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篇

神仙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神仙文化则是民族历史记忆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古代中国人尊奉神仙,谈神说仙之风盛行。神仙离古人生活很近,神仙文化浸透在古人生活之中。神仙及其相关的艺术、神话和仪式,是理解古代中国人心态、情绪和抱负的宝贵线索。品读神仙文化,是进入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探寻中华文化根脉的独特门径。

造神、修仙殊途同归

中国神仙文化源远流长,以《山海经》为早期代表,以明清神魔小说为集大成者,贯通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影响深远。

神仙者,一为神,一为仙。古人造字时,神者“从示(祭台)”,仙者“从人”。“神”字右边的“申”,其古字形是闪电的形象描绘。古人认为闪电变幻莫测,威力无穷,由至高无上的天神操纵。“神”就指天神。仙字有“㒨、僊、仚”等异体字。许慎《说文解字》说:“仚,人在山上。”刘熙《释名·释长幼》说:“老而不死曰仙。”仙指的就是在山上的洞天福地修炼、长生不死的人。人飞升后就成了仙。这是专业的说法。

神仙文化是协调凡人与神仙世界关系,追寻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

神仙者,一属神道,一属仙道。神是“超凡”的存在,拥有“超凡”之力,受到世人顶礼膜拜。仙是“超脱”的存在,逍遥天地之间,受到世人仰慕追寻。然而神者有职责束缚,是“当差”;仙者无欲无求,是“自在”。仙道甚至是高于神道的存在。这是道家的说法。

神仙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闻一多曾说:“人能升天,则与神一样,长生,万能,享尽一切快乐,所以仙又曰‘神仙’。”可由仙而神,当然也可以由神而仙,二者不需要刻意区别。有职司、有神力、有仙迹,能够护佑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可以崇拜其为神仙。“造神”与“修仙”殊途同归。这是普通百姓的说法。

甘肃皮影:八宝

八宝指法螺、宝轮、宝伞、宝瓶、华盖、花枝(富贵牡丹) 、金鱼、盘长(吉祥结),是吉祥、幸福、圆满的象征

无论如何解释,无论怎样命名,无论相信与否,神与仙都是中国人构想出来的神圣存在,曾慰藉了无数人的心灵,也曾在历史的某些瞬间,为人们点燃了希望之火。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信奉神仙是一种祈求神力的手段,以此增强对现世生活的掌控力,这也是凡人获得神力加持的最简单的方式。认识神仙,信奉神仙,掌握同神仙世界“沟通”和“交易”的规则,人们就有机会主动出击,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运势。

认识神仙,掌握同神仙世界“沟通”和“交易”的规则,才能主动出击。

仰望苍穹,是日月星辰;俯瞰大地,是山河风物;日月变换,是白昼黑夜;寒来暑往,是春夏秋冬。昼夜与四季的概念,虽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只是普普通通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季和每一年,却蕴含着人类对时间极为非凡的创造与认知。在漫长的农耕文明历史中,在世代祖先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人的岁月时光中,劳作与祈神相伴而行,物质与精神相伴而生,神圣与世俗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陕西皮影:社火 ·四季平安

童子手捧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代表一年四季,花瓶寓意平安

陕西皮影:五圣云朵

中国传统文化承认数量庞大的神仙存在。这些位居九天之上、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神仙,背后隐藏着的是古代中国人朴素的生活愿景与宇宙观,也反映了他们为掌握自身命运所做的不懈努力。

每一个影子都代表着一位神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影子戏”,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项古老、神奇、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形式。岁时节庆、祈福祭祀、酬神还愿、堂会庙会、红白喜事……其身影总是不可或缺。它从来就不单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中。

