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灿烂文明曾创造并留存下来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伴随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水下文化遗存的了解逐渐深入,水下考古文物的科学研究与保护也日益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

我国沿海蕴藏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与古代发达的海上贸易是密不可分的。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也带来了极高的风险,在上千年的航路上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沉船与随船倾覆的货物。水下考古出水的文物中陶瓷类文物往往占据绝大多数,陶瓷器作为海上贸易的重要货物,蕴含着重要考古学信息和得天独厚的历史价值,因而成为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对象。

然而,出水的古代陶瓷器在与所处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现象,也给出水后的文物处理、研究和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大量中国古代沉船中的外销陶瓷器被打捞出水,为出水陶瓷器的劣化机理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本书针对当前水下考古出水陶瓷器基础研究的不足及瓶颈问题,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将模拟实验与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深入探索陶瓷文物本体、水下环境、海浪冲蚀、污染物、海洋生物等因素对出水陶瓷器劣化过程的作用,探讨机械损伤、化学蚀变、生物污损这三者的综合作用及相互关联,探究复杂凝结物对于陶瓷器劣化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出水陶瓷器的劣化机理。本书的出版,对于出水陶瓷器保存状态和劣化机理的科学认知至关重要,也为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

本书共分为6章。第1章首先概述了水下环境与出水陶瓷器;核心研究内容在第2章~第6章呈现,其中第2章主要介绍了实验室中进行的模拟腐蚀实验,第3章~第6章主要以案例的形式探讨了水下环境中青瓷、青花瓷、酱釉瓷、铅釉瓷、红绿彩瓷的劣化机理。本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伟东研究员领衔实施完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何琰、丁娆共同参与了书稿撰写,并配合完成了大量的分析检测与数据整理工作。

研究标本分别由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提供,本研究工作还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海洋出水陶瓷文物盐沉积分类表征及腐蚀机理研究”(编号2023YFF0906401)资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 者
2024年11月 GIzwVJxGAKs/JMc6dmH+xClU2046PWowug3UfQpr16FoYDkAIu4jLGLaDw4rLDj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