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海外珍稀中医方书十种校释》收集海外回归的珍稀中医方书十种,作为十册单行本。
中医在古代世界医林中一度走在前列,故其书籍曾不断流传海外,尤其对周边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古医籍流传过程中,某些书种或版本在国内业已失传,却还留存海外。海外中医古籍回归之事始于清代末年,日本所藏中医古籍首次成批回归故国。清末及随后的数十年间,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回归工作也陷入停顿。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改革开放为抢救回归海外遗存中医古籍创造了条件。大批量的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回归项目,正式启动于 1996 年,此后的 20 年中,在政府与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不断获得各项基金资助。在课题组长郑金生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的文献学学者自日本、欧美等多个国家共回归中医古籍 600 余种。曾于 201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大型影印丛书,共收子书 427 种,厘为 403 册。影响很大,也很好。但是,此套丛书篇幅过大,一般只适合图书馆或相关单位集体收藏,而不适于中医药工作者及爱好者个人收藏、阅读与使用。
这些回归的中医古籍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医方书,其中又以宋代医方书最为光彩夺目。医方书是对中医临床最具有参考指导意义的一个部分,也最适合中医学生及临床医生阅读参考。出于这样的考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提出创意,经与两位主编反复商讨,几经改动,最后确定在海外回归的中医方书中选择了十种医方书,整理校释,形成本套丛书。其中九种为宋金方书,一种为明代方书。
宋代方书中有国内失传黎民寿《黎居士简易方论》、刘信甫《活人事证方》《活人事证方后集》、郭坦《十便良方》等。这些方书中的许多名方曾被后世引用,但书却亡佚。如《十便良方》是南宋著名的方书。作者郭坦,病废二十年。他以折肱之亲历,编成此书。可惜的是该书 40 卷,现仅有两种残本存世,一藏中国(10 卷),一藏日本(31卷)。今本套丛书将复制回归的日本藏本予以影印,与国内藏本互补,除去重复,可得 37 卷,距凑成完璧仅差 3 卷。南宋著名医家许叔微的《类证普济本事方》也有前后两集。其《后集》国内虽也存个别清刊及和刻本,但均质次卷残。本套丛书收入了该书的日藏南宋刊本全帙,使读者能一睹许叔微《本事方》全貌。此外,宋版《杨氏家藏方》(杨倓)、据宋版抄录的《叶氏录验方》(叶大廉)等多种珍稀宋代方书均收入了本套丛书。明代方书《医学指南捷径六书》现存 7 个或各有残缺或各有脱误的版本则更是散在国内外六个不同的图书馆,历经辛难才收集完善。
1.方剂的来源广泛 丛书中既有引用宋及宋以前的著名医方书所载方子,还有更多来自家传或自制、名医所传,以及民间走方郎中或僧道人等,甚或是民间百姓所用之专治某病的验方。正因为宋代方书存有大量方剂来自各种此前未见记录的各方人士的经验,既实用,又稀见,其方就显得弥足珍贵。如《普济本事方》中的“宁志膏”“七珍散”均属于自制方,前方方后注云:“予族弟妇,缘兵火失心,制此方与之,服二十粒愈。亲识多传去,服之皆验。”后方方后注云:“予制此方,温平不热,每有伤寒、疟疾、中暑,得差之后,用此以调脾胃,日三四服,十日外,饮食倍常。”其“惊气圆”则属家传者,方后注云:“此予家秘方也。戊申年,军中一人犯法,褫衣将受刃,得释,神失如痴。予与一粒,服讫而寐,及觉,病已失矣。”
