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僧孺“佣书”出身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以及发明之初时,有一种职业叫“佣书”,就是受雇替人抄书。从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佣书”这一行当非常盛行。从事“佣书”的人,在魏晋南北朝时又称为“经生”,唐代便直白地呼作“抄书人”。

齐梁时期的王僧孺少时就曾经干过“佣书”这一行当。《梁书·王僧孺传》有这样一段记载:王僧孺五岁时读《孝经》,问老师这部书主要讲什么。老师说:“论忠孝二字。”王僧孺立即表示,如果是这个内容,我愿意经常读《孝经》。六岁便能写文章,再长大一些,更加好学。王僧孺的祖上本是累世望族,可是到了乃父这一代,家道中落,他就以替人抄书的收入来奉养母亲。一篇文章抄完了,也便能够通篇背诵。南齐明帝建武初,朝廷要地方官员推荐有才德的读书人,扬州刺史王遥光就举荐了王僧孺,除了说他德才过人外,还强调他“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王僧孺因此就穿上了官服。“佣书”的行当不仅是王僧孺进入仕途的助推器,也为他成为著名的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同任昉、沈约系当时著名的三大藏书家,也整理编撰了不少书籍。

王僧孺同最早整理注释过《素问》的全元起曾经有过交往。《素问》多次提到“砭石”(今通行本有七次),全元起不甚明白,就去向王僧孺请教。

《南史·王僧孺传》记载说:

侍郎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常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春秋》‘美疢不如恶石’服子慎注云,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尔。”

畅达无阻地连用了三条书证,每条书证既有原文,又有注语,简要地说明了砭针的作用及其制作材料由石为铁的原因。

“佣书”生涯与渊博学识的关系竟然如此地紧密!

(原载《中医药文化》2018年第2期) e8SXMbPFk/aQ1LPuh/MoKqklxemF9BMQyTvwA37OcBjvxMp3Ya8K5eJEzfcDJk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