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电子产品并不是洪水猛兽

之前,一位自媒体平台的工作人员来我家谈工作,恰好看到孩子抱着平板电脑看短视频。她有点惊喜地问:“你们家不排斥孩子看短视频吗?”

我问她:“为什么要排斥呢?我觉得电子产品的青少年模式里,不少内容都做得很好。一开始,我只是在工作忙、没办法陪他时,让他自己在青少年模式下玩一玩。我本以为他都是看动画片,后来才发现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看非常有益的科普类视频。因为他,小区里很多家长都消除了对电子产品的偏见。”

“老师,非常感谢您,今天的对话对我非常重要。我负责我们平台青少年相关的工作内容,一直以来我听到的都是质疑的声音,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这样的工作是否有价值,今天听到您从用户的角度给出的反馈,我突然感觉付出都有了意义。”她说。

关于“孩子是否能玩电子产品、看短视频”,我的看法如下。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短视频平台学科普知识

我第一次从孩子口中了解到短视频,是在某个下午,他突然非常兴奋地问我:“爸爸,我们家有没有玉米淀粉?”我好奇地问他要玉米淀粉干什么,而且淀粉很多种类,为什么要指定玉米淀粉。

原来他刚看了一个科普视频,正在教用玉米淀粉调制“非牛顿流体”的方法。非牛顿流体是指外力作用下,剪应力与剪切应变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的流体。它的特性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用手轻轻搅动,它就是液体;假如拿锤子用力砸,它就会变成坚硬无比的固体。此前,我甚少从6岁的儿子口中听到这么专业的科学名词。对他而言,这是非常好玩和神奇的事。

学会制作“非牛顿流体”后,他又向邻居家妹妹展示了实验过程。自那以后,他经常把学到的新知识教给妹妹。比如:“太阳系九大行星已经变成八大行星了,冥王星已经变成矮行星了。”“你知道哪个惰性气体是人工合成的吗?”“太阳放光芒,依靠的是核聚变反应。”

邻居们纷纷表示:“现在的小学生已经内卷成这样了吗?”“不愧是北大教授的儿子啊!”我很惭愧,其实这里面没我什么功劳,而且以我的知识储备,估计只能教到他10岁。

邻居好奇地问:“这些科学知识,他都是从哪儿学的呀?上的什么课外班吗?”

“都是网上看来的。”

邻居又惊讶地问:“网上视频不都是玩儿的东西吗?”

“他就是觉得这些好玩。”

小区里很多家长也因为我家孩子的表现,一改对短视频内容的偏见,允许自家孩子在青少年模式下接触网络了。我们也得以从孩子的视角了解到原来短视频内容也可以传递很多有趣和有用的知识。

一直以来,我常常被问到如何看待孩子接触网络、使用电子产品,家长们谈“网”色变,小心翼翼地拿捏尺度,担忧孩子沉迷网络,毕竟关于“网瘾少年”的许多新闻都非常耸人听闻。

其实,我们不用把电子产品或短视频内容视作洪水猛兽。当你善加利用时,它也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辅助工具。

当然,在网络上接收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辨别,做到去伪存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注意信息来源,关注官方正规渠道的信息。比如,想了解医疗知识,关注正规三甲医院的医生或者正规医院的官方账号即可。

··儿童接触网络不能脱离成人的监管

需要强调的是,儿童接触网络,不可以脱离成年人的监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正处于人格及价值观逐步完善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儿童尚未形成稳固的观念,容易被外部刺激影响。研究也发现,成年后的犯罪行为与儿童时期观看攻击性电视节目的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由此可见监管的重要性。

当然作为心理学人,我认为监管不应单纯地依靠网络平台自身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家长也应当负担起监管的责任。而且,对家长而言,陪伴比监管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经常收到网友求助,说孩子一回家就埋头打游戏、刷短视频、看直播,也不跟爸爸妈妈交流,成绩也随之下降。为此,家长需要明白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点尤为重要。

关于孩子沉迷网络,我想讲两点:首先,不是因为有了短视频平台和电脑游戏才有了沉迷;其次,假设孩子已经存在沉迷网络的问题,那么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亲子关系。当一个孩子和父母没有积极交流和有效沟通的时候,他自然会为了寻找自尊、快乐、满足感和控制感等,将情感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它可能是短视频、电脑游戏,未来甚至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某个工具。

