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曾经给我看过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男孩委屈地问妈妈:“你们真的爱我吗?爱我的话为什么还要生妹妹?你们考虑过我的感受吗?”妈妈安慰他,独生子女太孤独了,有了妹妹就可以给他作伴。男孩反驳说自己有朋友,不需要妹妹的陪伴。母子俩就“陪伴”展开了一段对话,男孩层层推倒妈妈的论断,但视频最终以男孩哭诉自己如何讨厌妹妹,妹妹把原本属于他的东西都分走了,想把妹妹送走等情感宣泄结尾。朋友对我说:“最近我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老二出生以后,老大很不开心,很排斥老二,怎么办?”
我发现在这则视频的评论区,很多网友对小男孩产生了共情,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父母生二胎考虑过老大的感受吗?咨询过老大的意见吗?为什么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呢?
2.原本家里所有玩具都是老大的,所有的爱也都是给老大的,突然多出个弟弟或妹妹,不仅小时候要和老大抢玩具、分宠爱,成年后还得跟老大分家产,谁会乐意?
3.都说一碗水要端平,可是现实中多孩家庭的父母,又有几个能不偏不倚,做到绝对公平?
说实话,我并不赞同“父母生二胎需要征求大孩的意见”这一观点。繁衍后代是夫妻双方的共同行为,生育权的行使应当以夫妻双方协商一致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妇女依法享有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子女的自由。”所以,生育权属于夫妻二人,且优先考虑妻子的意愿,不属于其他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一个人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只需要和自己的配偶商量,而不需要征求其他人的意见,更不需要得到其他人的批准。
但从实践层面来讲,如果夫妻二人年龄已高,将要退出劳动力市场,同时大孩即将或已经成年准备参加工作,这意味着二孩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大孩的付出。这种情况下,父母当然应该咨询大孩的意见。同理,有些小夫妻经济不独立,需要父辈资助,也必然会出现生育权被他们的父母主宰的情况。
既然生育权只属于夫妻,那么这位妈妈为什么会被孩子“不考虑我的感受”的控诉反驳得哑口无言?因为她的理由是“给你找个伴儿”。听着很无私,好像都是为孩子考虑,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个逻辑从根源上就是错的。假如父母是为了大孩才生育二胎的,必然会给孩子造成“我是有决定权的”错觉——毕竟是给他找的伙伴,都不事先问人家的意愿吗?
以前有朋友问鹿老师:“你为什么想要生二胎啊?”鹿老师回答:“因为我有生物繁衍本能啊。”其实想不想生孩子原本就是要不要传递自己的基因这么简单,不必说“生二胎是为了大孩”。如果非得把孩子强行架到受益者的位置,当他最终发现自己并不是受益者时,必然会产生疑惑:“如果真是为了我好,我怎么没得到什么好处呢?”
当父母明确了生二胎是为了自己之后,孩子就会明白在“生二胎”这件事情上,自己并没有决定权,这时候他就该学会面对现实了。
有人问,如果孩子还是不接受怎么办?其实,每个儿童都会经历“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试想一下,突然出现的竞争者打破孩子在家庭中为“中心”的局面,孩子由此产生了“不接受”的感觉也是非常正常的。这种情境下,家长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但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并不等于让孩子认同“自己不被爱”,这一点切勿混淆。
帮助孩子去自我中心化,也是有年龄范围的,适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假如孩子不能够接受去自我中心化,那么家长需要做到“接纳孩子的不接受”。
什么叫“接纳孩子的不接受”?就是接纳他一定范围内的哭闹、争夺,甚至打架。家长不要将孩子的这些行为上纲上线成“坏孩子”“不爱护弟弟/妹妹”,而是要耐心地疏导,纠正其行为,同时用心地爱护他,公平公正地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静静等待孩子长大。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手足之情”不是凭空捏造的词汇。
接纳不等于纵容——很多人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要么“上纲上线”,要么就是“纵容”,容易走极端。我举例说明一下。
不接纳:“你是个坏孩子!”“你将来这样怎么行?”“这孩子心理肯定有毛病!”“你必须无条件、无理由地让着妹妹!”
纵容:“弟弟/妹妹不好,活该挨打!”“小孩嘛,谁不打架!打吧,抢吧,我就当没看见。”
接纳但不纵容:“我知道你肯定很委屈,我很爱你,很在乎你的感受。但是打人和抢东西是不对的,我们一起看看怎么处理这次的矛盾。”
如果孩子已经10多岁了,还不能接受弟弟/妹妹“抢夺资源”,家长就很有必要引导了。你总得让他明白,地球不是围着他一个人转的,宇宙也不以他一个人为中心。这个世界上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事情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也有太多事情是他哪怕不接受也无权干涉的,趁早明白这个道理对他更好。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很奇妙,明明是血肉至亲,但是在利益甚至生存等问题上却又是相互冲突、相互竞争的。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基因传递的策略上,兄弟姐妹的关系既是竞争的又是合作的。一方面,兄弟姐妹携带着和自己相同的基因,保全兄弟姐妹也等于是保全自己基因传递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父母精力与家庭资源的分配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利益又必然是冲突的。因此,大孩会产生“关爱和资源被争夺了”的感觉也情有可原。就算父母再怎么公正不偏心,很多大孩仍然会心生怨恨——“本来所有的资源都是我的!”
