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宋许叔微撰《类证普济本事方》,又称《普济本事方》或《本事方》(相对于《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此后简称“《前集》”),凡 10卷。本书是许氏集平生所验效方,并附以医案。约刊于宋绍兴二年(1132)。据《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此后简称《后集》)卷六“治诸水肿气疾·补药方”下载:“余初出《本事方前集》,尚有此《后集》二帙,初深秘之。今见《前集》已盛行于世,此《后集》今亦略传一二。仁者使天下皆得跻尽天年,毋罹枉毙云。”是知《后集》之刊行在《前集》之后数年。《前集》与《后集》体例相同,皆以所治疾病为纲,下列应用诸方。

一、作者与成书

许叔微,字知可,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约生活于北宋元丰三年至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079—1154)。幼年 11 岁时,连遭家祸,父以时疫,母以气中,百日之间,父母双亡。及长,许氏深感医道之重要,在习儒同时,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志在活人,而不求其报。其医术之精湛、医德之高尚,颇受时人嘉许。《伤寒百证歌·张郯序》中说:“建炎初,剧贼张遇破真州,已而疫疾大作,知可遍历里门,视病与药,十活八九。”绍兴二年(1132),53 岁的许氏考中进士,任集贤院学士,故人称“许学士”。

许氏对《伤寒论》研究颇深,云:“论伤寒而不读仲景书,犹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经也。”其伤寒著述甚众,传世者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晚年汇粹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而成《类证普济本事方》(简称《本事方》)10 卷、《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10 卷。

二、《普济本事方》现存本及卷帙构成

该书首见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此后《宋史·艺文志》等均予著录。据日本《宋以前医籍考》所载,该书有南宋乾道刊本残卷、淳熙刊本转抄本及宝祐刊本存世。宝祐刊本有《类证普济本事方》10 卷、《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10 卷。

《前集》流行较广,国内现存全本虽多,然均为清代刻本,宋刻本仅有一部残本(存卷一至卷五)。我们在进行海外中医珍善本调研时,发现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南宋宝祐元年(1253)余氏明经堂刊本之完本,并将其复制回归。该部馆藏书目著录《类证普济本事方》(书号403-46)为元版 。然《经籍访问志》《宋以前医籍考》均以此为宋椠 。将此本与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宋宝祐本(书号 558-1)核对,二者《后集》之“建安余唐卿宅刻梓”牌记略异,然正文完全同版,当为宋刊无疑。该书目录后、卷首尾有藏书印记:“绒造”“弌鸟”“回春堂”。《经籍访古志》谓“此本宽政中京医坚田绒造所献”,故此数印当为坚田氏所钤。此本宽政(1789—1801)前为坚田绒造所藏。另有“御府图书”印,当系入藏日本皇室图书寮时所钤。此图书寮即今宫内厅书陵部之前身。

《后集》在国内已经失传,甚至在国内明清诸家书目均未见载,可见失传已久。直至民国时期,方有从各种途径回抄的本子出现。1923年,裘庆元(吉生)编辑《三三医书》,收入《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十卷,即此《后集》。我们同样是在进行海外中医珍善本调研时,发现日本宫内厅书陵部亦藏有南宋宝祐元年(1253)余氏明经堂刊本之《后集》完本,并将其复制回归。

此《后集》之著录及在日本之流传,丹波(多纪)元坚记之甚详。其文见于《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跻寿馆藏书之末。该本今亦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书号 558-1),书末载元坚题识云:

《本事方后集》十卷,《宋史》著录。以后明清诸家书目并不见其名。乾隆《四库全书》亦漏载之。则彼土蚤失其传者无疑矣。此宋椠本旧系于怀仙后人越智 正贞 所藏。 葊先世遗书甚伙,皆传保不失。但是书以后日所获,而余垂涎不已,割爱以见馈。余狂喜,不知所譬。以 庵究心本草,乃描明人贞白先生听松图幅于插架中,以为瓜报焉。盖南宋名医以许学士为冠,况此实罕觏之秘籍,岂可不什袭宝重耶!前方宋椠,浪华木世肃尝献之于医校,惜亟为祝融氏所夺。然安知世别有其本,而他日得华剑复合,余刮目而俟之。嘉永辛亥花朝丹波元坚识。