因此,当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我经常会一边工作一边陪着他。我俩看似各忙各的,但其实我可以在旁帮忙把关科普内容的真伪,帮助孩子学会分析网络信息的可靠程度,提高他的分辨能力;同时可以随时回答他的疑问,在问答互动中增进亲子交流,他也会意识到“爸爸在陪着我”,这是一种有质量的陪伴。

我们的生活与网络、电子产品已经密不可分,要和它们相隔绝是不现实的。孩子年幼时家长还可以控制他们接触网络和电子产品的时间,等他进入青春期,管不住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到青春期才出现的。其实不然,只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无法全盘控制时才觉得出现问题了。

与其堵,不如疏。监管好孩子接触的平台与内容,引导孩子学会管理网络及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引导孩子学会筛选内容、分辨信息等,反而利大于弊。

··家长的焦虑,来自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不了解

现在很多家长很焦虑,他们如何缓解焦虑呢?大多数可能是折腾孩子,向孩子施压。

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家长80%的焦虑主要来自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不了解。这也是我特别愿意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分享“育儿”科普内容的初衷。“育儿”二字之所以加双引号,是因为我更愿意引导父母而非孩子,希望家长能够多了解育儿方面的知识,少走一些弯路。

在一次聊天中,一个高中同学提到,他为孩子报了早教班,因为机构宣传称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我说这挺好的,孩子的社交能力挺重要,于是便多嘴问了句:“你们家孩子多大?”

“1岁半。”

“要不咱还是把这钱退了吧。”我说。

同学问:“为什么?”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说,1岁半至2岁的孩子,刚刚具备自我意识,刚萌发“我是谁”的意识,但还没有“别人是谁”的概念。所以,1岁半阶段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而非“社交”。

在这个阶段,无论父母是否“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3岁之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都会提高。这不是早教机构的功劳,而是孩子到达一定年纪自然而然发展出的能力。

我曾经关注过一些育儿类的自媒体博主,发现市场被非专业和一知半解的声音占据了话语权,而相关的专业人士没有发声,或者声量不够大。因此,也希望通过个人的微薄力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专业的、科学的育儿知识,以缓解家长的焦虑。我发现当家长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之后,就没有那么焦虑了,孩子的情绪也会好转。

这更加坚定了我面向广大家长科普育儿知识的决心。家长多了解发展心理学内容,一是缓解焦虑,少折腾孩子;二是从经济角度而言,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少花冤枉钱。上早教班也许要花费两三万元,但购买一本翻译精良的、正规的发展心理学专著,只需要三四十元;而且还有很多专业人士的自媒体平台、包罗万象的科普图文及视频资源,不仅有学习价值还免费。

··家长的焦虑,也源自没有和孩子同步成长

我特别喜欢牛群、冯巩老师的相声《威胁》中的一段对话,大致内容如下:

牛群问:“您说世界上什么最可怕?”

“您说呢?”冯巩反问。

“我认为啊,最可怕的是儿子。”

“儿子?”

“哎哟,您可没见过这儿子,太可怕了。”

“这儿子他怎么会可怕?”

“他‘噌噌噌’老长啊。”

“是,他不能‘嗖嗖嗖’地老抽抽啊!”

牛群说:“不是,他长个儿咱不怕,咱就怕他长学问啊,那么点小孩闹一小肚子学问,他指不定什么时候寒碜你,你这当父母的,这脸往哪儿搁呀?”

很多时候家长焦虑的原因,可能是他们与孩子成长轨迹的不同步。生活中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在此。那么,如何消除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孩子是家长和日新月异的世界连接的窗口,通过孩子的成长,与他们一起学习、接触新事物,最终可以实现亲子的共同成长。所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培养一门共同爱好(从孩子的喜好出发),有机会的话和孩子讨论喜欢的明星,为孩子的困扰(可能在家长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出谋划策,等等。 dDiGfpoB+OwhG8jNQbyLWOq9I0Hj5YIU7huzfKOFTcFvtREmIP7cd+s62ytaXv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