从中国皮影出发,可以看见最真实的中国,可以发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

与真人扮演角色的戏剧艺术形式不同,皮影戏可以脱离舞台和演员的限制,在虚实之间上天入地、千变万化,尤擅演出《封神榜》《西游记》等神怪戏。

皮影极有可能是对《山海经》等中国古典神话最生动、最具民俗色彩的图像表达。

神怪戏,离不开神仙角色。为了演出需要,同想象中的神灵世界沟通,皮影戏班必须配备数量不等的神仙影偶。他们或头戴道冠佛帽,或身着神带神靠,或腾云驾雾,或骑坐神兽。

在人们心中,这些影偶都具有“神力”。民间艺人甚至说“皮影戏象征着众神云集,其中每一个影子都代表着一位神”。很多艺人认为他们的戏箱是各种神灵的住所,不准任何人坐在上面。陇东皮影一定要用牛皮制作,据说就是因为牛是天神下凡,是神的替身。

甘肃皮影:三头孙悟空

皮影戏象征着众神云集,其中每一个影子都代表着一位神。

湖南地区把影偶称为“菩萨”,神圣性不言而明。艺人们认为,闲置旧影偶,任其风吹雨淋或者不见天日,是对神灵的不敬。因此,用旧一批影偶,必须焚烧掉,并且烧香敬神。

神仙有慰藉与辟邪两个方面的作用。

河南桐柏的艺人认为皮影有辟邪的作用。将皮影头放在小孩枕头底下,过几夜孩子就不吵夜了。唱戏时给小孩打个花脸,对其“射箭”,小孩就好养活。在皖南地区,若有刚出生吵夜的小孩,家长要到皮影艺人那里借一个男性角色的皮影,挂在小孩睡的蚊帐或者摇篮里。在山东地区,有“受惊”的小孩,则要去皮影班借“孙悟空”来驱邪。在一些地方,人们甚至认为影窗布和纸都具有神性,有驱邪的功效。

“福德祠”前影戏开

民国时期的《安达县志》载:“影戏亦为民间娱乐之一种,特无端不能演映耳。”意思是说,皮影戏虽为民间娱乐的一种,却并不能供人随意娱乐。

西部地区皮影:四季仙头茬

陕西皮影:各位诸神之位神台

北方皮影:加官进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景片

著名皮影研究学者江玉祥认为,至少到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的皮影戏主要还是用于祭祀仪式,是酬神还愿的工具。四川皮影大量用于酬神还愿,祈年禳灾,巫术和宗教的功能十分突出,即使人生礼仪的大贺戏,也主要是利用巫术的手段讨求吉利,民间使用皮影的主要目的不在世俗的娱乐。由此可见,皮影同中国神仙文化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明清以来,皮影等民间艺术成为神仙文化最重要的视觉表达领域。

随着时令节庆的变换,皮影戏的演出灵活多变,各具特色;而对于不同的祈愿神灵,皮影戏的表演亦各具内涵:遭遇虫灾向虫王祷告,禾苗长得不好向苗王祷告,人生病了向药王祷告,马生病了向马王祷告,天旱求雨拜龙王,祈求丰收拜土地菩萨……有神,就有“庙”,集体求神还愿,往往在寺庙观庵举行,就形成了“庙会”。庙会期间,请戏班来演戏酬神,答谢神灵护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是不可或缺的活动。

每个行会都有自己敬奉的神,也有自己的会期。届时,很多行会都会请皮影戏班来唱上几台皮影戏,酬谢行业神,庆贺一番。

祈年禳灾、人生礼仪之时,人们也会请来皮影班子。

人们通常会根据事由请相应的神,演相应的戏。而豫南皮影戏要请来全神,这样似乎“效力”更大,护佑更全。这里所请的主要神灵,一是如来佛,二是李老君,三是儒释道 ,四是孔圣人,五是五方五岳,六是六家六真神,七是七仙女,八是蟠桃会众神,九是九天玄女,十是地府阎君,既包括三教神仙,也包括民间俗神。

荷兰莱顿民族学博物馆藏福建提线木偶戏彩屏

请了神,当然还要送神。人们认为,皮影演出过程有神灵“暗中”观看。因此,皮影戏演到最后,要举行散神仪式。河南称“送神”,四川称“灵官扫台”,也有地方是“姜子牙封神”。仪式过后,众神“缚妖”而去,人间得以安宁。 G9sf4uI8+SEkoaeBLaDrE1oAYWYkjz1jfXHRspvjkbuO5xWVEzdoqVSDKXPep7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