嘉永辛亥(1851)之前,日本京医坚田绒造于宽政(1789—1801)献《本事方》前后集于御府,此事元坚尚未知也。元坚所得本来自怀仙阁,与坚田绒造所藏本乃同一版本,此二本皆已复制回归。然另本元坚书后题识全文则收入此“前言”中,不没其爱书惜书之情。

三、《普济本事方》的内容与特色

《前集》10 卷,以所治疾病为纲,下列应用诸方。书前列“治药制度总例”,将书中常用药物炮制法集中说明,此南宋医书多见之例。其余卷一至卷七,为内外杂病,如中风、脏腑疾病、虚劳、风寒湿痹、痰饮咳嗽、积聚、疝气、反胃呕吐、喉闭、肿满、脚气、肠风痔漏、金疮痈疽、飞尸鬼注等。卷八、卷九为伤寒时疫,卷十为妇人、小儿诸疾。

《后集》之体例与《前集》同,亦以所治疾病为纲,下列应用诸方。然其各卷名目更为简洁。卷一治诸虚进食生气血,卷二治诸积热、诸风等疾,卷三治诸气冷、腰疼、脾胃等疾,卷四治诸口舌牙齿、眼目等患,卷五治诸喘嗽、瘰疬、鼻耳等患,卷六治诸痈疖、水肿气疾、泻痢、大便秘等患,卷七治诸痔疾,卷八治诸打扑伤损、寒疟等患,卷九治诸肠风酒痢、寸白虫及妇人诸疾,卷十治小儿诸疾,并载治诸杂病等方。

(一)方剂实用,来源广泛

此书《前集》《后集》的方剂来源均非常广泛,除了少量来自宋及宋以前各医方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传信方》《苏沈良方》等之外,大多数方剂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自制及家传。其自制者如“宁志膏”,方后注云:“予族弟妇,缘兵火失心,制此方与之,服二十粒愈。亲识多传去,服之皆验。”“七珍散”:“予制此方,温平不热,每有伤寒、疟疾、中暑,得差之后,用此以调脾胃,日三四服,十日外,饮食倍常。”等等。其家传者,如“惊气圆”,方后注云:“此予家秘方也。戊申年,军中一人犯法,褫衣将受刃,得释,神失如痴。予与一粒,服讫而寐,及觉,病已失矣。”

(2)名医所传:许氏每遇名医所授验方,都会认真地记录下来。其书有许多这样的方子。现以卷之一“治中风肝胆筋骨诸风”为例。“二生散……戊午年,予在新安有此疾,张医博子发授此方,三服愈。”“拒风丹”来自仪真名医王思和,许氏云:“思和名医,寓仪真时,人少知者,后至都下,声名籍甚。为医官,政和中度为黄冠。”“地黄酒”“防风汤”“竹沥汤”“防己汤”四方:“庞先生传,审而用之良验。”“地黄圆”“羚羊角汤”“乌头汤”等三方,求医于泗水杨吉老。“定风饼子”,乃熙丰间,王丞相常服,预防风疾药。“茯苓圆”“辰砂远志圆”为医官都君所予。上述经许氏在实践中使用,均为效验良方。

(3)来自民间:民间走方郎中或道人等,或有专治某病的验方。许氏也会用心求得,载于书中。如“紫金丹”,许氏云:“有一亲表妇人,患十年,遍求医者皆不效,忽有一道人货此药,漫赎一服,是夜减半。数服顿愈,遂多金乞得此方。予屡用以救人,特为神异。”又如治鼻衄“又方”,乃蔡子渥所传民间方,蔡氏“同官无锡监酒赵无疵,其兄衄血甚,已死入殓,血尚未止。偶一道人过门,闻其家哭,询问其由。道人云:是曾服丹或烧炼药,予有药,用之即活。囊间出此药半钱匕,吹入鼻中,立止。良久得活。并传此方”。

偶尔,也会有个别没有记载来源的药方。如“麝香圆”,许氏只是说“予得此方,凡是历节及不测疼痛,一二服便差”。并未说明得自何人何处。

正因为《本事方》中的大多数方剂来源并非前代或同代的医书,而是来自各种此前未见记录的各方人士的经验,既实用,又稀见,其方就显得弥足珍贵。

(二)增设医案,评述事实

此书还有一个不同于一般方书的特点,是许氏往往在诸方之后,多附评述及医案,此以事实为依凭,故书名“本事”。每一卷列所治疾病之医方,方后酌情陈述案例,或辨证疑难、议论用药配伍、应证增减、修合成剂等,发明甚多。

