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我们提出,有说服力的论证需要与他人进行对话。若果真如此,那么归纳他人的论点就是基本写作技法之一。鲜明的观点需要与其他人的主张联系起来,因此有效地归纳其他人说过的话就很重要(此处“归纳”包括转述、改写一切来自其他人的信息)。
许多写作者不愿归纳。原因可能是他们懒得回头去阅读、思索相关文献,也可能是害怕花太多时间在其他人的观点上会不利于独立思考。于是,这种人如果被要求回应一篇文章,他可能会针对该文 主题 自行发挥,根本不提其论点和内容。另一个极端是只知归纳,不及其余的人。他们可能对自己的想法没有自信,于是满篇都是别人的观点,自己的声音反而听不见了。这些归纳与作者自己似乎没什么关系,缺乏生气,因此多为罗列,尽是X说了什么、Y怎样认为之类,没有一个焦点。
一般来说,好的归纳要在引述和聚焦之间求得平衡,既要忠实地呈现原作者的话,又要突出它在何处让你——写作者——产生了兴趣。这个平衡可谓“走钢丝”,因为它有两面,有向内的一面(归纳的对象),又有向外的一面(写作者自己)。最终,好的归纳既要尊重他人原意,同时又要根据自己的核心论点妥善地组织引文。
要想写一篇好的归纳,你必须暂且放下你自己的观点,把自己放到别人的立场上。这就是写作理论家彼得·埃尔伯所说的“相信游戏”(believing game)。你要努力进入你与之对话者的世界观——观点可能与你不同——努力从对方的视角看待对方的论点。这种暂时放下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是优秀演员的看家本领:他们必须令人信服地“成为”角色本身,不管在现实生活中演员可能会多么厌恶这个角色。作者在写作中若玩得好“相信游戏”,那么读者就应该看不出来作者对正在归纳的观点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
如果你做不到,或者不愿意这样放下你自己的观点,那么写出来的归纳就可能倾向性严重,以至于让读者觉得不可信。请看下面这段归纳:
戴维·津泽恩科的《请不要谴责食客》一文充满戾气,其不过是在谴责快餐公司的所谓“阴谋”:让人们变胖。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快餐公司必须赚钱……
读一读津泽恩科的文章,你马上就会发现,这段归纳纯属曲解原文章。津泽恩科确实认为,快餐工业的行为产生了让人们变胖的 效果 ,但言语间并无“戾气”,他也从没有夸张到暗示说快餐工业心怀叵测,有一项让人们变胖的阴谋。
从另一个迹象中,我们也能看到作者没有不偏不倚地转述津泽恩科的话:他只用一句话就归纳完毕,接着就进入了自己的回应。作者太急于反驳了,不仅曲解了津泽恩科的观点,也让自己的文章显得仓促、肤浅。诚然,在很多情境下,由于篇幅比例的约束,一两句的归纳便恰到好处。写作课教授凯伦·伦斯福德(其研究方向是论证理论)指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用一个短句或短语来归纳前人作品是通行做法。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多篇研究(Crackle,2012;Pop,2007;Snap,2006)提出这些政策是无害的;其他若干研究(Dick,2011;Harry,2007;Tom,2005)进而认为它们甚至是有益的。
但是,如果你的任务是针对一位作者——比如津泽恩科——写一篇文章,你就应当充分介绍其论点,以便读者作出独立的评价。
在归纳你读过的内容时,一定要对作者的语言进行严谨、周到的总结,否则就可能会成为“几近成见综合征”的牺牲品。在这一“综合征”中,归纳出来的不是那个作者真正表达的观点,而是归纳者本人熟悉的已有见解,归纳者把它错误地认作了作者的观点(有时是因为归纳者自己相信这个成见,而且错误地假定作者同样相信)。比方说,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监狱来信》中对公民非暴力反抗作了激情澎湃的辩护,有人或许会将其概括为他请求大家“有话好商量”,而不是实事求是地视为对政治抗议的捍卫。类似地,津泽恩科对快餐工业的批评也可以这样归纳:作者在呼吁超重人群对自己的体重负起责任。
在写作中,只要你进入了与他人的对话,你就应当回到其他人确实说过的话中,认真研究,而不能与自己原有的信念相混淆,这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就是在与臆想出来的人对话,而他只不过是你自己的偏见和成见的产物。
