 5~7 次,便量中等,自服黄连素片而症状未改善。刻诊:腹痛、腹泻,水样便,全身乏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检查大便常规未见异常。

诊断:泄泻。

辨证:胃肠湿热,气机阻滞。

针灸处方:神阙、足三里、丰隆。

治疗经过:神阙穴闪罐约 7 分钟后患者腹痛即减轻,再针刺双侧足三里、丰隆,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矢气。治疗 30 分钟后,患者解稀便 1 次,腹痛明显缓解。次日复诊,胃腹部微痛,予同样治疗,结束后疼痛消失,共治疗 2 次,腹泻停止。

神阙穴位于腹部正中,对胃肠疾病具有直接疗效。通过与脾胃的经络联系,具有分清别浊、涩肠止泻的功效。闪罐法涤荡肠胃气机,激活脏腑自身功能,令清者自升、浊者自降。配合针刺足三里以调胃气,丰隆清利湿热。数法齐下,故能显效。

(五)奔豚气

临床表现 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至咽喉、烦躁不安、发作欲死、反复发作为特点,以女性及易怒者多见。

病机 冲气上逆。

治法 神阙穴拔罐;复溜、照海、内关、期门、肝俞、筋缩行泻法;泻神门,补复溜;随证刺激膀胱经第 2 侧线穴位。

分析 (1)神阙穴拔罐,闪、留罐相结合。按常规操作,通过闪罐一松一紧的推动力,纵贯三焦之经,横络百骸之气,引上冲之气复归其元,疏泄条达重回于常,而奔豚自平。

(2)复溜、照海、内关、期门、肝俞、筋缩等穴,有滋水涵木的作用。因本病病机为实,故上述穴位选用梅花针叩刺或刮痧,直接开腠理,以疏通经络气机。

(3)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择心经原穴神门行泻法;补肾水,取肾经原穴复溜,施以补法。此法出于“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理论,肝气郁滞配合泻心火补肾水法,可显著加强临床疗效。

(4)缓解期的治疗:膀胱经背部第 2 侧线梅花针轻手法叩打,至局部皮肤潮红即可,不要求出血,取其激活强壮穴作用,避免疏泄太过,耗伤正气。

刘某,女,49 岁。2015 年 10 月 19 日初诊。

主诉:间歇性气从小腹上冲至胸 1 年多,加重 1 日。

现病史:患者于 1 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偶尔感觉有气从小腹部上冲至胃脘,时发时止,发作时难受至极,伴烦躁,止后如常。其后该症状发作程度逐渐加重,渐渐感觉气上冲至心胸处,发作欲死,持续时间 1~5 分钟不等,发作频率无规律,但以生气、受惊及外感后易出现。刻诊:面色不荣,伴腰膝酸软,平素怕冷,体虚自汗,易感冒,处于围绝经期,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诊断:奔豚气。

辨证:肾阳不足,冲气上逆。

针灸处方:神阙、复溜、照海,行补法,内关、三阴交、太冲、神门、肝俞、筋缩、涌泉。

治疗经过:神阙穴常规闪罐 10 分钟,小吸力留罐 5 分钟。闪罐过程中,患者即感小腹微温舒适。针刺双侧复溜、照海,行补法,内关、三阴交、太冲平补平泻,神门行泻法,肝俞、筋缩刺络拔罐,艾灸涌泉。经治当天起,奔豚气未再发作。治疗 5 次后,患者明显感觉身体轻松畅快,偶有生气但病情也未反复。随后再配合膀胱经背部第 2 侧线胸腰段行梅花针轻手法叩刺,又经治 10次后,未见病情复发。

实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本案患者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点,又处于围绝经期,肝肾本虚,气血已弱,导致奔豚之气上冲无度,累及心脉,烦躁欲死。冲脉“夹脐上行”,循行路线经过神阙穴,手少阴心之经筋也下系于脐,故通过神阙穴拔罐,可同时调节冲脉和心经经气。复溜、照海滋养肝肾,内关、太冲调气,泻神门以开门逐寇,三阴交养血,肝俞、筋缩平肝息风、宁神镇静,涌泉息风潜阳。诸穴配合,共奏平冲降逆之功。

(六)胃肠型感冒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兼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病机 风、寒、湿邪。

治法 神阙穴艾炷隔姜灸三大壮。

分析 姜是一种食药同源的中药,根据老嫩及炮制方法,有生姜、干姜和炮姜的区别。生姜性温, 味辛 ,归肺、脾、 胃经 ,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既有活血行气、祛寒除湿、发汗解毒等功效,又有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之功效。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胃、肺、心、肾、大肠经,有调和营卫、温中驱寒的功效。炮姜辛、苦、大热,重于回阳、温经止血。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守能走,炮姜守而不走。虽然三者侧重点不同,但主要功效是一致的,均无毒,以味厚浮而升阳为纲,临床上可根据具体病情辨证,选择适合之品。隔姜灸以患者达到微汗为度,若未出汗,则局部有温热感即可,不必强求发汗。

