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孩子低头玩手机的事,相信很多家长有共鸣。
有一次我家孩子幼儿园开家长会,就“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怎么办”这个话题,家长们互相交流了经验。
一位家长说:“我们家建立了一套作息规定和奖惩制度,每天允许孩子玩三次平板电脑,每次不超过15分钟。违反的话就没收玩具和零食;如果能连续遵守三天,就奖励棒棒糖。”
其他家长纷纷低头记笔记。这位家长见状,突然笑道:“你们别记了,我想说的是这招不管用!每次他都讨价还价,撒泼耍赖;而且在我管不到的地方,他逮着机会就玩,几小时都停不下来。”
这个问题我还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我家孩子也曾迷恋电子产品,但现在慢慢学会了比较有节制地使用。
婴幼儿正处在感知觉飞速发展的时期(感知觉关键期),为了使感知觉获得充分发展,孩子会主动追随视听觉刺激,因此电子产品的声光电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就不足为奇。我家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喜欢盯着电视看,1岁多就已经和平板电脑上“会说话的汤姆猫”聊得津津有味——抱着屏幕边亲边喊“汤猫,爱你!”当时家里的老人都忍不住埋怨我对孩子不加管教。
我为什么“不管”呢?因为“堵”不如“疏”。心理学中有两种效应都能很好地诠释这一点——白熊效应和禁果效应。
假如现在我命令你不可以想白熊,你会发现自己的脑海中会无法控制地出现一头白熊,这就是白熊效应。因为“不可以想的事情”会激活我们的抑制系统,而抑制本身需要调动大脑更多的觉察——监控你到底有没有“想白熊”,这就像拿着放大镜搜索“白熊”这个关键词一样,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白熊。反而,让你刻意去想白熊,你却不一定想得起来,就好比盯着一个字看久了,会觉得不认识它了。其实,这是神经放电后的疲劳表现。
“禁果效应”指越是禁忌的事物,越散发着诱惑的气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让人充满渴望。禁果效应对成人而言是如此,对孩子更是如此,而且孩子还受到另一层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的萌芽。因此,你越禁止孩子玩某样东西,越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反而起到了强化作用。
什么情况下,一件事情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吸引力最强烈?正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时候,比如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这些中外著名的爱情故事就会发现,越是障碍重重,越是能激发男女主角冲破藩篱,不惜付出生命代价也要在一起的欲望——与全世界对抗来争取和捍卫自己想要的东西。“障碍”会让人们的抗争变得充满使命感。
所以经过沟通,我和鹿老师对孩子玩平板电脑、看电视这件事达成了一致意见,我们采取的态度是:不刻意强化、不刻意设限,想看就看,但是要有度,就和吃饭睡觉上厕所一样把它当成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这招对我的孩子行不通,如果放手给他玩,他真能玩到天荒地老。”当然,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电子产品的复杂性、趣味性、可玩性对他们来说也会逐步增强。有些孩子的确能坐着玩很久,而且如果平时被管得紧,父母突然放手不管,孩子便会逮着机会使劲玩。由此可见,“不刻意设限”这一招并非对所有孩子都管用。
因此,我要再次强调,养育中更重要的一点是“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我在接触到的“问题儿童”现象中,往往会发现家长在亲子相处中的做法存在不妥之处:有的也许是工作太忙,顾不上孩子;有的是不懂得如何表达和交流,疏于与孩子沟通和互动;有的家长一到家就看手机,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没有人陪着玩,孩子当然要自己寻找“出口”和“寄托”。
平时,建议大家尽量匀出时间多多陪孩子,天气好的时候带他出去挖沙子、踢球、戏水,在草地上撒欢儿、捡落叶,堆雪人,滑冰……出现雾霾、雨雪等天气情况时,就在家里搭乐高、养花、做点心、画画、讲故事……
除此之外,也可以带孩子做家务,这样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虽然有时候可能是帮倒忙),又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做家务也是可以让双方都乐在其中的亲子时光。
如果孩子能够在“爸妈陪我做游戏”和“我一个人看动画片”之间做出选择,那么他大概率会选择前者,除非孩子和父母已经彻底切断连接。
我时常看到孩子偷偷用父母的手机账号去打赏主播的新闻,有的家长会对着镜头哭诉是“主播诱导了我家儿子”;也有家长抱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把孩子都带坏了”,仿佛主播和电子产品是罪魁祸首。
事实上,“玩物”从来都不足以毁掉一个人;一个人要被摧毁,一定是从自我内部开始的。“物”永远是为人所用的。同样是玩游戏,有的人成了“网瘾少年”,有的人却参加国际大赛成为专业人士;沉迷于小说也是如此,有人得了戒断综合征,哭喊着“奈何烧杀我宝玉”,有人却能借此成为作家。
同理,如何看待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也是一样,选择权其实在父母手里。是切断亲子间的连接,把孩子交给“电子保姆”,让孩子自己没完没了地看动画片、玩游戏,还是选择陪伴孩子,做一些亲子共同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我们作为父母,其实是可以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