好的归纳要求作者暂时接受他人的世界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自己的看法。归纳另一篇文本不仅需要忠实呈现原意,也要求将自己对之的反应渗入其中,这似乎是矛盾的。换句话说,好的归纳要有一个焦点,一个主心骨,让归纳绕着你的目的转,同时要保证忠实于原文。
如果你要回应津泽恩科的文章,你应当认识到,归纳快餐工业的文章有其特点,与育儿、企业管理、警告标识的文章不同。如果你想涵盖这三个方面,你就需要定一个津泽恩科的主要观点,在它之下谈这三个方面,还要确保这个主要观点能直接为你自己的论点做铺垫。
比方说,你想要论证是父母而非快餐公司应当为儿童肥胖问题负责,为此你的归纳就应该强调津泽恩科对快餐工业与 父母 的论述。请看这篇范文:
在《请不要谴责食客》一文中,戴维·津泽恩科谴责了快餐工业,说它不仅对高热量食物的警示标识不够,而且把毫无营养的垃圾食品塞给身背重税的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从而对今日所谓的“肥胖传染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津泽恩科宣称,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监督子女的食谱,所以今天的儿童容易被成本低、热量高、快餐连锁店大量供应的食品侵害。比方说,他本人成长于单亲家庭,小时候妈妈出去工作,他就成天去塔可钟、麦当劳等快餐店吃饭,最后成了小胖墩。津泽恩科的希望是,随着针对食品工业的新一轮诉讼浪潮,父母忙于工作的儿童有机会吃到更健康的食物,不至于像他过去那样体重超标。
但是,我认为应该为儿童肥胖负责的是父母,而非连锁快餐店。今天诚然有许多父母忙于工作,但他们仍然可以做几件事情来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第一段的归纳是成功的,因为它兼顾了两个方向,既谈了津泽恩科自己的文章, 又 为第二段的立论做好了铺垫。第一句介绍了津泽恩科的主要观点(连锁快餐店要为肥胖问题负责),包括两个支持性的断言(警告标识、父母),但是最后一句落到了作者自己的关切点上,即父母的责任。于是,这篇归纳既妥善地介绍了津泽恩科的观点,又为接下来的批判做好了准备。
这个建议——根据自己的目的来归纳他人的观点——好像太小儿科了。但是,有的写作者常常归纳他人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而他自己文章的着重点却在另一个问题上。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你要确保“他们说”和“我说”能够匹配起来。实际上,在修改初稿时,将别人的观点和你的观点方向一致起来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与自己的目的脱节的归纳往往会沦为“罗列式归纳”,即只是列出了不同人的观点,却没有围绕一个总的论断将它们统合起来。要是你听过那种单纯靠“然后”“另外”“而且”拼凑起来的发言,你肯定就会明白这种罗列式归纳的催眠效果了,如图3所示。典型的罗列式归纳是这样的:
图3 罗列式归纳的效果
作者就某个话题讲了很多观点。首先,他说…… 接着 ,他认为…… 另外 ,他还说过…… 接下来, 他写道…… 而且, 他还表明……然后,他说道……
The author says many different things about his subject. First he says…… Then he makes the point that…… In addition he says…… And then he writes…… Also he shows that…… And then he says……
归纳总结之所以总体上名声不好,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无聊的罗列式归纳,这甚至让有些教师根本不鼓励学生作归纳。
不过,罗列并不总是坏事。罗列可以是一种优秀的材料组织方式,但前提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围绕每一条罗列背后的更高层次的论点来组织。例如,许多写得好的归纳都是列出某个作者的各个论点,有时还会标号(“第一,她主张……”“第二,她认为……”“第三,……”),有时甚至会用项目符号。