又如《叶氏录验方》所记录的有名方,大多注明方剂来源,来自有姓名或职务者近百人,每人或仅一二方。地点涉及江东、江南、绍兴、衢州、明州、池州、建州、舒州、南阳、四明、沙河等地。来自同僚官员者,大多以职务相称,如魏丞相、颜侍郎、秦侍郎、徐侍郎、李侍郎、江谏议、任少卿、赵少卿、范知府、叶知县、沈给事、仇防御、牛主簿、边学谕等;来自为医者,大多以“医”相称,如许尧臣、医官王康、医官杜壬、王医师、柴医、于医、小石医、河塘余医、高医等;来自释道人士者,如衢州医僧慧满、孙道士、江南龙瑞长老、江道人、罗汉长老、黄衣道士、紫微山道士吕玄光等;来自民间医生者,叶氏称之为“郎中”,如绍兴王郎中、刘郎中、池州王郎中、舒州列郎中、郎中于革、于郎中、高郎中、蔡郎中、明州黄郎中、柴郎中、包郎中、张郎中等。
《黎居士简易方论》中也记载有:李参政银白散、姜侍郎乌龙丹、刘侍郎治耳顺方、郭都处蒌连圆、方魏将使青娥圆、高太尉感应圆、张武经大明圆、石大夫思食大人参圆、外公蔡医传秘方冲和散、王医师方固荣散、外舅蔡医传秘方九宝饮子、钱大师黄连汤、蔡医传方丁公明治耳聋等署有传人职务名姓称谓的方剂。
2.重视丸散等成方的使用 但是,这显然并非一般所理解的成药——一药治多病,宋代方书非常考究用“圆”“散”“丹”的用法,除了常用的米饮、温酒、薄醋、淡盐水、枣汤等之外,常会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对服用法提出特殊的要求。正是服用方法的不同,可为多病多用,多证多用。
如《黎居士简易方论》中治疗风证的大通圆,方后服药法说:
卒中不语,口眼
斜,左瘫右痪,煨葱酒下。伤风头疼,夹脑风,生葱茶下。四肢、头面虚肿,炒豆淋酒下。风热肿痛,生姜薄苛汁同调酒,送下。胸膈痰实,眩晕昏闷,腊茶清下。浑身瘾疹,蜜汤下。下脏风攻,耳内蝉鸣,煨猪腰子细嚼,温酒送下。腰疼腿痛,乳香酒下。风毒攻眼,冷泪昏暗,菊花茶下。干湿脚气,木瓜酒下。妇人血气攻刺,当归酒下。血风疼痛,醋汤下。
又如《叶氏录验方》中的“积药麝香圆”,方后附了 28 种不同加减治疗不同的病症:
男子劳疾,猪胆酒下;女人膈血,桂心酒下;翻胃,随食下;冷痃癖气,姜汤下;腰膝疼,醋汤下;咳嗽,皂角汤下;下元冷秘,汉椒汤下;血块,京三棱酒下;女人四季宣转,醋汤下;死胎在腹,桂末一钱,水银少许,热酒调下;小儿惊风,干蝎汤下;十般水肿,大麦同甘遂汤下;寒疟,大蒜汤下;风气痔疾,炒黑豆淋汁下;霍乱,井花水下;寸白虫,芜荑汤下。蛊毒,糯米同羊乳酒下;肌肤燥痒,荆芥汤下;中风口眼
斜,羊骨煎酒下;脾中冷积,干姜汤下;四季宣导,冷茶清下;顽麻风,童子小便和酒下;阳毒伤寒,麻黄煎汤下;阴毒伤寒,暖酒下;心痛,木瓜酒下;打扑,蟹酒下;大便不通,冷茶下;久痢,甘草汤下;女人血气,艾醋汤下;产后诸疾,热酒下;一切疮肿,黄耆汤下;小儿疳气,黄连汤下;小肠气,炒茴香汤下;血气潮热,当归酒下。
《魏氏家藏方》的“加减大橘皮煎圆”,其方后服药法则根据所出现的不同见证,采用不同的服药法:
饮食减少,用丁香、附子煎汤下;胸膈不快,丁香、茯苓、干姜、白术、甘草煎汤下;大便作泻,豆蔻、附子煎汤下;心气不足,睡卧不寐,茯苓、附子煎汤下;受寒邪,姜、附煎汤下;小便多,茴香、盐、附煎汤下;虚冷腹疼,茱萸、附子煎汤下;大便泻血,缩砂、附子煎汤下;口吐涎沫,津液稠黏,痰饮恶心,川乌、附子、南星煎汤下。
3.讲究方剂中药物的炮制 如《叶氏录验方》所载的方剂,都十分讲究所用药物的炮制方法。虽然,在书前并无关药物炮制的总论,但在正文中,几乎在每一味药后面都会不厌其烦地加上炮制方法。比如,具有补益作用的“双芝圆”,药后的炮制方法,以及药丸的制作方法,均非常讲究。
熟地黄
壹两半
,酒浸壹宿
,再蒸伍柒次
,火焙
麦门冬
去心
,汤浸壹宿
,
焙干
鹿茸
肆两
,切作片子
,酥炙黄
鹿角胶
半斤