解某,女,37 岁。2019 年 4 月 6 日初诊。

主诉:受凉后恶寒伴恶心、腹痛腹泻 6 小时。

现病史:患者今晨骑电瓶车送孩子上学,当时感到有风直吹胃脘处,回家后出现恶寒、恶风、喷嚏,并逐渐感觉腹胀不适,未予重视。其后腹胀加重,伴恶心、腹痛,解稀便 1 次,服用藿香正气口服液 1 支,腹痛轻微缓解,仍伴有恶心、腹胀,食欲不振,遂来求诊。刻诊:胃脘不适,恶心,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风,打喷嚏,舌淡苔白腻,脉濡。

诊断:胃肠型感冒。

辨证:外感风寒,寒湿困脾。

针灸处方:神阙穴艾炷隔姜灸三大壮。

治疗经过:艾灸过程中,患者微微发汗,小腹温热感,恶寒、腹痛有所减轻。翌日复诊告知恶寒、恶心均有缓解,昨晚轻微腹泻 1 次,无明显腹痛。经治两次后,诸症悉除,第三次复诊,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感艾灸热力明显增大,伴汗出。

本案患者病因病机较为典型,风寒之邪直中阳明,与素体湿气合而发病。患者为外感初起,故选用发散走窜性更强的生姜作为艾灸介质,以图驱邪外出,邪祛自然正安。两次治疗后,患者正气来复,病情几愈,故第三次治疗时感艾灸热度增大,为体内风寒湿之邪祛除之验象。

(七)腹部包块

临床表现 腹部可用手触及包块,或胀满,或疼痛。

病机 气滞血瘀、痰湿凝结、虫积、阴寒凝滞等。

治法 将药饼置于神阙穴上,上施艾炷灸 3 壮,以局部明显温热感为宜,达到化瘀散结的目的。

分析 神阙穴内连多经多脏,通过艾灸火力,温通经络,促使药饼相应的药理作用直达病所,以祛除病邪,消肿散结。

药饼制法 根据腹部包块的性质配制中药粉,如气块配气药、血块配血药等,加入银甲片、适量面粉与相应中药粉混合均匀,倒入适量醋或酒调制成软硬适度、密度均匀、大小适宜的药饼。

包某,女,63 岁。2005 年 7 月 12 日初诊。

主诉:间歇性腹胀 6 个月,复发伴轻微腹痛 1 日。

现病史:患者于 6 个月前间断性感腹胀,消化不良,抹腹时偶可触及小包块,位置不固定,按压有轻微胀痛感,彩超检查发现散发性肠系膜囊肿,多为6 mm×8 mm左右,大者约 20 mm×15 mm,未予治疗。平素服用多潘立酮片、乳酸菌素片、藿香正气口服液等改善症状。昨日无明显诱因再发腹胀,伴轻微腹痛,遂来诊。刻诊:腹型肥胖,腹胀,轻微腹痛,消化不良,食欲欠佳,平素喜食肥甘,口腻,大便溏,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

诊断:腹痛。

辨证:痰湿凝结。

针灸处方:神阙穴。

药饼制法:茯苓 15 g、猪苓 12 g、厚朴 10 g、蚤休 15 g、乌梅 20 g、炮姜10 g、白芍 10 g、延胡索 15 g、僵蚕 20 g,上药加入银甲片共研为末,混合适量面粉,加入白酒调制为药饼。

治疗经过:治疗前调制好药饼,一个药饼灸两日即换。神阙穴隔药饼灸 5壮,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间隔 3 日。经治 2 次后,患者腹痛缓解。隔药饼灸 10 次后,腹胀亦未再复发,消化功能正常。共治疗 3 个疗程,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疗结束 1 周后复查彩超,显示肠系膜囊肿均有所减小,最大者为 18 mm×14 mm。

本案患者素体痰湿内盛,聚而成形,附着于腹内,黏滞难去,瘀滞不通,气机受阻则胀痛。神阙穴位于腹部正中,通过经脉交错与脾、胃、肝等多经多脏产生联系,能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药饼选择具有消瘀散结、化湿祛痰、行气活血的药物,通过艾灸神阙穴以温通经络,促使药力直达病所,故能显效。

(唐 倩 整理)

参考文献

[1]吴菲,陈新胜,曾盛锦,等.神阙穴闪罐法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 (1):35.

[2]胡玲香,赖龙胜,唐勇,等.神阙穴拔罐调气作用的理论认识与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2,22 (8):570.

[3]胡玲香.分期针灸治疗哮喘 50 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30-31.

[4]雷静涵,周涵,钱俊辉,等.调神阙穴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初探[J].北京中医药,2008,27 (7):512-513. qtPPQRHW126fyI4+rnHJ1XMGx0akBehBFjAN+V9VTGsN9ufR9Y6mOhCzITWrJ9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