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信息及相关概念

信息(information)是一个内涵极为广泛的概念,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思维活动中。与信息相关的概念有“知识”“情报”和“文献”。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但相互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

一、信息

信息一词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中《暮春怀故人》的“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诗句中,英文information来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n,原意是解释、陈述,指信息传递的过程,在20世纪中叶以后其本质才不断被揭示,并被引入哲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传播学、情报学、管理学、通信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现代信息概念最早是1928年哈特莱(Hartley)在《信息传输》一文中提出的,他第一次指出信息与消息的区别,并设想用数学方法描述信息量。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在著名的《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接收一方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在自然科学语境下,香农信息论中的信息,是通信工程学的概念。此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引入信息的概念,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信息的本质。因此,信息一词往往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在控制、通信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内,信息是信号和数据的同义词;在情报检索、新闻传播和经济管理等领域内,信息是消息和情报的同义词;在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内,信息是新知识的同义词。

科学的信息概念可以概括如下: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我国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术语》(GB/T 4894 2009)中对信息定义为:“信息是被交流的知识”,“信息”是在通信过程中为了增加知识用以代表信息的一般消息。

(一)信息的属性

所谓信息的属性,是指信息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作为特殊形态的客观事物,信息主要有以下性质。

1.普遍性 信息充满着广袤的宇宙,是物质固有的普遍属性。信息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机器之间、人机之间、动物之间、植物之间、细胞之间等,都可以进行信息交流。

2.客观性 就世界的整体而言,信息统一于物质世界,信息的根源是物质世界。信息的存储、传播依靠物质和能量,它无所谓始,也无所谓终,它与整个物质世界共存。

3.中介性 就物质世界的层次来看,信息既区别于物质又区别于精神。它的内核不是具体的物质和能量,尽管有些信息是通过文字、图像等具体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它本身却没有质量,也不占有空间,它是介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过渡状态的东西,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

4.增殖性 随着事物的不断变化,信息将不断扩充,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

5.传递性 信息可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从一点传递到另一点,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文献、电话、电报、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和电子计算机等进行传递。

6.可储性 信息可以收集、加工、整理、筛选、归纳、综合,并可以通过记忆和各种载体记载下来。

7.转换性 只要信息的含义、内容不变,其存在形式可以相互转换,如专业论著、技术标准等可以转换成生产工艺、具体产品等。

8.可知性 信息是可为人们感知的,但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差异性,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对其认识可能不同。

9.共享性 信息可以多方向、多层次传播,为人们所共享,但不失去其内容,与实物交易不同。

(二)信息的功能

信息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下面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1.帮助人们全面认识宇宙的发展 信息扩大了人们对世界的科学认识,揭示了客观世界层次和要素新的一面,有助于人们认识宇宙发展中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2.帮助人们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 可以用来消除人们在认识上的某种不确定性,其消除不确定性的程度与信息接受者的思想意识、知识结构有关,人类认识就是不断地从外界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

3.信息是人类可利用的资源 与物质、能量一样,信息是一种资源。物质提供材料,能量提供动力,信息则提供知识、智慧和情报。

二、知识

知识历来是哲学中认识论研究的对象,故常见的有关知识的定义多是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的。《教育词典》将知识定义为:“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术语》(GB/T 4894 2009)将知识定义为:“基于推理并经过证实的认识。”

知识可分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人力知识(know-who)、检索知识(know-where)五种类型。检索知识是一种如何在知识与信息的海洋中寻觅、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知识,17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一)知识的属性

所谓知识的属性是指知识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主要表现是在以下方面。

1.意识性 知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只有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它、识别它和利用它。知识通常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预见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的存在。

2.信息性 信息是产生知识的原料,知识是被人们理解、认识并经大脑重新组织和系列化了的信息,信息提炼为知识的过程称为思维。

3.实践性 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产生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科学知识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

4.规律性 人们对实践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人们获得的知识在一定层面上揭示了事物及其运动过程的规律性。

5.继承性 每一次新知识的产生,既是原有知识的深化与发展,又是更新的知识产生的基础和前提,知识被记录或被物化为劳动产品后,可以世代相传和利用。

6.渗透性 随着知识门类的增多,各种知识可以相互渗透,形成许多新的知识门类,形成科学知识的网状结构体系。

(二)知识的功能

知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1.知识是文明程度的标志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主要看其创造、吸收、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知识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工具的进步、劳动对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都是知识推动的结果。

3.知识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动力 知识是科学教育的内容,能促进人类智能的改善。

人们通过对信息进行归纳、演绎、比较,使其有价值的部分与已有的人类知识体系相融合,就转变成知识。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对太阳病的记载:“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太阳病”是当时人们对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但当人们对这些有关“太阳病”的条文信息进行归纳和对比就会发现:当时所谓的“太阳病”除了具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的共同特点外,还可以根据脉证分为“中风”和“伤寒”两种类型。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即为中风;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紧的,则为伤寒。所以,有价值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合后就形成了新的知识。

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是人类的第二资源,具有指导与推动人们开发和利用第一资源(物质资源)的作用。