许多优秀论证也采用了罗列的组织形式。桑福德·J.昂加尔在《新文科教育》中列举了他眼中阻止本科生选择文科专业的七个常见误区,开头是这样写的:
误区1:文科学位是大多数家庭无力承担的奢侈品。……
误区2:文科专业毕业生更难找到好工作。……
误区3:对之前从没出过大学生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来说,读文科尤其没有意义。与家里更有钱的同学相比,他们必须聚焦于更实用、更有市场价值的专业。
——桑福德·J.昂加尔《新文科教育》
与图3讽刺漫画中的散乱罗列形成鲜明对比,昂加尔的罗列之所以有说服力,就在于它有一个清晰的总体目标:为文科辩护。假如昂加尔的文章没有这样一个纲领,而是乱糟糟的一堆罗列,那么读者肯定会糊涂,不知道要关注什么,也不知道最后要讲个什么道理,或者有什么收获。
总结来看,好的归纳不仅要准确呈现他人观点,而且要与全篇谋划相合。一方面,这意味着要遵循彼得·埃尔伯的“相信游戏”,忠实于原文,如果归纳省略或歪曲了原文,那便是不公平的、有偏见的;另一方面,虽然要忠实于原文,但也要有所侧重,为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好准备。归纳部分写成后,即应视其为共同财富,要同时反映归纳的原文和你自己的观点。
本章写到此处,我们的观点一直是:好的归纳应当在他人的观点和作者本人的意图之间把握好平衡。这是通则。但是,现在要阐述通则的一个例外:讽刺性的归纳。在作这样的归纳时,作者会故意有偏向地呈现其他人的观点,目的是揭示其重大缺陷。虽然我们之前说过,好的归纳一般会在忠实呈现他人观点和作者自己的意图之间搞好平衡,但有的时候,讽刺性的归纳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批评手段,因为这能让被归纳的观点自曝其丑,而无须作者明确地表达出意见。
我们刚刚提到的桑福德·J.昂加尔的《新文科教育》一文里就有这样的讽刺性归纳。在讨论他眼中的一个误区,即“对之前从没出过大学生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来说,读文科尤其没有意义”,他们“必须聚焦于更实用、更有市场价值的专业”的时候,昂加尔将这个观点复述为“只是换一种说法,富人负责思考大事,下层阶级只负责实施富人的想法”。在劝阻弱势群体学生读文科的人里面,很少有人真的会用这样伤人自尊的方式来阐述自身立场,但昂加尔的讽刺推导出了这些人的立场的逻辑结论,从而表明这就相当于是他们的立场。
引入归纳时,尽可能避免“他说过”“他们相信”这样平淡的套路式引入语。这种语言有时当然是可用的,但往往不足以准确反映内容。这类弱动词可能导致你归纳出的是主题而非论点。在某些情况下,“他说过”甚至可能冲淡你所归纳的观点的情感。
被归纳的观点本身是一种行动指向,是有倾向的,而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一点。这种习惯或许肇因于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错误信念:写作要四平八稳,谨小慎微,堆积事实和知识,而不是与他人相关、面向他人的动态过程。在与朋友聊天时,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说“X完全歪曲了”“X抨击了”或者“X很喜欢”等,而在写作时往往选择更平淡甚至更不准确的用语,比如“X说过”。
但是,你在本科阶段要归纳的作者很少只是“说过”,或者“讨论”某某事,而是“呼吁”“强调”或者“控诉”。比方说,戴维·津泽恩科就不只是在说快餐公司导致了肥胖,他是在 控诉 或者 抗议 他们的做法,他是在 责难、谴责、揭露 这些公司。《独立宣言》不只是在谈论英国对北美13个殖民地的做法,而是在 反对 它。为了忠实于你所引用的作者,我们建议你尽可能在总结归纳——或者直接引用——时使用准确、生动的指示动词。虽然“他说过”“他相信”在某些情境中确实是最恰当的,但如果能根据你要描述的具体行动选择动词,往往会让你的文字更准确、更生动。
◇ 在她的X文章中,她鼓吹 彻底修订少年司法制度。
In her essay X, she advocates a radical revision of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 他们赞扬_____这一事实。
They celebrate the fact that_____.
