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多孩家庭的父母如何照顾所有孩子的情绪

我家老二出生时,因为种种原因,鹿老师需要在老家休产假,而我带着老大在北京生活。也就是说,老大和妈妈不得已分开了一段时间。阔别数月之后,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在见到妈妈的前一晚,孩子就兴奋得上蹿下跳,鹿老师也是短信接连着电话各种交代,生怕节外生枝。第二天,母子俩人一见面便“熊抱”在一起,亲热得不得了。

由于我们之前做过一些引导工作,哥哥对于弟弟的到来是比较接受的。鹿老师孕期时,我便经常带着老大一起照顾鹿老师。比如,在妈妈午睡时,哥哥会抱来两条毯子给妈妈盖好,并且告知:“一条毯子给妈妈盖,另一条毯子是给宝宝盖的。”

在见到二宝之后,他也着实新鲜了一阵子,搂着亲吻“小可爱”,还帮着我们递毛巾、接奶瓶,忙得不亦乐乎。

但意想不到的是,他没和弟弟闹别扭,却在短暂的甜蜜过后,当晚便和妈妈闹起了矛盾。先是晚饭过后,他接连打了两个喷嚏。鹿老师推测:“可能是对羊毛垫子过敏。”儿子说:“不是不是,不信你看!”说着,他把脑袋埋进羊毛垫子深吸了一口气,结果又打了两个喷嚏。看到这一幕,鹿老师笑倒在沙发上,孩子则委屈地哭了:“妈妈嘲笑我……哼!我不爱妈妈了!”接着是哄弟弟睡觉时,哥哥看到弟弟吮吸安抚奶嘴,也想要一个,被妈妈以“奶嘴是婴儿用的,你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的理由拒绝了。后来孩子又看到了一只大号奶嘴,激动地问:“妈妈,这个是给我买的吗?”结果,妈妈又说这是等弟弟大一点再用的。孩子突然崩溃了,哭着说:“我还以为妈妈是给我买的,结果不是。妈妈不爱我了,我不要奶嘴了,也不要妈妈了!”

一晚上接连听到孩子说“不爱妈妈”“不要妈妈”,鹿老师也很伤心。孩子睡着后,她也忍不住哭了:“我这么爱他,他怎么能说不爱我呢?之前怀孕不能抱他,后来又分开了几个月,我天天盼着见他,心想等见了面一定要好好抱抱他。结果这才回来第一天,因为一点小事他就说不要我了,我觉得很受伤。”

我安慰她:“这事儿其实可以不这么想,你听听我的看法。”

··对彼此期望值过高

毋庸置疑,孩子爱妈妈,妈妈爱孩子。但是在分开了较长时间后,双方都寄托了太多的思念,想象了太多重逢的美好场景。于是,妈妈和孩子对彼此都产生了较高的期望值,渴望得到对方无条件的爱。

这件事在妈妈看来是“他居然为了一点小事就跟我生气——他没有无条件地爱我”,在孩子看来则是“我出了洋相,妈妈居然嘲笑我——妈妈没有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我”。

为什么彼此相爱的人,有时反而容易相处不好?正是因为彼此在情感上都有着过高的期望值。假使一个人在对方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就会希望对方也全心全意地爱自己,不能容忍对方有任何一点“不够爱”的表现。

我提醒鹿老师:“你带着二宝回来,孩子刚回到你身边,正处于‘妈妈是否还像以前一样全身心爱我’这样一种敏感和怀疑的状态中,所以对你的言行反应过激是在情理之中的。正因为他对你有过高的情感期望值,所以才选择了用‘作’的方式来试探你,看看你对他的爱和包容的界限在哪里。”

··反向形成

对于我的话,鹿老师也接着回应:“我理解他现在的敏感,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忽视他,也在加倍地陪伴他、补偿他。可是就算他敏感,也不能说不爱我、不要我吧?这种话多伤人心啊。”

总是给别人科普,讲“反向形成”的鹿老师,没有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指的是在无意识层面上的冲动和意识层面的举止表现出相反的方向。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外在的行为举止(不要妈妈)以及外在的情绪表现(不爱妈妈),与他内心深处的动机(要妈妈)或真实的内在情感(爱妈妈)完全相反。

孩子口口声声说“不爱你”“不要你”其实就是“爱你”“要你”。因为他害怕妈妈不再爱他,害怕自己的爱是单方面的、被拒绝的,所以他压抑了自己对妈妈的爱,率先宣布自己不爱妈妈了,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关于反向形成的防御行为,有的孩子会明确说出来,这种属于易察觉的(比如我家儿子);有的孩子嘴上不说却会表现在行动上,比如突然变得脾气很大,或者默默地疏远父母——说到底还是因为孩子敏感,害怕不再被爱。

当然,理解归理解,教育还是得教育。后来,我也对哥哥说:“爸爸妈妈再生气,都从来没说过‘不爱你,不要你’这样的话。如果你生气,可以对妈妈说‘我生你的气了’,但是不可以说‘我不爱你了’。”

··退回婴儿状态

鹿老师说:“好的,你说服我了。但是他哭着闹着要奶嘴怎么办呢?现在,他已经开始啃手指头。这么大的孩子了,我们总不能真给他奶嘴吧?”

我说:“其实,如果真把奶嘴给他,他最多稀罕两天也就不要了。因为孩子想要的根本不是奶嘴,而是妈妈的偏爱。”

许多人误认为,有了弟弟妹妹,老大就自动长大了,所以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当哥哥/姐姐了,可得懂事儿啦”。但恰恰相反,家里添丁增口后,很多大孩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退行”行为,比如要妈妈喂饭,要妈妈抱,甚至用被子把自己包裹起来,装扮成婴儿在襁褓中的样子。

退行是指人在面临焦虑时,放弃已有的、相对更成熟的生活方式,回到某个更早阶段的生活方式,以低龄、幼稚的行为来缓解焦虑。

我们家老大出现的啃手指(他小时候都没有吃手指的问题)、要奶嘴等行为,就是比较典型的“退回婴儿状态”的表现。

因为担心妈妈偏爱弟弟,所以他要求绝对公平:“弟弟有的我也要有,我要和弟弟一样当个小婴儿,来获得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呵护。”

··父母该怎么做?

在这种情境下,孩子并不懂得应该怎么处理眼下的复杂情绪和焦虑感。作为成年人,父母要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绪左右。

如果你被孩子的情绪影响,认为“我对你这么好,你还这么不懂事”“我白疼你了,还不如疼小的”,在大孩那里受挫后,转而将情感更多地向二孩倾斜,那么你与大孩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就会导致双方情感上的疏离——这也是很多多孩家庭的矛盾所在。

孩子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才选择推开你。他越推开你,你就越要把他拉回到亲子关系中的安全区域。只要孩子回到了安全区域,焦虑感和警惕感得以解除,他“无理取闹”的行为就不会持续太久。

第二天,孩子醒来前,鹿老师就等在他身边,准备把那只崭新的大号奶嘴送给他。孩子一醒来就看到妈妈递来的礼物,果然开心极了。他拿出自己的“百宝箱”,将奶嘴小心地放进去,同时又从里面拿出一块巧克力(巧克力是他的宝贝疙瘩,平时我想看一眼都不行),送给妈妈:“妈妈,这个是留给你的。”

至此,我们家的第一次“二胎危机”算是平稳度过。 sNwvw4oG3VQY/1XGxn+oVfilV4erxGJvTNnG8j6J6SWbezFvlP+1NDgQJkDqY/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