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山海经·西山经》
帝江造型的皮影神怪一浑沌天地未开是浑沌
人们认为,帝江就是浑沌,也写作混沌。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有一个神怪,叫作浑沌神帝江。他没有七窍,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火。
浑沌这一形象,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有关,代表着宇宙未分化的原始状态。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庄子》也记述了浑沌(帝江)的故事:浑沌性情纯朴,无七窍之分。南海之帝倏与北海之帝忽感念浑沌,商量要为浑沌凿开七窍,赋予其视听食感之能。日凿一窍,七天后就凿开了七窍。不幸的是,浑沌死了。
有说法认为,帝江之死,意味着宇宙向非浑沌转化。倏和忽代表时间,帝江的故事表达的核心主题是时间主宰天地,变化的力量来源于时间。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
——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
传说中,帝江死后,在他的“大口袋”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终于醒了过来。于是有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也就是说,帝江孕育了盘古,是上古大神中的大神。
帝江造型的皮影神怪二
除了伟大的创世神身份,在《山海经》中,浑沌还是歌舞之神。严肃庄重的创世神,生了一副可爱呆萌的模样,又懂音律,识歌舞。乍看之下是“反差”,细究似乎又很和谐、自然,仿佛他本就该如此。歌舞象征着文化,或许在先民看来,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与文化起源三者是浑然一体的。
皮影班子保存着一些造型看似是帝江的神怪形象:有四足或五足,四翼或两翼;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黑色;有的无头有脸,有的眼睛在胸腹部,头部仅有大口。很多艺人已经不清楚它们是谁,不知道它们背后有何神话。最后,它们只保留了一个模糊的称谓——神怪。皮影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都出现了缺环,等待着人们去接续与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