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铅釉的模拟腐蚀实验

2.2.1 铅玻璃样品制备

从化学组成上看,中国古代的铅釉属于PbO-SiO 2 二元系统的玻璃,主要的着色元素包括Fe、Cu、Co和Mn等。根据中国古代铅釉的典型化学组成范围,我们使用PbO、SiO 2 、CuO和Fe 2 O 3 粉末(化学纯)配制模拟腐蚀实验用的PbO-SiO 2 系玻璃。为了探究CuO和Fe 2 O 3 对铅釉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对铅玻璃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简化,排除CuO和Fe 2 O 3 以外的其他氧化物的影响,将PbO和SiO 2 的质量比固定为2∶1,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3 wt%的CuO和Fe 2 O 3 ,制备三种玻璃样品进行实验,分别编号为PS(仅含PbO和SiO 2 )、PSC(仅含PbO、SiO 2 和CuO)和PSF(仅含PbO、SiO 2 和Fe 2 O 3 ),理论化学组成见表2-10。在快速球磨机中将按比例称重的原料粉末充分混合均匀,置于氧化铝坩埚中,在高温炉中经过3 h升温至1 400℃,保温3h后倒出玻璃液,在500℃下退火3h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铅玻璃样品。

表2-10 铅玻璃的理论化学组成

2.2.2 腐蚀实验条件和步骤

将铅玻璃切割为6 mm×6 mm×2.5 mm的小块试样,双面抛光,分别浸泡于30 ml醋酸溶液中进行腐蚀实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数分别为4 vol%(实验1)和10 vol%(实验2)。腐蚀容器为密闭的容积50 ml的聚丙烯离心管,可有效减少空气中成分对腐蚀的影响,腐蚀溶液的体积为30 ml。将离心管置于恒温水浴槽(JULABO SW22)中,温度设置为60℃,用于加速腐蚀。

对于实验1,经过不同腐蚀时间后(0.5 h、1 h、2 h、4 h、8 h、12 h、24 h、72 h、168 h、336 h、504h、720 h),对腐蚀溶液进行取样,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Agilent 725)分析从釉中溶解进入溶液的组分含量。

对于实验2,经过150天腐蚀后取出样品,在去离子水中经过简单清洗后,使用OM对玻璃表面进行观察。此外,使用拉曼光谱分别对腐蚀前后的铅玻璃进行分析。

2.2.3 铅玻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析

首先使用EDXRF对铅玻璃的化学组成进行测试,结果列于表2-11中,各样品的化学组成与理论值略有差别,这主要是由PbO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挥发所致。

表2-11 铅玻璃化学组成的EDXRF测试结果

续 表

在实验2中,腐蚀前后玻璃表面的OM图像如图2-25所示。腐蚀前PS样品透明度较高,表面光滑,内部存在一些微小气泡(图2-25a),PSC和PSF样品因分别添加有CuO和Fe 2 O 3 ,颜色分别呈现为暗绿色与暗红色(图2-25b、c)。经过150天腐蚀后,PS样品表面出现了一些长度约为100μm的微裂纹,裂纹相互交错并布满样品的表面(图2-25d)。PSC样品腐蚀后表面增加了许多微小凹坑(图2-25e),PSF样品腐蚀后表面发生了颜色变化,呈现出黄色与蓝色,部分位置形成蓝色条纹(图2-25f)。

图2-25 a~c分别为腐蚀前的PS、PSC和PSF样品表面OM图像;d~f分别为10vol%醋酸溶液腐蚀150天后的PS、PSC和PSF样品表面OM图像

腐蚀前和腐蚀150天后(10 vol%醋酸溶液)样品表面的拉曼光谱如图2-26所示。测得的拉曼光谱均与铅硅酸盐玻璃的特征非常吻合,其中位于100~140 cm -1 附近的低频区振动带可归因于离子性的Pb—O键(100 cm -1 附近)和相互连接的PbO 4 四面体中的Pb—O—Pb共价键(140 cm -1 附近)振动带的叠加 [122] 。用于模拟实验的铅玻璃中PbO含量约为35 mol%,因此铅玻璃中以SiO 2 为主要的玻璃形成体,而Pb主要作为网络修饰剂存在。在500 cm -1 和1 000 cm -1 附近的宽峰分别对应于[SiO 4 ]四面体多元环的弯曲-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 [123] ,在780 cm -1 附近的峰可归因于O原子在Si—O—Si平面上的运动引起的Si—O伸缩振动。对于腐蚀之前的铅玻璃,PSC和PSF与PS相比,位于140 cm -1 附近的PbO 4 四面体中的Pb—O—Pb共价键的振动出现了明显的减弱,并且位于1 000 cm -1 附近的宽峰的包络形状有所不同,PS中较高波数的拉曼组分(高聚合度的硅酸盐基团)占据主导,而PSC中较低波数的组分(低聚合度的硅酸盐基团)的强度明显增加,这说明CuO的添加对铅玻璃的结构产生了影响,促进了高度聚合的硅酸盐基团的解聚 [123-124] 。腐蚀前后从铅玻璃表面测得的拉曼光谱峰位基本相同,说明短时间内的化学腐蚀对铅玻璃结构的影响可能比较小,至少从拉曼光谱的分析中无法分辨。

