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意曾先后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两位老师对淳于意都有过叮嘱,而实际上皆付之流水,不起作用。是淳于意有意违忤师嘱吗?不是,其中各有原故。
先看公乘阳庆的叮嘱:“慎毋令我子孙知若学我方也。”意思是千万不要让我的子孙知道你学我的方术。这是告诫淳于意于接纳为弟子后。而在这之前,淳于意是公孙光的门徒,还想进一步提高,公孙光说,我能教给你的就是这些了,你要深造,就去拜阳庆为师,说“其方甚奇,非世之所闻也”。正在公孙光拟推荐淳于意为阳庆的入室弟子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件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这样记载的:“会庆子男殷来献马,因师光奏马王所,意以故得与殷善。”意思是恰好阳庆的儿子阳殷要向齐王献马,由于公孙光曾经向齐王献过马,因而阳殷特地过来请教,淳于意因此能够与阳殷交好。其间公孙光还叮嘱阳殷对淳于意要“谨遇之”。有这么一番交往,淳于意要转投门庭的事,阳殷自然不会不闻。阳殷知晓于前,阳庆叮嘱于后,就不能说淳于意违忤师嘱。
再说公孙光的叮嘱:“毋以教人。”意思是你在我这里学到的医术,不要再拿去教别人。汉文帝曾诏问淳于意:你的医术曾经教过哪些人,淳于意如实禀告,有朱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诸人。叫你不要教人,你却教了那么多人,是淳于意违忤公孙光的叮嘱了吗?似是而实非。为何如此说呢?从淳于意所授内容来看,有五色诊、经络腧穴、砭灸、药法、奇咳术等,这些医术都是阳庆所授。《史记》明确记载:“臣意即避席再拜谒,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而公孙光传授给淳于意的主要是调理阴阳的方法以及口头流传的一些医理与经验。效果如何呢?太史公没有明说,但是在淳于意回答汉文帝诏问有“自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前180),得见师临淄元里公乘阳庆”语,暗示淳于意从前一位老师公孙光处没有学到什么有验的东西。再说阳庆在接纳淳于意为弟子时,劈头就加告诫:“尽去而方书,非是也。”要淳于意把原来学的不正确的知识全部丢弃。据此而言,淳于意向朱邑、高期等人传授的并非是公孙光所教,也便说不上违忤师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