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书》讳言姚僧垣“精医术”

姚僧垣(499—583),字法卫,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历任梁、北周医官。梁武帝曾赞叹说:“卿用意绵密,乃至如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周书》卷四十七《姚僧垣传》载其医案十二则。姚氏曾撰有《集验方》十二卷,已佚,《外台秘要》《医心方》等收录其中部分佚文。

姚僧垣的长子姚察,历任南朝陈著作郎、吏部尚书等职。姚察之子姚思廉,系唐初著名史学家,撰就《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陈书》撰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其中卷二十七有《姚察传》,提到姚僧垣。文曰: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九世祖信,吴太常卿,有名江左……父上开府僧坦,知名梁武代,二宫礼遇优厚,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为游学之资,察并用聚蓄图书,由是闻见日博。

李延寿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撰就《南史》,其中卷六十九也有《姚察传》,同样提到姚僧垣: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吴太常卿信之九世孙也……父僧坦,梁太医正……僧坦精医术,知名梁代,二宫所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为游学之资,察并用聚蓄图书,由是闻见日博。

考察上引两段有关姚僧垣的文字,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不同:姚僧垣因何而“知名”,因何而“得供赐”?姚思廉所撰传文没有明说,而李延寿所撰传文则言之凿凿,因姚僧垣“精医术”。姚僧垣由于“精医术”而“知名”,由于“精医术”而“得供赐”!

由此不免令人顿生疑窦:《周书》称“僧垣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前后效验,不可胜记,声誉既盛,远闻边服,至于诸蕃外域,咸请托之”,既得帝王赞叹,又有医著问世,效验卓著,中外闻名,其孙姚思廉为何置若罔闻,噤若寒蝉,只字不提?清人赵翼曾经给出答案:“盖思廉耻以方伎轻其家世,故讳之也。”语见《廿二史劄记》卷九《萧子显姚思廉皆为父作传入正史》。

所“耻”者,非姚僧垣之“精医术”也,乃姚思廉之讳言姚僧垣“精医术”也。

无独有偶,薛生白可谓有清一代医学大家,高年不禄,其孙薛!(字寿鱼)所撰墓志,竟然无一字言及其祖医学成就,反而置其于理学圈内。文见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与薛寿鱼书》。《礼记·乐记》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语,姚思廉、薛!或拘执于德上艺下之说而有此矫情作为。

顺便说一下,《陈书》《南史》所言“姚僧坦”显为“姚僧垣”之讹。

(原载《中医药文化》2018年第4期) 6BLlVbVOGyFoz84han0VU86xdoNSKh+vrPkHa/VVlCOK74CCEWZihJ1d62tKF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