,切成块
,慢火用麦麸炒成珠子
覆盆子
去枝杖
,净者秤贰两
,火焙干
肉苁蓉
酒浸
,贰两半
,细切
,火焙干
五味子
去枝梗
,净者秤贰两半
,火焙干
天麻
贰两半
,细切
,火焙干
黄耆
陆两
,蜜
涂炙黄色
,单碾细
,取粉肆两
,入众药
山茱萸
贰两半
,细切
,火焙干
干山药
贰
两半
,细切
,火焙干
秦艽
去芦头
,壹两半
,细切
,火焙干
人参
去芦头
,贰两半
,细切
,火焙干
槟榔
贰两
,湿纸裹
,慢火内煨熟
,去纸
,细切
沉香
壹两
,细剉
,末
,入众药末
麝香
半两
,别研细
,入众药
右件同一处为细末,后入麝香拌匀,醇酒一半,白蜜一半,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文武火焙干,候冷,于磁器内收贮,不得犯铁器。每服伍拾圆,加至陆拾、柒拾圆,空心温米饮下。
书中的药物经常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功效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或毒性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如赚气元,主治小儿腹胀如鼓,气急满闷。方用萝卜子、木香组成。其中,萝卜子用巴豆一分拍破,同炒黑色,去巴豆不用,只用萝卜子,以增强萝卜子消积除胀之力,又不至于像直接使用巴豆那样下泄作用猛烈。
如《普济本事方》在卷前专设《治药制度总例》一篇,记载了常用药物 60 种的炮制方法。如:
菟丝子:酒浸,曝,焙干,用纸条子同碾,即便为末。
半夏:沸汤浸,至温洗去滑,换汤洗七遍,薄切,焙。
乳香:挂窗孔中风干,研,或用人指甲研,或以乳钵坐水盆中研。
天雄、附子:灰火炮裂,去皮、脐用。
4.方剂都比较简单实用 虽然这些方书也有炮制讲究的大方、复方,但更有大量简单易行的小方、单方。如郭坦的《十便良方》在每一病类之下,还有一种特有的分类,即分作三种:单方、简要方、群方。郭氏最为重视的是单方,其次为简要方,最后才是群方。其书明确规定:“自一件至两件谓之‘单方’,居前;自三件至五件谓之‘简要方’,居中;自六件至十件或十一二件谓之‘群方’,居后。”也就是说,这三种方根据药物数加以区分,越是简单的方,越是放在最前面,以便采纳运用。
这些方书中常常会附出治疗验案来验证方子的效应。如《黎居士简易方论》中记载了常子正中丞曾用有效的“吴仙丹”,仅由白茯苓、吴茱萸两味药组成,“治痰饮上气,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头重昏眩”。方后记载了常中正治验医案:
中丞苦痰饮,每啖冷食饱,或睛阴节变,率用十日一发,头疼背寒,呕吐酸汁,即数日伏枕不食,如《千金》大五饮元之类皆不效。宣和初为顺昌司录,于太守蔡公安持达道席上得此方,服之遂不再作。每遇饮啖过多腹满,服五七十元,不三两时便旋已作茱萸气,酒饮随小水而去。前后痰药甚众,无及此者。
5.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记载了稀有的宋代文献资料 , 更为宝贵 的是还存有现今已佚的医书 本套丛书所收方书的文献价值,首先在这些方书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它们一经问世,便受到重视。例如明代官编的大型方书《普济方》,就十分重视引用《十便良方》。《普济方》中明确标注“出《十便良方》”的方子,达 386 处之多。如果现代未能将这些方书流传下来,将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当然,它们的文献价值还不仅仅限于方书本身,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医方书的资料来源。例如《十便良方》郭氏在卷前的“新编古今方论总目”中,列举了该书引用的 66 种书名。虽然,这些引书并不意味着是作者亲见之书,有的书可能转引他书而来(如《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但也有该书所载的宋代医书不见于古今书目所载。例如《琴心居士方》、江阳《卫生方》、胡氏《总效方》、《郭氏家藏方》等。其中《郭氏家藏方》有可能是作者自家的藏方。因此,该书对考察宋代医药文献也具有一定价值。
