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源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态势。了解信息源的不同类型,有助于加深对信息内涵及其特征的认识,为信息的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源是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得到的成品。信息源内涵丰富,不仅包括各种信息载体,也包括各种信息机构;不仅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料,也包括现代电子图书、报刊;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储存和信息传递机构,也包括各种信息生产机构。UNESCO出版的《文献术语》将其定义为:“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信息源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按信息资源所依附的载体可分为体载信息源、实物信息源、文献信息源、数字信息源四种类型。
体载信息源是指以人体为载体并能为他人识别的信息源,按其表述方式又可分为口语信息源和体语信息源。口语信息源存在于大脑的记忆中,通过语言来传播,即以大脑为信息载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谈、讨论和演讲等;体语信息源是以人的体态表述出来的信息资源,如表情、手势、姿态和舞蹈等。
实物信息源是指以实物为载体的信息源,依据实物的人工与天然特性又可分为以自然物质为载体的天然实物信息源(如博物馆陈列的各种文物)和以人工实物为载体的人工实物信息源(如产品、样品、样机、模型、雕塑等)。它们不仅都负载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具有强烈的真实感,用文字是难以描述的。
文献信息源是人类用文字、数据、图像、声频和视频等方式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信息源,从不同角度可有多种划分和归类。
1.按载体形式 分纸质文献、缩微文献、磁盘文献和光盘文献。
2.按文献信息的记录方式 分手写型文献、印刷型文献、声像型文献、电子型文献和网络型文献。
3.按文献级别 分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4.按出版形式 分常见文献(图书、期刊、报纸)和特种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技术档案、产品资料)。
5.按公开程度和易获取性 分白色文献、灰色文献和黑色文献。
数字信息资源(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按照数字图书馆联盟电子资源管理Ⅰ组(Digital Library Federal Electronic Resource Management I,DLF ERMI)的界定,是指借助计算机编码完成的可供直接获取和远端使用的多种形式的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也被称作“电子资源”(electronic resources)、“网络信息资源”(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数字信息资源主要有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两种形式。数据库是数字信息资源产生的最早的形式,是以特定方式编制和存储的数据资料,提供的是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其信息经过严格筛选、组织和整理,数据质量高、使用方便、可靠性强。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资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储存在光、磁等非印刷质的介质中,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发布、传递、储存的各类信息资源的总和。
数字信息资源在生产制作方式、信息符号、载体材料、载体形态等方面与传统的纸质文献完全不同,因此也具有与传统纸质文献完全不同的特点。
1.高度的共享性 数字信息可以进行大量的无差别复制,其复制品不存在任何质量和功能上的缺陷,同时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使数字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
2.类型的多样性 数字信息资源包含的信息类型多种多样,并且各种类型的数据又可借助计算机实现任意的组合编辑,具有打印输出及磁盘输出等多种输出方式。
3.检索的便利性 数字信息资源是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变成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来进行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因此,具有超强的检索功能,检索信息的速度快、途径多,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4.信息的时效性 由于数字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创造、交流和获取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文献的编辑出版时间,从而使信息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两千多年来,中医药文献在记录手段上经历了从刀刻、手写、雕版印刷、活字排版,到现在的激光排版、电脑编排等;在载体形态上经历了甲骨、金属、玉石、竹简、丝绸、纸张,到现在的高科技材料,已经形成了如同其他学科一样的纸质、缩微、磁盘、光盘等载体类型,它们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与作用。
1.纸质文献 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以手写、雕版或各种印刷技术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文献形式。如古代的刻本书与抄写书,现代各种印刷文献与笔记、手稿、书信、会议记录等。由于中医药文献的特殊性,古代中医药文献仍是以纸质文献为主,纸质文献便于阅读,利用方便,成本较低,缺点是知识信息记录密度低,因体积大而占用空间多,且易受自然环境影响而不易保管和传世。
2.缩微文献 一般以印刷型文献为母本,采用光学摄影技术,把文献的体积缩小,固化到感光材料或其他载体上,常见的有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和缩微卡片。为了抢救中医药古代文献,目前我国各大图书馆大多将珍本中医古籍进行缩微复制,为珍贵文献提供了安全的储存形式。
3.磁盘文献和光盘文献 都是以字节为基本存储单位,存储密度高、存取速度快、识别和提取易于实现自动化。光盘文献是电子出版物的主体。
1.手写型文献 指古代各种非印刷型文献(如甲骨、简策、帛书等)以及还没有正式付印的手稿。
2.印刷型文献 是传统的文献形式,主要以纸张为载体,通过印刷手段(油印、铅印、胶印、石印等)把负载知识的文字固化在纸张上。
3.电子型文献 又称机读型文献,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存储与处理,完成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形成电子型文献及形形色色的电子出版物,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电子新闻、电子会议录以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
