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秦国多名医。医缓、医和都是春秋时期秦国医家。由于两人的医事载录在“十三经”之一的《左传》中,加上医缓的事迹为“二竖”“膏肓”等涉医成语的出典,医和的事迹有著名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淫致病说,前人引用甚多,因而秦医缓、和的名声几乎家喻户晓。公元前4世纪,已经到了战国时期,秦国还有一位擅长外科的医家竘(音qǔ),同时期的尸佼曾经记载他的医事。《汉书·艺文志》以及隋、唐的书志都有“《尸子》二十篇(卷)”的记载,可惜此书到南宋时已经亡佚,幸亏清代汪继培辑得部分资料,编就《尸子》两卷本。由于《尸子》本来就没有《左传》出名,后来又曾亡佚,兼之竘的医事也不如缓、和那样引人,竘的医名自然要比缓、和低了很多。虽然如此,但是竘的医事还是有值得一说之处。请看《尸子》卷下所载:
有医竘者,秦之良医也。为宣王割痤,为惠王治痔,皆愈。张子之背肿,命竘治之。谓竘曰:“背非吾背也,任子制焉。”治之遂愈。竘诚善治疾也,张子委制焉。夫身与国亦犹此也,必有所委制,然后治矣。
说医竘治愈宣王的痤疮、惠王的痔疮、张子的背肿。时当战国时期,并且同秦国相关,所称张子通常是指张仪(约前380—前309)。张仪在秦国拜相的时间为前328年,医竘为上述三人治病大致在这一年到前309年之间。在这期间称为宣王的是齐宣王,称为惠王的是秦惠王(又称秦惠文王)与魏惠王,究竟是哪个惠王,学界也有不同看法。鉴于竘是秦医,这里姑且当作秦惠王。这些都不紧要,值得一提的是张仪的话与末后的评说,有三条可加体会。
一是“背非吾背也,任子制焉”。在医竘治疗背肿前,张仪特为如此关照。意思是不要把肿背看作是我丞相的背,任凭您处置。张仪为什么在医竘动手前要说这样的话,《后汉书·郭玉传》给我们提供了答案:“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因而就会有“四难”,第一难就是“自用意而不任臣”,这是不能治愈的重要原因。因而张仪告示于前,以消除医竘的顾虑,让他能够既专心又大胆地进行治疗。
二是“竘诚善治疾也,张子委制焉”。这里说到医患双方。对医人的要求是“善治疾”者,具有精良的医术;对患者的要求是把自身委制给医人。什么叫“委制”?意为委托别人治理,联系上文“任子制”,那就是全权交付给医人。王安石写过一篇题名为“使医”的小品文(见《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讲到聘用什么样的医生与怎么使用医生的问题。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使其尤良者一人”,医竘便是“尤良者”。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药云则药,食云则食,坐云则坐,作云则作”,一切听从医者,只有这样,医者方才能够“肆其术”,施展他的医术。看来张仪甚得“使医”之道。
三是“身与国亦犹此”。由养身疗病而推求到治国理政,强调治理国家也要像这样,慎重择选贤臣良将,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天下始得安定。由先秦文章为发端,后世有关身国喻说的论著甚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