然而,我们人类并不是只靠体力拼杀去获取资源的动物,家长完全可以在兄弟姐妹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中好好引导,寻求平衡。如果孩子说出“谁愿意多一个二胎来跟我分家产”这样的话,我认为这是家长教育中的失职,才会让孩子产生错觉:这个家只能以我为中心,家里一切都该是我的,父母的一切只该属于我一个人。
我相信有孩子的父母都可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你拿出食物准备全家人分享时(比如糖果或者蛋糕),孩子会哭闹着说:“不行,这是我的!”
我家孩子小时候也会这样,但是我会告诉他:“这个家里没有一样东西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除非本来就是买给你的、属于你私人的物品),所有东西都是我们一家人一起努力得来的,所以哪怕一根针,都是属于我们全家人的。我们爱你,愿意把能提供的最好的都给你,但并不是所有好东西都只该给你一个人。除了明确是你私人所有的(比如说好了由你主宰的玩具、图书之类的),其他东西都不存在‘这是我的’的情况。水果盘里的水果不是只该你吃,电视不是只能由你选择频道,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属于我们全家人的。”
曾经有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向我讲述她和妈妈之间发生的这类矛盾。妈妈买来草莓,她吃到一半吃不下了,准备晚上回家再吃。谁知回家后发现剩下的草莓被妈妈吃了,她勃然大怒。妈妈向她解释:“我以为你不吃了。”提及此处,她生气地说:“她凭什么认为我不吃了?她为什么问都不问,就擅作主张?我觉得她不尊重我。”
她的理直气壮让我感到很诧异,这个年轻人显然在童年时期缺乏上述的教育和引导——她天然地认为她享有吃草莓的优先权;她吃不完,其他人也不能吃;除非她确定不吃了,别人才有资格享用,即使这个“别人”是她的妈妈。
但道理不是这样的,家里的水果本来就该全家人共享。你当然可以要求其他家庭成员“给我留点晚上吃”,也可以问问对方“你还吃吗”,但这些都是出于家人之间的爱意而主动做出的谦让,并不应该理所应当地一个人吃独食。
这些道理不应该等到二胎来临时才开始引导孩子,而是从一开始就该让孩子明白:不存在什么“你的家产”,这不是“你的家产”而是父母的劳动所得,父母有权决定用这些资源或财产来养育几个子女。当然,家长也应该尽可能地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
有些人也许会说,虽然我们都知道不能养成孩子自私霸道、自我中心的性格,但是如果父母无视老大的意愿生下二宝,回头他要闹腾起来,威力是不容小觑的。
我始终认为,爱是治愈世间一切伤痛和不平的良方。这个“爱”,并不是对孩子进行亲情绑架,强行灌输“你要爱弟弟/妹妹”“亲兄弟/姐妹之间干吗计较那么多”等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营造爱的氛围。所谓“营造爱的氛围”,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帮助孩子在他们之间营造爱的氛围。我们常说的“一碗水端平”,并不是要求家长做到绝对公平,不是两个孩子分一碗麦片,100粒的麦片就必须一人50粒。上文中我也提到,如果孩子年幼,家长应该调整心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接受。相较于物质上的公平,家长更应该为孩子们营造充满爱的氛围。
假设父母将孩子们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总把“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弟弟小,这次先给他买玩具”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就容易在孩子之间营造“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氛围,那孩子们怎么可能不针锋相对?而如果父母时常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传达“这是哥哥特意留给你的蛋糕”“爸爸说要罚你,弟弟哭着拦了下来”之类的话语,效果就不一样了。
第二,家长要言传身教。言传身教的内容包括:你对孩子的爱、你对长辈的爱、夫妻之间的爱、你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爱。
孩子的模样折射出来的一定是家庭的样子。如果孩子喜欢对别人表达爱、喜欢拥抱,那他大概率生活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如果孩子喜欢斤斤计较,对人充满敌意,攻击别人,那很大可能是家里也有人经常这么做。
如果你和家人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孩子对于家庭新成员的到来,就会展现出“这是多了一个人来爱我和让我爱”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乃至配偶之间都斤斤计较,那么这个人的孩子学会的必然就是敌意和算计。
而且,如果你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他就较少有这种“宠爱被夺走了”的感觉。以前,有亲戚朋友逗我家孩子说:“将来妈妈有了妹妹就不要你喽。”我家小孩并不会往心里去,而是笃定地说:“怎么可能?”
当然,现实中很多家长,往往是有心公平但无力平衡,希望“一碗水端平”,但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对于这些家长,确实有一些建议可供参考,我们将在下一节中重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