4.声像型文献 又称视听资料,是一种非文字形式文献,由声音和图像传递知识,给人一种直观感觉,并能发挥文字型文献不能起到的独特作用。
5.网络型文献 是借助信息技术而存在于因特网上形式比较特殊的文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文献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使其所负载的信息内容既可世世代代地传递下去,也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传递,成为信息时代联系世界和沟通全人类思想的纽带。
按照文献级别,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1.零次文献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之前的知识信息,即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材料的口头交谈和行为表现,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情报信息;二是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或未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论文手稿、笔记、实验记录、会议记录和包括一些内部使用(通过公开正式的订购途径所不能获得)的书刊资料。零次文献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行为表现、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公开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不足。由于中医药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个性经验和言传、身教、意会的特点,故对中医药学零次文献的收集与利用十分重要。
2.一次文献 又称原始文献,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或得到的各种数据、概念、知识、经验及其总结。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和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其所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一次文献在整个文献中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所包括的新鲜内容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这些文献具有创造性、原始性和多样性等明显特征,是文献检索利用的主要对象。
3.二次文献 又称检索工具,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即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对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进行著录,或将其内容压缩,并按照一定的学科或专业加以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形式。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用以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如《全国报刊索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
二次文献具有检索与通报一次文献的双重功能,因此又称通报性文献或检索性文献。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系统反映原始文献信息,帮助读者用较少的时间浏览较多的文献信息,提供检索所需要的文献线索。
但近年来,有些文献在全文发表之前先以文摘的形式预先报道其内容,甚至只发表文摘而不发表原文,以致一次文献与二次文献的界限也就很难截然分开。
4.三次文献 又称综述文献,是指根据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概括论述而形成的文献。三次文献可分为综述研究类和参考工具类两大类型。综述研究类文献是在大量原始文献成果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综合评述的产物,诸如专题述评、总结报告、动态综述、进展通信、信息预测等;参考工具类文献是在大量的原始文献内容反映的原理、定律、事实、方法、公式、数据及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稳定、可靠而有用的知识,编写成供查阅参考的工具书文献,诸如手册、大全、年鉴、指南等。
总之,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加工的过程。它们所含的信息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零次文献和一次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的最终对象;二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基础上汇集而成的检索工具,带有浓缩性;三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及二次文献基础上分析概括出的成果,带有综合性。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四部经典著作的出现标志了中医学术体系已经建立。清乾隆中叶,出现了具有期刊性质的中医药文献形式的《吴医汇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乾嘉时期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实况,对中医学术的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末民初,中医药的报纸与期刊不断涌现。目前,中医药文献的生产、存储、传递及整理与研究手段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记录手段与出版技术日益先进,载体形式不断创新,出版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分为常见文献(图书、期刊、报纸)和特种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技术档案、产品资料)。
1.图书 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营销分类法》(CY/T 51 2008)中将图书定义为:“用文字或图画、符号记录知识于纸张等载体,并具有相当篇幅的非连续性出版物。”图书的特点是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理论性强、成熟可靠,尤其是教科书,其知识和理论具有权威性,是了解学科知识的主要文献依据。缺点是编辑出版周期长,知识的新颖性不够,传递信息速度慢,故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学科发展最新信息的来源,现代的电子图书的出版发行可弥补这一缺陷。