《黎居士简易方论》也记载了多种已佚医书的佚文。如:临安府推官章谧《养生必用方》(或称《养生方》《必用方》)、霍喆夫(定斋)《类证治百病方》(或称《治百病方》)、南宋张松《究原方》、余纲《选奇方》(《前集》10 卷,《后集》10 卷。今残存《后集》4 卷,《前集》早佚)、《资寿方》等都是现今已不能见到原书的医方书。
《风科集验名方》是国内失传的精品中医方书,为专科疾病的专门著作。今唯有元刊本存于日本静嘉堂。书中存方 1979 首,版本精良,内容丰富。此书因是私家收藏,至今还从未允许影印出版过,故见到此书者亦甚少。经日本友人帮助,我们递交专门申请,始得准予校点出版的机会。该书资料极为丰富,很受学界重视。
1.此书版本稀见 , 流传极为不易 《风科集验名方》现唯有元刊本存于日本静嘉堂。自 1306 年该书首刻之后,未再见有翻刻本,故此书传世极少,现在更是孤本仅存。此书传世可谓是一波三折。最早由金国北京太医赵大中奉敕编修。但因遇上“金乱”,也就是金国遭到蒙古、南宋联合进攻之时(1234 年),赵大中怀着书稿,逃遁于吴山。当时儒医赵子中传习赵大中之书,却未能让该书得以运用与传播。
1236 年,道士赵素在荆湖间(今湖南、湖北等地)得到了该书,并把他带到了元蒙所辖的恒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赵素,字才卿,号心庵,河中(今山西永济一带)人。家世业儒,而通于岐黄之学。赵氏为全真教道士,云游天下 30 多年,通晓各地不同民族的医药知识。丙午年(1246),蒙古特赐皇极道院给赵素,并赐号“虚白处士”。赵素不仅有很高的儒学素养,也精通医学,因此在元蒙初期道教兴盛之时,他很受朝廷的恩宠。虽然此如,他也未能将此顺利付梓。赵素晚年之时,将他的两本书授予从小追随他学医的湖广官医提举刘君卿。其中有医书《风科集验名方》。身为湖广官医提举的刘君卿,很想刊刻其师所传的两本书。为此,他在元贞丙申(1296)到左斗元所住的沙羡(今湖北武昌一带)寓舍,向他出示了赵素的《风科集验名方》,请左氏帮助校雠。左氏慧眼识珠,在他的努力下,终于使此书刊刻行世。
2.此书汇聚了金元数位著名医家的经验精华 《风科集验名方》的原作者是金末北京赵大中,他是一位医学造诣颇高、深得皇家信任的太医。此书的质量很高,曾被覃怀儒医赵子中作为教科书传习。传到元代博学多才的赵素手中,他经常运用其中的知识治疗各种风疾,并将耳闻目见、得效取验的治风医方,补入《风科集验名方》,分作十集。今该书所载的“赵虚白论”,即赵素补缀的个人论说。赵素晚年将《风科集验名方》交给学生湖广官医提举刘君卿。刘氏医术高明,也得益于他研习试用此书。刘氏为了完成老师出版此书的愿望,将此书交到左斗元手里。左氏精通医学文献,长于医书校雠与编纂。他花了两年的功夫,取《素问》《灵枢》《难经》《中藏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三因方》《医说》等书,以及南北经验名方,并《说文》等字书,逐一参订。正伪补脱,削复改错,增补阙疑。他使原本单纯的医方书,一变而为理论、医方俱富。此外,他又把“古今圣贤名医治风药品、治理制度、动风食忌”三个主题的资料编辑成书,列于书前。左氏于大德二年戊戌(1298)完成了该书。