图2-26 PS、PSC和PSF为腐蚀前样品表面的拉曼光谱;PS 150、PSC 150和PSF 150为10vol%醋酸溶液中经过150天腐蚀后样品表面的拉曼光谱

2.2.4 铅玻璃的腐蚀动力学

在实验1中,经过不同腐蚀时间后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列于表2-12中。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离子的溶出速率差别很大,三个样品中Pb的溶出都非常快,但Si的溶出均很缓慢,即使经过了30天后,溶液中Si的浓度最高也不超过3 ppm,与Pb的溶出量相差2个数量级,这说明了铅玻璃中Pb和Si的溶出没有相关性,在酸性介质中腐蚀的早期阶段,铅玻璃中的Pb会被选择性溶出,因此往往在表面会形成一个Pb的耗尽层,而硅氧网络结构的变化则很小。为了更好地对比同一样品中不同组分溶出的速率差异,将不同组分的溶出量相对于腐蚀时间进行绘图,如图2-27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腐蚀的早期,相对于Pb而言,Si、Cu和Fe的溶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表2-12 实验1中不同腐蚀时间后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 单位:ppm

图2-27 铅玻璃中各组分的溶出规律(4vol%醋酸溶液)

a.PS;b.PSC;c.PSF

为了更好地表现Pb 2+ 离子的溶出规律及CuO和Fe 2 O 3 的添加对于铅玻璃的腐蚀动力学的影响,将不同样品溶出的Pb 2+ 离子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图2-28a中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溶液中Pb 2+ 离子浓度不断增加,在腐蚀实验的24 h以内,Pb 2+ 离子溶出的速率较高,随后速率逐渐减慢,三个样品均表现出了相同的规律。图2-28b展示了Pb 2+ 离子的溶出量与腐蚀时间(单位为h)的1/2次方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近似符合线性关系。铅玻璃在水溶液中的腐蚀一般被认为包括金属离子的浸出[包括作为网络修饰成分的Pb 2+ 离子,式(2-1)、式(2-2),其中式(2-1)中的M代表碱金属离子]和硅氧网络的水解[式(2-3)]的复杂过程,在酸性介质中,Pb 2+ 离子和溶液中的H 或H 3 O 发生的离子交换反应将占据主导作用,Pb 2+ 离子在浓度梯度的驱动下扩散进入溶液中 [125]

图2-28b中的Pb 2+ 离子溶出规律,较好地反映了Pb 2+ 和H 离子的离子交换对腐蚀速率的控制。

不同化学组成的铅玻璃的离子溶出规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掺CuO的PSC样品Pb 2+ 离子的溶出速率高于PS号样品,而掺Fe 2 O 3 的PSF中样品Pb 2+ 离子的溶出速率则显著低于前面2件样品。这一结果表明,CuO和Fe 2 O 3 的添加对PbO-SiO 2 玻璃中Pb 2+ 离子的溶出速率有着显著影响,前者起促进作用,Fe 2 O 3 则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Yin等 [126] 的研究也发现在铅硅酸盐玻璃中加入少量Cu可显著降低铅浸出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垒,这可能主要与CuO对铅玻璃的解聚作用有关,因此,这可能会影响到水分子在玻璃网络中扩散的难易程度,从而对Pb 2+ 离子的迁移速率产生影响。另外,少量的Fe 2 O 3 可能起到了促进铅硅酸盐网络聚合的作用,与Al 2 O 3 类似,对Pb 2+ 离子的溶出形成了阻碍,从而提高了铅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127-128]

图2-28 Pb 2+ 离子溶出规律(4vol%醋酸溶液)

a.腐蚀溶液中Pb 2+ 离子浓度随腐蚀时间变化的关系;b.腐蚀溶液中Pb 2+ 离子浓度随腐蚀时间的1/2次方变化的关系 IWK4/1H7rcEnDBzpmYi7FuAaiioPzqlWrlI6Gk4oVwlRAjFiQ4K3TV9TUFkG+A0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