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血瘀,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对身边的朋友进行了简单的提问,他们的回答多是“瘀血是积聚在体内出不来的血”“瘀血是死血”等笼统、书面描述,既不了解血瘀形成的原理,更不清楚该如何进行调理,以及自己是否属于血瘀体质。
其实,要判断是否为血瘀体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点进行观察。
1.观察舌头上是否有紫色瘀点,舌下脉络是否呈青紫色。
2.观察眼眶周围是否有青黑色,是否容易长斑,口唇是否发黑,皮肤是否沉暗,以及身体是否会莫名出现青紫的现象。
如果符合上述特征,那基本可以确定是血瘀体质了。
血瘀体质的人,如果可以让体内的气血通畅起来,衰老和疾病的发生将会延缓。
血瘀体质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容易出现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出血不能消散而成瘀血内阻的体质。
在中医看来,血瘀体质一般分为5种类型:气虚型、气滞型、血虚型、凝寒型以及积热型。接下来,我们将针对不同类型的血瘀体质给出相应的调理思路。
“气为血之帅。”气不足,则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血液运行受阻,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产生瘀血。
气虚的人通常表现:不爱动,动不久,懒得说话,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
养护方法应当侧重于补气,平时可以艾灸或按摩关元穴、气海穴以及足三里穴来培补元气,每次艾灸或按摩20分钟,按摩腹部应以透热为度。
具体位置: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约4指并拢)的地方。
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即两指并拢的距离。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简易取穴法可采取坐位,手掌虎口朝下贴合膝盖,其余四指自然放松,中指指示处的凹陷即为足三里穴。
气滞是指外邪堵塞在身体里或者情志郁结所造成的气机阻滞,影响了血液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瘀血的形成。
文学作品中有时会描述“我胸中好像堵了一口气,咽不下吐不出”,这就是典型的气滞现象。具体来说,就像早晚高峰的马路,前面的车辆动起来后面才能缓慢移动,如果前面无法行进,那么后面也如一潭死水。
气滞者,最典型的表现是情志异常,要么容易急躁,要么默默流泪,常常叹气,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胁肋部或是乳房疼痛。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情况,应当采取行气的方法,平时可以多做一些促进气流通畅的运动,如“小公鸡运动”。最重要的是,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如果被石头绊一下,不该脱口而出“真倒霉”,而要想“幸好没有摔伤,谢谢小石头提醒”。常常抱着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也将反馈美好的一面。
“小公鸡运动”做法:
将双手手臂弯曲,抬高置于胸部,拳头相对,像鸟类展翅一样,手肘碰击处即为章门穴,是肝经腧穴,也是五脏气血会合之处。
代茶饮推荐:黄芪、陈皮、玫瑰各10克,佛手5克,煮水500毫升,常饮。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血虚也会成瘀呢?血虚不是血少吗?要知道瘀血不单单会因为过多运行不畅导致瘀堵,也会因为血流量的减少导致血管里的各种垃圾无法被带走。
血虚的人,以面色苍白、眩晕失眠为主要表现,女性常可表现为经期血少、经行唇白。推荐艾灸血海穴、三阴交穴,每次灸20分钟。
具体位置: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缘上2寸的位置,在股四头肌隆起的位置上。简易取穴法采取坐位,手掌虎口朝上贴合膝盖,其余四指放松,大拇指指示处即为血海。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部内踝尖上3寸(4指并拢取穴)胫骨后缘。
食疗推荐大家耳熟能详的五红汤,我们知道五红汤可以补血养血,对于血虚引起的瘀滞最合适不过。
材料:赤小豆一小把、红糖适量、去核红枣8颗、枸杞15克、红皮花生30克,血瘀体质可加山楂10克。
做法:花生和赤小豆提前浸泡2小时,其他食材洗净放入锅中,煮30分钟,最后加入枸杞红糖再煮10分钟即可。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在外感寒邪时或者对本身就是阴寒内盛的人来说,一方面会因为寒邪入侵体内而导致阳气受损,从而导致血运不畅,形成瘀血;另一方面会让血脉收引,加重瘀血的形成。
现在很多年轻女性喜欢露脚踝或者是穿露脐装,其实这样做是在给“邪”留门路。脚踝处有我们的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交会的是肝脾肾三条经脉,如果不保护好此处,岂不是给邪贼留了三条大道?而露脐装露的部位又正好是我们的带脉,带脉横向环绕一圈,掌管女性的经行带下以及胎产,如果此处有寒又不能及时驱除,怎么可能不会出现痛经呢?
体内有寒的人以怕冷、四肢冰凉、爱饮热水为主要特点。平时可以多用生姜艾叶泡脚,泡脚时间注意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以微微汗出为佳。
“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水津充沛,舟得以行。”这句话说的是人体的血液犹如小船,津液如同船下的水流。水能承载起小船,那么小船才可以行进向前。如果热邪将体内的津液灼烧干了,血液也走不远了,停留在身体某处,就会成为一摊瘀血。
外感热邪(如一些风热感冒),反映出来的是咽干咽痛;阴虚造成的身体内热,反映出来的是夜间大量汗出以及五心烦热,这两者对外给出的需求都有饮水,这就是体内发出的信号——水要烧干啦,快再续一点!
有积热的人,可用合谷穴、太冲穴、曲池穴、血海穴、三阴交穴,在此处按揉或刮痧能起到清热作用。
具体位置:
合谷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也就是虎口的位置。太冲穴位于足背,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后方凹陷处。
这两组穴位组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四关”,每天按揉10~15分钟,平衡体内阴阳,热者可起到清热滋阴之效。
曲池穴位于肘区,曲肘取穴,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的凹陷处。用刮痧板对曲池穴进行由上到下的刮拭,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刮拭3~5分钟即可。
注:本文提到的所有方法不建议孕妇和生理期女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