3.此书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 该书最后集成于元大德间,是时因长期南北隔绝,金元与南宋医学交流尚不普遍。但该书除引用宋以前诸名著之外,还首次大量记载了金元、南宋的主要著作。金元医家主要收录了刘守真《宣明论》《病机保命集》、张元素《儒门事亲》等,南宋医家则有陈无择、陈自明、王硕肤、许叔微、郭稽中以及医书《究原方》等。此外还集录了刘元宾《神巧万全方》、杨氏《拯济方论》、《本草图经》、《医林方选》,以及寇宗奭、庞安常等名家的有关论说。有些引用的人名少为人知,如水月子、药隐老人等。书中还有少数赵素(虚白)补入的条文,每多治疗经验之谈。
该书为专科疾病的专门著作,对了解我国古代对风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该书引用了众多元以前医书资料,因此,对研究宋金元医学发展,乃至辑佚古医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为什么要在具有九种宋代方书的丛书中加入一种明代方书?这是考虑到此书的价值及集成完本之不易。
1.此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医学指南捷径六书》(简称《捷径六书》)的作者徐春甫,乃明代著名医家。他在京师担任太医院吏目,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组织者与发起人,他编纂了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古今医统大全》《捷径六书》等医书,在学术上有很大的造诣。不仅如此,徐春甫还是一个胸襟宽阔、格局很大的人。作为方书来看,其《捷径六书》最有价值的两种是《二十四方》与《评秘济世三十六方》(简称《三十六方》)。
《二十四方》是徐春甫授徒所用。据其弟子江腾蛟跋中说:“医方之浩繁,而用之者苦无要……如涉海无津。于是徐老师出所集二十四方以示小子,受而细阅之,何其简易,详而且明,诚为医家之纲领也。”所谓“二十四方”并不是 24 首方剂,而是指 24 类治法的代表方。所以该子书在初刻本中又有“医家关键二十四方治法捷径”之名。这 24 类方法名目为:宣剂、通剂、补剂、泻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调剂、和剂、解剂、利剂、寒剂、温剂、暑剂、火剂、平剂、夺剂、安剂、缓剂、淡剂、清剂。每类之下,又出一个或数个药方,详述每方的功效、主治、方组、服法、加减。各方内容齐备,提纲挈领,以少胜多,非常适合临床使用。为了方便记忆与使用,徐氏又专门编撰了“二十四剂药方歌括”,再用歌括的形式归纳上述的内容,以便初学者能很快入门。
《三十六方》是徐春甫个人用方最为珍秘的一部分内容。在封建社会中,秘方往往是取效、致富的捷径。徐氏讲述了两个靠秘方发财的例子。如黄连紫金膏:
京师吴柳泉者,制黄连紫金膏一药,点热眼极有效。海内寓京师者,无不求赎,日获数金,辄成富室。盖方药贵精不贵多,从可知矣。
但徐“每厚赂求之”则并非为了发财,而是“用梓以公天下”。他认为“医不必禁秘,但能体仁。精制一方,名出便可。救贫于世世,胜如积金以遗子孙,而亦不必以多方为贵”。此外,徐氏的观点是用药贵简而有效:“药味简而取效愈速,药品多则气味不纯,鲜有效验。”
《三十六方》收方 36 首,另有补遗经验方 4 首,合计 40 方。据保元堂本、金鉴本的眉批,40 方可分为如下几类:徐氏自家效方(眉批作“保元堂方”,计有 10 首)、诸家名方(计有 18 首)、秘传方(计有5 首)、经验方(计有 5 首)、未明来源方(计有 2 首)。各方均详细介绍方剂组成、制备及服用法,并加以评论。最后是一张药店仿单,上书“新安徐氏保元堂”某某方,后列主治、服法用量等。与一般药店的药目相比,这部分内容最有特色的是评论。这些仿单说明,《三十六方》乃徐氏自家药店出售药品的处方。
《二十四方》和《三十六方》是徐氏成名及得利的重要内容,是徐氏育人与为医的看家本领,本是非常私密的,徐春甫却将之公之于世,因此倍显难能可贵。