如“独活汤”方后,许氏不仅给出医案,还进行病理分析。他说:

绍兴癸丑,予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无寐,更数医而不效。予为诊视。询之,曰:医作何病治?董曰:众皆以为心病。予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病也。肝经因虚,邪气袭之,肝藏魂者也,游魂为变。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肝主怒,故小怒则剧。董欣然曰:前此未之闻,虽未服药,已觉沉疴去体矣,愿求药法。予曰:公且持此说与众医议所治之方,而徐质之。阅旬日复至,云:医遍议古今方书,无与病相对者。故予处此二方以赠,服一月而病悉除。此方大抵以真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真珠母入肝经为第一,龙齿与肝相类故也。龙齿、虎睛,今人例作镇心药,殊不知龙齿安魂,虎睛定魄,各言类也。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而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而有守。予谓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亦在夫人达之而已。

又如“拒风丹”后,许氏还回忆了丧母之痛,与一位宗人得治进行对照,以说明此方的作用与效应:

世言气中者,虽不见于方书,然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忧愁不意,气多厥逆,往往多得此疾。便觉涎潮昏塞,牙关紧急。若概作中风候,用药非止不相当,多致杀人。元祐庚午母氏亲遭此祸,至今饮恨。母氏平时食素,气血羸弱,因先子捐馆 忧恼,忽一日气厥,牙噤涎潮。有一里医便作中风,以大通圆三粒下之。大下数行,一夕而去。予常痛恨,每见此症,急化苏合香圆四五粒,灌之便醒,然后随其虚实寒热而调治之,无不愈者。《经》云:无故而喑,脉不至,不治自已 。谓气暴逆也。气复则已。审如是,虽不服药亦可。范子默记崇宁中,凡两中风,始则口眼 斜,次则涎潮闭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气通。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隅、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依而用之,无不立效。

元符中,一宗人得疾,逾年不差。谒医于王思和绎。思和具脉状,云:病因惊恐,肝脏为邪,邪来乘阳明之经,即胃是也。邪盛不畏胜我者,又来乘肺,肺缘久病气弱全无德,受肝凌侮。其病时复头眩,瘛疭搐掣,心胞伏涎。久之,则害脾气。要当平肝气使归经,则脾不受克。脾为中州土,主四肢一体之事,脾气正则土生金,金旺则肺安矣。今疾欲作时,觉气上冲者,是肝侮肺,肺不受侮,故有此上冲。肝胜则复受金克,故搐搦也。以热药治之,则风愈甚;以冷药治之,则气已虚。肺属金,金为清化,便觉藏府不调,今用中和温药,抑肝补脾,渐可安愈。今心忪,非心忪也,胃之大络,名曰建 里,络胸鬲及两乳间,虚而有痰则动。更须时发一阵热者,是其候也。服下三方,一月而愈。

医案之书,虽肇始于西汉仓公淳于意,然下此以往近千年,医案虽亦时见于医书,然多属点缀,非若此书通篇以医案为证方之据。故该书所创“本事”之例,对后世医家多所启迪。

(三)《前集》与《后集》的差异

本次校点,将《前集》与《后集》同时进行,发现二书体例方面虽然相同,而实际内容有较大的差异。

其一,是关于方剂来源。《前集》只有“紫金丹”一个方子,提到“多金乞得”。而《后集》则有十来个方子提到是花钱买的。如:“治打扑伤损、治打损接骨方……此二方是一副,不可分开。余得之,费数十缗,今不敢秘。”又如,“治牙疼、取蛀牙法(二方)”,作者云:“余见一道人货药取牙,一日常货叁两贯钱。余厚赂之,始传得,妙。”

其二,是关于方剂的效验,或者说收益。《前集》并无强调方剂的效益,能为人带来什么经济方面的好处,作者只是更关心方剂的治病作用。而《后集》对此似乎比较重视,多处提到“货此药”能得钱,能养家。如“睡惊圆”:乡里有一士人家货此药,日得数千钱,已百余年矣。“和气散”:余乡曲有一老医,数世习医,凡妇人气疾,唯凭此药,百发百中,家有十口,只以此药养家。“治小肠气方”:此二方曾医生专修合货卖,供五口。“治十六般哮嗽”:此方乃都下一家,专货此药,活十余口。云云。