三、情报

情报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经过选择而传递给用户的信息。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情报的最初含义是指那些时间性很强的消息传递,即把情报视为一种活动,如军事、谍报工作。《辞源》最早的版本(1915年10月版)将情报解释为:“军中集种种报告,并预见之机兆,定敌情如何,而报于上官者。”《辞海》初版(1939年10月版)解释为:“战时关于敌情之报告,曰情报。”这是我国早期最原始的情报定义,反映了情报作为消息传递的功能及构成情报的两个基本要素“情”与“报”,强调情况、消息的传递报道作用。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创造与传播知识的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专职情报机构的主要工作是使知识有序化,以解决情报检索问题。于是,情报概念也有了新发展,认为情报是作为存储、传递和转换的对象的知识。为了满足用户的多种需要,有学者从特定概念出发,提出情报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对特定的人提供的有用知识。为了解决情报资料激增给决策人员有效服务的问题,情报工作由一般文献工作阶段进入了侧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情报分析研究阶段,情报的定义增添了新的内容,提出情报是判断、意志、决心、行动所需要的能指引方向的知识和智慧,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是激活了的知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情报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问题而需要的知识;僵死的资料不是情报,情报是激活了的、活化了的知识。

(一)情报的属性

所谓情报的属性是指情报本身固有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知识性与信息性 情报必须具有实质内容,凡人们需要的各种知识或信息,如事实、数据、图像、信息和消息等,都可以成为情报的内容,没有内容的情报是不可能存在的。

2.动态性 无论多么重要的成果,人们不知道其存在就不能成为情报,情报处于运动状态中,用户主动搜集情报,情报机构采用先进载体和手段主动传递、研究情报,促使更多的静态知识成为动态情报。

3.效用性 人们利用情报是为了获得实际效益,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竞争,同一情报因时间、地区、对象不同呈现出的效益也不同,情报针对性越强,就越能促进人们达到目的。

4.社会性 情报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存储于社会系统,并为社会广泛地选择利用。

5.语言性 情报必须通过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进行表达、传播,正是由于情报的语言性,才使它能够记录在各种载体上。

6.可塑性 在情报的加工整理过程中,既可概括归纳,使之精炼浓缩,又可补充综合,使之系统全面。

7.时间性 特定情报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内传递和利用才会产生更大效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的效用性也会随之降低。

(二)情报的功能

在信息社会中,情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启迪思维,增长知识,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②帮助决策,协调管理,节约各项事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③了解动向,解决问题,加快人们各项活动的进程,以便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获胜。

四、文献

文献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有关“文献”概念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朱熹解释为:“文,典籍也;献,贤也。”元代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他自己的专著《文献通考》,他把“文献”概念的内涵表述为可做叙事、论事佐证的古今典籍及圣贤的言论。后来,文献概念的内涵偏指著述或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第1部分:总则》(GB 3792.1 2009)将文献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具体地说,文献是指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作为记录手段,将信息记录或描述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并能起到存储、传播信息情报和知识作用的一切载体。为与其他相关国际标准相一致,2021年我国发布的新标准《信息与文献资源描述》(GB 3792 2021)代替了原标准《文献著录第1部分:总则》,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在新标准中将“文献”改为“资源”。

文献由内容信息、物质载体、符号系统和记录方式四要素构成:①内容信息是指文献的思想内容,即文献所记录的知识;②物质载体是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③符号系统是信息的携带者;④记录方式则是代表文献的符号进入载体的方法和过程(数字与非数字式)。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共同促成文献的形成、传播与交流。

(一)文献的属性

所谓文献的属性,是文献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知识信息性 这是文献的本质属性,知识是文献的实质内容,离开知识信息,文献便不复存在,传递信息、记录知识是文献的基本功能。

2.物质实体性 载体是文献的存在形式,文献所表达的知识信息内容必须借助一定的信息符号、依附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长时期保存和传递。

3.人工记录性 文献所蕴涵的知识信息是通过人们用各种方式将其记录在载体上的,而不是天然加载在物质实体上的。

4.动态发展性 文献并非处于静止状态,而是按新陈代谢的规律运动着。随着人类记录水平的提高,信息交流的频繁,文献的数量日趋庞大,形式日益多样。与此同时,文献的老化速度也在加快,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形成了有规律的运动。

(二)文献的功能

文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存储知识信息 文献是知识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积累和保存知识的工具,人类所有的知识成果都只有记录于文献,才能保存和流传;文献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人们正是通过文献了解相关学科信息,通过文献得悉某一科技成果或创造发明诞生于何时,被记录在何种科技文献之中等具体情况。

2.传递知识信息 文献能帮助人们克服时间与空间上的障碍,传递、交流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信息的增加和融合,增进人们思想感情的联系和交流,成为人类知识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

3.教育功能 通过阅读文献,人们可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认识水平和基本素质。

五、信息、知识、文献与情报之间的相互关系

信息包含了知识、文献和情报。其中,知识是人类大脑对低级和高级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的有用的高级信息;文献则记载着经过加工的高级信息,但文献不是信息的全部;情报传递着能为人类所接受的一切有用的信息,可以是未经加工的低级信息,也可以是经过加工的高级信息。

知识是人类对各种信息认识和加工形成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大脑对大量信息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即高级信息;而信息仅仅是人类大脑加工形成知识的原料。人类既要通过信息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又要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组成知识。知识是已经被人类所认识的一部分信息,迄今尚有许多信息未被人类所认识。

文献是一种具有特殊存在形式的信息,是固化在载体上的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已经记录在文献中。文献是传递交流信息、知识和情报的主要媒介,是最重要的情报源,然而文献不是情报的全部。情报不仅是在传递中为人类所接受和利用的知识,也可能是为人类所感知、接受和利用的信息。

情报不是全部的信息、知识和文献,而是经过筛选后能满足特定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文献。情报可来自口头、实物,但更多的是来自文献。

由此可见,信息、知识、文献和情报四者各自具有不同的内涵,但这四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eXDokEaxmeGus0WP2JPBIPzB8h4P8GBhRAK7CYCwoznGO9hgBgPiunLjwgSDEP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