◇ 他坦承,_____。
_____,he admits.
当你在处理归纳本身的时候,请想一想,除了核心论点以外,还有什么重要内容?比方说,作者在回应的对话是什么?作者的论证依赖于何种证据?对你自己的论证以及更宏观的对话来说,作者说的话意味着什么?下面是一个你自己写归纳时可以使用的模板:
◇ X和Y在一文中主张_____。他们的研究表明_____,挑战了_____观念。他们用_____来表明_____。X和Y的论证针对_____群体阐述了宏观议题_____。
X and Y, in their article_____,argue that_____.Their research, which demonstrates that_____,challenges the idea that_____.They use_____to show_____.X and Y’s argument speaks to_____about the larger issue of_____.
声明主张的动词:
表 明 argue
相 信 believe
强 调 emphasize
观察到 observe
报 告 report
宣 称 assert
主 张 claim
坚 持 insist
提醒我们 remind us
指 出 suggest
表达赞同的动词:
认 可 acknowledge
赞 扬 admire
赞 同 agree
确 认 reaffirm
赞 成 support
不否认 do not deny
(不情愿地)承认 concede
支 持 endorse
表 扬 praise
颂 扬 celebrate
证 实 corroborate
歌 颂 extol
承 认 admit
确 证 verify_____
表达质疑或反对的动词:
控 诉 complain
质 疑 question
争 辩 contend
责 难 contradict
否 认 deny
反 对 repudiate
有待验证 qualify
使复杂化 complicate
反 驳 refute
拒 斥 reject
谴 责 renounce
批评……的倾向deplore the tendency to
提出建议的动词:
鼓 吹 advocate
呼 吁 call for
要 求 demand
敦 促 urge
警 告 warn
恳 求 implore
建 议 recommend
鼓 励 encourage
劝 诫 exhort
乞 求 plead
1.为了体会彼得·埃尔伯所说的“相信游戏”的感觉,回想一个你最近在课堂上、工作场所或家里听到的争论。写出这个争论中一方观点的归纳,然后再写出对立观点的归纳。将这两篇归纳给一两个同学看,看他们能否发现你赞成哪方的观点,发现不了的话,你就成功了。
2.针对2018年2月14日美国发生的大规模枪击案,佛罗里达州帕克兰市高中学生玛乔丽·斯通曼·道格拉斯在报纸《鹰眼》社论版发表了《主张修改美国枪支管制法律的宣言》。现在,请你阅读其中一部分内容。
本报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不仅是学生记者,也是大规模枪击案的幸存者。我们目睹了严重渎职与政治不作为所造成的惨剧。枪支暴力像瘟疫一样荼毒一个又一个社区,给美国人民的情感与理性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对此,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我们提议作出如下改变:
禁止发射高速子弹的半自动武器。平民不应该获得军用武器。那是对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严重滥用。……
禁止仿自动武器配件。大容量弹夹在我校枪击案中加剧了杀伤力。仅仅10分钟内就有17人被杀,17人受伤。这是不可接受的……
建立枪支销售和联网背景调查数据库。我们相信应该建立一个数据库,记录美国境内有什么枪卖给了什么人,口径和弹夹容量分别是多少。……
提升枪支合法购买年龄至21岁。再过几个月,我们中有许多人就要年满18岁了。我们不能喝酒;我们不能租车。我们中大多数人还和父母住在一起。我们不能购买手枪。但我们可以购买AR-15步枪……
a.你认为罗列格式适合这段论证吗?请说明原因。
b.请用一句话来归纳这段论证,使用上一节列出的一个动词。
c.将你写的归纳与同学写的归纳作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3.一名学生被要求归纳本·阿德勒的文章《禁用塑料袋对世界有利,对吧?别急着下结论》。他写的初稿是:“本·阿德勒说,气候变化是一个太过宏大,以至于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a.这段归纳是否犯了“几近成见综合征”?
b.有没有哪个词比“说”字更合适?你为什么这样认为?