图书按其用途可分为三种类型。①阅读图书:包括教科书、专著、文集等;②检索用书:是以图书形式刊行的书目、题录、文摘等,供人们查找一定范围内信息线索的出版物;③参考工具书:包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图录、年表、历表等,是供人们释疑解难、翻检查考的出版物。
识别图书的主要依据有:书名、著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总页数、国际标准书号和中国标准书号等。
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SBN)是国际上通用的出版物标识编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2年公布的一项国际通用的出版物统一编号方法,由10位数字组成。2007年1月1日起,实行新版ISBN,由13位数字组成,分为5段,各段依次是前缀、组号(代表地区语种)、出版者号、书名号及校验位。前缀即在原来的10位数字前加上3位EAN(欧洲商品编号)图书产品代码“978或979”,同时把修订后的ISBN纳入国际标准产品编码(EAN UCC 13)的编码系统中,使其与国际标准产品编码统一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国际标准书号直接改变成EAN,使ISBN与EAN统一起来。
如201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文献检索》一书的ISBN号为978 7 5478 3400 8。第一段为前缀,由国际物品编码(EAN)组织提供;第二段代表国家、地区或语种,如0 美语,1 英语,2 法语,3 德语,4 日语,5 俄语,7 汉语等;第三段为出版者号,由国家或地区ISBN中心分配;第四段为书名号,出版者按出版顺序给所出版的每种图书的编号;第五段为校验位,用以校验前面12位数字在转录中有无错误。
正式出版的图书均有ISBN,它是每一种正式出版图书的唯一代码标识。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出版物代码,代表某种特定图书的某一版本,具有唯一性和专指性,读者可借此通过某些文献信息系统查询某种特定图书。
2002年1月,我国对《中国标准书号》(GB/T 5795 1986)进行了修订,删除了图书分类/种次号部分,采用国际标准书号结构。2006年10月18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颁布了《中国标准书号》(GB/T 5795 2006)国家标准,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2.期刊和报纸 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版式和连续编号,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医学期刊汇集了医学工作者的医药经验和工作成果,反映了医药学的进展及水平,是医药学研究的重要情报来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出版的科技期刊约12万种,年发行近30亿册,其中25%为生物、医学期刊,发行量在7亿册左右。期刊上刊载的论文大多数是一次文献,特点是出版周期短、报道文献速度快、内容新颖、学科广、数量大、种类多和发行及影响面广,是进行科学研究、交流学术思想经常利用的文献信息源。
期刊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自1665年1月在法国巴黎创刊的《学者杂志》和1665年3月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哲学汇刊》问世以来,其发展十分迅速,在科技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期刊是科技人员进行信息交流的正式、公开而有秩序的工具,被称为整个科学史上最成功的、无处不在的科学信息载体。
我国中医药期刊可分为中医类、中药类和中西医结合类三大类。清代吴门医派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共11卷,内容包括41位作者(加整理作者有58位)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也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中医药期刊。在2000—2019年间中医药期刊总计创刊超过52种,种类丰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中医药发展水平,立足于行业前沿,关注相关政策动态,跟踪中医药重大课题,及时分析中医药的新政策、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和新疗法,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
识别期刊的主要依据有:期刊名称,期刊出版的年、卷、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国内统一刊号(CN)等。
公开发行的期刊都有ISSN号,即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以实现对全世界期刊文献的管理。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由8位数字组成。8位数字分为两段,每段4位数字,中间用“”隔开,前7位是刊名代号,末位是计算机校验码。如ISSN 0256 7415(《新中医》)。
我国正式出版的期刊都有CN号,它由地区号、报刊登记号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组成,如CN44 1231/R(《新中医》)。
报纸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期刊,以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为主,也登载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报纸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其基本特点是内容新、涉及面广,是读者最多、影响最广的知识信息源。
及时性是报纸区别于其他文献的最主要特征,因而传递信息更快。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成果,往往作为一条消息先在报纸上披露出来,故报纸尤其是专业报纸也是科技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情报源。目前我国医药卫生方面公开出版的报纸有《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药报》等10余种。