其三,《前集》的医案姓名、时间、地点、病情都交代得比较清晰而详尽,病案分析,理论性很强,体现很高的医学水平。而《后集》虽然有时候也会列举医案,但往往比较简单,理论分析也不到位。反复强调的是“百发百中,获济者无数”“无不效者”“不问远年日近,尽令痊效”“大有奇效”等等,比较虚无。故此书虽有《普济本事方后集》之名,实无“本事”所依凭之实事,较诸《前集》逊色多矣。

其四,《后集》两次提到为何既有《前集》,又出《后集》,暗示《后集》之方更为珍贵。在“补药方”条下有云:“余初出《本事方前集》,尚有此《后集》二帙,初深秘之。今见《前集》已盛行于世,此《后集》今亦略传一二。仁者使天下皆得跻尽天年,毋罹枉毙云。”在治积热又方下,又云:“《本事方前集》所未载此数方,缘得之不易。今不欲为之已有,不能广利,一切谨附此,与众共之。明医者,必加叹赏。”表达的意思是《后集》之方乃做《前集》时舍不得拿出来的秘方。而实际上,《后集》的水平不如《前集》,倒生出一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因此,有人怀疑《后集》非许氏所辑,指为伪书,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四、关于本次校点的说明

本次校点所用《前集》之底本,是我们复制回归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南宋宝祐元年(1253)余氏明经堂刊本。此本亦为 5 册,书号:403-46。版框高 21.3 厘米,宽 14.7 厘米。每半叶 13 行,行 21字。白口,上下双黑鱼尾。四周双边。首为“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目录”,下署“许学士亲述”。目录后有“建安余唐卿宅刻梓”。次为卷一正文,卷首仅题“许学士类证普济本事方后卷之一”,无责任人署名。并以《四库全书》本为校本。

《后集》底本亦是复制回归的坚田氏旧藏,南宋宝祐间(1253—1258)建安余唐卿宅刻本。该本 5 册,书号:403-46。版框高 21.3 厘米,宽 14.7 厘米。每半叶 13 行,行 21 字。白口,上下双黑鱼尾。四周双边。首为许叔微“类证普济本事方序”,序后载“宝祐癸丑良月夏渊余氏刊于明经堂”。次为目录,其下署为“许学士亲述”。次为“类证普济本事方治药制度总例”。次为卷一正文。卷首仅题书名,无责任人署名。

今所用《后集》底本乃坚田氏旧藏,该本据《图书寮汉籍善本书目》所载,乃旧藏枫山文库。该本册首或卷末钤有“坚田绒造”“绒造”“回春堂”“回春堂藏”“弌鸟堂”“田冯之印”“独得”诸印,皆系坚田绒造所钤。枫山文库(即红叶山文库),由德川幕府始建于庆长七年(1602)。明治十七年(1884)归入太政官文库(即后之内阁文库)。明治二十四年(1891)被选移藏宫内省。“御府图书”印则系入藏皇室之后始钤。今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收藏有两部同版之《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除坚田氏旧藏本外,另有丹波(多纪)元坚所得之怀仙阁本。该本钤有“养安院藏书”印。《后集》国内几无传本,本次校点未用校本,采用理校。

另外,由于原书的目录与正文差异比较大,在校点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特殊的处理。①方名不同,一般根据正文修改目录。若正文方名有明显错误,则据目录修改正文。凡修改处,一律加脚注予以说明。②目录中有些方名后面跟出附“论”“一方”“二方”“某某方”等,但在正文的方名之后,一概没有。点校时,均根据目录在正文中补出。并在第一次出现此类情况处加脚注说明。③目录中注明附方,而正文中无标注者,一般根据目录,加上“一方”,或“又方”,或“又”,并均加脚注说明。④本书在方组剂量中,绝大多数用大写中文数字,如壹、贰、叁……,而在用法中,绝大多数采用小写中文数字,如一、二、三……前者是为了避免剂量错误,后者是为了刊刻方便,现保持这一做法,方组的小字注剂量数字统一为大写中文数字,用法的大字行文数字统一为小写中文数字。

张志斌
2024 年2 月 QreScFpdtiBl/QOmw6JwD3I/hd7RFL8PjbvLaXbEySk6JvyDWfyVQmvdYYwmco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