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出水陶瓷

随着水下考古的兴起,人们对于水下文化遗存的了解也逐渐深入。至迟从晚唐时期开始,中国的陶瓷器已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输出到国外 [24] ,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所到的西亚和海上,还是中国唐代东西洋航路所及之处,都发现了唐代瓷器的碎片,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也把这条运输陶瓷器的海上航路直接称为“陶瓷之路” [25] 。陶瓷作为海上贸易的重要货物,仅一艘海船就可能携带上万件甚至几十万件陶瓷器,而这些陶瓷器上往往保存着十分重要的考古学信息,无形中赋予其得天独厚的历史价值而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一些重要水下考古遗存出水陶瓷器的详细信息列于表1-2中。

表1-2 环中国海地区重要水下沉船遗址及出水陶瓷器情况

对于宋代以前的陶瓷器外输情况,虽然缺少文献资料的记载,但经现代考古发现证实,唐代外销瓷以越窑、邢窑、定窑以及长沙窑瓷器为主,品种除了传统的青瓷、白瓷之外,还有根据国外的需要专门烧制的陶瓷器,因而颇具异国风情。1998年在印尼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就出水了67 000余件陶瓷器,其中长沙窑瓷器占绝大多数,此外还有少量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巩义窑唐青花瓷等 [26]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南宋以后,泉州逐渐取代广州成为第一大港,促使以泉州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窑业迅速繁荣,出现大量专门用以外销的瓷窑体系 [27] ,陶瓷器外销量急剧增长。1987年发现于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的“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出水的陶瓷器就包括景德镇、龙泉、德化、磁灶、义窑、建窑等多个窑系几十种类型的陶瓷器产品 [28] 。1996年首次发现于西沙群岛中部华光礁的“华光礁Ⅰ号”宋代沉船,共出水陶瓷器近万件,多为典型的外销陶瓷器,以福建地区民窑的粗瓷产品为主 [29]

从南宋至元代,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白瓷通过各大港口持续向海外输出,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被发现于2006年,被发现时该沉船已遭受盗捞破坏,出水遗物绝大部分为陶瓷器,其中以青釉瓷为主,共603件,均为浙江龙泉窑产品 [30] 。韩国新安元代沉船于1976年被发现,这是一艘由中国宁波港出发驶向日本的商船,出水陶瓷器中以龙泉窑系的青瓷和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为主,共17 000余件 [31] 。西沙群岛石屿二号沉船遗址被发现于2010年,出水瓷器包括青花瓷、卵白釉等种类,以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等窑口的产品为主 [32] 。这些出水陶瓷器无疑是宋元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陶瓷器生产和外销的有力见证。

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器生产与对外输出的重要变革时期,欧洲各国的商船逐渐深入到环中国海贸易圈内,而明清政府的海洋政策也不够明朗。在外销瓷品种上,由于景德镇青花瓷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单色釉瓷也逐渐为青花瓷所取代,青花瓷的数量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33] 。这些变化反映在东南地区的窑业生产上就是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仿烧景德镇青花瓷的窑场,反映在陶瓷器上就是大量此类型的青花瓷被打捞出水。“南澳Ⅰ号”明代沉船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于2007年被发现 [34] ,出水的数万件陶瓷器主要为福建漳州窑系和江西景德镇窑系的青花瓷 [35] 。此外,福建平潭“老牛礁Ⅰ号”和“九梁Ⅰ号”明代沉船出水陶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均系景德镇民窑产品 [36-37] ,制作较为粗糙,而2005年在平潭同一片海域发现的“碗礁Ⅰ号”清代沉船出水了大量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的青花瓷,这批瓷器制作精细、纹饰精美、种类丰富,代表着当时民窑的最高生产水平 [38] 。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宁波市象山县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发现了“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出水的陶瓷器同样以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为主,另有少量五彩瓷 [39] 。此外,闽南沿海地区的德化窑系产品也在明清外销瓷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99年,“泰兴号”商船为一家澳大利亚海洋公司所打捞,出水的35万余件陶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均系德化窑的产品 [40] ML5318T/KwUocoVVUyxnQW8rs8jUxQ6gJbZiq5WnRpR9ZECmT1NrcIvHPgGPfi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