3.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是指各国专利主管机构以及国际性专利组织,在审批专利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及其出版物的总称。专利文献包含已经申请或被确认为发现、发明、实用新型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研究、设计、开发和试验成果的有关资料,以及保护发明人、专利所有人及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注册证书持有人权利的有关资料的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文件(或其摘要)。广义上专利文献包括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分类表、专利检索工具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性文件;狭义上专利文献仅指各国(地区)专利主管机构公布的专利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专利制度,并由许多国家和组织用官方文字出版专利文献。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上90%~95%的发明能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并且许多发明只能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可以说,专利文献几乎记载了人类取得的每一个新技术成果,是最具权威性的世界技术的百科全书。因而专利文献对科学技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其他类型文献无法替代的。
识别专利文献的主要依据有:授权公告号、专利号、申请号、申请日、授权公告日、专利权人、专利名称和专利代理机构等。
4.标准文献 指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经济标准及其他具有标准性质的类似文件所组成的一种特种文献,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标准文献是指按规定程序制定,经公认权威机构(主管机关)批准的一整套在特定范围(领域)内必须执行的规格、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献,简称标准。广义标准文献是指与标准化工作有关的一切文献,包括标准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档案、宣传推广标准的手册及其他出版物,以及揭示报道标准文献信息的目录、索引等。
标准文献对标准化对象描述详细、完整,内容可靠和实用,有法律约束力,其时效性强,适用范围明确,是从事生产、设计、管理、产品检验、商品流通和科学研究的共同依据,也是执行技术政策所必需的工具。利用标准文献可了解各国经济政策、技术政策、生产水平、资源状况和标准水平,对引进、研制产品及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进行科学管理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识别标准文献的主要依据有:标准级别、分类号、标准号、标准名称、标准提出单位、审批单位、批准年月、实施日期和具体内容项目。
5.学位论文 这是伴随着世界上学位制度的实施而产生的,是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后,以此为内容撰写的,作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所提交评审的学术论文。一般有比较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内容较为丰富,具有文献分析面广、数据与图表量大、理论分析充分、参考文献多等特点,是不可忽视的信息源。学位论文需要导师审核,并通过专家答辩。只能是个人撰写,不能与他人合作,属于自己的专署文章。通常情况下,学位论文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论文。
学位论文是非卖品,也不公开发行,通常只在学位授予单位和按国家规定接受呈缴本的图书馆保存有副本,故学位论文的收集与利用不如其他类型的文献方便。各国学位论文的保管与报道方式不尽相同,通常在各国的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本国学位论文。国内收藏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定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国家图书馆。
识别学位论文的主要依据有:学位名称、导师姓名和学位授予机构等。
6.会议文献 指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形成的资料和出版物,包括会议前参会者预先提交的论文文摘、在会议上宣读或散发的论文、会上讨论的问题、交流的经验和情况等经整理编辑加工后而成的正式出版物(会议录)。会议论文的特点是传递情报比较及时、内容新颖、专业性和针对性强、种类繁多和出版形式多样,它是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经过挑选的,质量较高,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成就以及学科发展趋向,是一种重要的情报源。由于许多科学领域的新进展、新发现、新成就以及新设想都是最先在学术会议上披露的,因此学术会议本身就是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
会议文献有不同的划分形式。按出版时间的先后可分为会前、会中和会后三种类型。①会前文献包括征文启事、会议通知书、会议日程表、预印本和会前论文摘要等,其中预印本是在会前几个月内发至与会者或公开出售的会议资料,比会后正式出版的会议录要早1~2年,但内容完备性和准确性不及会议录,有些会议因不再出版会议录,故预印本就显得更加重要;②会议期间的会议文献有开幕词、讲话或报告、讨论记录、会议决议和闭幕词等;③会后文献有会议录、汇编、论文集、报告、学术讨论会报告、会议专刊等,其中会议录是会后将论文、报告及讨论记录整理汇编而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献。按组织形式和规模可分为国际性、地区性、全国性、学会或协会性、同行业联合性会议五大类。
识别会议文献的主要依据有:会议名称、会址、会期、主办单位和会议录的出版单位等。
7.科技报告 这是在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由科技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格式撰写的,以积累、传播和交流为目的,能完整而真实地反映其所从事科研活动的技术内容和经验的特种文献,又称研究报告、报告文献。科技报告的种类很多,按科技报告反映的研究阶段,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过程中的报告,如现状报告、预备报告、中间报告、进展报告和非正式报告等;另一类是研究工作结束时的报告,如总结报告、终结报告、试验结果报告、竣工报告、正式报告和公开报告等。按报告的使用范围可划分为:绝密报告、机密报告、秘密报告、非密限制发行报告、非密报告和解密报告等。
科技报告具有内容广泛、翔实、具体、完整,技术含量高,实用意义大,且便于交流、时效性好等其他文献类型所无法相比的特点和优势。做好科技报告工作可以提高科研起点,大量减少科研工作的重复劳动,节省科研投入,加速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报告是继图书、期刊、档案等类型文献之后出现的一种文献,它是人类科技发展和信息文化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的知识信息传播和利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在科技文献信息交流中都将它列于首位。在我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国防科技信息研究所等收藏有较全面的科技报告。
