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个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必要条件。信息素养不仅关乎个人在信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教育在国内外逐渐得到重视。

一、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

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AASL)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ECT)发布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发布了各专业领域的信息素养标准,如《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人类学与社会学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等。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召开了以信息素养为主题的世界性大会,并发布了两个重要宣言,即《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2015年,ACRL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替代之前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引入了“阈概念”“元素养”“元认知”等革新性概念。

我国也积极参与、推动信息素养的普及与发展,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于2021年3月12日发布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该规范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要求指出,信息素养是个体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整合、管理和评价信息,理解、建构和创造新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思维及修养。信息素养培育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

信息素养的组成要素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信息伦理与安全。信息意识包括:①具有对信息真伪性、实用性、及时性辨别的意识;②根据信息价值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③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意识;④具有发现并挖掘信息技术及信息在教学、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意识;⑤具有积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对教学、学习进行优化与创新,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⑥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应用的限制性条件;⑦具有勇于面对、积极克服信息化教学和学习中困难的意识;⑧具有积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以提升自身信息认知水平的意识。

信息知识包括:①了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知识;②了解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③了解信息安全和信息产权的基础知识;④掌握学科领域中信息化教学、学习、科研等相关设备、系统、软件的使用方法;⑤了解寻求信息专家(如图书馆员、信息化技术支持人员等)指导的渠道。

信息应用能力包括:①能够选择合适的查询工具和检索策略获取所需信息,并甄别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学术价值;②能够结合自身需求,有效组织、加工和整合信息,解决教学、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③能够使用信息工具将获取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类、组织和保存,建立个人资源库;④能够评价、筛选信息,并将选择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⑤能够根据教学和学习需求,合理选择并灵活调整教学和学习策略;⑥具备创新创造能力,能够发现和提炼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研究问题;⑦能够基于现实条件积极创造、改进、发布和完善信息,能够合理选择在不同场合或环境中交流与分享信息的方式;⑧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准确表达和交流信息。

信息伦理与安全包括: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认同信息劳动的价值;②不浏览和传播虚假消息和有害信息;③信息利用及生产过程中,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学术不端;④信息利用及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个人和他人隐私信息;⑤掌握信息安全技能,防范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等攻击;⑥对重要信息数据进行定期备份。

该规范还指出,高等学校应积极开展信息素养培养,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方式,不断拓展教育内容,开展以学分课程为主、嵌入式教学和培训讲座为辅,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推进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与深化,系统性、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水平。

二、中医药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各类文献信息数量剧增,新学科的不断出现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的加快又使各专业文献日益分散。对中医药学来说,还有一个如何利用与开发数量庞大而内容广博的中医药古代文献问题。文献需求的专指性所产生的矛盾日趋严重,制约了对文献的利用。为解决这一矛盾,文献信息机构在不断加强信息检索服务的同时,也要求专业人员自己掌握与提高文献信息检索的技能,而对作为专业人员后备力量的高校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信息检索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不少高校(包括中医院校)开始给教师、科研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讲座,继而发展为文献检索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因势利导,从1984年起多次发文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要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并开好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文件指出:“为了跟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步伐,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在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让学生具有掌握知识情报的意识,具有获取与利用文献的技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很有必要,各高等学校(包括社会科学和理工农医各专业院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部〔84〕教高一司004号文《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和研究生增强情报意识,初步掌握利用文献与情报的技能。它不仅有助于当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人们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总结我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又颁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1996年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986年,全国中医药图书情报工作协作委员会在沈阳召开了全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研讨会。会议决定把教材建设作为文献检索教学研究的主要工作,会后即编写出版了供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使用的文献检索教材——《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全国高等院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系列教材)。该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中医药文献检索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0多年来,我国中医高校的文献检索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专业结构合理与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本科教材已出至第7版。第2版教材荣获1990—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教材二等奖,第4版被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列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改革教材”,第5版被选入“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第6版列入“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创新课程‘十三五’规划教材”。第7版更名为《中医药信息检索与利用》,并列入“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创新课程‘十四五’精品教材”。

三、中医药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作用

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医药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和利用已成为中医药研究、教学和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具备创新能力是对新时代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素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教育,通过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增强其对知识信息学习利用的自觉性与主观能动权;通过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增强其检索、分析、利用,进而重组与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

2.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 随着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文献信息利用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学生获取大量新知识主要靠自学。自学能力的提高,除了方法因素外,还必须具备能够独立进行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别、转化并加以掌握、运用与创造的能力。学生在对信息的查阅中主动寻找与掌握所学专业新的知识信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与新的理论技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拓展,并始终伴随学科的发展而更新,增强了终身学习的主动性。

3.有助于增强科研功底 马克思指出,科学的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以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可见,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都要从已有的知识和成果出发。因此,记载着这些知识信息的文献,在科学研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如果不具备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技能,就不可能有效地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或教训,要想创新是不可能的,科研质量和科研效率也是无法提高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本身就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法和技能是科研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4.有助于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各国、各地区及各行业提升竞争力的知识源泉。人们的信息意识是开发信息资源的主体动力,信息意识不仅控制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认识,而且在信息的获取、利用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但仅仅有信息意识还不够,方法不对或技术不行,也影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果。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好比是开发信息资源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掌握了它,就能打开信息资源宝库的大门;掌握的技术越精湛,就越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有效发挥知识信息的作用,将潜在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从而促进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中医药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

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已遍及各个学科,中医药信息检索与利用只是其中的一门。中医药信息资源跨越古今,涉及信息类型多样、数量庞大、更新速度快,故在教学内容与理念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侧重点。

1.教学内容 关于文献信息的各种类型、信息检索语言与检索途径、信息检索方法、技能与检索策略等基础知识以及文献的积累与管理利用,是高校所有专业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共同的内容。根据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在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中还应侧重中医药图书检索、期刊论文检索、特种文献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等内容的传授。

2.教学理念 新时期网络环境下,中医药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信息检索知识及技巧,而是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资源分析和解决中医药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理念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改变传统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实践、深度参与、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以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的终身学习能力。 atPdmSqgkrY0P0lyYX1N9qpnFDaI7+kJ2J9PMja+9Phkuxe1X9mKC5b3YcgrJJT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