2.此书版本杂出 , 散在各地 , 收集相对完善的全本非常不易 现今国内外所存的《捷径六书》版本总共有以下几种:①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藏本《医学指南捷径六书》(以下简称“指南本”),共 4 册,6卷,每卷为一种子书,按“阴阳风雨晦明”为序,计有:《内经正脉》《雷公四要纲领发微》《病机药性歌赋》《诸证要方歌括》《二十四方》《评秘济生三十六方》,凡六种。《(大阪府立图书馆藏)石崎文库目录》著录该书为“明万历二四年跋刊本”。该本印刷质量不高,漫漶缺脱处甚多。为寻求对校本,笔者访察了至今所能见到的我国国内各种明刻残本及抄本,订正补充了指南本之不足,同时也调查清楚了该书的版本源流与传承关系。②北京中医药大学藏本 2 册,残存卷三至卷六(共 4 卷)。经核对,该本与日本大阪所藏乃同一版木所印。卷六之末有“万历丁酉岁季秋月书林刘双松氏重梓”记载,因此可以断定“指南本”乃书林刘双松重刻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该本字画清晰美观,当为刘双松重刻本的初刊本。该本可以弥补指南本后 4 卷漫漶缺脱之处。③中国医学科学院藏清抄本,残存卷五、卷六。其末亦有“万历丁酉岁季秋月书林刘双松氏重梓”,故来源同上。④江西中医学院(今江西中医药大学)藏清抄本,残存卷一、卷二。书名《医学指南捷径六书》,故亦属“指南本”系统。⑤安徽省图书馆(721)藏有两种名称不同的明刻本残本。其一,安徽省图书馆藏的明刻《医学入门捷径六书》,2 册。该本仅存子书 2 种(每种订为 1 册),蠹残较多。上册之首有“万历丙戌(1586)”徐春甫的“医学捷径六书二十四方序”,序后有“祁门徐氏保元堂刊”牌记(以下简称“保元堂本”),可见该本乃是徐春甫的家刻本。下册卷首残,从内容来看,乃是子书《评秘济生三十六方》。其二:安徽省图书馆藏的《医学未然金鉴》(以下简称“金鉴本”),1 册。该书内容就是《医学捷径六书》中的《二十四方》与《评秘济世三十六方》两种子书。各子书之首无卷次序号,但依次标以“晦集”“明集”。该本版式与保元堂相同,刻工亦同,而“未然金鉴”四字及校定人署名等明显系剜补。⑥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古今医学捷要六书》(又称《医学捷要六书》,此后简称“捷要本”)六卷,该本的版式、纸张等均属明刻本。经仔细比对,但其全书基本特点同于刘双松本,如卷次、卷名、各卷首责任者署名均相同,可见是以彼本为底本。此本字体娟秀,字迹清晰,只是错字、脱字较多。6 个版本大约可区分为保元堂本、金鉴本、指南本、捷要本等四个版本系统。
收集此书现存而散在于国内外的 6 个图书馆的全部 7 个版本,虽然花费的精力与财力甚大,但能将明代名医徐春甫的代表作之一整理出一个相对精善的本子以飨读者,以免别的学者耗时费力重走我们艰难的访书之路。对此,我们甚感欣慰。
本套丛书各部子书,均包括以下内容,书名、作者、校释者、校点说明、前言、各书原序言、目录、正文等。其中校点说明,除第一条简要说明各子书版本之外,其他各条均为全套丛书统一规范。前言则详细介绍各子底本的版本及流存情况,作者及成书情况、本子书的内容与特色,以及相关本子书的校释说明。
本次校点所用各书,若有不同版本存世,则经过比较,选择最佳版本作为底本。其他版本则作为校本。若属存世孤本,没有其他版本可资对校,凡遇疑误之处,多处采用他校的方法。如追踪其书所引原书,或比较同期其他方书同名同组方,或比较后世所引其书之引文,等等,尽量给出脚注,为读者提供参考。
另外,若原书的目录与正文有差异,如方名不同,一般根据正文修改目录。若正文方名有明显错误,则据目录修改正文。如目录中有标题,而正文没有的内容,将目录标题删除。凡修改处,一律加脚注予以说明。
张志斌 郑金生
2024 年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