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指各种原因(如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等)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和全身严重的缺血缺氧。及时救治,则有可能挽救伤病员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导致伤病员死亡。
一般心搏骤停5~10秒,伤病员可因脑缺氧而昏厥;骤停15秒以上,可导致伤病员发生抽搐(俗称阿-斯综合征,即Adams-Stokes综合征,又叫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如果心搏骤停超过4分钟,往往造成伤病员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最终导致伤病员死亡。因此,及早对伤病员进行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1.心搏骤停的判断依据(公众急救)
(1)无反应:轻拍并呼喊伤病员没有作出反应,或者伤病员不能挪动、说话、眨眼,部分伤病员出现短阵抽搐(阿-斯综合征)。
(2)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伤病员呼吸完全停止或呈濒死叹息样呼吸,表现为非常快的吸气,濒死叹息样呼吸的呼吸频率通常较慢。
(3)其他表现:面色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应当注意的是,其中无反应和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这两个征象存在,即可认为伤病员发生心搏骤停,应立即进行急救。
2.心搏骤停生存链——成人和青少年、儿童及婴儿
成人和青少年心搏骤停的存活率,取决于能否连续进行各项急救步骤。这些步骤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链,任何一环的缺失,急救效果将会明显下降甚至失败,我们将这些步骤称为生存链。如果生存链的每一环都紧密地联系起来,伤病员的生存概率便会大大增加。
(1)复苏方法:按照年龄可分为成人和青少年、儿童和婴幼儿三类情况。
1)成人和青少年:指青春期发育以后的人群。青春期的体征包括男性长出胡须或腋下出现毛发以及女性乳房发育。
2)儿童:指1岁至青春期前的人群。
3)婴幼儿:指1岁以下人群。
(2)成人和青少年生存链: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于2020年底发布的心血管急救指南(院外心搏骤停)(图3-1)的内容如下。
1)早期求救: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当发现伤病员出现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等情况,应立即拨打“120”电话求助,以及早取得除颤器或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I defibriIIator,AED)。
图3-1 院外心搏骤停成人生存链
2)早期心肺复苏(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CPR):尽早进行CPR,着重于胸外按压。脑部缺氧超过4分钟,脑细胞便开始死亡。在医务人员未到达之前,利用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可使带氧的血液循环至脑部和心脏,减低缺氧程度,延长生命。
3)使用AED进行快速除颤,又称早期除颤:成人心脏完全停止跳动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这是一种无规律的心室电流活动,导致心肌活动紊乱失去协调,无法输送血液。唯一有效治疗方法是电击除颤,用大量的电流在极短时间内通过心脏,使完全失去协调的心肌暂时全部停止活动,让心脏的电流传导恢复正常,从而使心肌活动恢复正常。可用的设备包括AED或手动除颤器。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又称早期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Iar Iife suPPort,ACLS),专业医务人员通过各种专业手段和药物治疗以提高伤病员生存的可能性。
5)心搏骤停后综合治疗:心跳脉搏恢复后,需要通过医院内多科室联合采取各种手段比如呼吸管理、低温治疗的方法使复苏伤病员进一步恢复脑部及机体各方面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6)心搏骤停后康复治疗:心搏骤停存活者在出院前进行生理、神经、心肺和认知障碍方面的多模式康复评估和治疗。
(3)儿科院前生存链:儿童或婴幼儿的心搏骤停通常继发于呼吸衰竭和休克,较少由心脏本身疾病引起,因此略有不同。主要分别是:在没有旁人帮助的情况下,建议先对儿童进行两分钟心肺复苏,才可以离开呼救并获取AED;至于婴儿,则应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抱着前往呼救,途中继续施行心肺复苏(图3-2)。
图3-2 儿科院前生存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