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出血对人体的影响

1.出血概念 血液(主要指红细胞)逸出心脏和血管之外称为出血。出血后血液排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在体腔内或组织间隙内蓄积称为内出血。

2.出血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按照出血的原因不同,出血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2种类型。因出血的原因、血管种类、局部组织的性质、出血的速度及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

(1)内出血:血液在体腔内或组织间隙内蓄积称为内出血。内出血的根据出血的血管、出血量及部位不同,常表现为积血、血肿、瘀斑(出血斑)、瘀点(出血点)、溢血和出血性浸润。

1)积血:出血后血液流入体腔内蓄积称为积血(如胸腔、腹腔、心包、颅腔的积血等)。

2)血肿:破裂性出血时,流出的血液蓄积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挤压周围组织并形成肿块。

3)瘀斑(出血斑)、瘀点(出血点):多见于皮肤、黏膜、浆膜和实质器官等表面。主要见于渗出性出血。

(2)外出血:外出血的特征是出血后血液排出体外。外伤时伤口处有血液往外流或形成血凝块;肺和气管出血时,血液被咳出称咳血或咯血;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如经口排出称吐血或呕血,如随粪便排出称便血;泌尿道出血时,血液随尿排出称尿血。

3.出血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出血的结局因出血的原因、出血量、出血部位等不同而异。一般小血管的破裂性出血,由于受损的血管收缩,局部血栓形成和流出的血液凝固而自行止血。

(2)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不同而异。一般器官短时少量出血对机体影响不大。

1)脑、心等重要器官出血:后果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如颅内出血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压迫中枢神经组织,引起瘫痪或死亡。

2)心脏破裂出血:可引起心包填塞,导致急性心衰。

3)急性大出血:在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总血量的20%~25%时,机体难以代偿适应,血压急剧下降,可发生出血性休克,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4)长期反复的少量出血:机体虽能充分发挥代偿适应反应而不会致死,但可导致全身性贫血。 gH5skZeGXjtJAEHJq1jlPU53W8Chx3LYLcD132deIPQVyPsnGwDHSQmPuzZnrqK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