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都说要分享,可是我不想

我的秘密日记

大人们总说“分享是美德”,可有时候,我真舍不得把自己心爱的东西给别人。就像那次,我攒了好久的钱,终于买到了一只可爱的蓝眼睛小熊玩偶。我拿着它走在路上,同学们看见了,都想一起玩。我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又不好意思说“不”,只好勉强答应。结果,小熊被弄脏了,我心里难受极了,却不敢说出来。

还有一次,我带了喜欢的零食去学校,想自己享受。同桌看见了,问我能不能分她一些。我虽然很想独享,但想到分享是美德,只好不情愿地分给了她。看着她吃得开心,我却心情很差。

每次别人要我分享,我都特别矛盾。我知道分享是好事,会让人觉得我是好孩子。可我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有时候,我就是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留给自己。这真的很自私吗?为什么我不能偶尔自私一点,把心爱的东西留给自己呢?

心理专家帮帮忙

分享是一种美德,它教会孩子们与他人分享快乐和资源,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分享并不意味着必须无条件地把自己的东西交给别人。孩子有时不愿意分享,特别是对一些自己非常珍视的物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分享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愿,而不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

孩子需要明白,分享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项义务。通过适当的引导,孩子可以学会在自愿的情况下分享,同时也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拒绝分享自己不愿意分享的东西。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分享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并建立健康的界限感。

反内耗小诀窍

从现在起,不用纠结,你可以分享你愿意分享的,也可以独享你不愿分享的。

tip1: 尊重自己的感受,学会选择性分享

拒绝并不等于自私,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物品是否分享给他人。学会尊重自己的意愿,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避免因为勉强自己分享带来的内心冲突和不满。

比如,当孩子不想分享时,家长可以教孩子这样说:“如果你真的不想分享,可以礼貌地告诉别人,比如‘这次我不太想分享,也许下次吧’。”

孩子可以学会选择性地分享,即在自己感到舒适的范围内进行分享。这样既能保留自己珍视的部分,也能获得分享的快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选择一些自己愿意分享的东西或部分,例如分享一部分零食而不是全部,或者让别人在某个时间段内玩自己的玩具。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在分享和自我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tip2: 通过“自愿”分享体验快乐

分享的快乐来自自愿,而不是因为外界的压力。通过自愿,而不是“应该”的道德压力去分享,孩子可以感受到真正的满足感和快乐。

家长可以在家庭环境中,鼓励孩子分享,例如在家庭聚餐时分一部分自己喜欢的零食给兄弟姐妹,并观察孩子在分享后的感受。家长可以问:“分享后你觉得怎么样?是不是很开心?”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体验到自愿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学会在不愿意分享时表达自己的意愿。 BDCx/CzhqRWrJycve27frNNG/lqiXEF74sblBUZbObs0ViQslJieZM7xkZB1sb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