8.政府出版物 指各国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根据国家的命令出版的文献资料,具有官方性质,又称官方出版物,分为行政性和科技性两类。行政性文献(包括立法、司法文献)主要有政府法令、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决议、指示、统计资料等,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科技性文献主要是政府部门的研究报告、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政策文件、公开后的科技档案等。在各种政府出版物中,有的在未列入政府出版物前已经发表过,有的是初次发表,故可能与其他类型的文献有重复。政府出版物是政府用以发布政令和体现其思想、意志、行为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政府的思想、意志、行为产生社会效应的主要传播媒介,故对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状况及科技水平,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般不公开出售。
9.技术档案 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如课题任务书、计划、大纲、合同、试验记录、研究总结、工艺规程、工程设计图纸、施工记录、交接验收文件等。其内容真实、详尽、具体、准确可靠,保密性强,保存期长久,是科研和生产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具有很大参考价值,通常保存在各类档案部门。技术档案一般为内部使用,不公开出版发行,有些有密级限制,因此在参考文献和检索工具中极少引用。
10.产品资料 一般是指产品说明书,是各厂商为推销产品而印发的一种宣传性出版物。好的产品说明书含有丰富的内容,包括产品规格、性能、特点、产品专利号、构造原理、用途、使用方法、操作规程等。
文献评价是情报报道工作中对科学技术文献的学术价值的评估,是情报刊物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文献的鉴别和研究,评价其内在质量,借以选定具有报道价值的文献和确定其报道的方式。
评价的标准是文献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科学性表现在先进性和真实性两个方面,先进性是指文献中包含有新颖的独创的科学内容;真实性是指文献的内容真实可靠,无虚假和浮夸之处。重要性则是指其内容对有关学术领域产生的影响大小以及其论述的详尽程度和所包含情报的完整性。
能反映文献质量和水平的指标有很多,无非都是从量化和质化两个方面来评价,或者从论文和期刊的角度来评价,单一评价的科学性不高。但它们能从不同角度反映文献的特征,多种不同性质的评价指标能优势互补,更科学客观地展现评价效果。
1.被引频次(citation frequency ) 论文被引频次是指自论文公开发表以来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包括他引和自引。科学论文的价值在于被他人使用,他引频次越高,说明论文的使用价值越大。一篇好的原创论文对后续研究能起到参考和推动作用,甚至能孕育出一个新的学科,并且每年都有一定的被引次数。
期刊被引频次是由单篇论文被引频次构成的,期刊上的论文被引频次越多,则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例如,在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诞生50周年时,期刊 Nαture 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统计数据,统计了当时所有科研论文的引用次数数据,有3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超过了100000,遥遥领先。这3篇论文涵盖的领域属于生物技术,该领域也占了被引用最多文章的大部分名额,说明生物技术是当时研究的一个热点,同时也体现了该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在统计期刊被引频次时,可以根据需要加上一些条件限制,如时域、学科和统计源。时域是指统计的年限,年限的长短可根据需要灵活选定,一般最低年限为1年,这也是最常用的年限,亦可做若干年的累积统计;以学科范围为统计条件,实际上就是在时域条件的基础上再加以学科范围的限制,同一个统计对象,有学科限制的统计结果必然要小于无学科限制的统计结果;以统计源范围作为先决条件,一般是特殊用户出于特殊需要专门指定统计源范围而附加的条件,统计源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期刊被引频次的大小,同一种期刊在统计源相同、统计条件不同时,其被引频次是不同的。
2.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 这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它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由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1998年,尤金·加菲得又在《科学家》( The Scientists )杂志中叙述了影响因子的产生过程,说明他最初提出影响因子的目的是为现刊目次(Current Contents)评估和挑选期刊。人们所说的影响因子一般是指从1975年开始,JCR每年提供上一年度世界范围期刊的引用数据,给出该数据库收录的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2023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2023年)=A/B(A=该期刊2021—2022年所有文章在2023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该期刊2021—2022年所有文章数)。
一般而言,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就表明其被引用的程度越高,它的影响力和学术水平也就越高。例如,期刊 Nαture 2023年的影响因子是50.5,医学研究与实验方面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 Asiun Biomedicirne 只有0.4。它反映的是期刊的近期情况,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期刊刊龄等因素而引起的引文次数上的偏差。在JCR中还会提供一项指标,被称为期刊即时指数(immediacy index),这个指标的计算是以年为单位的,如某一期刊的即时指数是利用当年期刊文章获得的总引用数量除以当年发表文章的总量。这个指数可以衡量一个期刊中文章在年内被引用的速度,通常来说对于比较活跃的前沿领域更有意义。
3.h指数(h-index ) 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Jorge Hirsch)于2005年提出,用于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该指数兼顾了研究人员的文献产出量和文献被引量,是对个人学术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例如,著名免疫学专家理查德·弗拉维尔(Richard Flavell)发表的900篇文章中,有107篇文献分别被引用了107次以上,那么他的h指数就是107。
h指数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对“质”与“量”的兼顾,能对学者进行较为公正的评价。除此之外,h指数的计算容易实现,仅仅通过简单的测量就能用单一的指标来描述学者的生产率及影响力。h指数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学者片面地追求论文数量而忽略了论文的质量,又能有效激发学者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的热情。
