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总觉得自己成了“小透明”,无论是在家还是学校,我的努力似乎都没人注意。
上次数学测验,我花了很长时间复习,成绩比之前提高了不少。我满心欢喜地告诉爸妈,却只换来一句:“嗯,不错。你很棒!”然后他们就忙自己的事去了,让我感觉好失落。
在学校也是一样。我积极参与卫生评比,主动承担了很多打扫工作,累得满头大汗。结果班级虽然得了第一名,可老师最后表扬的却是别的同学,连提都没提到我的名字。我努力了那么多,却没有得到一句表扬,心里真的很难受。
我开始怀疑,难道我的努力还不够吗?为什么没有人表扬我?是不是我做得多好都没用,其实大家根本不在乎我做的一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是很正常的心理需求,这是他们建立自信心的重要途径。表扬不仅能让孩子感到被关注和重视,还能激励他们在未来继续努力。而当孩子的努力没有被注意到或认可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失落,甚至质疑自己的价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努力和成绩都能被看见,都能得到及时的表扬。孩子需要明白一点:不被看见或表扬并不意味着自己的付出没有价值。表扬固然重要,但自我认可和内在的满足感同样重要。
帮助孩子学会在没有他人表扬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自信和积极的心态,是父母和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
从现在开始,让孩子不再过度追求别人的认可和表扬,以成长为目标,培养自我认同。
当孩子的努力没有得到外界的表扬时,要教他们学会自我表扬,培养内在的满足感。让他们认识到进步和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让孩子认可自己,是增强自信心的重要方式。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完成某件事后,先问问自己:“我为这件事付出了哪些努力?我从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学会自我认可,告诉自己:“我进步了,我做得很好,我很棒!”这种自我表扬不仅能增强孩子的内在动力,也能让他们在没有外界表扬时依然感到满足。
有时候认可并不一定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是他人行为上的改变、态度上的支持等。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句话,抑或是一个肯定的眼神,都是对孩子努力的认可。帮助孩子理解,表扬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仅仅是直接的夸奖。
就像有的孩子打扫完卫生后,不一定每次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他因此不开心,家长就要引导他关注同学们保持教室整洁的反应,并让孩子意识到,行动往往比语言更能说明问题,这种“保持卫生”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对他的劳动成果的认可。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回忆和发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扬形式,让孩子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接受认可。
表扬是对努力的肯定,但是否获得表扬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努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帮助孩子将目光从“追求表扬”转向“追求进步”,让他们明白成长和进步本身就是最大的褒奖。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成长目标,例如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在某项技能上有所提升等。当孩子完成目标时,不论有没有外界的表扬,他们的内心都会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