4.期刊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 ) 指某一期刊的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是测量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它不是针对个别文献或某一组文献,而是对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文献的总和而言。一般来说,比较稳定的学科,其期刊被引半衰期要比发展较快、较活跃学科的期刊被引半衰期长;基础理论学科的期刊被引半衰期要比技术学科的期刊被引半衰期长;历史悠久的学科期刊被引半衰期要比新兴学科的期刊被引半衰期长。期刊被引半衰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期刊领域、文章类型、作者数量、引用文献数量等。
期刊被引半衰期不仅可以是测量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还可以用于评估学术界中某个领域的发展趋势。较短的被引半衰期通常意味着该领域正在迅速发展,而较长的被引半衰期则意味着该领域已经逐渐稳定。此外,某些领域领先的期刊的被引半衰期相对较长,这表明这些期刊对于领域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很大。因此,期刊被引半衰期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评估期刊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在1931年,著名的文献学家布拉德福(Samuel Clement Bradford)首次揭示了文献的集中与分散规律,并由此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期刊称为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刊载水平较高的某一学科(专业)的文献,能反映该学科(专业)最新成果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水平和动态,旨在揭示一定时期中期刊的发展概貌,为图书情报界、出版界及学术界提供一种参考工具。目前核心期刊评价标准包括期刊的论文质量、学术影响力、被引用次数、作者的学术声誉等因素。通常情况下核心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h指数都较高。
1.国内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核心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引文法、文摘法、累计百分比法、流通率法、综合评价法等。目前,国内较著名的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也是常说的“七大核心”。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制项目组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牵头,几十家高校图书馆和合作单位共同参研。在2008年之前每4年更新研究和编制出版一次,2008年之后,改为每3年更新研究和编制出版一次,每版都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研制方法上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求研究成果能更科学合理地反映客观实际。《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24年3月底正式出版发行。此前已经出版了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2017、2020年版共10版,主要为图书情报部门对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估与订购、为读者导读提供参考依据。2023版研究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学科评价方法,核心期刊定量评价采用被摘量(全文、摘要)、被摘率(全文、摘要)、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5年他引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论文被引指数、互引指数、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国家级、省部级)、Web下载量、Web下载率等评价指标;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专家定性评审。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式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核心期刊。
(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创建于1989年,是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被誉为“中国的SCI”。CSCD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两部分。
(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2000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光盘版正式发布。
(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The key magazine of China technology):是选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
2.核心期刊的意义 首先,在于指导读者阅读,使读者通过阅读少量的核心期刊就能获得较大的情报量,并能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于指导图书情报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收藏,以提高文献的完整性和较高的文献保障率。最后,发表在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更能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从而扩大学术影响力。
引文数据库就是将各种参考文献的内容按照一定规则记录下来,集成为一个规范的数据集。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建立著者、关键词、机构、文献名称等检索点,满足作者论著被引、专题文献被引、期刊和专著等文献被引、机构论著被引、个人和机构发表论文等情况的检索。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知名引文数据库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国内的主要引文数据库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等;国外主要引文数据库有Web of Science、Scopu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